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豆蔻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樹的成熟種仁。我國廣東有栽培,還分布於印度尼西亞以及西印度群島、馬來半島等地。原植物喜熱帶和亞熱帶氣候,抗寒性弱,忌積水,以土層深厚、鬆軟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最宜生長。味辛,性溫。歸脾、胃、大腸經。功效澀腸斂肺、下氣利咽。臨床用名有肉豆蔻、肉果、玉果、煨肉豆蔻。
【本草匯言】
《藥性論》:君,味苦,辛。能主小兒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消痰飲。
《海藥本草》:謹按《廣志》云:生秦國及崑崙。味辛,溫,無毒。主心腹蟲痛,脾胃虛冷氣,並冷熱虛洩,赤白痢等。凡痢以白粥飲服,佳。霍亂氣並以生薑湯服,良。
《日華子本草》:調中下氣,止瀉痢,開胃,消食。皮外胳下氣,解酒毒,治霍亂。味珍,力更殊。
《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主鬼氣,溫中,治積冷,心腹脹痛,霍亂中惡,冷疰,嘔沫冷氣,消食止洩,小兒乳霍。
《本草衍義》:對草豆蔻言之。去殼,只用肉,肉油色者佳。枯白,味薄,瘦虛者下等。亦善下氣,多服則洩氣,得中則和來其氣。
《湯液本草》:肉豆蔻
內容:氣溫,味辛。無毒。入手陽明經。
《本草》雲∶主鬼氣,溫中,治積冷心腹脹痛,霍亂,中惡冷疰,嘔沫,冷氣,消食止洩,小兒傷乳霍亂。
《本草衍義補遺》:屬金與屬土。溫中補脾為丸。《日華子》稱其下氣,以其脾得補而善運化,氣自下也。非若陳皮,香附之洩。《衍義》不詳其實,謾亦因之,遂以為不可多服。雲多服則洩氣,得中則和平其氣。
《本草蒙筌》:肉豆蔻
味苦、辛,氣溫。無毒。胡國多生,嶺南亦產。一名肉果,形類彈丸。油色肥實佳,麵包煨熟用。所入經絡,惟手陽明。療心腹脹疼,卒成霍亂者可止;理脾胃虛冷,不消宿食者能溫。男婦傷暑血痢有功,小兒傷乳吐瀉立效。痢疾助之白粥飲,吐瀉佐以生薑湯。
《本草綱目》:土愛曖而喜芳香,故肉蔻之辛溫,理脾胃而止吐利。暖脾胃,固大腸。
《本草經疏》:肉豆蔻稟火土金之氣,故味辛氣溫而無毒。入足太陰、陽明經,亦入手陽明大腸。辛味能散能消,溫氣能和中通暢。其氣芬芳,香氣先入脾,脾主消化,溫和而辛香,故開胃,胃喜暖故也。故為理脾開胃,消宿食,止洩瀉之要藥。香能澼惡除不祥,又中氣不虛則邪惡之氣不能入,故主鬼氣及溫中。脾主中焦,胃為後天生氣之本,脾胃之陽氣旺,則積冷心腹脹滿,霍亂,中惡,冷疰,嘔沫冷氣,食不消,洩不止,小兒乳霍,諸證自除矣。
簡誤:大腸素有火熱,及中暑熱洩暴注,腸風下血,胃火齒痛,及溼熱積滯方盛,滯下初起,皆不能。
《雷公炮製藥性解》: 肉豆蔻,味苦辛澀,性溫,無毒,入肺、胃二經。療心腹脹痛、卒成霍亂、脾胃寒弱、宿食不消、虛冷瀉痢,小兒傷乳吐瀉,尤為要藥。糯米粉裹煨。忌見鐵器。
按:肉豆蔻即肉果,辛溫之性,宜入脾胃。有未去之積者,不可先以此澀之。
