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豆蔻(歷代本草匯言)

2021-02-12 明德初心

肉豆蔻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樹的成熟種仁。我國廣東有栽培,還分布於印度尼西亞以及西印度群島、馬來半島等地。原植物喜熱帶和亞熱帶氣候,抗寒性弱,忌積水,以土層深厚、鬆軟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最宜生長。味辛,性溫。歸脾、胃、大腸經。功效澀腸斂肺、下氣利咽。臨床用名有肉豆蔻、肉果、玉果、煨肉豆蔻。

 

【本草匯言】

 

《藥性論》:君,味苦,辛。能主小兒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消痰飲。

 

《海藥本草》:謹按《廣志》云:生秦國及崑崙。味辛,溫,無毒。主心腹蟲痛,脾胃虛冷氣,並冷熱虛洩,赤白痢等。凡痢以白粥飲服,佳。霍亂氣並以生薑湯服,良。

 

《日華子本草》:調中下氣,止瀉痢,開胃,消食。皮外胳下氣,解酒毒,治霍亂。味珍,力更殊。

 

《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主鬼氣,溫中,治積冷,心腹脹痛,霍亂中惡,冷疰,嘔沫冷氣,消食止洩,小兒乳霍。

 

《本草衍義》:對草豆蔻言之。去殼,只用肉,肉油色者佳。枯白,味薄,瘦虛者下等。亦善下氣,多服則洩氣,得中則和來其氣。

 

《湯液本草》:肉豆蔻

內容:氣溫,味辛。無毒。入手陽明經。

《本草》雲∶主鬼氣,溫中,治積冷心腹脹痛,霍亂,中惡冷疰,嘔沫,冷氣,消食止洩,小兒傷乳霍亂。

 

《本草衍義補遺》:屬金與屬土。溫中補脾為丸。《日華子》稱其下氣,以其脾得補而善運化,氣自下也。非若陳皮,香附之洩。《衍義》不詳其實,謾亦因之,遂以為不可多服。雲多服則洩氣,得中則和平其氣。

 

《本草蒙筌》:肉豆蔻

味苦、辛,氣溫。無毒。胡國多生,嶺南亦產。一名肉果,形類彈丸。油色肥實佳,麵包煨熟用。所入經絡,惟手陽明。療心腹脹疼,卒成霍亂者可止;理脾胃虛冷,不消宿食者能溫。男婦傷暑血痢有功,小兒傷乳吐瀉立效。痢疾助之白粥飲,吐瀉佐以生薑湯。

 

《本草綱目》:土愛曖而喜芳香,故肉蔻之辛溫,理脾胃而止吐利。暖脾胃,固大腸。

 

《本草經疏》:肉豆蔻稟火土金之氣,故味辛氣溫而無毒。入足太陰、陽明經,亦入手陽明大腸。辛味能散能消,溫氣能和中通暢。其氣芬芳,香氣先入脾,脾主消化,溫和而辛香,故開胃,胃喜暖故也。故為理脾開胃,消宿食,止洩瀉之要藥。香能澼惡除不祥,又中氣不虛則邪惡之氣不能入,故主鬼氣及溫中。脾主中焦,胃為後天生氣之本,脾胃之陽氣旺,則積冷心腹脹滿,霍亂,中惡,冷疰,嘔沫冷氣,食不消,洩不止,小兒乳霍,諸證自除矣。

簡誤:大腸素有火熱,及中暑熱洩暴注,腸風下血,胃火齒痛,及溼熱積滯方盛,滯下初起,皆不能。

 

《雷公炮製藥性解》: 肉豆蔻,味苦辛澀,性溫,無毒,入肺、胃二經。療心腹脹痛、卒成霍亂、脾胃寒弱、宿食不消、虛冷瀉痢,小兒傷乳吐瀉,尤為要藥。糯米粉裹煨。忌見鐵器。

按:肉豆蔻即肉果,辛溫之性,宜入脾胃。有未去之積者,不可先以此澀之。

雷公云:凡使,須以糯米作粉,使熱湯搜裹豆蔻,於糖灰中炮,待米糰子焦黃熟,然後出,去米,其中有子,取用。勿令犯銅。

 

《本草乘雅半偈》:肉豆蔻(宋開寶)

事物異名雲一名迦拘勒,一名脾家瑞氣。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主溫中,消食,止洩,治積冷,心腹脹痛,霍亂,中惡,鬼氣,冷疰,嘔沫,冷氣,小兒乳霍。

