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4,《月亮與六便士》:用一本書的時間,解鎖人生的意義
月亮是頭頂上的理想,而現實是腳下的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是一本接近100年前的作品,但卻一直經久不衰,這本書闡述說明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
我一直在想,這本書為什麼叫《月亮與六便士》。也許「月亮」是象徵虛無飄渺、高高在上的一種美好理想,「六便士」象徵著我們的現實物質生活,而這本小說的本質,是向我們闡述理想和現實之間的選擇。
英國作家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就是講述了一個真實的為了詩和遠方而放棄六便士的故事。小說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原型是著名畫家高更)原本是一個證券公司的經紀人,收入頗豐,有一個美麗的妻子和一雙兒女,妻子喜歡舉辦一些社會名流的聚會,而斯特裡克蘭德卻對聚會中的名流毫無興趣,表現木訥,看起來毫無藝術修養。
他拋棄了賢惠的妻子,可愛的兒女,穩定的職業、收入和不錯的社會地位,留下一封不到十行的家書,毅然離開倫敦,只身前往巴黎。
他的這一決定自然是不被世俗所理解的,包括他的妻子在內,所有人都以為他有了別的女人。
只有這樣的理由才是符合大眾價值觀的,縱使在探明真相後,人們仍然無法相信他是為了實現理想拋妻棄子的。對,為了畫畫。
對一個四十歲的男人來說,這簡直荒謬絕倫。他沒有紮實的繪畫基礎,也不再年輕,他的理想在別人眼裡可笑的有些可憐。可他根本不在乎,他從不在意外人對他的種種議論和看法。
在巴黎的日子窮困潦倒,他常常食不果腹,有一次差一點被活活餓死。可困苦和磨難不曾磨滅心中的理想和信念,他依然堅守。
他始終有一種超然物外的姿態,而這恰恰是絕大多數人身上所缺乏的。
他不在乎自己畫的好與不好,不在乎別人對畫作的評論,不在乎自己是否能靠此成名,他只是單純的想畫畫,想盡情描繪出心中所見的那幅場景。
我想這才是對理想最純粹的追求和嚮往,不摻雜一絲一毫其他念想,無關功名利祿。
在最後的心靈家園大溪地島,起初他的日子也不盡如人意。一個好心人為他提供了一份工作,可他只要一掙到買油彩和畫布的錢,就會跑到叢林裡去。
他工作穩定性很差,因為心裡始終住著那個沉甸甸的理想,工作只是為了填飽肚子,如果可以不進食而活命,那他連吃飯也會放棄。
對他來說,最幸福快樂的時光應該是在與愛塔結婚以後,而關於幸福的定義,他這樣說
「她不打擾我。她做飯,看孩子,她幹好我吩咐她做的事。」
對思特裡克蘭德來說,最大的幸福就是不受外界打擾,專心畫畫。所有的一切人和事,都要為了他的理想讓步。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他終於描繪出了內心的那幅場景,畢生的理想實現了,內心也得以安寧和平靜。
臨死前的囑託,是不被人理解,卻極其符合他的個性的。
他吩咐愛塔把他們的房子和所有畫作全部燒毀,這也是一種超然於物外的精神境界。
毛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不完美卻真實的理想主義者,他自私冷漠、冷酷無情,卻能始終堅持不懈地追尋心中皎潔的月亮。
理想是美好的,通往理想的路途卻滿布荊棘,坎坷崎嶇。生活中的艱難困苦,外界的議論紛紛,都未曾動搖思特裡克蘭德。我想,理想的達成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這種超然物外的處世態度和行事風格。
關於月亮和六便士,我們到底該如何選擇,毛姆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他只是這樣寫道:
難道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你喜歡的環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態,就是作賤自己嗎?做個一年有1萬英鎊收入的外科大夫,有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嗎?我想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取決於你賦予生活什麼樣的含義,你對社會要盡什麼樣的義務,以及你對自己有什麼樣的要求。
誠然,選擇有很多種,卻從來不分高低貴賤。人生的最佳選擇,是追隨自己的心意,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無論你選擇月亮,還是選擇六便士,請捎上一份「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執著,和「前路有光,初心莫忘」的信念上路。
《月亮與六便士》經典語錄:
1.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
2.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3.大多數人所成為的,並非是他們想成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為的人。
4.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並存在同一顆心裡的。
5.為了使靈魂寧靜,一個人每天要做兩件他不喜歡的事。
6.上帝的磨盤轉動很慢,但是卻磨得很細。
任是最大的文明,也是最大的虛偽」。我們不得不為了生存而做出一些身不由己的事情。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事實就在腳下,而美好卻在天邊,可望而不可及。當我們順著生活的軌跡忙著去撿地上的六便士時,有人卻抬起頭來不顧一切地看著月亮,而這些人,成為了被神召喚的天才。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兩者並不矛盾,閒來抬頭看月亮,手裡握著六便士,這才是人生的常態吧,過著現實的生活,想像著著美好而詩意的遠方。
為了夢想而活,而活著就要有夢想。這是我們追求的一種美好的生活狀態,要相信有憧憬才會有未來……
有喜歡的這本書的朋友們,精裝版,現價89元,5本就可以帶回家,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是一頓午飯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