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三更想家了,一個瀟瀟秋雨夜,明代詩人寫出最詩意的思鄉詩

2020-12-13 老張侃詩詞

思念家鄉,是中國古典詩詞當中不變的主題表達。正是因為他們一輩子羈旅他鄉、到處漂泊,才能對故鄉懷有如此深切的情感;正是因為他們懷揣夢想尋找詩和遠方,才會在奮鬥之餘面對疲憊的心靈、夜半三更忽然驚醒的時候,才懂得什麼叫做想家。

家是安靜的,家也是溫暖的。所有在外漂泊的人思念家鄉,都是因為他們的旅途坎坷,都是因為他們的夢想破碎,都是因為他們的路途遙遠。

落葉蕭蕭淮水長,故園歸路更微茫。

一聲新雁三更雨,何處行人不斷腸。

這首古詩明代詩人袁凱的《客中夜坐》,描繪的是詩人渴望回家而不得回去的惆悵。史書上關於這個詩人的記載非常之少,只知道他是朱元璋時期的一個御史大夫。詩人所生活的年代,官宦群體的生活環境是很差的,所以詩人也盼望著告別官場險惡,能夠早日回到故鄉。

「客中」指的是詩人在京城任職。「落葉蕭蕭淮水長,故園歸路更微茫」,秋雨之夜,落葉蕭蕭,江潮滾滾。長江滔滔數千裡,江面遼闊迷茫。所有的一切沉浸在秋風秋雨之中,更有幾分寒苦。

遙望回家的路,江面上迷茫一片,卻不知路在何處。但實際上根據史書的有關記載,作者的故鄉位於今天的上海松江,從江面上行走距離應該不會太遠。為何在詩人的心中卻是茫茫不可找呢?

片言隻語當中,我們可以看得出詩人的身不由己。想要歸故鄉卻不可得,就如同蘇軾筆下的「長恨此身非我有」。想要回家卻並非路途遙遠這麼簡單的事情,人生的不自由才是他遇到的最大難題。

一聲新雁三更雨,何處行人不斷腸」,鄉愁只能縈繞在心頭而揮之不去。在這樣一個秋雨瀟瀟的夜晚,聽到大雁南飛的鳴叫聲,更讓他感到傷感。本來秋雨瀟瀟涼意沁人已經讓他悲傷不已,而大雁的自由更是讓他自嘆不如,更反襯了他人生的傷感。

此情此景,多少人不為此斷腸呢?

