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千萬人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到底講了什麼?

2021-01-07 小康說文化

毛姆是一個天才小說家,在他的作品裡,每一個角色、每一場戲都是驚喜。

上一篇文章中,懵董菌剛剛解讀了毛姆的《刀鋒》,刀鋒之外,《月亮與六便士》是一部影響了千千萬萬各個年齡段讀者的作品。

《月亮與六便士》採用了毛姆慣用的第一人稱視角,通過作者自己的觀察和別人的講述,描繪了「一個奇葩朋友」的故事:斯特克裡蘭德是個40多歲的證券經紀人,某一天他突然拋棄妻兒,離家出走去巴黎學畫畫,幾年裡,因為畫的畫賣不出去,他不得不忍受貧窮和飢餓,甚至差點病死;有好心的朋友救助他,他卻搶了朋友的妻子;最後,他定居在一個太平洋小島上,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並完成了一幅又一幅傑作……

毛姆是個聰明的作家,他喜歡用一些暗戳戳的諷刺和隱喻來表達自己的見解。在還原主人公整個人生經歷的過程中,毛姆通過朋友們的聊天和評論,向讀者拋出一個又一個問題,只為尋找一個答案:我們如何過好這一生?

為了尋找這個答案,毛姆讓小說主人公經歷了家人的反對、朋友的非議、愛情的幹擾,而他獨特的人生哲學,也在他面對矛盾和衝突時逐漸顯現。

小說一開始就引出了一個懸疑的事件。

平時沉悶無趣、不擅社交的經紀人斯特克裡蘭德,猝不及防地離家出走了,只給妻子留了個簡單的字條。街坊鄰居都猜測他跟別的女人私奔了,妻子焦急萬分,希望儘快找他回來。而當朋友到巴黎找他時,才發現他住在破舊的公寓裡,並沒有什麼情人,他離開家只是為了畫畫……

這情節讓人大跌眼鏡,也提出了第一個人生問題:如何面對個人價值與世俗標準的矛盾?

這是我們從小就開始面對的矛盾,自己想做的事情、人生軌跡,不符合大人們或者社會大眾的標準,該堅持自我,還是委屈求穩?

哲學家尼採的「超人哲學」可以很好的回答這個問題。尼採所謂的「超人」是那些最能體現生命意志、最具有旺盛創造力的人,是生活中的強者。尼採認為,道德是用來保護弱者的,是弱者用來束縛強者的工具,而「超人」是不應該被世俗標準所束縛的。

斯特克裡蘭德夫人喜歡社交喜歡八卦,她也是世俗標準捆綁下的弱者,出事後馬上找來朋友哭訴。諷刺的是,她急切地想找丈夫回來,即使他有了情人也願意原諒他,這或許不是因為她多愛自己的丈夫,而是怕被別人說閒話。

斯特克裡蘭德先生無疑是出世的,他不愛社交,甚至不被世俗道德所束縛。當朋友問他「你要你妻子怎麼活下去?」他說「我養了她十七年,她也該自己想想辦法了」。當朋友說「別人都說你是不負責任的混蛋你知道嗎?」他說「我不在乎」。

斯特克裡蘭德的態度很像尼採的「超人哲學」,當他認定畫畫這個夢想時,他是一個強者,他明白,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可能會傷害到別人,但這並不能成為阻礙自己追求夢想的理由。在之後的人生中,他再也沒有回過原來的家。

五年之後

朋友再次見到他,他窮困潦倒,靠打零工掙點餬口的錢,沒有人欣賞他的畫,更沒有人買。朋友問他,不想念自己的家庭嗎?不後悔嗎?不希望別人欣賞自己的畫嗎?他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他說自己絲毫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只是必須畫出他看到的東西。

借著對斯特克裡蘭德的一連串發問,作者向讀者拋出了第二個人生問題:如何面對個人成就不被外界認可的矛盾?

