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是出自趙括的典故?笑話,他那時候紙都未發明出來

2020-12-21 騰訊網

幾乎所有的《成語詞典》裡面,在解釋「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時候,都會說這是形容戰國時代趙括的詞語。並且很多書還會說,這個成語的出處也是在戰國時代。

不過,這可是一個謬誤,其實,人們對於趙括和「紙上談兵」這個成語,都存在著巨大的誤解,那麼,趙括和紙上談兵的真相是什麼?先別急,待大慧給諸位一一解答。

圖片來源於網絡:紙上談兵

一、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指的是一個人對於某些工作只懂得理論,或者只會泛泛而談,但卻並不直接具備運作的能力。

1、趙括可能沒見過紙

紙上談兵,無論如何都不會是戰國時代的人對趙括的形容,因為在戰國時代,主要的書寫記錄工具是竹簡,這種情況甚至一直延續到漢朝的時候。

典型的例子就是漢朝的文學家東方朔,曾經寫了一篇文章給漢武帝看,根據史書上記載,東方朔為了把這篇文章搬運到皇宮,動員了好幾輛馬車。原因很簡單,因為東方朔的這篇文章是寫在竹簡上。

東方朔作為漢武帝的寵臣,在書寫材料方面都沒有使用紙張,從這可以知道:在漢朝的時候,紙張也並沒有得到主流群體的認可。

因此,在漢朝之前的戰國時代,紙張更不可能是主流的書寫工具,所以,「紙上談兵」的典故絕對不會出自戰國,而趙括估計也沒見過紙的樣子。

圖片:副將念戰略給趙括聽劇照

2、成語來歷

一般認為,雖然紙上談兵並不是出自戰國時候的典故,但是,這個成語很有可能是後世的人,在點評戰國時代歷史的時候,尤其是在點評趙括帶兵打仗事跡時,根據趙括的情況而總結出來的成語。

比如明朝時候,有這樣的詩句:朝野猶誇紙上兵。明清時代距離現在也有上百年的時間了,因此現代的人很習慣的把紙上談兵的典故混淆成戰國時代的典故。但其實,這是明清時代的人,總結戰國時代往事得來的成語。

圖片:點評戰國時代歷史劇照

二、趙括的水平

千百年來,人們提到趙括的水平,都會認為趙括沒什麼本事,就是一個誤國的書呆子,不過,古人之所以這樣認為,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專業知識壁壘的緣故。接下來,本文將著重探討一下,千百年來,人們對趙括的誤會是怎麼來的。

1、專業壁壘

在古代,話語權和記錄歷史的權利往往都掌握在文人手裡,而我國古代的文人往往出自儒家知識分子陣營。這導致古代的知識分子結構出現明顯的畸形:那就是文科和理科比例已經失調到觸目驚心的地步。

在我國古代,作為知識分子想實現階層躍遷的通道只有一個:那就是參加科舉考試。而古代科舉考試的內容,基本上就是儒家的那套理論,換句話說,只要儒家理論掌握明白,而且寫得一篇好文章,並且運氣好,恰好閱卷官喜歡你的文章,那麼,就可以成為朝廷的官員了。

相反,在中國古代,數理化方面的知識都被視為旁門左道,就是沒有前途的,甚至更悲哀的一個現實就是:在我國古代,真正懂得物理和化學知識的,往往是一群街邊變魔術的。畢竟對於當官的來說,學習這些知識和技能沒什麼作用。

這導致古代的知識分子幾乎清一色都是文科生,而理科生幾乎不存在,文科生視角下記載的其他行業情況,走板的概率十分大。

針對這種現象,古人也有過評價,比如著名的文人掌兵,就是這種情況的一種寫照,畢竟文人擅長寫詩做文章,而帶兵打仗也是一個技術活,因此文人帶兵,往往會收穫悲劇。

圖片:文人記錄歷史劇照

2、文人視角的歷史

由於古代文人的專業知識有限,因此,古人寫的史書對於現在的歷史學者來說,僅供參考而已,現代的歷史學者需要根據古人留下來的記錄,經過客觀現實的分析從而得出真正的真相。

比如,古代史官認為一個王朝的衰敗,僅僅是因為君王的不作為,但其實,一個王朝的衰敗,有時候也和王朝的末代君王在世時,經濟規律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衰敗有關係。趙括被視為無能的將領,主要原因就在於古代文人的專業知識較為有限。

圖片:趙括帶兵劇照

3、趙括的情況

趙括時代的趙國,遭遇到秦國的進攻,而攻打趙國的秦軍將領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白起,白起在中國歷史上有個別號:人屠。

之所以有這樣的外號,主要原因就在於白起的一生可以用殺人如麻來形容,而且白起這一輩子幾乎沒有過打敗仗的記錄,從某個角度上來說,用戰神來形容白起,還真不是對白起的誇大。

