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劉洪民:打棗記

2021-12-09 山石榴

祖居之庭院有棗樹數棵,言為祖幼時所手植也。或植於庭前屋後,或植於堂前院角,皆遒勁高聳,高不可攀。每每中秋來臨之際,祖與父便引吾等弟兄打棗。

打棗之具,多為修竹長竿。時有竿稍綁縛以鐵鉤,以便牽拉扯拽枝條。葉密而圓,枝繁而韌。紅光泛泛者,乃棗也。其隨風搖曳之姿,伴枝俯仰之態,常令人垂涎欲滴、喜不自勝。

吾幼時常隨祖父打棗。言為打棗,實當為拾棗。吾輩體小臂弱,手無力持竿,臂無力搖枝,故常令於地撿拾跌落之棗。棗有黑紅者,深紅者,赭紅者,淺紅者,半紅半青者,亦有青黃、綠黃者。甜度和口感逐次而減。棗亦有諸多品種,就口感而言,分普通圓棗,質地緊實,酸甜適中;糖棗,口感香脆,落地即碎;酸棗,圓小玲瓏,酸爽硬澀;脆棗,體大核亦大,酥脆甘甜;冬棗,個大憨實,光鮮脆潤等。就產地而言,久負盛名者有阿克蘇駿棗、若羌灰棗、和田玉棗、樂陵金絲小棗、山西臨縣青棗、新鄭大棗、陝西黃河灘棗。吾家所植為普通圓棗。又甜棗一棵,為後移者也。    

每逢中秋前後打棗之際,吾輩樹下邊吃邊拾,一時竟吃而忘拾。棗未撿完而肚已盈塞。午餐不得,甚而至於上吐下瀉,痛苦不已。時有蟲蛀之棗,果肉腐敗,蟲屎充塞,咽下方覺,欲吐不能,哭笑不得,狼狽不已。

弟嘗咽一核,母警曰:「壞矣事也!汝肚植棗樹也!汝肚將撐破矣!」弟驚恐而泣,央而求之於吾,餘告之曰:「慎無憂!當勤於撿拾,不得慵懶,掐指正午,汝病即除矣!」弟竟信之。吾笑,母亦笑。弟果為吾言是聽,勤勞終晌。午中,弟如廁,棗核已出矣。弟齡漸大。此法便不靈矣

漸長,祖年長。吾輩便隨父打棗,祖與吾與弟則席地而拾。樹下蒼顏白髮之翁垂髫黃毛之童,相攜而撿,相扶而拾,此時之景常令鄰人欽羨。常語祖曰:「翁後繼有人矣。」祖但微頷首,應聲諾諾,皺面舒展,欣欣然焉。

而後,棗樹因房基規劃次第砍伐,所剩僅一。隨父打棗,便漸次少矣。父與祖每每只待吾輩散學歸來間隙打棗。父囑吾小心,祖則或坐藤椅以觀,或站立徘徊以望,蹣跚左右,指點枝梢。如此,笑語盈院矣。

嘗有一日,棗竿觸之不及。吾氣盛,竟攀附而上,雖經警告猶不期竟為棗蝨所傷,亦有擾窠為鳥雀狂啄之時。竟而一次為群蜂所蟄,險而跌落,惶恐不已。至此,祖與父再不允吾輩攀樹摘棗矣。

齡長,外出就學,畢業,工作,成家,育娃,回家次數漸少矣。老樹猶存,棗子年年紅落,往事依依,祖已不再,而來二十餘年矣。

每至仲秋,吾仍歸家。父母亦只待吾等打棗。棗樹四圍,已起房屋,不必站樹下打棗矣。吾常躡於房頂尋覓:當年蟄吾之蜂子、齧吾之螽蝨、啄吾之鳥雀,而今安在哉?其嘗棲於此枝乎?彼枝乎?良久,竟不能辨。再辨,不覺淚已流矣。


