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新手媽媽來說,剛有了娃,一顆心都掛在孩子身上,會經常與孩子互動。這原本是一件好事情,但在錯誤的時間強行與孩子互動,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甚至有可能讓孩子與多動症劃上等號。
專注力又叫注意力,人類在自然界中進化出了一種能力,可以屏蔽無關信息,專注於手頭上的事情。成年人的注意力能將日常信息「自動化」,即習慣性地忽略掉很多不太重要的事,這是長期形成的習慣,但寶寶並不是成年人,他的注意力機制與成年人截然不同。
兒童並沒有如成年人一樣,形成長期習慣,所以他們的注意力相對分散。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孩子往往也在同時關注好幾件事,這也是為什麼孩子非常容易發現很多細節問題。比如家長帶娃的時候,常常會遇到這種事情:
媽媽帶寶寶看繪本
寶寶:小紅很傷心
媽媽:為什麼?
寶寶:因為她的裙子破了個洞。
繪本上的破洞對於成年人來說,就是一種可以屏蔽的無關緊要的信息。可孩子卻可以通過繪本上的破洞看出人物很傷心,這是成年人無法做到的。而孩子也正是用這種方式,建立自己的「注意力機制」。所以媽媽們切記不要在寶寶們獨自玩耍的時候打擾他們。
可能會有媽媽們問,那究竟何時才能打擾寶寶玩耍呢?把握以下兩個時機非常重要:
孩子主動向父母尋求幫助。孩子情緒不穩定時。其中第一個內容非常容易理解,就是當孩子有需要時,父母就可以上前幫助。而第二種情況相對複雜,比如孩子堆積木,當他的方法沒有錯,即使失敗一兩次也沒關係。可當孩子只是隨意地拋和扔積木,進入失敗—重複的循環時,家長就可以介入,告訴寶寶正確的方法和要點。
其實有不少家庭的經驗已經證實,如果孩子從小有一個相對專注的環境和習慣,當他長大以後就會儘可能多地自食其力而不是選擇打擾家長。而且有相關的研究資料顯示,家長如果在小時候過多的打擾孩子,極有可能讓孩子長大後患上多動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