雷公云:凡使,須以糯米作粉,使熱湯搜裹豆蔻,於糖灰中炮,待米糰子焦黃熟,然後出,去米,其中有子,取用。勿令犯銅。
《本草乘雅半偈》:肉豆蔻(宋開寶)
事物異名雲一名迦拘勒,一名脾家瑞氣。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主溫中,消食,止洩,治積冷,心腹脹痛,霍亂,中惡,鬼氣,冷疰,嘔沫,冷氣,小兒乳霍。
【核】曰∶肉豆蔻,即肉果。生胡國,胡名迦拘勒。中國無有之,令嶺南人得種種蒔矣。春生苗,夏抽莖,開花結實,都似草豆蔻,皮肉之顆則不同。其顆外有皺紋,內有斑纈紋,宛似檳榔,紫白相間也。修事,用糯米粉,熟湯和搜,裹包其實,糠灰火中煨熟;去粉用,勿犯鐵器。
【 】曰∶樂音曰肉。禮記雲∶寬裕肉好之音也。方氏雲∶璧外謂之肉,內謂之好。輔氏雲∶肉好,猶言美滿,樂聲肥也。肉器曰豆。詩云∶於豆於登,豆薦菹醢,登盛大羹也。物盛曰蔻。說文雲∶從支從完,當其完聚而蔻之也。蓋府器之薦登谷者胃,其受盛者體,轉輸者用也。設具體無用,則穀食不消,心腹脹痛,霍亂飧洩,嘔沫乳霍矣。此以寒中積冷,中惡鬼氣之所致。肉豆蔻秉剛 氣味,鼓發中黃,寇之使出,所謂開發上焦,宣五穀味而為養,宣五畜味而為充,充則肌肥而美滿,養則膚潤而媚好,命名肉豆蔻者以此。
(以受為體,以輸為用,具體無用,則能受不輸,中消洞洩之類,可比量推度矣。)
《藥性解》:味苦辛澀,性溫,無毒,入肺、胃二經。療心腹脹痛、卒成霍亂、脾胃寒弱、宿食不消、虛冷 瀉痢,小兒傷乳吐瀉,尤為要藥。忌見鐵器。
按:肉豆蔻即肉果,辛溫之性,宜入脾胃。有未去之積者,不可先以此澀之。
《本草易讀》:肉豆蔻
內容:煨熟,去粉用。忌鐵。
辛,溫,無毒。入手足陽明經。溫中消食,下氣止瀉,開胃醒酒,暖脾固腸。利老人之虛瀉,駐小兒之乳霍。療心腹之脹痛,兼療蟲痛,調赤白之下痢,兼調氣痢。霍亂中惡之疾,痰飲吐沫之。生胡國,今嶺南人家亦種之。春生苗,夏抽莖、開花。結實似草豆蔻,六七月採。最易生蛀,惟烘乾密封,則稍可留。
霍亂吐利,煨末薑湯下。(驗方第一。)
久瀉不止,虛寒者,稍佐木香末,棗肉丸服。(第二。)
小兒瀉,稍佐乳香,姜水丸服。(第三。)
冷痢腹痛,煨末服。(第四。)
《本草新編》:肉豆蔻,味苦、辛,氣溫,無毒。一名肉果。入心、脾、大腸經。療心腹脹疼,止霍亂,理脾胃虛寒,能消宿食,專溫補心包之火,故又入羶中與胃經也。但能止下寒之瀉,而不能止下熱之痢,從前《本草》,多信治血痢有功,而不言其止瀉痢。夫瀉不同,五更時痛瀉五六次,到日間反不瀉,名大瘕瀉也。大瘕瀉者,腎瀉也。腎瀉,乃命門無火以生脾土,至五更亥子之時,正腎氣正令之會,腎火衰微,何能生土,所以作瀉。
故大瘕病,必須補命門之火,火旺而土自堅矣。肉豆蔻,非補命門之藥也,然命門之火上通,心包之火不旺,而命門愈衰,故欲補命門,必須上補心包也。羶中,即心包,一物而兩名之,肉豆蔻補心包火,補心包,正所以補命門也。況理脾胃寒虛,原其長技,命門旺,而脾胃又去其虛寒。脾胃得腎氣,自足以分清濁而去水溼,又何至五更之再瀉哉。
或問肉豆蔻開胃消食,子舍而不談,反言其能止大瘕之瀉,亦何舍近而言遠乎?曰:大瘕之瀉,正所以表肉豆蔻之開胃而消食也。凡人命門之火不旺,則下焦陰寒何能蒸腐水谷。下不能消,所以瀉也。瀉久則亡陰,陰亡則腎不能交於心包,而心包亦寒。心包寒,則火不能生胃,而胃又寒。胃寒,則胃氣蕭索,又何能消食耶。肉豆蔻,溫補命門而通胞,兩火相生於上下,水瀉止,而脾胃之氣自開,不求其消食而自化。言止腎瀉,而開胃消食即在其中,又何必再言哉。
