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呷哺呷哺等開起了千平米的大店 小而美餐飲過時了嗎?

2021-01-07 贏商網

  餐飲老闆內參(ID:cylbnc)超過100萬餐飲老闆的每日經營讀物。

  今年以來,餐飲界掀起了一波開大店的浪潮,呷哺呷哺(需求面積:300-400平方米)、星巴克(需求面積:150-350平方米)等行業大佬都開起了千平米的大店,「小而美」過時了嗎?

  從火鍋、正餐,到小吃

  他們的店都越開越大

  曾經追求小而美的餐飲業,大店正在悄悄回歸。

  就在前幾天,奈雪的茶在上海雙店齊開,其中包括一間獨棟、兩層小樓的店面。

  從一開始,奈雪的茶就重新定義了奶茶店,面積不再是檔口大小,而增加了更多體驗的空間。這一股風,眾多飲品品牌都在追趕,如今的奶茶、茶飲,店面都越開越大。

  今年6月6日,CoCo在鄭州新開了一家240平米的店面,而山東淄博大潤發店,有300平左右。

  在其他領域,不管是火鍋、正餐、小吃,我們熟悉的很多品牌,都悄悄開起了大店。

  旺順閣不論主品牌,還是新推的徽菜品牌「披雲徽宴」,新開店面積都在500-700平米之間,位置好的面積超千平米。

  4月,呷哺呷哺在武漢新開一家面積最大的店鋪,上千平米,可同時容納近300人用餐。

  曾經以60平米做到極致效率的雲味館,目前新開的店面集中在80—150平米。「我們在謹慎而樂觀地嘗試稍微大一些的店。」雲味館創始人遲煥濤對內參君說。

  賣滷製品的獅頭牌滷味研究所,新開的大店約400平米,開業後營業狀況高過預期。

  大店風潮來了?「小而美」過時了嗎?內參君採訪了呷哺呷哺、雲味館、西少爺等品牌,發現經過了情懷、產品、外賣、新零售之後,大店的體驗感,重新被擺上了餐飲品牌的案頭。

  開大店還是開小店?

  1、呷哺呷哺

  未來會開大、中、小不同面積

  呷哺呷哺董事長賀光啟說,今年4月在武漢新開的千平旗艦店是呷哺自身的升級版。有了大店模式的嘗試後,呷哺呷哺會在全國各大省市縣開出不同規模的門店。

  「今年呷哺新開店鋪數量不會低於去年。」賀光啟說,在各地新開店鋪會有大、中、小不同面積。

  據了解,呷哺大中小店的面積分別為800~1000平米、500平米和250平米左右。開大店還是中型店主要取決於市場容量,對大店的佔比也沒有規定。

  知情人士告訴內參君,呷哺呷哺在武漢的大店周圍高校眾多,大學生顧客群體足夠多,相當於一個小火鍋食堂,是大學食堂的一個補充。「但如果在北京的某一個Shoppingmall的地下一層,可能只能開一個小店。」

  2、CoCo

  每開10-20家小店,開一家200平大店

  CoCo進軍大陸11年,已經開出了2000多家門店。一直以來,都是以十幾平米「檔口店「形象示人。

  去年開始,CoCo100平米左右的大店進入市場,今年開到了200平米以上。

  內參君了解到,這主要是因為隨著新茶飲品牌的湧現,重空間、做體驗的茶飲品牌門店越來越有品質感。對CoCo來說,將空間做大、把產品線變得豐富,升級是大勢所趨。

  「以後會每開10-20家小店,就開1家200平米以上的形象體驗店。不會在全國立馬開出很多大店,而是先在一個城市做試點,轉型成功之後,才會全國大面積推廣。」CoCo都可區域負責人表示。

  3、雲味館

  謹慎地嘗試大店,先從減主食加小食開始

  雲味館創始人遲煥濤說,隨著購物中心裡餐飲的崛起和消費升級,一些品牌越來越傾向於開大店,因為大店的體驗感更強,對顧客更有黏性。

  他們也在謹慎而樂觀地嘗試稍微大一些的店,但是沒有一下子做大,因為基因不一定適合。但現在做小店的時候,也已經改變了邏輯,主食砍掉了差不多一半,同時增加了小吃和飲品的佔比,達到30%-40%。

  「我們是先改變邏輯,然後逐步嘗試加大面積。」遲煥濤說,不一定非要開大店,每個企業根據自己的需要,比如小吃店或者快餐屬性的街鋪店就沒必要開大店。

  4、72街

  門店升級、模式升級,提升品牌價值

  中式快餐品牌72街於5月底新開出了3.0店面——旗艦店72街CHEF,無論從店面還是模式都顯著區別於之前的店鋪。

  首先,開放式廚房,大廚現炒,顧客可以一邊自選菜品,一邊觀賞廚師做菜;其次,在模式上,顧客可以自選自取,稱重計費;餐廳環境也進行了全面改造,強調空間的舒適性和私密性。

