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梢蛇為遊蛇科動物烏梢蛇的乾燥體。主產於華東、華南、西南和湖北、湖南、山西、河北等地。原動物生活於沿海平原、丘陵、山區或田野、林下,行動敏捷,以魚、蛙、蜥蜴等為食。味甘,性平。歸肝、脾經。功效祛風、通絡、止痙。臨床用名有烏梢蛇、酒烏蛇。
【本草匯言】
《藥性論》:君,味甘,平,有小毒。能治熱毒風,皮肌生瘡,眉髭脫落,癢疥等。
《開寶本草》:無毒。主諸風瘙癮疹,疥癬,皮膚不仁,頑痺諸風。用之,炙,入丸、散、浸酒、合膏皆有。
《本草衍義》:尾細長,能穿小銅錢一百文者佳。有身長一丈餘者。蛇類中此蛇入藥最多。嘗於順安軍塘濼堤上,見一烏蛇長一丈餘,有鼠野狼齧蛇頭,曳之而去,是亦相畏伏爾。市者多偽,以他蛇燻黑色貨之,不可不察也。烏蛇脊高,世謂之劍脊烏梢。
《湯液本草》:《本草》雲∶主諸風瘙癮疹,疥癬,皮膚不仁,頑痺諸風。用之炙,入丸散,浸酒,合膏。背有三稜,色黑如漆,性善,不噬物。江東有黑稍蛇,能纏物至死,亦是其類。生商洛山。
《本草蒙筌》:烏蛇,氣味甘平,性善而不齧物。色黑如漆,背有三稜。(如劍脊者尤良。)尾細尖長,(能穿百錢百妙。)眼光不陷。主治功力略緩,種生各處甚多。依前制勿差,任為丸浸酒。若熬膏藥,頭尾多加。治諸風皮膚不仁,散癮疹身體瘙癢。
《本草綱目》:黑花蛇與白花蛇同,而性善無毒。其膏以綿裹豆許塞耳,治耳聾神效。其膽治大風癘疾,木舌脹塞。
《雷公炮製藥性解》:蘄州烏蛇,味甘,性平,有小毒,入脾、肺二經。主諸風皮膚不仁,散癮疹身體瘙癢,熱毒風淫、眉髭脫落。塞耳治聾。須辨真者佳。去頭及皮鱗,帶子銼碎,酒浸一宿,酥炙,埋地一宿,炙幹用。
按:烏蛇之用,專主去風,以理皮肉之症。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故兩入之。色黑如漆,背有三稜,渾如劍脊,尾細尖長,性善,不傷生命。都在蘆叢中嗅其花氣,亦乘南風而吸,雖至枯死,兩目不陷,儼如生者。頭有逆毛二寸一路,可長半分已來,頭尾相對,稱之重三分至一兩者為上。粗大者轉重,力彌減也。
雷公云:凡一切蛇,須認取雌雄及州土,有蘄州烏蛇,只重三分至一兩者妙也,頭尾全、眼不合、如活者,頭上有逆毛二寸一路,可長半分已來,頭尾相對,使之入藥。彼處若得此樣蛇,多留供進,重二兩三分者,下居別處也。《乾寧記》云:此蛇不食生命,只吸蘆花氣並南風,並居蘆枝上,最難採。又有重十兩至一鎰,其蛇身烏光,頭圓者,炙過眼目益光,用之中也。蛇腹下有白腸帶子一條,可長一寸已來,即是雄也。採得去其頭兼皮鱗帶子了,二寸許銼之,以苦酒浸之一宿,至明漉出,向柳木灰中焙之,令幹了,卻以酥炙之,酥盡為度。炙幹後於屋下已地上掘一坑,可深一尺已來,安蛇於中一宿,至明再炙令幹,任用。凡修事一切蛇,並去膽並上皮了,乾濕須酒煮過用之良。
《本草易讀》:制如白花蛇同。尾細穿百錢者佳,重七錢至一兩者為上,大者力減。甘,平,有小毒。功同白蛇,性善無毒。蛇骨刺人,痛甚莫治。
《藥性解》:烏梢蛇,味甘,性平,有小毒,入脾、肺二經。主諸風皮膚不仁,散癮疹身體瘙癢,熱毒風淫、眉髭脫落。塞耳治聾。須辨真者佳。按:烏梢蛇之用,專主去風,以理皮肉之症。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故兩入之。
《本草備要》:宣,去風溼