這就意味著,即便是自身水平不行而被白起打敗,在當時也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好比在當代,某個地級市的首富和世界首富比起來,地級市的首富顯得很窮一樣,但這並不能說明地級市的首富就是個窮人。因此,被白起打敗,也並不能說明趙括的帶兵水平不行。

而秦國和趙國的較量,白起面對趙軍的固守,也覺得強攻損失太大,如果長期和趙軍消耗,對秦也不利,秦主動攻打趙,糧草需要從秦本土運輸,這對秦的經濟已經造成了巨大的拖累,因此,秦軍需要速戰速決。

圖片:秦軍攻趙劇照

於是白起利用秦軍的機動靈活,切斷了趙國軍隊的糧道,趙軍沒了糧食吃,那肯定亂作一團,趙括無奈之下,只好帶著部隊主動進攻白起,打算打開包圍圈,帶著餘下的將士找條活路,不料,白起以逸待勞,在混戰中,趙括被殺。

不過史書上記載,白起和趙國的這場較量,秦兵也付出了巨大的傷亡,而趙括能讓白起帶領的精銳部隊受到巨大的傷亡,這說明,趙括雖然本身沒有白起的本事大,但也絕對不是不懂軍事的人。

所以,趙括並不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只不過是技不如人罷了。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戰國時代沒有紙張,趙括如何「紙上」談兵?
    戰國時代沒有紙張,趙括如何「紙上」談兵?「紙上」談兵的主人公真是趙括嗎?這個標籤是現代人給他帖上的!1/趙括的時代有「書」無「紙」如今,一提到「紙上談兵」這個詞,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會是戰國時趙國的將領趙括。趙括是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
  • 趙括為何會敗給戰神白起?並非「紙上談兵」,而是因為另外4個字
    另一個勸趙王的人,是趙括的親媽。當時她對趙王說,千萬不能讓趙括去前線。趙王就問她為什麼(難道是你捨不得兒子)?趙括的母親就說,當年趙括他爹當將軍的時候,對身邊和屬下都非常好,對於大王發的獎金分紅,從來不往家裡拿,都分給了一起打仗的小夥伴,因此他的部下對他多是敬愛。而趙括這個臭小子,憑藉他爹的威望,不光目中無人,而且把銀錢看得還比較重,還不懂得分享。
  • 白起一生中遇到第一狠的對手不是別人,正是那''紙上談兵''的趙括
    誠然,事物都有對立面,既然戰國有所謂四將,自然也會有四將與之相呼應,這四將我們的確不是很好選擇,但作為頭號人物,無疑是被人取笑了兩千多年的趙括。作為「紙上談兵」這個詞的得主,趙括是史無前例的利用理論知識將自己置於死地的父親,也是首位被自己父母拋棄的武將。趙括還沒有上戰場,自己的老爹趙奢就說過這個兒子將來要毀家。
  • 歷史上十大成語典故 值得收藏
    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幹的人。但是他寧願隱居在東山,不願做官。有人推舉他做官,他上任一個多月,就不想幹了。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麼辦?"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後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 歷史上有兩個趙括,水平都不咋地,兩人的媽卻留下美名
    今天隆重出場的兩位母親,都是在孩子即將成龍的時候,出手幹預,阻撓孩子。這就奇怪了。 01兩個趙括兩個媽歷史上有個趙括,紙上談兵,很有名。他是戰國末期趙國人,算是「趙之尾」。 其實還有一個趙括,屬於「趙之頭」。春秋末期,三家分晉,強大的晉國分裂為韓、趙、魏三國。
  • 春秋戰國典故15則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
  • 紙上談兵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紙上談兵,在紙上談論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決實際問題的空談。出自:老舍《四世同堂》:「書生只喜歡紙上談兵,只說而不去實行。」 紙上談兵的詳細解釋: 成語名稱:紙上談兵(zhǐ shàng tán bīng) 成語釋義:在紙上談論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決實際問題的空談。
  • 愛家鄉 遊河北 發現身邊的美|它三千年未改過姓名,被稱為中國成語...
    價值連城負荊請罪不遺餘力圍魏救趙一日千裡紙上談兵背水一戰邯鄲學步黃粱一夢△ 趙苑公園胡服騎射銅像。如果以城市為單位來計算所產成語的話,邯鄲在全國無疑會位於前列。據統計,與邯鄲相關的成語典故共有1584條,著名成語有圍魏救趙、胡服騎射、負荊請罪、紙上談兵……每個成語的傳承離不開典故的加持。在邯鄲,成語典故是連接古今的時空隧道,了解邯鄲相關的成語典故,就如同讀懂了邯鄲這座城。
  • 白起一生屠敵超百萬,為何最出名的卻是趙括?看看白起怎麼說的
    在戰國時期,為了爭霸天下,各國之間戰火連綿,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是誕生了一大批名將;但這些所謂的名將在「殺神」白起面前,都要略遜一籌,為何?因為這白起在世之時,正值秦國崛起之際,雖然秦國經過了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的勵精圖治,但國力終究還是不如之後那般能以一敵六。