  每個座位的佔地面積加大,提供更多軟包座位,採用點光源,增加免費 WIFI、USB 接口和手機支架。為了讓消費者吃得更舒服,「在這裡看一場球賽也無妨」,72街總裁周明說。

  業內總結說這是在用做正餐之道來做快餐,對於用餐舒適度的提高很明顯。

  5、西少爺

  大店小店都開,看選址區域的市場需求

  西少爺門店面積基本在80-150平米之間。創始人孟兵說,開大店還是小店,這要看這個地區的需求量,「比如,如果這個地區我們預估需求很大,就開的大一些,我們最大的店是200平米,最小的是四五十平米,所以我們的彈性比較大。」

  西少爺還有另外一種模型,就是20平米的外帶店,比如位於中關村大街上的店面。「這種模型特別好,但需求很大的位置開這種店就很浪費,因為它的收入可以提高好幾倍,但這種模型產能就會受限。」

  6、豆撈坊潮汕牛肉火鍋

  有潛力的地段,能支撐就開大店

  豆撈坊潮汕牛肉火鍋創始人苑嘉益說,小店管理方便、投資小、 但聚客能力不如大店;大店不好管理, 考驗店長的管理能力。

  「一個能力普通的店長就能經營一家小店, 大店不僅店長能力要全面, 管理體系也要健全, 因為人多、 事多、要靠體系來管。」苑嘉益如此分析。

  豆撈坊潮汕牛肉火鍋自身是比較傾向於400-500多平米的店,有比較好的或有潛力的地段也可以考慮開800-1000平米的旗艦店,目前大店和小店的比例是1:4左右。「企業發展階段不同、 經營理念不同、 團隊成熟度也不同,對大小店的需求也不同,主要看勢能能不能支撐起來大店。」

  7、獅牌滷味研究所

  三種門店模型對應不同消費場景

  獅牌滷味研究所的店面分為三種:小型店(30平米)稱為「滷急送」,外賣佔比大;中型店(不超過200平米)稱為「滷飯科」;大店(大約400 平米)稱為「打冷科」。

  三種門店模型對應不同消費場景。

  新開的400平米大店,主要用於形象展示,為了提升品牌調性。除了常規菜品,還專門設計了酒水菜單,粉鵝肝、巨鵝翼等可以搭配店裡的威士忌食用,讓顧客像吃法餐一樣吃滷味。

  其他的設計,包括現場食材陳列等,無一不是為了增加體驗感。

  體驗強勢回歸

  綜上,內參君發現,並不是說「小而美」過時了,其實每個品牌對大小店都有自己的考慮和打算。但有一個觀點卻是一致的,那就是他們都在強調體驗感。

  就像原北京美大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總裁王朝龍說,星巴克的大店就是增加體驗感,提高品牌勢能。

  而喜茶也表示,在可承受範圍內,希望開更大的空間,給用戶更好的體驗。

  對餐飲消費的主力軍90後、00後來說,用餐不再為了飽腹,而是要社交、娛樂、取悅自己等多維度的體驗需求,所以品牌get到這樣的變化,包括呷哺呷哺等快時尚餐飲品牌在內,都逐漸向著「輕正餐」化邁進——比傳統快餐隆重一分,又比正餐輕鬆一點。