作者說他從沒見過不在乎別人看法的人。有些人特立獨行,去做些離經叛道的事情,認為自己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但這也是自自欺欺人,因為他們離經叛道的行為也是想博得別人的認可。

而斯特克裡蘭德真的做到了,除了畫畫,他似乎對任何事都不在乎,他說「有時候我想像自己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島上,周圍什麼人都沒有,那時候我可能會知道我真正想要什麼。」

人們喜歡被認可和誇獎,從小到大,我們學習如何有教養,如何提高情商,如何取得成功,博得他人的喜愛與認可,但很少有人教我們不畏人言,特立獨行。

讚美和誇獎並不是人生的答案,當我們可以不被外界的評價所禁錮,學習獨立思考,就越容易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之後,故事又進入了一個高潮

斯特克裡蘭德患病差點死掉,另一位很欣賞他的畫家朋友司卓夫幫助了他,把他接到自己家,還讓自己的妻子照顧他。斯特克裡蘭德病好後,卻跟朋友的妻子布蘭琪勾搭上了,司卓夫忍無可忍要趕他走,他爽快地答應,而布蘭琪也要跟他走。而司卓夫太愛自己的妻子,不能想像妻子跟斯特克裡蘭德住在廉價骯髒的出租房,於是把房子留給他們,自己離開了家。

不可理喻,對吧?不過,存在即合理,這場荒誕的三角戀也引出了第三個人生問題:如何面對親密關係與獨立自我的矛盾?

即使被出軌,丈夫依然愛著自己的妻子,表示只要她願意,隨時可以回來投奔他,司卓夫認為如果真的愛對方就不會斤斤計較誰愛誰更多,他知道妻子沒那麼愛自己,但只要她接受自己的愛就滿足了。

斯特克裡蘭德不久之後便拋棄了司卓夫的妻子,在他看來,愛情似乎更像是短暫的欲望,他認為女人的愛是狹隘的,當她們愛你,總想著控制你、佔有你、改變你。他說,「她願意為我做任何事,除了我最想要的:讓我一個人待著。」

在後面的故事裡,斯特克裡蘭德來到一個叫大溪地的小島上,娶了一個土著姑娘,他覺得土著妻子最好的一點是「她不來煩我」。

這不是一部愛情小說,但人的一生幾乎少不了愛情。毛姆深諳愛情的真諦,在他的故事裡,卑微的愛情、不理智的激情、控制和佔有對方的愛情,都不是好的愛情。毛姆似乎是用反面教材給了我們關於愛情的答案,好的愛情,從互相吸引中萌芽,在相互獨立中持久。

兩個截然相反的醫生的故事

在大溪地島上,一個酒吧老闆娘講述了很多斯特克裡蘭德在島上的事,老闆娘說,「這裡有很多像斯特克裡蘭德那樣的人,他們跟著貨船停靠在島上,就再也沒有回去。」

作者也順便講述了兩個醫生朋友的故事,一位品學兼優前途無量的醫生,馬上要進入一個大醫院工作,工作前去某個小鎮度假,在某一瞬間覺得那裡就是他的歸宿,於是決定一輩子在那個小地方生活,並放棄了原有的好工作。鄉村醫生曾經對他說,自己從不後悔當初的決定,仍然希望繼續在這個小地方度過餘生。

而另一位很成功的醫生朋友買了別墅,娶了個很美的妻子,他覺得自己很走運,因為這些原本都應該屬於那個鄉村醫生,正因為鄉村醫生放棄了那份工作,才輪到這位成功醫生。成功醫生為鄉村醫生感到可惜,覺得他糟蹋了自己的生活。

像鄉村醫生那樣,做你最想做的事,生活在喜歡的地方,追求內心的安寧,就是糟蹋了自己的生活嗎?像成功醫生那樣,年薪百萬,娶個漂亮妻子,就是成功的嗎?

在這個故事接近尾聲的時候,毛姆終於提出了最終的問題:怎樣才是過好了這一生?