【核】曰∶肉豆蔻,即肉果。生胡國,胡名迦拘勒。中國無有之,令嶺南人得種種蒔矣。春生苗,夏抽莖,開花結實,都似草豆蔻,皮肉之顆則不同。其顆外有皺紋,內有斑纈紋,宛似檳榔,紫白相間也。修事,用糯米粉,熟湯和搜,裹包其實,糠灰火中煨熟;去粉用,勿犯鐵器。

【 】曰∶樂音曰肉。禮記雲∶寬裕肉好之音也。方氏雲∶璧外謂之肉,內謂之好。輔氏雲∶肉好,猶言美滿,樂聲肥也。肉器曰豆。詩云∶於豆於登,豆薦菹醢,登盛大羹也。物盛曰蔻。說文雲∶從支從完,當其完聚而蔻之也。蓋府器之薦登谷者胃,其受盛者體,轉輸者用也。設具體無用,則穀食不消,心腹脹痛,霍亂飧洩,嘔沫乳霍矣。此以寒中積冷,中惡鬼氣之所致。肉豆蔻秉剛 氣味,鼓發中黃,寇之使出,所謂開發上焦,宣五穀味而為養,宣五畜味而為充,充則肌肥而美滿,養則膚潤而媚好,命名肉豆蔻者以此。

(以受為體,以輸為用,具體無用,則能受不輸,中消洞洩之類,可比量推度矣。)

 

《藥性解》:味苦辛澀,性溫,無毒,入肺、胃二經。療心腹脹痛、卒成霍亂、脾胃寒弱、宿食不消、虛冷 瀉痢,小兒傷乳吐瀉,尤為要藥。忌見鐵器。

按:肉豆蔻即肉果,辛溫之性,宜入脾胃。有未去之積者,不可先以此澀之。

 

《本草易讀》:肉豆蔻

內容:煨熟,去粉用。忌鐵。

辛,溫,無毒。入手足陽明經。溫中消食,下氣止瀉,開胃醒酒,暖脾固腸。利老人之虛瀉,駐小兒之乳霍。療心腹之脹痛,兼療蟲痛,調赤白之下痢,兼調氣痢。霍亂中惡之疾,痰飲吐沫之。生胡國,今嶺南人家亦種之。春生苗,夏抽莖、開花。結實似草豆蔻,六七月採。最易生蛀,惟烘乾密封,則稍可留。

霍亂吐利,煨末薑湯下。(驗方第一。)

久瀉不止,虛寒者,稍佐木香末,棗肉丸服。(第二。)

小兒瀉,稍佐乳香,姜水丸服。(第三。)

冷痢腹痛,煨末服。(第四。)

 

《本草新編》:肉豆蔻,味苦、辛,氣溫,無毒。一名肉果。入心、脾、大腸經。療心腹脹疼,止霍亂,理脾胃虛寒,能消宿食,專溫補心包之火,故又入羶中與胃經也。但能止下寒之瀉,而不能止下熱之痢,從前《本草》,多信治血痢有功,而不言其止瀉痢。夫瀉不同,五更時痛瀉五六次,到日間反不瀉,名大瘕瀉也。大瘕瀉者,腎瀉也。腎瀉,乃命門無火以生脾土,至五更亥子之時,正腎氣正令之會,腎火衰微,何能生土,所以作瀉。
故大瘕病,必須補命門之火,火旺而土自堅矣。肉豆蔻,非補命門之藥也,然命門之火上通,心包之火不旺,而命門愈衰,故欲補命門,必須上補心包也。羶中,即心包,一物而兩名之,肉豆蔻補心包火,補心包,正所以補命門也。況理脾胃寒虛,原其長技,命門旺,而脾胃又去其虛寒。脾胃得腎氣,自足以分清濁而去水溼,又何至五更之再瀉哉。
或問肉豆蔻開胃消食,子舍而不談,反言其能止大瘕之瀉,亦何舍近而言遠乎?曰:大瘕之瀉,正所以表肉豆蔻之開胃而消食也。凡人命門之火不旺,則下焦陰寒何能蒸腐水谷。下不能消,所以瀉也。瀉久則亡陰,陰亡則腎不能交於心包,而心包亦寒。心包寒,則火不能生胃,而胃又寒。胃寒,則胃氣蕭索,又何能消食耶。肉豆蔻,溫補命門而通胞,兩火相生於上下,水瀉止,而脾胃之氣自開,不求其消食而自化。言止腎瀉,而開胃消食即在其中,又何必再言哉。
或問肉豆蔻暖胃而健脾,溫腎而止瀉,故入之四神丸中,以治脾腎寒虛之作瀉,然而有效、有不效者,何故?蓋腎虛作瀉,又有不是命門之寒,故服四神丸,而反多後重之症矣。夫腎虛未有不寒者,寒則瀉。不寒則何以瀉,乃飲酒過多,又加色慾,使酒溼入於腎之中,故作瀉也。倘亦以肉豆蔻治之,安能治腎寒者速效哉。