這首詩所表露的意義並非字面上所說的那麼簡單,雖然整體缺乏新意,但是卻非常隱晦婉轉表達出了心中的所思所想,殊為不易。

相關焦點

  • 一首寫秋的唯美古詩詞,寫出了無盡的思鄉之情
    說起中國文學,明代文學似乎不被大眾熟知,這也很容易被理解。明代既沒有李杜一樣的詩人,也沒有蘇辛一樣的詞人,自然就遜色多了。實際上,如果多了解一下,明代確實還是有一些出類拔萃的文學人物,比如今天說的這位——李攀龍。
  • 詩人瀟瀟:詩和畫就像對攣生姐妹,很難說誰先呱呱墜地|另一種詩畫②
    對詩人而言,根據一幅畫的色彩、構圖創作一首詩並不難,難的是依據一首詩的意境畫出一幅有視覺衝擊力的畫。二者兼修,且有成就的代表人物,著名女詩人瀟瀟是其中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京漂多年的瀟瀟是極少數能夠以詩為生的詩人。
  • 出自詩詞驚豔絕倫、詩意唯美的名字,你最欣賞哪一個?
    延海「延海」這個名字出自明代宋濂的《題李太白觀瀑布圖》:「何處更覓延年方,北海天師八尺長」中,這句詩寫出了寬廣遼闊的意境,不僅給人一種波瀾壯闊的感覺,而且其胸懷和氣度都很適合男孩。並且,為孩子起這個名字也是希望其有一個寬廣博大的胸懷,這樣才能有包容和感恩之心。
  • 岑參最著名的一首思鄉詩,讀後令人頓生豪情,鄉愁不在
    鄉愁,是每一個旅途的行人心裡最深的哀傷;故園,是每一個在外的遊子夢裡常見的夕陽。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描寫過對故園的思念,唐詩中更是有無數思鄉詩的佳作。李白在《靜夜思》直抒思鄉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把思鄉之情融入夜泊江邊的景色之中: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邊塞詩人岑參也曾寫過一首著名的思鄉詩。
  • 把人生失意寫得如此詩意的詩人,恐怕也只有寫出這首詩的孟浩然了
    孟浩然和王維並稱為盛唐山水田園詩的代表詩人,但是他的仕途經歷和王維是沒辦法相比的。王維的仕途雖然也是坎坷的,才讓他一心想著歸隱山林,但至少還做到了右丞相的位置,已經算是非常不錯了。詩歌的一開始寫出了自己這30年來的一事無成。「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30年來一直在讀書,但是最終什麼也沒有得到,詩人的憤慨之情溢於言表。這種失敗的人生該怎麼辦呢?「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孟浩然很傷感。
  • 最令人驚豔的思鄉古詩詞,最好能背誦
    今天的我們雖然和古人所處的社會環境有天壤之別,但是思鄉的情懷卻沒有多大改變。尤其是一個在大城市中奮鬥,這些古詩詞更能書寫出多數人內心深處的酸楚。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中用了月、啼烏、漁火、城、寺、船等等意象,描寫了一種憂鬱哀傷的環境,是羈旅之人內心的真實寫照。意象是詩人情感的外在表現,孤寂憂愁在句子中流露出來。安史之亂後,張繼避難江南,在那個年代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家。
  • 柳宗元被貶柳州,寫下一首思鄉詩,短短28字感人至深
    在古代,詩人經常會因謀求仕途、探親訪友、升遷貶謫等原因而不得不客居他鄉,所以就有了思鄉詩。這類詩主要抒寫的就是詩人客居他鄉的孤寂心境以及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如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菅,一夜徵人盡望鄉」等。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便是唐代詩人柳宗元很經典的一首思鄉詩。一般來說,唐宋時期的思鄉詩大多寄寓了複雜的思想感情。
  • 南宋詩人的這首「失眠詩」,只有28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第一種和第二種孤獨很心酸無奈,卻也是塵世最常見的孤獨,而第三種是很多人嚮往的境界。可惜,三千繁華,又有誰能真正看透呢?今天給大家講的這首詩也是關於孤獨的,寫於詩人被放鴿子後,只有28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 明代詩人一首永梅詩,頜聯兩句,寫出梅最好的風骨
    梅,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是一個特殊符號,冰清玉潔、堅韌不屈,中國人所倡導的好品質似乎都集中在梅的身上。因而自古以來,描寫梅的詩詞歌賦數不勝數,其中最為婦孺皆知的詩句恐怕就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 心裡真愛一個人,就會控制不住想;愛著想著,夜半三更依舊難入睡
    真愛放不下,思念心不由己,既便心裡說放下不去想,而眼裡卻又淚水漣漣,情感的世界裡,愛的越深越是有著濃濃的思念!情,久處方知真假,愛,到最後才知誰是誰的誰,想你,夜半三更依舊難以入睡,那份思念之情如風一樣在心頭上穿梭,心裡真愛一個人時,總是會控制不住想念他,想念不是為了愛的表達,而是源於內心深處的離不開,想你,星星點亮了夜空,淡淡的月光散在窗前,紛飛的思緒纏繞著心靈,寂寞又開始啟程陪伴著我,那時,窗外的風聽著我訴說衷腸,不知遠方的你是否安然入夢
  • 42位詩人獻給母親的詩,鬱郁三春景,悠悠寸草心
    詩人把這首小令的其中一句完全挪用過來,寫得卻是另一種離愁。詩人想像夕陽向西落下的時候,把母親的背影給拉長,遂起了回家的念頭。可見,詩人是在思念母親,也是在安慰自己。和本期第二首詩殊途同歸。另外,這首詩,在簡短的文字中,借用古典意象,營造了一個現代意境,並在結句中巧轉為自身的思緒,著實妙。
  • 唐詩鑑賞-秋雨夜眠(白居易)
    【賞析】「秋雨夜眠」是古人寫得膩熟的題材。白居易卻能開拓意境,抓住特定環境中人物的性格特徵進行細緻的描寫,成功地刻畫出一個安適閒淡的老翁形象。「涼冷三秋夜,安閒一老翁」,詩人用氣候環境給予人的「涼冷」感覺來形容深秋之夜,這就給整首詩抹上了深秋的基調。未見風雨,尚且如此涼冷,加上秋風秋雨的襲擊,自然更感到寒氣逼人。
  • 《全唐詩》裡很美的一首思鄉詩,沉醉了千年的時光,一讀便愛上了
    也許是因為思念兩字太過沉痛,所以古人才將思鄉之情寫得那樣唯美,令人銷魂。「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今天要講的這首詩是一首邊塞詩,也是一首思鄉詩,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所寫,沉醉了千年的時光,一讀便愛上了。《塞上聽吹笛》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 著名邊塞詩人岑參的這首思鄉詩,感情真切,清新自然,你一定聽過
    自古以來,不管是在外羈旅的遊客還是遠在他鄉求學的莘莘學子,亦或者是保家衛國的將士軍人,他們的思鄉之情是真切的,是令人感慨的,是凝聚著無數複雜的情感的。而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著名邊塞詩人岑參的一首思鄉詩,這首詩感情真切,清新自然,一起品一品吧。
  • 詩人春日辭官回鄉,遇北歸大雁,寫下首思鄉詩,最後5字太動情了
    所以在古人筆下,那淳淳的思鄉之情,歷經千年也總能打動我們我們心中最脆弱的感情。可對於遊子而言,當春夜深了,靜聽花開、凝望落紅的瞬間,思鄉之情便如那暗香般侵入內心。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便是一首春日裡的思鄉詩,讀來讓人若置身其中,感同身受。一起來讀一下:春雁明代:王恭春風一夜到衡陽,楚水燕山萬裡長。
  • 詩詞行旅(16)丨最是詩中家國情
    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一場病一晃就是二十多天,病後初愈的陸遊,挑燈夜讀《出師表》。他一定不是第一次讀了,但這一次不禁又讀出幾分「通古今之變」的意味。兩朝老臣諸葛亮,心繫社稷,一片忠心,「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宋代大詩人陸遊,儘管距離京城千裡之外,為一介寒素之士,卻同樣自警自勵,「位卑未敢忘憂國」。
  • 白居易的這首詩,短短四句既有思鄉之情,又有家國之愁
    登高望遠好似文人最喜歡的事情。李白登高望遠,俯瞰長江寫下「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的壯美的景色;杜甫遊覽泰山,發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慨。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首白居易的一首詩,《郢州白雪樓》,寫登樓遠望家鄉。
  • 詩詞|這幾位南宋詩人不出名,詩卻家喻戶曉
    二十四節氣是傳統農耕文化的產物,是傳統時期農業生產活動的基本時間指針,這也是二十四節氣在傳統時代最基本的功能與價值。在農耕時代國家以農業為本,農業生產作為一項人類依據自然節律與農作物生長規律而開展的經濟生產活動古代人民就寫出了《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