一種生活可能是此之蜜糖,彼之砒霜。想過怎樣的生活,是否成功,取決於一個人對人生意義的看法,對社會、對個人的定位。「黃金屋」和「顏如玉」是世俗的成功,但並不是衡量每個人幸福和成功的標準,而當個人的追求與世俗標準不同,如何直面與世俗、與外界、與親人的衝突,才是過好這一生的前提。

斯特克裡蘭德選擇了與世隔絕的生活,他不停地畫畫,仍然不在乎別人的評價,無所謂成功與否,臨死前還讓妻子將他畫在牆上的傑作燒掉。他在那裡完成了很多偉大的作品,但直到死後才被主流藝術圈認可。

他做了自己最想做的事,雖然經歷過被人咒罵、貧窮飢餓,但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地方,或許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度過了很好的一生。

小說原型

據說《月亮與六便士》的原型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書名用「六便士」比喻世俗所認同的安穩生活,而「月亮」則代表那些遙遠而不切實際的夢想。我們或許不會像斯特克裡蘭德那麼極端,突然離家出走去追尋一個如月亮般遙遠的夢想,但想要堅持自己人生理念、生活方式、夢想與愛情,也會像斯特克裡蘭德一樣遭遇現實的壁壘。

有人選擇丁克,卻被父母教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如果是為了愛情,為了事業,選擇不結婚、晚婚、不生育,真的罪大惡極嗎?

有人選擇自己喜歡的冷門專業,卻找不到高薪的工作,家人朋友都表示惋惜,如果他樂在其中,熱愛自己的工作和研究,難道真的是失敗的嗎?

如何過好這一生?

如何過好這一生?中國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大多數人知道該做什麼,怎麼去做,卻常常因為各種原因而做不到,這便是人們對人生、對自己心存遺憾的原因。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有可能實現自我,不枉此生。

像斯特克裡蘭德一樣,我們的人生也會面對種種矛盾,當個人選擇遭遇社會理念和世俗標準時,當個人追求無法得到別人的認可時,當親人、愛人試圖控制你的想法和行為時,你是否還能獨立思考,堅持自己認為對的想法,知行合一,實現符合自己意志的選擇?希望《月亮與六便士》能夠給你過好這一生的答案和力量。

解讀:《月亮與六便士》是一本探尋人生意義和價值的著作,但毛姆通篇也沒有告訴我們選擇月亮,還是選擇六便士。

因為人生是一道大題,它不像數理化,根本就沒有標準劃一的答案。

努力賺取六便士沒有錯,追逐月亮的光芒也沒有錯。

重點是你的選擇要忠於內心,選擇你所熱愛的生活方式,熱愛你所選擇的人生走向。

如果你和我一樣,在某個時刻想要逃離庸碌的生活,來一次短暫的冒險,過一把第二種人生的癮,不妨讀一讀這本《月亮與六便士》,相信你會有所收穫。

趁這個機會推薦一個四本書的文學套餐給大家,原價137.8,現在優惠價49.8元,平均一本不到12.5元,性價比不錯,套餐中包含以下書目,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最下方橫條看一看:

01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豆瓣9.0

02太宰治《人間失格》,豆瓣8.3

03夏目漱石《我是貓》,豆瓣8.9

04芥川龍之介《羅生門》,豆瓣9.2

期待與未曾蒙面的你,共品書香。

(圖片源於網絡,若侵犯您的權益,請與我聯繫,將立即刪除。原創文章,歡迎轉評贊,抄襲必究。)