  據內參君了解,背後也有業績承壓的原因,外賣的崛起和購物中心正餐增多,很多快餐品牌的生意被分流嚴重,開大店是為了利用「增強體驗」這張牌提振生意。

  大店潮到來,也預示著,餐飲業正在從服務主義,向體驗主義升級。

本文轉載來自:餐飲老闆內參 燕子,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

相關焦點

  • 「小而美」被拋棄?餐飲界悄然興起的「超級門店」模式!
    呷哺呷哺、巴奴、星巴克等都在忙著開大店要說開大店的鼻祖,星巴克當仁不讓。星巴克有兩種店型,一種是全球烘焙工坊,另一種則是星巴克臻選。集合了咖啡、茶瓦納及特調酒精飲品三大塊。目前,全球星巴克烘焙工坊有5家,臻選店已經超過10家,都是1000平米以上。
  • 老牌餐飲呷哺呷哺打造的網紅店湊湊能紅多久?
    2016年下半年以來,餐飲市場上出現了一家名為「湊湊」的新品牌。它將臺式麻辣火鍋和手搖茶結合在一起,加上別致的裝修設計,很快成為一家網紅店,其標誌之一就是用餐時間門外總會排起長長的隊伍。 但是,如果你知道這家定位中高端的新品牌背後是老牌餐飲集團呷哺呷哺時,你還會買帳嗎? 不止一位業內人士提到了這個挑剔的問題。
  • 茶飲界又見「餐飲巨頭」 呷哺呷哺創始人「傾情」打造茶米茶
    11月15日,呷哺呷哺推出的新茶飲品牌——茶米茶的北京店與上海店同時開業,分別位於北京中海寰宇薈與上海五角場合生匯商圈,一時轟動茶飲界。確切說來,茶米茶並非是呷哺呷哺旗下的品牌,在一次採訪中呷哺呷哺創始人賀光啟強調茶米茶是其個人創立的茶飲品牌,而非是呷哺呷哺的子品牌。這是又一位入局新茶飲行業的餐飲大鱷,新茶飲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 掘金餐飲行業:海底撈、九毛九、呷哺呷哺深度對比
    1、餐飲行業:連鎖化率逐漸提升,火鍋和休閒快餐是優質賽道1.1. 餐飲行業規模較大,行業集中度較低 中國餐飲行業規模大增速快,受宏觀經濟影響有限。2019 年中國餐飲行業的規模超過 4.67 萬億元,2010-2019 年 CAGR 為 11.4%。餐飲行業屬於剛需,受宏觀經濟的影響有限。
  • 中原地區上演「咖啡運動」 星巴克鄭州一年開6家門店
    在鄭州,美國星巴克(需求面積:150-350平方米)1年之內開了6家店,韓國人創設的漫咖啡開業不到兩個月就火到爆,文藝範兒十足的北京雕刻時光正在鄭州選址,「小而美」咖啡店如雨後春筍般探出頭來……    A  「他們喝的不是咖啡,是星巴克」  2月21日,星巴克鄭州百盛店,兩款春季特飲成了主角
  • 烘焙茶飲店紛紛開「大 」,究竟是為何?
    繼西雅圖、上海、米蘭、紐約和東京之後,星巴克在全球開出第6家烘焙工坊,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星巴克門店。餘熱未退的雙十一,線上零售可謂熱鬧得風生水起,難道零售「大店」試圖通過此舉拉動客流刺激線下消費?隨著電商發展,線上對線下的衝擊日益嚴重,使得傳統的大店不論是面積還是單產上,都在逐漸「萎縮」。因此,一些新興店鋪開始在面積上下起了功夫。
  • 門店開的越多虧損就越嚴重?呷哺呷哺「新瓶裝老酒」的創新泡沫破了
    文|筷玩思維 李三刀近日,呷哺呷哺的股價止住了從今年1月以來的「跌跌不休」,據此有分析師認為呷哺呷哺的股價比起海底撈肯定是被低估了,行業內充斥著追漲的聲音(大多是呷哺呷哺自己發布的公關軟文),期間雖也有人在操作高拋。
  • 呷哺呷哺陷入「不變是等死、變是找死」怪圈?
    根據業績公告,2018年呷哺實現營收47.34億,整個集團利潤增長從15.9%降至10%,同店銷售增長從9.3%降至2.1%,營收和利潤的漲幅都有下滑;2019年呷哺呷哺擁有人應佔年內利潤總額約2.9億元,同比減少37.7%。還有一點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呷哺的賺錢能力在變弱,翻座率由3.3倍降為2.8倍,同店銷售增速也由8.5%降為2.1%,增速下降明顯。
  • 超大店:1200平獨立咖啡館、挨著星巴克開,這是什麼玩法?
    1200平面積,還大膽地開在了星巴克隔壁。開業4年,年營業額做到了800萬。在「能開小就不開大」、10平小店盛行的咖啡圈,這種「特大型咖啡館」是怎樣生存的?強勢如星巴克,一般咖啡館都近不了身,糖人為什麼要和星巴克「貼身肉搏」?這是我的第一個疑問。2、1200平,為什麼開這麼大?除了緊挨星巴克,糖人的面積,是我第二個疑問。
  • 日本幾平米的迷你小店,只賣一款甜品,小而美的餐飲創業方向