 

《本草備要》:一名肉果,燥脾,澀腸

辛溫氣香。理脾暖胃,下氣調中,逐冷祛痰,消食解酒。治積冷心腹脹痛(挾痰、挾食者並宜之),中惡吐沫,小兒吐逆,乳食不下。又能澀大腸,止虛瀉冷痢(初起忌用)。

出嶺南。似草蔻,外有皺紋,內有斑紋。糯米粉裹,煨熟用。忌鐵。

 

《本經逢原》:肉豆蔻辛香,入手足陽明,溫中補脾,寬膨脹,固大腸,為小兒傷乳、吐逆洩瀉之要藥。二神丸合補骨脂治腎瀉,蓋取補脾以治腎邪也。按:脾土性喜芳香,故肉果與脾胃最為相宜。以其能下氣者,脾胃得補則健運,非若厚樸、枳實之峻削也。熱鬱暴注禁用,以其辛溫性滯也。

 

《本草從新》:肉豆蔻

內容:一名肉果。溫中澀腸。

辛溫氣香。理脾暖胃。下氣調中。(日華稱其下氣、以脾得補而善運、氣自下也、非若陳皮香附之洩耳。)逐冷除痰。消食解酒。闢鬼殺蟲。治積冷。心腹脹痛。中惡吐沫。小兒吐逆。乳食不下。又能澀大腸。止虛瀉冷痢。病患有火。瀉痢初起。皆不宜服。出嶺南。似草蔻。外有縐紋。內有斑紋。糯米粉裹。或面裹。煨熟。須去油淨。忌鐵。(陰寒滑痢、腹痛不能食、肉果醋和面裹、煨為末、粥飲調服一錢。)

 

《得配本草》:一名肉果
辛,溫。入手足陽明經。理脾暖胃,溫中下氣。化痰飲,消宿食,解酒毒,闢惡氣。治積冷除心腹脹痛,澀大腸止瀉痢滑洩,及小兒胃寒,傷乳吐瀉。配木香,下氣消脹。(脾健運,氣自下。)配補骨脂,使戊癸化火,以運谷氣。勿犯銅、鐵器,糯米粉裹煨熟,或面裹煨熟,去油淨用。滯下初起,及暴注火瀉者,禁用。
肉果補土中之火,制土之溼也,亦所以潤土之燥。蓋脾本溼,虛則燥,然其燥有二,如夏火灼幹之燥,如秋涼清肅之燥。火盛以致燥者,當用水潤之,生熟地、麥冬之類是也。寒肅以致燥者,宜假火蒸之,肉果、附子之類是也。用寒用熱,治毋混施。

 

《本草求真》:[批]燥脾、溫胃、澀腸。

肉豆蔻專入脾胃,兼入大腸。辛溫氣香,兼苦而澀。功專燥脾、溫胃、澀腸,時珍曰:土愛暖而喜芳香,故肉豆蔻之辛溫,理脾胃而治吐利。行滯治膨消脹。凡脾胃虛寒挾痰食,而見心腹冷痛、洩瀉不止,服此氣溫,既能除冷消脹,復能澀腸止痢;若合補骨脂同用,則能止腎虛洩也。至書所云能補脾氣,以其脾胃虛寒,服此則溫而脾自健,非真具有甘補之意也。氣逆而服即下,以其脾胃既舒而氣即下,非若厚樸、枳實之下為最峻也。但此止屬溫胃澀腸之品,若鬱熱暴注者禁用。

 

《神農本草經讀》:氣味辛、溫,無毒。主溫中,消食,止洩,治精冷,心腹脹痛,霍亂,中惡,鬼氣,冷疰,嘔沫,冷氣,小兒乳霍。(《開寶》)

 