相關焦點

  • 從六便士到月亮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毛姆於1919年完成的長篇小說。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真實經歷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證券經紀人思特裡克蘭德,厭倦了生活的平庸,絕棄優裕美滿的日子,與妻子不辭而別追逐理想的故事。小說以月亮象徵理想,用六便士代表平庸的生活,提出了理想與現實這個永恆的話題,引發人們無限的思考和討論。
  • 《月亮與六便士》:抬頭看月亮,低頭撿便士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觀念,在一定的道德和規則的前提下,大家都在往自己喜歡的道路上努力奔襲,路不同,但殊途同歸。英國作家毛姆的經典名著《月亮與六便士》講了一個追求理想生活、挑戰傳統的生活觀和價值觀的故事,深遠地影響了在生活中奔波的我們。
  • 《月亮與六便士》用象徵主義理論,解讀了月亮與六便士的意義
    《月亮與六便士》,英國作家毛姆長銷101年的文學經典,頻繁地被閱讀愛好者提及,常見於各類書單,應該很少人不知道它。可是幾年前我初讀時,卻感受不到它的過人之處。我甚至悄悄地想,這本書被當成文學經典是不是被過譽了?一個股票經紀人,拋妻棄子跑去當畫家,生前潦倒,死後哀榮。然後呢?這個故事對普通人的意義是什麼?
  • 月亮與六便士: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短暫的一生
    可能每個人身邊,都有這樣的朋友或者同事:三四十歲的上班族,已婚,育有一子或一女,有一份踏實的工作養家餬口。不出意外的話,他們會這樣不知不覺地邁入中年。就像《月亮與六便士》裡面的主人公查爾斯一樣。「當高更的畫和《月亮與六便士》擺在一起時,一切都變得完整了。」讀客版《月亮與六便士》收錄14幅高更畫作,附有高更生平介紹,看到高更的畫,才能體悟小說文字的炙熱。「如果有人能將毛姆的一生寫出來,那將比他的小說精彩一百倍。」
  • 《月亮與六便士》:我是毛姆,但毛姆不是我,在月亮與便士間抉擇
    文丨大腳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在191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為創作原型,描述了一個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查爾斯·斯特裡克蘭,為了追尋精神世界的安寧,放棄了在旁人看來舒適美滿的生活,毅然決然地拋妻棄子,奔赴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用他的畫筆書寫生命的價值的故事
  •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評論家滿是批評,卻暢銷了一個世紀
    這句話用來概括毛姆一生最火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真的再貼切不過。《月亮與六便士》這部小說,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講述了一個家庭美滿、事業有成的證券經紀人斯特裡克蘭,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放棄了旁人羨慕的生活,最終在大溪地島完成巨型壁畫的故事。
  • 《月亮與六便士》:關於夢想和麵包,毛姆想要什麼說什麼?
    因為《月亮與六便士》愛上了毛姆,他的寫作風格很特別,總是喜歡把自己放在故事裡:像一個不相干的敘述者冷靜地描述,有時像一個真實的社會代言人,不斷地向主人公發問,就像發出讀者的聲音。這本書的敘述仍然是客觀的,有點批判,但在諷刺中充滿了憐憫,讓人不忍聽到這個故事。
  • 《月亮與六便士》:人生如夢,讓我們枕著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這是奧斯卡·王爾德在一百多年前說出的話,這句話基本可以概括了《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但在得了絕症之後,他叮囑自己的土著妻子一把火燒了他畫在房子四壁上的畫,一件傑作就這樣化為烏有……這就是《月亮與六便士》的整個故事。讀完本書給人一種格外複雜的內心感受,既有對查爾斯拋家棄子離經叛道的憤怒;又因他不被世俗羈絆敢為自己獨活的生活態度感到一絲震撼。
  •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中那些經典語句,戳動過你的內心嗎?
    我讀完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才知道高更的偉大。對於學畫的我來說,更有種難以言喻的愧疚和自責。小說以高更為原型,講了這個畫家的一生,他拋妻棄子,瘋狂遠離,只為了完成上帝給他的使命—畫畫。高更作品局部毛姆在寫男主角第一次觸動內心的理想時,用了很簡潔的一句:滿地都是六便士
  • 李繼宏談《月亮與六便士》:講述中年危機的現實主義傑作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筆下的《月亮與六便士》是在國內傳播最為廣泛的外國文學作品之一。「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的評論曾經一度廣為流傳。1919年4月,《月亮和六便士》在英國首次出版,當時遭到媒體與讀者的冷落,但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推出新版本後,首印五千本旋即售罄,到年底竟然賣掉將近十萬冊。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身為小說家的毛姆開始進入文學界的視野。
