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歷代本草匯言)

2021-02-07 明德初心

防風為傘形科植物防風的乾燥根。栽培或野生。主產於黑龍江、吉林、河北、內蒙及遼寧等地。原植物喜生 於平原、丘陵、多礫的山坡上。喜涼爽氣候,耐旱、耐寒,以陽光充足、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疏鬆肥沃的砂質 壤土最宜生長。味辛、甘,性溫。歸膀胱、肝、脾經。功效祛風解表、勝溼止痙、止瀉止血。臨床用名有防風 、 炒防風、防風炭。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防風,味甘溫,無毒。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痺(《御覽》作痛),煩滿。久服輕身。一名銅芸(《御覽》作芒)。生川澤。

《吳普》曰:防風一名回雲,一名回草,一名百枝,一名蕳根,一名百韭,一名百種,神農黃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鵲甘無毒,李氏小寒,或生邯鄲上蔡,正月生葉,細圓,青黑黃白,五月花黃,六月實黑,三月十月採根,日幹,琅邪者良(《御覽》)。

《名醫》曰:一名茴草,一名百枝,一名屏風,一名蕳根,一名百蜚,生沙苑,及邯鄲,琅邪,上蔡,二月十月採根,暴幹。

案《範子計然》云:防風出三輔,白者善。

 

《名醫別錄》:味辛,無毒,主治肋痛、肋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

 

《藥性論》:主心腹痛,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經脈虛羸,主骨節間疼痛。

 

《日華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風,男子一切勞劣,補中,益神,風赤眼,止淚及癱瘓,通利五藏,頭脈,五勞七傷,羸損,盜汗,心煩體虛,能安神定志,勻氣脈。

 

《開寶本草》:味甘、辛,溫,無毒。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

 

《本草衍義》:防風、黃芪,世多相須而用。唐許胤宗為新蔡王外兵參軍,王太后病風,不能言,脈沉難對,醫告術窮。胤宗曰:餌液不可進。即以黃芪、防風煮湯數十斛,置床下,氣如霧燻薄之,是夕語。

 

《藥類法象》:純陽,性溫,味甘辛。療風通用,瀉肺實如神,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風邪之仙藥也。誤服瀉人上焦元氣。

 

《湯液本草》:防風

內容:純陽,性溫,味甘、辛。無毒。

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乃二經行經之藥,太陽經本經藥。

《象》雲∶治風通用,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風邪之仙藥也。誤服,瀉人上焦元氣。去蘆並釵股用。

《珍》雲∶身,去身半以上風邪;梢,去身半以下風邪。

《心》雲∶又去溼之仙藥也,風能勝溼爾。

《本草》雲∶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痺。煩滿,脅痛脅風。頭面遊風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

東垣雲∶防風能制黃 ,黃 得防風,其功愈大。又雲∶防風乃卒伍卑賤之職,隨所引而至,乃風藥末潤劑也。雖與黃 相制,乃相畏而相使者也。

《本草》又雲∶得澤瀉、 本,療風;得當歸、芍藥、陽起石、禹餘糧,療婦人子髒風。殺附子毒。惡乾薑、藜蘆、白蘞、芫花。

 

《本草發揮》:潔古云:療風通用,瀉肺實如神。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風邪。又為去溼藥之使,風能勝溼 故也。誤服瀉人上焦元氣。《主治秘訣》云:味甘,純陽,手足太陽經之本藥。又云:防風,甘、辛,溫散經絡 中留溼。

 

《本草衍義補遺》:防風、黃芪,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養陰,鼻以養陽。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 而受無形為多。地主濁,故口受有形而兼乎無形。王太后病風,不言而脈沉。其事急,若以有形之湯藥緩不及事, 令投以二物,湯氣燻蒸,如霧滿室,則口鼻俱受,非智者通神不可回也。

 

《本草蒙筌》:防風

味甘、辛、氣溫。升也,陽也。無毒。種生沙苑,(屬河南。)根類蜀葵。秋後採收,幹入藥。殺烏頭大毒,惡藜蘞芫姜。(藜蘆、白蘞、芫花、乾薑。)擇堅實脂潤為良,去蘆頭釵股不用。系太陽本經之藥,又通行脾胃二經。職居卒伍卑賤之流,聽命即行,隨引竟至潤劑也。治風通用,散溼亦宜。身,去身半以上風邪,梢,去身暈頭顱,更開目盲無見,故云除上焦風邪要藥。倘或誤服,反瀉人上焦元氣,為害豈淺淺哉!花止痛骨節間,亦風效;子,消谷胃脘內,又調食香。葉,收採煎湯,主風熱汗出。