或問肉豆蔻暖胃而健脾,溫腎而止瀉,故入之四神丸中,以治脾腎寒虛之作瀉,然而有效、有不效者,何故?蓋腎虛作瀉,又有不是命門之寒,故服四神丸,而反多後重之症矣。夫腎虛未有不寒者,寒則瀉。不寒則何以瀉,乃飲酒過多,又加色慾,使酒溼入於腎之中,故作瀉也。倘亦以肉豆蔻治之,安能治腎寒者速效哉。
《本草備要》:一名肉果,燥脾,澀腸
辛溫氣香。理脾暖胃,下氣調中,逐冷祛痰,消食解酒。治積冷心腹脹痛(挾痰、挾食者並宜之),中惡吐沫,小兒吐逆,乳食不下。又能澀大腸,止虛瀉冷痢(初起忌用)。
出嶺南。似草蔻,外有皺紋,內有斑紋。糯米粉裹,煨熟用。忌鐵。
《本經逢原》:肉豆蔻辛香,入手足陽明,溫中補脾,寬膨脹,固大腸,為小兒傷乳、吐逆洩瀉之要藥。二神丸合補骨脂治腎瀉,蓋取補脾以治腎邪也。按:脾土性喜芳香,故肉果與脾胃最為相宜。以其能下氣者,脾胃得補則健運,非若厚樸、枳實之峻削也。熱鬱暴注禁用,以其辛溫性滯也。
《本草從新》:肉豆蔻
內容:一名肉果。溫中澀腸。
辛溫氣香。理脾暖胃。下氣調中。(日華稱其下氣、以脾得補而善運、氣自下也、非若陳皮香附之洩耳。)逐冷除痰。消食解酒。闢鬼殺蟲。治積冷。心腹脹痛。中惡吐沫。小兒吐逆。乳食不下。又能澀大腸。止虛瀉冷痢。病患有火。瀉痢初起。皆不宜服。出嶺南。似草蔻。外有縐紋。內有斑紋。糯米粉裹。或面裹。煨熟。須去油淨。忌鐵。(陰寒滑痢、腹痛不能食、肉果醋和面裹、煨為末、粥飲調服一錢。)
《得配本草》:一名肉果
辛,溫。入手足陽明經。理脾暖胃,溫中下氣。化痰飲,消宿食,解酒毒,闢惡氣。治積冷除心腹脹痛,澀大腸止瀉痢滑洩,及小兒胃寒,傷乳吐瀉。配木香,下氣消脹。(脾健運,氣自下。)配補骨脂,使戊癸化火,以運谷氣。勿犯銅、鐵器,糯米粉裹煨熟,或面裹煨熟,去油淨用。滯下初起,及暴注火瀉者,禁用。
肉果補土中之火,制土之溼也,亦所以潤土之燥。蓋脾本溼,虛則燥,然其燥有二,如夏火灼幹之燥,如秋涼清肅之燥。火盛以致燥者,當用水潤之,生熟地、麥冬之類是也。寒肅以致燥者,宜假火蒸之,肉果、附子之類是也。用寒用熱,治毋混施。
《本草求真》:[批]燥脾、溫胃、澀腸。
肉豆蔻專入脾胃,兼入大腸。辛溫氣香,兼苦而澀。功專燥脾、溫胃、澀腸,時珍曰:土愛暖而喜芳香,故肉豆蔻之辛溫,理脾胃而治吐利。行滯治膨消脹。凡脾胃虛寒挾痰食,而見心腹冷痛、洩瀉不止,服此氣溫,既能除冷消脹,復能澀腸止痢;若合補骨脂同用,則能止腎虛洩也。至書所云能補脾氣,以其脾胃虛寒,服此則溫而脾自健,非真具有甘補之意也。氣逆而服即下,以其脾胃既舒而氣即下,非若厚樸、枳實之下為最峻也。但此止屬溫胃澀腸之品,若鬱熱暴注者禁用。
《神農本草經讀》:氣味辛、溫,無毒。主溫中,消食,止洩,治精冷,心腹脹痛,霍亂,中惡,鬼氣,冷疰,嘔沫,冷氣,小兒乳霍。(《開寶》)
《本草便讀》:肉豆蔻
味屬苦辛。溫中散逆。質原香燥。入胃除邪。逐冷滯以下氣行痰。脾家所喜。治虛寒而濃腸止瀉。腎臟偏宜。(肉豆蔻形如草豆蔻。而肉濃皮皺。內有斑紋。如檳榔式。味苦辛。性溫無毒。能入脾胃與腎。宣導一切寒滯。煨熟又能實大腸。止瀉痢。但有火邪者禁之。至於平嘔吐。降痰氣。亦分所宜耳。)