    這家店位於民居小巷,店面只有幾平米,不設座位,只做一種甜品可麗露。 可麗露(Canelé)是一種源自於法國釀酒產地波爾多的甜點。 這樣一家開在居民區,面積這麼小的門店,只賣一種很多人沒怎麼聽過的小眾甜品,生意能好嗎?
  • 除了海底撈,星巴克你也學不會!
    第一是裝修成本遠高於普通茶飲店,咖啡館往往要追求格調,在軟裝+硬裝上要更加講究,通常能達到3000元/平米,同時設備折舊也相對較高。 第二咖啡館的人工成本更高,因為咖啡師的培訓和薪水都高於茶飲行業。 第三是房租成本也高出許多,因為要締造一個顧客可以坐下來的休閒空間,相對茶飲來說,咖啡館的面積比普通茶飲店都要大,通常100平米以上。
  • 4萬億餐飲江湖迎大變革,2019我們給出10大預測
    2019開年,餐飲行業就大事不斷,微信測試附近的餐廳、美團餓了麼費率之爭、馬雲開音樂酒吧、瑞幸被傳出上市等。逢8之年似乎都難以讓人忘懷。回顧2018年的餐飲行業,也可謂是精彩紛呈。這一年,餐飲收入首次突破四萬億元,海底撈、美團接連上市,飲品戰爭愈演愈烈,店面革命、新模式實驗層出不窮。
  • 呷哺呷哺「LIGHT-POT」新店模型:「一人一鍋」挖掘空間仍廣闊
    來源:江瀚視野京城熱議的新的網紅打卡地呷哺呷哺悠唐「LIGHT-POT」新模型店,一開業便客流爆滿,不僅廣受年輕消費者的喜愛,更引發了業內的一系列關注。而呷哺呷哺「LIGHT-POT」新店模型就是搶佔這一切口,比大火鍋更輕:一個人可以吃,多個人吃彼此也可以不遷就、尊重各自的個性;相比快餐更顯著地提升了價值和儀式感,是提升其商業競爭力的一次重要創新。
  • 餐飲難做,看呷哺呷哺是如何再創新高,一杯果茶即刻賦能
    不管是餐飲人還是餐飲品牌現在都越來越難做,更是想著法的突破困境。就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呷哺呷哺火鍋,呷哺呷哺憑藉著獨特的一人一鍋,安全衛生的理念在中國的火鍋市場「殺出一條血路」,截止到2018年呷哺呷哺旗下已經開了934家餐廳,是同期海底撈的2倍。
  • 海底撈24億建總部、星巴克招氣氛組、陳鵬鵬新開鵬公館、餐飲供應...
    產品結構不再局限於「小碗菜」,飲品的加入,讓這個在疫情期間以「短視頻」被全國熟知的中式快餐品牌,開啟了全新的餐飲模式探索。  而這次,不只是餐+飲的簡單組合。老鄉雞首店開在深圳CBD卓悅中心,在其隔壁是喜茶。  裝修上,門店主色調不再是老鄉雞的傳統綠色基調,而是轉換為粉色。菜品上,依然是快餐,但加上現炒、小火鍋等特色菜品,而肥西老母雞、農家蒸蛋仍在其列。
  • 推子品牌「in xiabuxiabu」,呷哺呷哺能否「翻盤」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in xiabuxiabu與呷哺呷哺整體形象完全不同,或是呷哺呷哺的一次戰略調整。朱丹蓬表示中國的餐飲行業從2017年的3.8萬億到2018年的4.2萬億,到今年應該會超過4.5萬億。增長的主要部分都是來自年輕化、中高端以及網紅類的餐飲品類。面對行業整體的發展趨勢,呷哺呷哺有必要匹配這部分消費的需求,孵化中高端品牌in xiabuxiabu進行戰略調整。
  • 星巴克、喜茶之後,供應鏈大佬也入局了
    一邊是麵包甜點門店一年減少10萬家;另一邊,星巴克、喜茶、肯德基等餐飲大牌卻紛紛盯上了麵包甜點市場。 而且,在供應鏈端,頭部品牌千味央廚也開始進軍烘焙產業。就在昨天,它宣布推出全新的獨立烘焙品牌「焙倫」。
  • 深度 靠「模仿」星巴克,33平米果汁店年入400萬,它有這幾個絕招!
    一直執著於「中國的星巴克」的頭銜,它的創始人米登燕甚至毫不避諱地說:「死也要死在成為『星巴克』的路上。」一直在模仿,一直在超越。幾年時間,這家一直在模仿「星巴克」的休閒餐廳品牌,坪效超過星巴克4倍,33平米的門店年營業額400多萬,人效高達7萬5!
  • 星巴克連開兩家開全新概念店,這次的設計玩大了!
    最近它又開始搞事了竟然連開了兩家新門店我們先看看新開的第一家門店▼星巴克在日本開的川越時鐘小路店繼去年星巴克開在日本開了首家榻榻米店之後▼相比去年星巴克開的首家榻榻米門店來說這家店面的設計則更加偏現代化一些▼
  • 案例︱靠「模仿」星巴克,33平米果汁店年入400萬,它有這幾個絕招!
    一直執著於「中國的星巴克」的頭銜,它的創始人米登燕甚至毫不避諱地說:「死也要死在成為『星巴克』的路上。」一直在模仿,一直在超越。幾年時間,這家一直在模仿「星巴克」的休閒餐廳品牌,坪效超過星巴克4倍,33平米的門店年營業額400多萬,人效高達7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