近期作品

辭賦 | 劉洪民:濱江秋色賦

辭賦 | 劉洪民:自戒十思書

辭賦 | 劉洪民:明月青山賦

散文| 劉洪民:閒情記趣之育雛記

散文·抗疫專欄 | 劉洪民: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

散文·抗疫專欄 | 劉洪民 :否極泰來多難興邦論

散文 | 劉洪民:閒情記趣之撩蜂記

散文 | 劉洪民 :閒情記趣之種瓜記

散文 | 劉洪民 :閒情記趣之牧羊記

散文 | 劉洪民:閒情記趣之捕雀記

文言散文 | 劉洪民:史記·李敖列傳

辭賦 | 劉洪民:濱秋木葉賦

辭賦 | 劉洪民:光嶽樓賦

散文| 劉洪民:喜卉六記

【作者簡介】劉洪民,山東聊城東昌府區人,高級教師,聊城文苑中學副校長。1997年畢業於聊城師範學院中文系(現聊城大學文學院)。

相關焦點

  • 一個打棗,一個殺豬,關羽和張飛為什麼能夠成為武藝絕倫的猛將?
    首先:打棗或者殺豬屠狗,表面看來簡單,可是要做好卻難。從前看過一個故事,說的是嶽飛小時候練功的故事。我想,關羽有這樣的臂力,或許也是來源於他的生活,他的職業,他的打棗生涯吧。而他的打棗,或許也跟嶽飛的拽楊柳,是一樣需要下苦功夫的事情吧。至於張飛的殺豬,則更不用說了。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講,殺豬比屠狗還要艱難。因為豬的塊頭比狗要大許多,動物在絕望時候拼死一搏的那種力道,也是常人難以忍受的。
  • 【散文、隨筆】釵頭鳳 ‖ 劉秋實小記
    >     劉鑫偉,筆名劉秋實,山東六分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工程師;棗莊市文聯會員,滕州市文聯理事,其作品曾在《山東文學》、《齊魯文學》、《燕趙文學》和《德州晚報》發表,散文曾在全國散文徵文比賽中獲得三等獎
  • 謅議古典散文之一斑 漫談散文「話中有畫」
    謅議古典散文之一斑漫話散文「話中有畫」                  作者:李建達 各類辭書對「散文」一詞的定義性概述,都未涉及「散文是一種閒暇時光,興之所至,隨意抒發作者潛思默想的小品文」這一屬性。散文的閒散、自任的一種屬性,俗氣一點說,就是散文有「話中有畫,畫裡有話,話外有話。」
  • 散文 | 李秀真:挨餓記
    近期作品散文 | 李秀真 : 聊聊那些年的高考散文 | 李秀真:相聚後的離別(外一篇)隨筆| 李秀真:偉大的背影(外二篇)【一封家書】李秀真:給兒子的一封信【一封家書】李秀真:給兒子的第三封信散文 | 李秀真:別樣的情人節(外一篇)隨筆 | 李秀真:家庭教育,從小事抓起 ——小洞不補大洞難堵散文 | 李秀真:一位老黨員的家校情懷(外一篇)隨筆 | 李秀真:由「校長叫我爺爺」引發的事件(外一篇)元旦專欄 |
  • 華麗蝶變,耀眼詩壇——《散文詩》雜誌轉型記
    35歲的《散文詩》是有故事的,由「一本小拖車拉出來的刊物」成長為詩壇的聖殿、心中的綠洲,光環與傳奇一直同在。她誕生於益陽,成長於益陽,但影響力輻射全國。本期,我們聚焦《散文詩》,與讀者一同品一品詩後的那些故事。 陳旭明 讓我們把時針回撥到2019年12月25日。這天,散文詩雜誌社公眾號推出了一則消息:「今天,《散文詩》(音頻版)完美誕生!」
  • 小花兒……(散文)
    動筆寫這個小花兒,還因為一位如小花一樣的女子,是這些開不敗的小花兒讓我記起她。我的一件毛衣就是她一針一針織成的,元寶針,駝色,粗線,寬鬆型。那時我在青海當兵,與她所在的勞改農場不過三裡多路,光是我們團機關,就有十幾個幹部的毛衣是她織成。她與她的丈夫都是上海人,丈夫是個教師,四九年之前在教會學校教過書。
  • 余光中談寫作:散文的知性與感性