 

《藥鑑》:防風

氣溫,味甘辛,無毒,氣味俱薄,升也,陽也。行周身骨節疼痛之要藥也。以氣味能瀉氣,以體用能療風,何者?蓋此劑氣溫而浮,故能去在表風熱,亦能療肢節拘疼。治風通用,散溼亦宜。能驅眩暈頭顱,更開目盲無見。續命湯用之,以除口眼歪斜。通聖散用之,以去周身溼熱。與條芩同用,能解大腸之風熱。與杏仁同用,能散肺經之風邪。佐甘菊,善清頭目之風熱。臣羌活,善解巨陽之風寒。昔王太后風病不言而脈沉,其事甚急,若以有形之湯藥與服,緩不及事,令以防風黃芪煎湯,燻蒸如霧滿室,則口鼻俱受其無形之氣,疾斯愈矣。何也?蓋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養陰,鼻以養陽。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無形為多。地主濁,故口受有形,而兼乎無形。

 

《本草經疏》:防風稟天地之陽氣以生,故味甘溫。《別錄》兼辛而無毒。氣厚味薄,升也,陽也。入手陽 明,足少陰、厥陰。風藥也。治風通用,升發而能散,故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周身骨節疼痺,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下乳,金瘡因傷於風內痙。其雲主目無所見者,因中風邪,故不見也。煩滿者,亦風邪客 於胸中,故煩滿也。風寒溼三者,合而成痺,祛風燥溼故主痺也。發散之藥,焉可久服?其曰輕身,亦溼去耳。

 

《雷公炮製藥性解》:防風,味辛甘,性溫,無毒,入肺經。瀉肺金,療諸風,開結氣,理目痛。惡乾薑、藜蘆、白蘞、芫花,解附子毒。

按:防風辛走肺,為昇陽之劑,故通療諸風。氣之結者肺之疾也,目之痛者,風之患也,宜並主之。東垣云:卑賤之卒,聽令而行,隨所引而至,乃風藥中潤劑也。能瀉上焦元氣,虛者不概用。今人類犯此弊。

 

《本草乘雅半偈》:防風(本經上品)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痺,煩滿。久服輕身。

【核】曰∶出齊州龍山者最勝,青、兗、淄州者亦佳。二月生芽,紅紫色,作茹柔嫩爽口。三月莖葉轉青,莖深葉淡,似青蒿而短小。五月開花,似蒔蘿花而色白,攢簇作房,似胡荽子而稍大。九月採根,似葵根而黃色。一種石防風,生山石間,葉青花白,根似蒿根而粗醜。修治,去叉頭叉尾,及枯黑者。叉頭令人發狂,叉尾發人痼疾也。制黃 。畏萆。殺附子毒。惡藜蘆、白斂、乾薑、芫花。得蔥白,能行周身;得澤瀉、 本,能療風;得當歸、芍藥、陽起石、禹餘糧,療婦人子藏風。

先人云∶四大中風力最勝,執持世界,罅無不入。設人身腠理疏洩,則生氣有所不衛,風斯入焉。故欲防禦障蔽者,匪通天之生氣勿克也。防風黃中通理,鼓水谷之精,以防賊風之來,命名者以此。又雲∶身本四大合成,以動搖為風,則凡身中宜動處不動,即是風大不及,宜動處太動,即是風大太過。防風甘溫辛發,中通濡潤,勻而平之。無過不及,此防風功用。又雲,衛我用我,勻氣以芳。