《本草撮要》:【肉豆蔻】
內容:味辛溫。入手足陽明經。功專暖脾胃。固大腸。得木香、附子治久瀉不止。煨用。一名肉果。
《本草害利》:
〔害〕香燥偏陽,大腸素有火熱,及中暑熱洩暴注,腸風下血,胃火齒痛,及溫熱積滯方盛,瀉利初起,皆不宜服,多服則洩氣。
〔利〕辛溫,入肺、脾、胃、大腸四經。功專溫中,亦能下氣,脾得補而善運,氣自下也。又能澀大腸,止虛瀉冷痢。
〔修治〕六七月採,出嶺南,似草蔻,外有縐紋,內有斑紋,糯米粉裹,或面煨熟,須去油淨,忌鐵
《本草擇要綱目》:肉豆蔻
【氣味】 辛溫無毒。入手足陽明經。(採得。須以糯米粉和包裹。投灰火煨熟用。)
【主治】 宿食痰飲。積冷胸腹脹痛。霍亂嘔逆。性屬金而能上。可溫中以補脾。又稱其能下氣者。以脾得補而善運化。氣自下也。
《玉楸藥解》:味辛,性溫,氣香,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溫中燥土,消谷進食,善止嘔吐、最收洩利,治寒溼腹痛,療赤白痢疾,化痰水停留,磨飲食陳宿。
肉豆蔻調和脾胃,升降清濁,消納水谷,分理便溺,至為妙品。而氣香燥,善行宿滯,其性斂澀,專固大腸,消食止洩,此為第一。
麵包,煨研,去油,湯衝。
肉蔻辛香,頗動噁心,服之欲嘔。宜蜜小丸,烘乾,湯送。
【來源產地】
《中藥大辭典》
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種子。4~6月及11~12月各採一次。早晨摘取成熟果實,剖開果皮,剝去假種皮,再敲脫殼狀的種皮,取出種仁用石灰乳浸一天後,緩火焙乾。
熱帶地區廣為栽培。分布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巴西等地。主產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
【炮製】
《雷公炮炙論》
雷公云:凡使,須以糯米作粉,使熱湯搜裹豆蔻,於煻灰中炮,待米糰子焦黃熟,然後出,去米,其中有子,取用。
勿令犯銅。
《玉楸藥解》黃元御
麵包,煨研,去油,湯衝。
肉蔻辛香,頗動噁心,服之欲嘔。宜蜜小丸,烘乾,湯送。
《中藥大辭典》
煨肉豆蔻:洗淨,取白面加水揉和包裹。另取蛤粉或滑石粉置鍋內加熱,將包好的肉豆蔻倒入,拌炒至外面的面呈焦黃色取出,除去麵皮,乘熱切片。一法將原藥用清水略淘撈起,放在籮內潤12小時後,用麩皮置鍋內加熱炒至老黃色為度。取出,篩去麩皮,乘熱切片。
【現代藥理研究】
1.肉豆蔻的乙醇提取物具有抗真菌和抗微生物作用,其萜類成分有抗菌作用。
2.肉豆蔻油對腸胃道有局部刺激作用,少量能促進胃液分泌及腸蠕動,大量則呈抑制作用。
3.肉豆蔻油為一種強大的單胺氧化酶抑制劑,有顯著的麻醉性能。
4.肉豆蔻衣中分離所得的肉豆蔻醚和脫氧二異丁香油酚,可通過直接清除自由基和活性氧而抑制肝中脂質過氧化作用。
5.肉豆蔻醚對人的大腦有中度興奮作用,肉豆蔻對正常人有致幻作用。
(整理編輯/王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