《本草便讀》:肉豆蔻

味屬苦辛。溫中散逆。質原香燥。入胃除邪。逐冷滯以下氣行痰。脾家所喜。治虛寒而濃腸止瀉。腎臟偏宜。(肉豆蔻形如草豆蔻。而肉濃皮皺。內有斑紋。如檳榔式。味苦辛。性溫無毒。能入脾胃與腎。宣導一切寒滯。煨熟又能實大腸。止瀉痢。但有火邪者禁之。至於平嘔吐。降痰氣。亦分所宜耳。)

 

《本草撮要》:【肉豆蔻】

內容:味辛溫。入手足陽明經。功專暖脾胃。固大腸。得木香、附子治久瀉不止。煨用。一名肉果。

 

《本草害利》:

〔害〕香燥偏陽,大腸素有火熱,及中暑熱洩暴注,腸風下血,胃火齒痛,及溫熱積滯方盛,瀉利初起,皆不宜服,多服則洩氣。

〔利〕辛溫,入肺、脾、胃、大腸四經。功專溫中,亦能下氣,脾得補而善運,氣自下也。又能澀大腸,止虛瀉冷痢。

〔修治〕六七月採,出嶺南,似草蔻,外有縐紋,內有斑紋,糯米粉裹,或面煨熟,須去油淨,忌鐵

 

《本草擇要綱目》:肉豆蔻

【氣味】 辛溫無毒。入手足陽明經。(採得。須以糯米粉和包裹。投灰火煨熟用。)

【主治】 宿食痰飲。積冷胸腹脹痛。霍亂嘔逆。性屬金而能上。可溫中以補脾。又稱其能下氣者。以脾得補而善運化。氣自下也。

 

《玉楸藥解》:味辛,性溫,氣香,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溫中燥土,消谷進食,善止嘔吐、最收洩利,治寒溼腹痛,療赤白痢疾,化痰水停留,磨飲食陳宿。
肉豆蔻調和脾胃,升降清濁,消納水谷,分理便溺,至為妙品。而氣香燥,善行宿滯,其性斂澀,專固大腸,消食止洩,此為第一。
麵包,煨研,去油,湯衝。
肉蔻辛香,頗動噁心,服之欲嘔。宜蜜小丸,烘乾,湯送。

 

 

【來源產地】

 

《中藥大辭典》
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種子。4~6月及11~12月各採一次。早晨摘取成熟果實,剖開果皮,剝去假種皮,再敲脫殼狀的種皮,取出種仁用石灰乳浸一天後,緩火焙乾。
熱帶地區廣為栽培。分布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巴西等地。主產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

 

【炮製】

《雷公炮炙論》
雷公云:凡使,須以糯米作粉,使熱湯搜裹豆蔻,於煻灰中炮,待米糰子焦黃熟,然後出,去米,其中有子,取用。
勿令犯銅。


《玉楸藥解》黃元御
麵包,煨研,去油,湯衝。
肉蔻辛香,頗動噁心,服之欲嘔。宜蜜小丸,烘乾,湯送。


《中藥大辭典》
煨肉豆蔻:洗淨,取白面加水揉和包裹。另取蛤粉或滑石粉置鍋內加熱,將包好的肉豆蔻倒入,拌炒至外面的面呈焦黃色取出,除去麵皮,乘熱切片。一法將原藥用清水略淘撈起,放在籮內潤12小時後,用麩皮置鍋內加熱炒至老黃色為度。取出,篩去麩皮,乘熱切片。

 

【現代藥理研究】


1.肉豆蔻的乙醇提取物具有抗真菌和抗微生物作用,其萜類成分有抗菌作用。
2.肉豆蔻油對腸胃道有局部刺激作用,少量能促進胃液分泌及腸蠕動,大量則呈抑制作用。
3.肉豆蔻油為一種強大的單胺氧化酶抑制劑,有顯著的麻醉性能。
4.肉豆蔻衣中分離所得的肉豆蔻醚和脫氧二異丁香油酚,可通過直接清除自由基和活性氧而抑制肝中脂質過氧化作用。
5.肉豆蔻醚對人的大腦有中度興奮作用,肉豆蔻對正常人有致幻作用。

 

(整理編輯/王佳妮)