【 】曰∶動搖飄拉,風木之本性也。土失留礙,致風木變眚,亦有風木變眚,致土失留礙者。如風在頭則掉眩,在目則瞀盲,在骨節則疼煩。而疼煩、瞀盲、掉眩,政風木動搖飄拉之性耳。風行周身,亦善行數變之用也。臭味甘芳,黃中通理,敦九土之精,以防八風之侮。彼以巽入,我以艮止,在土轉而為吐生,在木不得不轉為戴土而出矣。(功能敦土德用,以防風木之相乘,設風木已乘土大,寧不戴負地土而出,然則驅風木之外侮,即所以行土大之德用,以土大失體與用,乃致風木之相乘耳。釋名雲∶上者,吐也,能(生氣通天論,指衛氣曰生氣,又喻衛氣曰陽氣,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此壽命之本也。防風質黃,具中土之色。甘溫,專中土之味。蓋土德惟馨,芳香充達,拒諸邪臭,故頭目身首有風,尚未入髒者,能從中拒撤之。若防己,則苦辛主洩,治證亦不相同。防風如任德以御外侮之寇,防己如借權以清君側之奸。然因名思義,其曰防己,固為可以自衛,亦並此本身是應防之物。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故本經一入上品,一入中品。

惟得土昇陽之氣,能化土重滯之形,風大持土,視大地如鴻毛,身輕以此。)

 

《本草易讀》:防風

內容:得蔥白行周身,得 本、澤瀉療風,得當歸、白芍、陽起石、禹糧療婦人子髒風。畏萆 ,殺附子毒,惡藜蘆、白蘞、乾薑、芫花。

甘,辛,微溫,無毒,性升。手足太陽藥也,又行足陽明、太陰經。療諸般風,治一切勞。

除骨蒸之疼痛,解肌體之攣急。青盲赤目,頭痛脅痛。除盜汗而驅煩滿,止冷淚而起癱瘓。

為治風去溼之要藥,乃脊痛項強之靈丹。

生沙苑川澤及邯鄲、琅琊,二月、十月採。今出齊州龍山、兗州、淄州、青州、汴東、浙淮皆有之。莖葉俱青綠,似青蒿而短。五月開細白花,似蒔蘿花。有數種,以根黃而潤者為佳,白者不堪用。

自汗不已,為末,浮麥湯下。(驗方第一。)

盜汗,同川芎、人參末服。(第二。)

老人大便秘澀,同枳實、甘草末服。(第三。)

偏正頭風,同白芷蜜丸彈大服。(第四。)

破傷中風,牙關急,同南星末服。(第五。)

小兒解顱,同白芷、柏仁為末,乳合敷之。(第六。)

崩中,酒合服之。(第七。)

解烏頭、附子、天雄、芫花毒,水煎服。(第八。)

解諸藥毒,或已死,為末冷水服。(第九。)

風犬咬傷,同南星末敷之,永不再發。(第十。)

兼敷金瘡、打傷如破傷,兼可內服,酒下一錢。(十一。)

 

《本草崇原》:防風

氣味甘溫,無毒。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痛煩滿。久服輕身。(防風始出沙苑川澤及邯鄲、琅琊、上蔡,皆屬中州之地。春初發嫩芽,紅紫色,三月莖葉俱青,五月開細白花,六月結實黑色,九月、十月採根,色黃空通。)

防風莖、葉、花、實,兼備五色,其味甘,其質黃,其臭香,稟土運之專精,治周身之風證。蓋土氣厚,則風可屏,故名防風。風淫於頭,則大風頭眩痛。申明大風者,乃惡風之風邪,眩痛不已,必至目盲無所見,而防風能治之。又,風邪行於周身,甚至骨節疼痛,而防風亦能治之,久服則土氣盛,故輕身。

元人王好古曰∶病頭痛、肢節痛、一身盡痛,非羌活不能除,乃卻亂反正之主君藥也。李東垣曰∶防風治一身盡痛,隨所引而至,乃卒伍卑賤之職也。

愚按∶《神農》以上品為君,羌活、防風皆列上品,俱散風治病,何以貴賤回別若是。後人發明藥性,多有如此謬妄之論,雖曰無關治法,學者遵而信之,陋習何由得洗乎。

 

《本草新編》:防風,味甘、辛,氣溫,升也,陽也,無毒。系太陽本經之藥,又通行脾、胃二經。古人曾分上、中、下以療病,其實,治風則一。蓋隨所用而聽令,從各引經之藥,無所不達,治一身之痛,療半身之風,散上下之溼,祛陰陽之火,皆能取效。但散而不收,攻而不補,可暫時少用以成功,而不可經年頻用以助虛耳。

或問通聖散,專恃防風以散風邪,可常用乎?曰:此方暫服尚不可,烏可常哉。蓋防風散人真氣,即以之散風邪,亦未可專恃也。

或問防風得黃芪,則不散邪而輔正,是防風亦可補之物,先生何謂攻而不補乎?夫黃芪得防風,而其功更大,未聞防風得黃芪,而其功更神,然則防風仍是攻而不補,非攻而亦補之物也。近人皆以防風為散風神藥,毋論外感與非外感俱用之,乃服而不效也。

