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居之庭院有棗樹數棵,言為祖幼時所手植也。或植於庭前屋後,或植於堂前院角,皆遒勁高聳,高不可攀。每每中秋來臨之際,祖與父便引吾等弟兄打棗。
打棗之具,多為修竹長竿。時有竿稍綁縛以鐵鉤,以便牽拉扯拽枝條。葉密而圓,枝繁而韌。紅光泛泛者,乃棗也。其隨風搖曳之姿,伴枝俯仰之態,常令人垂涎欲滴、喜不自勝。
吾幼時常隨祖父打棗。言為打棗,實當為拾棗。吾輩體小臂弱,手無力持竿,臂無力搖枝,故常令於地撿拾跌落之棗。棗有黑紅者,深紅者,赭紅者,淺紅者,半紅半青者,亦有青黃、綠黃者。甜度和口感逐次而減。棗亦有諸多品種,就口感而言,分普通圓棗,質地緊實,酸甜適中;糖棗,口感香脆,落地即碎;酸棗,圓小玲瓏,酸爽硬澀;脆棗,體大核亦大,酥脆甘甜;冬棗,個大憨實,光鮮脆潤等。就產地而言,久負盛名者有阿克蘇駿棗、若羌灰棗、和田玉棗、樂陵金絲小棗、山西臨縣青棗、新鄭大棗、陝西黃河灘棗。吾家所植為普通圓棗。又甜棗一棵,為後移者也。
每逢中秋前後打棗之際,吾輩樹下邊吃邊拾,一時竟吃而忘拾。棗未撿完而肚已盈塞。午餐不得,甚而至於上吐下瀉,痛苦不已。時有蟲蛀之棗,果肉腐敗,蟲屎充塞,咽下方覺,欲吐不能,哭笑不得,狼狽不已。
弟嘗咽一核,母警曰:「壞矣事也!汝肚植棗樹也!汝肚將撐破矣!」弟驚恐而泣,央而求之於吾,餘告之曰:「慎無憂!當勤於撿拾,不得慵懶,掐指正午,汝病即除矣!」弟竟信之。吾笑,母亦笑。弟果為吾言是聽,勤勞終晌。午中,弟如廁,棗核已出矣。弟齡漸大。此法便不靈矣
漸長,祖年長。吾輩便隨父打棗,祖與吾與弟則席地而拾。樹下蒼顏白髮之翁垂髫黃毛之童,相攜而撿,相扶而拾,此時之景常令鄰人欽羨。常語祖曰:「翁後繼有人矣。」祖但微頷首,應聲諾諾,皺面舒展,欣欣然焉。
而後,棗樹因房基規劃次第砍伐,所剩僅一。隨父打棗,便漸次少矣。父與祖每每只待吾輩散學歸來間隙打棗。父囑吾小心,祖則或坐藤椅以觀,或站立徘徊以望,蹣跚左右,指點枝梢。如此,笑語盈院矣。
嘗有一日,棗竿觸之不及。吾氣盛,竟攀附而上,雖經警告猶不期竟為棗蝨所傷,亦有擾窠為鳥雀狂啄之時。竟而一次為群蜂所蟄,險而跌落,惶恐不已。至此,祖與父再不允吾輩攀樹摘棗矣。
齡長,外出就學,畢業,工作,成家,育娃,回家次數漸少矣。老樹猶存,棗子年年紅落,往事依依,祖已不再,而來二十餘年矣。
每至仲秋,吾仍歸家。父母亦只待吾等打棗。棗樹四圍,已起房屋,不必站樹下打棗矣。吾常躡於房頂尋覓:當年蟄吾之蜂子、齧吾之螽蝨、啄吾之鳥雀,而今安在哉?其嘗棲於此枝乎?彼枝乎?良久,竟不能辨。再辨,不覺淚已流矣。
近期作品
辭賦 | 劉洪民:濱江秋色賦
辭賦 | 劉洪民:自戒十思書
辭賦 | 劉洪民:明月青山賦
散文| 劉洪民:閒情記趣之育雛記
散文·抗疫專欄 | 劉洪民: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
散文·抗疫專欄 | 劉洪民 :否極泰來多難興邦論
散文 | 劉洪民:閒情記趣之撩蜂記
散文 | 劉洪民 :閒情記趣之種瓜記
散文 | 劉洪民 :閒情記趣之牧羊記
散文 | 劉洪民:閒情記趣之捕雀記
文言散文 | 劉洪民:史記·李敖列傳
辭賦 | 劉洪民:濱秋木葉賦
辭賦 | 劉洪民:光嶽樓賦
散文| 劉洪民:喜卉六記
【作者簡介】劉洪民,山東聊城東昌府區人,高級教師,聊城文苑中學副校長。1997年畢業於聊城師範學院中文系(現聊城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