相關焦點

  • 紫花地丁(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本草綱目》:苦辛寒,一切癰疽發背,疔腫瘰癧,無名腫毒惡瘡。 《滇南本草》:紫花地丁,味苦,性寒。破血,解諸瘡毒。攻癰疽腫毒。治疥癩癬瘡,九種痔瘡。消腫。(單方)治小兒走馬牙疳,潰爛腥臭,用∶紫花地丁根,不拘多少,用新瓦焙為末,搽潰爛處愈。紫花地丁,即丁蒿,一名地丁。
  • 大青葉(歷代本草匯言)
    菘藍:大青葉板藍根青黛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味苦,大寒,無毒。主治時氣頭痛,大熱,口瘡。 《藥性論》:臣,味甘。能去大熱,治溫疫寒熱。 《日華子本草》:治熱毒風,心煩悶,渴疾口乾,小兒鼻熱疾,瘋疹天行熱疾及金石藥毒,兼塗醫腫毒。 《本草圖經》:古方治傷寒黃汗,黃疸等,有大青湯。又治傷寒頭身強,腰脊痛,葛根湯內亦用之。大抵時疾多用之。 《本草綱目》:大青氣寒,味微苦鹹,能解心胃熱毒,不特治傷寒也。
  • 馬勃(歷代本草匯言)
    73 馬勃:輕虛如狗肺,彈之灰飛揚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味辛,平,無毒。主惡瘡馬疥。 《本草衍義》:此唐韓退之所謂牛溲馬勃俱收並蓄者也。有大如鬥者,小亦如升杓。去膜,以蜜揉拌,少以水調,呷,治喉閉咽痛。
  • 昆布(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味鹹,寒。無毒。主治十二種水腫,癭瘤聚結氣,瘻瘡。 《藥性論》:臣,有小毒。利水道,去面腫,治惡瘡鼠。 《食療本草》:下氣,久服瘦人。無此疾者,不可食。海島之人愛食,為無好菜,只食此物。服久,病亦不生。遂傳說其功於北人。
  • 白豆蔻(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本草圖經》:古方治胃,冷吃食即欲吐及嘔吐,六物湯皆用白蔻,大抵胃主冷,即相宜也。 《藥類法象》:氣熱,味大辛。蕩散肺中滯氣。主積冷氣,寬膈,止反胃吐逆,消谷,下氣,進食。 《藥性賦》:味辛,性溫,無毒。
  • 訶子(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日華子本草》:坷梨勒,消痰,下氣,除煩,治水,調中,止瀉痢,霍亂,賁豚,腎氣,肺氣喘急,消食開胃,腸風瀉血,崩中帶下、五膈氣,孕未足月人漏胎,及胎動欲生,脹悶氣喘,並患痢人後分急痛,並產後陰痛,和蠟燒燻及熱煎湯薰,通手後洗。 《本草圖經》:仲景治氣痢有方。
  • 草豆蔻(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味辛,溫,無毒。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 《藥性論》:可單用,能主一切冷氣。 《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 《本草衍義》:性溫而調散冷氣,力甚速。 《藥類法象》:氣熱,味大辛。治風寒邪客在於胃口上。善去脾胃客寒,令人心胃痛。 《藥性賦》:味辛,性溫,無毒。浮也,陽也。其用有二:去脾胃積滯之寒邪,止心腹新舊之疼痛。 《湯液本草》:內容:氣熱,味大辛,陽也。辛溫。無毒。
  • 蘆薈(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藥性論》:亦可單用,殺小兒疳蛔,主吹鼻,殺腦疳,除鼻癢。 《開寶本草》:味苦,寒,無毒。主熱風煩悶,胸膈間熱氣,明目鎮心,小兒癲癇驚風,療五疳,殺三蟲及 痔病瘡瘻,解巴豆毒。 《本草蒙筌》:味苦,氣寒。無毒。波斯國土所出,木滴脂淚結成。
  • 桑葉(歷代本草匯言)
    桑文化與藥用:桑具生生之氣;桑乃箕星之精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桑根白皮,味甘寒。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葉主除寒熱出汗。桑耳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積聚,陰補陰陽,寒熱,無子。五木耳名糯,益氣不飢,輕身強志。生山谷。
  • 澤漆(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澤漆,味苦微寒。主皮膚熱,大腹,水氣,四肢面目浮腫,丈夫陰氣不足。生川澤。《名醫》曰:一名漆莖,大戟苗也,生太山,三月三日,七月七日,採莖葉,陰乾。案《廣雅》云:黍莖,澤漆也。 《名醫別錄》:味辛,無毒。利大小腸,明目。
  • 烏梢蛇(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藥性論》:君,味甘,平,有小毒。能治熱毒風,皮肌生瘡,眉髭脫落,癢疥等。《開寶本草》:無毒。主諸風瘙癮疹,疥癬,皮膚不仁,頑痺諸風。用之,炙,入丸、散、浸酒、合膏皆有。 《本草衍義》:尾細長,能穿小銅錢一百文者佳。有身長一丈餘者。蛇類中此蛇入藥最多。