    散文常有議論文、描寫文、敘事文、抒情文之分,準此,則其第一類應是知性散文,其餘似乎就是感性散文了。其實,如此分類,不過便於討論而已。究其真相,往往發現散文的名作,在這些功用之間,只是有所偏重,而非斷然可分。文章的風格既如人格,則亦當如完整的人格,不以理絕情,亦不以情蔽理,而能維持情理之間的某種平衡,也就是感性與知性的相濟。
  • 【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李雅芳| 在散文的創作中感悟思索
    有了這樣的思想,加之目前散文熱的不斷興起,魚目混珠,參差不齊的散文充斥著文壇。這讓我對散文的創作也有了更加客觀理性的思考。歸納而言,散文的創作應該即要有散文唯美精湛的寫作技巧,又要有給人借鑑的哲學思維,更要有縝密的邏輯,有序鋪陳,和完整的組織結構。這也是散文創作的章法使然,三者相輔相成互為支撐,缺一不可。雖然我不能兼濟天下,但至少能獨善其身。
  • 莫礪鋒:論朱熹的散文創作
    作為政治家,他要用散文來議政;作為理學家,他要用散文來論學;作為教育家,他要用散文來講學。況且到了南宋,散文早已成為日常生活中最切實用的文體,舉凡序跋、書信、碑記、墓誌等,無往而不用散文。朱熹一生不停地在思考,有無數觀念要表達,這就決定了他必然要寫下大量的散文。傳世的朱熹文集多達121卷,其中大多數文字都是散文。當然, 奠定朱熹在文學史上地位的並不是其作品數量,而是他的散文寫作所達到的水準。
  • 閱會|富有情趣的散文
    閱會|富有情趣的散文手頭有一本《現代散文鑑賞辭典》(農村讀物出版社出版,1988年出版),厚厚的一本大部頭,跟隨我十幾年了。書中選登了124位作家的361篇散文,上自五四運動,下至建國前,選了上世紀三十年的著名作家——周作人、魯迅、朱自清、沈從文、徐志摩、林語堂等人的作品。一些作品我已經讀過多遍,但一有空閒,仍要翻閱。我最喜歡周作人、朱自清、徐志摩等人的作品,周作人的散文不僅文化底蘊深厚,知識淵博,而且富有生活情趣。
  • 海魂——記劉白羽訪東山島(散文)
    註:本文原載《南方》文學雜誌(2001年4月)、菲律賓《世界日報》(2002年11月12日),收錄於拙著散文小說集《奇石之魂》(作家出版社2005年9月)。已出版新詩集《愛的寶石藍》《蔚藍的情懷》《藍土地情歌》、傳統詩詞集《海魂吟草》、歌詞集《東方的龍》和散文小說集《奇石之魂》等,新近出版《中國的武聖,世界的關帝》(文學與文史歌詩專著)。
  • 寫散文,不能不讀王鼎鈞
    創作點滴談(四)接前期(三)今兒談談臺灣的兩位散文大師余光中和王鼎鈞的散文語言。余光中的散文語言偏詩化,精美,重修辭。因為詩寫得好,散文語言深受詩的影響。驚蟄一過,春寒加劇。余光中有深厚的古文學養,詩又極好,其散文隨處可見詩的影子。並且,他曾在八十年代高舉改革散文的大旗,尤其在語言上,痛陳五四以來的弊病,務求去掉歐化,給散文以新生命。他說了,也做了。他的一篇篇散文佳作以排江倒海的氣勢,精美工巧的修飾和別開生面的布局,鶴立於文壇。
  • 最是流蘇綻放時(散文)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流蘇綻放時。有人說,你的花語是「懷念往事」。是啊,置身於這潔白的花海裡,回首一路走來的人生,不管歲月蹉跎,不問世事滄桑,一切都讓它隨風飄散吧!作者簡介:張玲,濟寧日報社高級記者,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濟寧市朗誦協會副主席。從事新聞工作近三十年。先後在《濟寧日報》、《大眾日報》、《法制日報》、《散文》等全國各大報刊發表新聞稿件數千篇,散文數百篇,並多次榮獲市、省、國家級獎勵。
  • 當代文壇散文「八大家」,餘秋雨居榜首,余光中、賈平凹入列!