  • 《月亮與六便士》給我們的啟示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一、《月亮與六便士》梗概銀行家查爾斯,人到中年,事業有成,為了追求內心隱秘的繪畫夢想,突然拋妻別子,棄家出走。他深知: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 《月亮與六便士》:只要你思考過你想要的是什麼,就足夠了
    「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這是《月亮與六便士》中最經典的那句「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我們常說,人要有夢想,要有理想。就像當年那個少年斬釘截鐵回答自己的理想時說的:「為中華之崛」一樣。但現在越發的有人把理想,把夢想掛在嘴邊,但如果你讀過《月亮和六便士》之後,你會發現,原來夢想二字是那麼的重,之前的理解過於淺薄,有一種懈怠。
  • 《月亮與六便士》:人生怎麼過,才能不後悔
    大家晚上好呀,我是梅也~生活中的你我,是一個光芒萬丈的人?還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我想大多數人都是一個平凡的上班族吧。人至中年,已婚,育有一兩個孩子,腳踏實地追尋六便士,餬口飯吃。這樣的生活,並沒有什麼錯。但偶爾還是會在某個深夜,望著頭頂熠熠閃爍的月亮,心馳神往。
  • 《月亮和六便士》:面對人生選擇題,你選金錢還是夢想?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可就是這樣一個喪到極致的人卻寫過一部讀了使人熱血沸騰的小說,那就是1919年出版的《月亮和六便士》。這部已經歷經百年的小說,至今仍影響著無數心懷夢想的年輕人,鼓勵他們去大膽逐夢。到底是要天上的月亮,還是腳下的六便士,是每位年輕人的人生選擇題。到底什麼是成功的人生?斯特裡克蘭本是英國倫敦的一名股票經紀人,有著不錯的收入,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他兒女雙全,個個聰慧聽話,正在為走進牛津劍橋而努力。
  • 《月亮與六便士》名言警句解讀(1~23句)
    導讀:《月亮與六便士》,豆瓣9.0分,8W評論《月亮與六便士》,20世紀文學經典。《月亮與六便士》,21世紀榮登作家暢銷書桂冠。這本書,得到了羅曼·羅蘭、維吉尼亞·伍爾夫、村上春樹、王安憶、高曉松、餘華、張愛玲等名人的極力推薦,被譽為文學中的「小說聖經」。其中,書中有一句話「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讓萬千讀者倍受感動。」
  • 《月亮與六便士》告訴我們的人生哲理
    《月亮和六便士》這部小說是我讀過的所有小說當中標題跟內容契合度最低的,可以說毫無聯繫,我曾經猜想,在這本書的某一頁有一個發生在朦朧月色下的浪漫故事,有一個俊男或者靚女因為某方急需購買某種物品卻沒有帶錢,尷尬侷促的時候突然出現了一位善良的女士或者體貼的紳士,以及其恰當又不傷自尊的方式替他或者她解了圍
  • 《月亮與六便士》:我們在月亮和六便士中輾轉生活
    很多人,終日仰慕著月亮,卻沒有看到腳下的六便士。——描述了太多年輕人,心中充斥著理想,熱血和激情,仰慕「月亮」,浪漫而衝動,卻往往看不到現實的荊棘和妥協,從而這種對暗淡生活的抗議,就真正成為了虛無的浪漫主義。
  • 《月亮與六便士》濃縮成經典10句話: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月亮與六便士》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剛開始的時候是被這本書的名字所吸引,月亮與六便士兩個毫無關聯的事物為什麼會放在一起,但是把這本書讀完才明白這書名的真正含義。被譽為"最會講故事的天才作家"的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這本小說中,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用一種紀實手法講了一個虛構的故事。
  • 看完《月亮與六便士》後反思,女人的愛對於男人來說,到底算什麼
    「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看到了月亮。」六便士,是當時英國最小的貨幣單位,代表的是主流的現實生活,循規蹈矩地結婚生子,努力工作賺錢養家;而月亮則象徵遠在天邊的理想,令人渴望又讓人難以觸及。在現實和理想之間,斯特裡克蘭選擇拋開現實,追逐理想。
  • 深度解析月亮與六便士:毛姆筆下的現實和理想,該如何自處?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月亮與六便士》毛姆以畫家高更為靈感所寫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出版至今,已有101年歷史。回頭再看這部小說,在各大讀書榜上依然能留有一席之地。甚至進入21世紀以來,這部小說還顯得越發「長青」。究其原因,無非就是一個越來越困擾現代人的一個命題:你是選擇六便士(現實),還是選擇月亮(理想)。讀《月亮與六便士》,不僅僅只是思考在物慾橫流的時代我們如何去尋找更為稀缺的「月亮」;更是要學會,在這個時代,我們該如何去平衡「月亮」和「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