娛樂明星的作用和科學家一樣重要
自奴隸社會,一部分特權階級,開始不用直接從事物質生產,在接下來的幾千年中隨著生產力的緩慢提升,這個比例在人類社會中逐漸擴大,而專門供他們打發空餘時間的「優伶」相伴而生。在中國古代,「優伶」是「優」和「伶」的合稱,用以指稱那些以音樂、歌唱、調笑嘲弄、百戲雜技和戲曲表演等為職業的人。
進入工業化後,生產力突飛猛進,社會大分工越來越細,更多繁重勞動被機器取代。普通人也開始有時間通過各種發展出來的媒介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過上了古代貴族才能享有的生活。所以娛樂是人類精神文化內生需求,縱觀如今娛樂產業發達的地方,無不是工業化程度很高的國家。
娛樂圈這一概念也是舶來品,上世紀80年代更多人是關心塑造的人物,到90年代各種報刊雜誌對香港、好萊塢、日本明星的八卦、花邊新聞報導已經是鋪天蓋地無所不包,並逐漸成為當時青少年的談資。
近年來娛樂圈看似花團錦簇異常繁華,但網絡上負面評論也有不少。影視作品過度戲劇化,違背邏輯;顛倒因果關係,扭曲歷史經驗教訓;表演沒有深度「小品化」;明星們誇張的收入和各種負面新聞爆出更是讓一些人擔憂對社會價值觀的引導。
其實人類社會各級組織都是一個想像共同體,國家、民族、黨都是建立在相信同一個創世神話、共同的歷史故事和未來願景、共同使命等基礎上,這些組織的凝聚力則來源於文化的不斷強化。所以文化之於人類的作用,類似於膠子之於量子世界的作用。而娛樂其本身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吃瓜群眾在同一時間共同關注的話題就會變成人群中的「社交貨幣」,無形中又一次把大家統一在了一起。文化、體育、娛樂產業也屬於第三產業 ,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文化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發展支柱。
再說一下,娛樂明星和科學家收入。明星的工作其實是把自己某一方面的人格商品化來販賣,一個明星誕生都是各種概率和偶然產物,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篩選出來的結果。能拿超高片酬的明星基本都是位於這一行業頂級流量,就那麼百八十位。而明星的迭代更不確定,什麼時候過氣誰都說不清楚。現在誰都知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家遍布各研究院所、大學、上市公司,這一群體數量不知比那些娛樂明星大了多少倍,整體待遇也是娛樂圈不可比擬的,而且有些科學家自己創業或把科研成果商業化後,都能帶來億萬級財富。一項科學成果需要數十年的知識積累和旁若無人的深究,如果僅用金錢來衡量科學家的工作,未免有點俗氣。
在十九大提出,社會主義主要矛盾已經上升為另一個階段,主要是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所以社會的良性發展,需要科學技術和文化繁榮齊頭並進。
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文化繁榮也必定如此。隨著各類自媒體平臺崛起,每個人都有機會展示自己有趣的靈魂,一個美國藝術家安迪·沃霍爾說:「在未來,每個人都能出名15分鐘。」文化產品也將由 「獨木橋」模式轉換到「大浪淘沙」模式,最後能留存下來的將會是真正有積澱、有營養、讓人平靜而美好的作品。
如果喜歡本文請關注作者,後面題材會更加豐富,讓我們一起簡單理解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