  • 金櫻子(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藥性論》:屬土而有金與水。經絡隧道以通暢為和平,昧者取澀味為快,遂熬為煎,食之自不作靖,咎將諸執!沈存中云:止遺洩,取其溫且澀。《開寶本草》:味酸、澀,平、溫,無毒。療脾洩下痢,止小便利,澀精氣。 《本草衍義》: 經:九月十月熟時採,不爾,復令人利。
  • 藿香(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本草圖經》:脾胃吐逆為要藥。 《藥類法象》:氣微溫,味甘辛。療風水,去惡氣。治脾胃,吐逆、霍亂、心痛。 《湯液本草》:氣微溫,味甘、辛,陽也。甘苦,純陽。無毒。入手足太陰經。《本草》雲∶主脾胃嘔逆,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霍亂心痛,溫中快氣;治口臭,上焦壅,煎湯漱口。入手足太陰。入順氣烏藥湯則補肺;入黃四君子湯,則補脾。 《滇南本草》:土藿香,味辛,微溫。治胃熱。治小兒牙疳潰爛,出膿血,口臭嘴腫,入枯礬少許為末,搽牙根上。如刀傷流血,去礬加龍骨少許,搽上即愈。
  • 白頭翁(歷代本草匯言)
    白頭翁:紫顏成白髮 隨風亂飄零【本草匯言】《神農本草經》:白頭翁,味苦溫。主溫瘧,狂易,寒熱,症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療金瘡。一名野丈人,一名胡王使者。生山谷。《吳普》曰:白頭翁,一名野丈人,一名奈河草,神農扁鵲苦無毒,生嵩山川谷,破氣狂寒熱,止痛(《御覽》)。
  • 青皮(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本草圖經》:氣滯、下食、破積結及膈氣。 《藥類法象》:氣溫,味辛。主胸膈氣滯,消食,破積結膈氣。 《藥性賦》:味苦,性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四:破滯氣愈高而愈效,削堅積愈下而愈良。引諸藥 至厥陰之分,下飲食入太陰之倉。
  • 蒼耳子(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枲耳實,味甘溫。主風頭,寒痛,風溼,周痺,四肢拘攣,痛,惡肉死肌。久服益氣,耳目聰明,強志輕身。一名胡枲,一名地葵。生川谷。案《說文》云:蓀,卷耳也。苓,卷耳也。《廣雅》云:苓,耳葹,常枲,胡枲,枲耳也。《爾雅》云:蒼耳,苓耳。
  • 雄黃(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雄黃,味苦,平,寒。主寒熱,鼠瘻,惡創,疽痔,死肌,殺精物,惡鬼,邪氣,百蟲毒,勝五兵。煉食之,輕食神仙。一名黃食石。生山谷。《吳普》曰:雄黃,神農苦,山陰有丹雄黃,生山之陽,故曰雄,是丹之雄,所以名雄黃也。《名醫》曰:生武都敦煌山之陽,採無時。
  • 防風(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防風,味甘溫,無毒。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痺(《御覽》作痛),煩滿。久服輕身。一名銅芸(《御覽》作芒)。生川澤。 《日華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風,男子一切勞劣,補中,益神,風赤眼,止淚及癱瘓,通利五藏,頭脈,五勞七傷,羸損,盜汗,心煩體虛,能安神定志,勻氣脈。 《開寶本草》:味甘、辛,溫,無毒。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 《本草衍義》:防風、黃芪,世多相須而用。
  • 款冬花(歷代本草匯言)
    款冬花:昔日伏牛冰中花  款款鑽凍開我家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款冬花,味辛溫。主咳逆上氣,善喘,喉痺,諸驚癇,寒熱邪氣。一名橐吾(《御覽》作石),一名顆東(《御覽》作顆冬),一名虎鬚,一名免奚。生山谷。《吳普》曰:款冬十二月,花黃白。
  • 菊花(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鞠華,味苦平。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溼痺。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一名節華,生川澤及田野。《吳普》曰:菊華一名白華(初學記),一名女華,一名女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