  • 一起來看,《史記》中的成語典故與常識考點
    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一下高頻考點《史記》中的成語典故及其考點。 典故 01 運籌帷幄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西漢剛建立時,漢高祖劉邦宴請群臣,他向群臣提出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會取得勝利?而項羽會失敗?」大家眾說紛紜。
  • 趙括:我讀了那麼多兵法卻變蠢了,知識會讓人變蠢嗎?
    我覺得這句臺詞,其實趙括早已以慘重的代價告訴了我們,不過可惜的是我們是在圍城外面談論他的紙上談兵,在圍城裡面我們又何嘗不是跟他一樣呢?一、公元前260年,趙國與秦國發生了最重要的一次戰略決定之戰。趙孝成王因趙國在戰爭中接連失利,加上又被秦國戲耍,逐漸失去理智。
  • 趙括為何年少成名,因為他有這樣一個爹!
    趙括紙上談兵,結果被秦國大敗,趙軍四十萬精銳被秦軍盡數活埋,怎一個慘字了得。但是趙括這個庸才被一步步推到帥位並非他一個人的責任,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人們相信一句俗語:將門出虎子,因為他的確有個很牛的爹!
  • 長平之戰後白起成戰神趙括變成語
    秦於是派人持重金入趙國離間,揚言廉頗不足為慮,且將投降,秦怕名將趙奢之子趙括為將;同時,又以各種手段動搖齊、楚等國救趙決心。趙王本不滿廉頗失利不戰,又聽信傳言,便令趙括代廉頗為將。秦即秘密以白起為上將軍代王齕為主將。   四趙括秉承趙王意圖,急於求勝,一到長平,即更換部將,改變部署,與秦軍決戰。白起交戰時佯敗而退,趙括率軍追至秦軍營壘。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常識備考:30個與歷史人物相關的成語典故
    釋義: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10、紙上談兵(趙括)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釋義: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11、揭竿而起(陳勝)   出自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 「玉體橫陳」說的是哪位美女,的典故出自哪裡?
    所謂「玉體橫陳」就說的是這位美女,那麼玉體橫陳出自哪裡呢?玉體橫陳典故:據有的野史筆記記載,馮小憐是一個天生的尤物,肌膚吹彈可破,吐氣如蘭。高緯對其愛不釋手,與大臣們議事的時候,也要把馮小憐抱在懷裡,或放在膝上,耳鬢廝磨,卿卿我我。「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對於馮小憐這個美女,高緯不知道怎麼愛才好。
  • 戰神白起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他真的是嗜殺成性主張殺降嗎?
    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繼位之後,他發誓要讓自己的國家變得強大,不受鄰國的欺壓。他任用了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謀略家範雎為宰相,當時的東方諸侯國都把心連在一起,組成聯盟,十分的排斥秦國。為了可以順利地打開突破口,避免被群起而攻之,範雎建議對離秦國非常遠的齊國和燕國表示友好,並且與楚國還有魏國約定好不會相互之間發生戰爭,用來穩住他們。把戰爭的重點放在離自己最近的韓國身上。
  •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典故,就出自於他.
    許遜,字敬之,江西南昌人,祖籍汝南,提倡傳統文化的孝道,創立淨明忠孝教,是道教淨明派、閭山派祖師,道教尊他為許真君,與張道陵、葛玄、薩守堅共為四大天師。「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典故,就出自於他。許遜畫像(資料圖片)博通各種學問,尤其愛好道家修煉法術許遜的祖父叫許琰,父親叫許肅,家族世代崇尚道家。
  • 戰國將領趙括的妻子趙國公主雅夫人一生命運有多悲慘
    趙括何許人?他因何出名,他有什麼成就,他最終的結局又是如何?趙括,趙國武將,其父是趙奢,趙國著名的將軍,大將之才。小時候,趙括也是十分聰明伶俐,大有成為神童之跡象,記憶力尤為突出,對詩詞熟讀幾遍後便能爛熟於心,但趙括對詩詞歌賦卻並不熱衷,反倒是對兵書、兵法、排兵布陣尤為喜愛。
  • 不是別人,正是被很多人都低估的他
    此人就是「紙上談兵」的趙括是也。很多人肯定就要開罵了,趙括這樣一個無能之輩,為何還是白起這輩子碰到的最大對手呢?實際上大家都誤解了這位人物,不光是後人,就連他的父母都看不上他。當時趙括還沒有親自掌兵呢,他父親趙奢就對所有人說:自己的家族要毀在這個兒子手上了。他的母親也是有過之無不及,在兒子剛接管帥印準備走馬上任之時,她就對趙孝成王說:這傢伙絕對會輸,到時候別找我的麻煩就行。可見趙括的爹娘完全不把自己的兒子放在眼裡,還怕自己會受到牽連。別人不看好自己也就算了,連自己的雙親都不看好自己,那還讓人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