    餘秋雨所創新的散文文體,被學術界稱為"文化散文"。宋浩浩稱,「這種散文氣勢磅礴、豪邁蒼涼、雄奇沉鬱,充滿了理想主義的詩人氣質、憂思豪壯的名士風度,悲天憫人的學者情懷」。白先勇先生曾這樣評價他的散文:「詩化地思索天下」。余光中也曾讚譽其為「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餘秋雨的散文《道士塔》、《信客》等被選入語文教材。
  • 【悅讀薦書】陝西太白文藝出版社:《背饃記》
    發表了大量小說、散文、詩歌與雜文。出版雜文集《跋涉者的足跡》、散文集《山的呼喚》、文學創作事跡入選《禮泉縣誌》。散文《背饃》網絡點擊閱讀量過億,被稱為網絡上的「背饃事件」。《母親做的棉鞋》《我的老父親》《下鍋菜》《坐席》等百餘篇散文在網絡上具有超高的點擊閱讀量。名家點評:賈平凹:騰馳的散文,我是喜歡的,醇厚自然而又情深意濃。
  • 別裁新說:散文產生於文字發明以後嗎(作者 徐景洲)
    此處「散文」,可作兩解,一是指廣義散文,是相對於韻文而言的,一是指狹義的實用性散文。但無論作何解,著者所作的「散文產生於文字發明以後」的結論,都是站不住腳的,因為著者在其後的論述中,自己就認為,作為原始人類口頭創作的神話故事,早在文字發明以前就已經產生了。而神話故事,恰恰屬於相對於古老歌謠而言的廣義的散文。那麼狹義的實用性散文是否「產生於文字發明以後」呢?
  • 【獲獎喜訊】「野草文學獎」邀請賽入圍名單、「奮鬥之城」散文大賽獲獎名單
    本次大賽參賽學生涉及全國高校1164所,共收稿件7319份,其中詩歌2583份,散文2735份,小說2001份。首屆「龍華杯」全國「奮鬥之城」散文大賽獲獎名單揭曉單將於2021年12月底公布,請大家耐心等待。12月18日晚,由中國散文學會指導,龍華區文聯承辦、龍華區作家協會承辦的首屆「龍華杯」全國「奮鬥之城」散文大賽頒獎儀式在龍華區觀瀾街道版畫基地舉行。本次散文大賽旨在帶動對龍華區文化藝術的關注度,展現龍華的奮鬥精神,謳歌龍華人的精神面貌。
  • 散文隨筆:蝙蝠逸事
    2020正月初八風生 岱下記之姜建華, 1972年10月出生,山東東平人。畢業於泰安師專中文系,1992年開始創作。自由創作人,2018年浙江青年作家高研班學員,筆名風生,如也。散文詩處女作《荒原》發表在《散文詩世界》,作品散見於《散文選刊》《散文詩世界》《山東文學》《詩神》《散文詩》《作家報》《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泰安日報》等報刊。曾獲中國藝術研究院徵文佳作獎,廣西文聯詩歌獎,甘肅文聯、敦煌市人民政府全國敦煌詩文徵選優秀作品,長江文藝出版社徵文優秀獎,武漢市委宣傳部、武漢市文化旅遊局「謳歌新時代 禮讚大武漢」徵文優秀獎等。
  • 散文‖父親寫的散文詩
    我連續聽了多遍李健版的《父親寫的散文詩》,我覺得李健版比許飛版情感更真摯、更豐富,更有生活底蘊,更有泥土氣息,更能抓住人的內心,也許是李健比許飛年長一些,經歷得更多一些、感觸得更深一些,所表達的情感也就自然而然不一樣,李健所表達的就更深沉一些、厚重一些、寬廣一些、細膩一些。作為人父,參照歌曲裡的歌詞,我竭力反省我自己,是否也為兒子寫下了令他感動不已、令他記憶深刻的散文詩。
  • 【方志四川•七夕特輯】黃學清 ‖ 傻妻抗洪搶險記(紀實散文)
    傻妻抗洪搶險記(紀實散文)黃學清從小生活在古城南溪長江邊的我,對江水的習性瞭然於心,春明景和時,江水像母親溫暖的手撫摸我臉;夏陽酷暑時,江水如猛獸的利爪撕扯我心。與江為鄰,博大胸襟;以江為友,天長地久。就是大江兒女與生俱來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