功用同白花蛇,而性善無毒。
性善而不噬物。眼光至死不枯。以尾細能穿百錢者佳。重七錢至一兩者為上,十兩至一鎰者中,大者力減。去頭與皮骨,酒煮或酥炙用。
《本經逢原》:蛇性主風,而黑色屬水,故治諸風頑痺,皮膚不仁,風瘙癮疹,疥癬熱毒,眉須脫落,癢等瘡。但白花蛇主肺臟之風,為白癜風之專藥;烏蛇主腎臟之風,為紫雲風之專藥。兩者主治懸殊,而烏蛇則性善無毒耳。
《本草從新》:宣、祛風溼。
功用同白花蛇、無毒而力淺、性善。不噬物。眼光至死不枯。以尾細、能穿百錢者佳。重七錢至一兩者上。十兩至一鎰者中。大者力減。去頭與皮骨。酒煮。或酥炙。以上蛇類。
《得配本草》:得酒良。
甘,平,有小毒。入手太陰經。治皮膚不仁,療風淫熱毒,功用與白花蛇同。但白花蛇主肺風,為白癜風之要藥,烏梢蛇主腎風,為紫雲風之專藥。配麝香、荊芥,治小兒撮口。
蘄州烏蛇,頭上有逆毛二寸,腹下有白帶子一條,長一寸者是雄,可入藥。去頭、皮骨,酒浸一宿,酥炙,埋地下一宿用。大者力減。誤用反能引風入骨。
膽敷癘風、木舌腫脹。
《本草撮要》:烏梢蛇。無毒力淺。功同白花蛇。或酥炙用。
《本草分經》:甘、鹹,溫,性竄。內走臟腑,外徹皮膚,透骨搜風,截驚定搐,治風溼癰瘓疥癩。無毒而力淺,大者力更減。
《玉楸藥解》:味鹹,氣平,入足厥陰肝經。起風癱,除疥癘。
烏梢蛇穿筋透絡,逐痺驅風,治中風麻痺,疥癘瘙癢,與白花蛇同。
風癩因風傷衛氣,衛斂營鬱,營熱外發。紅點透露,則為疹,紅點不透,隱於皮裡,是為隱疹,隱而不發,血熱瘀蒸,久而肌膚潰爛,則成痂癩。仲景有論及之,而後世不解,用搜風之物,枉害生靈,無補於病。諸如此類,概不足取也。
【來源產地】
《中國藥典》
本品為遊蛇科動物烏梢蛇的乾燥體。多於夏、秋二季捕捉,剖開蛇腹或先剝去蛇皮留頭尾,除去內臟,盤成圓盤狀,乾燥。
【炮製】
《雷公炮灸論》
雷公云:凡使,即雲治風。元何治風?緣蛇性竄,即令引藥至於有風疾處,因定號之為使。凡一切蛇,須認取雄雌及州土。有蘄州烏蛇,只重三分至一兩者,妙也。頭尾全、眼不合、如活者,頭上有逆毛二寸一路,可長半分已來,頭尾相對,使之入藥。被處若得此樣蛇,多留供進。重二兩三分者,不居別處也。《乾寧記》云:此蛇不食生命,只吸蘆花氣並南風,並居蘆枝上,最難採,又不傷害人也。又有重十兩至一鎰者,其蛇身烏光,頭圓尾尖,邏眼目赤光,用之中也。蛇腹下有白腸帶子一條,可長一寸已來,即是雄也。
凡採得,去之頭兼皮麟、帶子了,二寸許剉之,以苦酒浸之,一宿至明,漉出,向柳木炭火焙之令幹,卻,以酥炙之,酥盡為度。炙幹後,於屋下巳地上掘一坑,可深一尺已來,安蛇於中,一宿至明,再炙令幹,任用。
凡修事一切蛇,並去膽並上皮了,幹、溼須酒煮過用之。
《中藥大辭典》
烏梢蛇肉:去頭及鱗片後,用黃酒悶透,除去皮骨,乾燥。
酒(炙)烏梢蛇:取淨烏梢蛇段,照酒炙法炒幹。每100kg烏梢蛇 ,用黃灑20kg。
【現代藥理研究】
1.烏梢蛇提取物具有鎮痛作用。
2.烏梢蛇水煎液或醇沉液及以烏梢蛇為主藥的複方蛇製劑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
3.由於烏梢蛇血清中含有能抗尖吻腹蛇毒的因子,故其具有一定的抗毒作用。
4.烏梢蛇具一定的鎮靜、抗驚厥作用。
(整理/陳曦)
(校對/小K)
(媒體/全思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