或疑所用之不多也,更加分兩,以致散盡真氣,不可哂乎?殊不知防風宜於無風之時,同黃芪用之,可以杜邪風之不入於皮毛,非風邪已入而可用之物也。古人名一物,必在深意,顧名而可悟矣。

 

《本草備要》:防風

宣,發表,去風,勝溼

辛、甘,性溫,升浮為陽。搜肝瀉肺,散頭目滯氣、經絡留溼。主上部見血(用之為使,亦能治崩),上焦風邪,頭痛目眩,脊痛項強,周身盡痛,太陽經證(膀胱)(徐之才曰∶得蔥白,能行周身)。又行脾胃二經,為去風勝溼之要藥(凡風藥皆能勝溼。東垣曰∶卒伍卑賤之職,隨所引而至,乃風藥中潤劑。若補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散目赤、瘡瘍。若血虛痙急、頭痛不因風寒(內傷頭痛)、洩瀉不因寒溼、火升發嗽、陰虛盜汗、陽虛自汗者並禁用(同黃 、芍藥,又能實表止汗;合黃耆、白朮,名玉屏風散,固表聖藥。黃耆得防風而功益大,取其相畏而相使也)。

黃潤者良。上部用身,下部用梢。畏萆薢。惡乾薑、白斂、芫花。殺附子毒。

 

《本經逢原》:甘辛溫,無毒。叉頭者令人煩喘,叉尾者發人痼疾。防風,浮而升,陽也。入手太陽、陽明、少陽、厥陰,兼通足太陽,治風去溼之仙藥,以風能勝溼也。其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等病,其性上行,故治上盛風邪,瀉肺實喘滿,及周身痺痛,四肢攣急,目盲無所見,風 眼冷淚,總不出《本經》主治也。防風治一身盡痛,乃卒伍卑賤之職,隨所引而至,風藥中潤劑也。若補脾胃 , 非此引用不能行,蓋於土中瀉木也。凡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折,項似拔者,乃手足太陽證,正當用之。凡 瘡在胸膈以上者,雖無手足太陽證,亦當用防風,為能散結,去上部風熱也。《經驗方》治婦人風入胞門,崩中不止,獨聖散用一味防風,麵糊酒調丸服。然惟血色清稀,而脈浮弦者為宜。如血色濃赤,脈來數者,又屬一味 子芩丸證,不可混也。惟肺虛有汗喘乏,及氣升作嘔,火升發嗽,陰虛盜汗,陽虛自汗者勿服。婦人產後血虛發 痙,嬰兒瀉後脾虛發搐,鹹為切禁。

 

《本草經解》:防風氣溫,秉天春和風木之氣,入足厥陰肝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味俱升,陽也。

肝為風木,其經與督脈會於巔項,大風之邪入肝,則行於陽位,故頭眩痛,其主之者,溫以散之。傷風則惡風,惡風,風邪在表之風也;肝開竅於目,目盲無所見,在肝經之風也;風行於周身,在經絡之風也;骨節疼痛,在關節而兼溼也,蓋有溼則陽氣滯而痛也。皆主之者,風氣通於肝,防風入肝,甘溫風散也。

 

《本草從新》:防風

內容:宣、發表、去風勝溼。辛甘微溫。升浮為陽。搜肝瀉肺。散頭目滯氣。經絡留溼。主上部見血。(用之為使、亦能治崩。)上焦風邪。頭痛目眩。脊痛項強。周身盡痛。太陽經證。(膀胱、徐之才曰∶得蔥白、能行周身。)又行脾胃二經。為去風勝溼之要藥。(凡風藥皆能勝溼、東垣曰∶卒伍卑賤之職、隨所引而至、乃風藥中潤劑、若補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散目赤瘡瘍。若血虛痙急。頭痛不因風寒。(內傷。)洩瀉不因寒溼。火升作嗽。陰虛盜汗。陽虛自汗者。並禁用。(同黃 白芍、又能實表止汗、合黃 白朮、名玉屏風散、固表聖藥、黃 得防風而功益大、乃相畏而更相使也。)青州黃潤者良。軟蘆糯體。(登州萊陽次之。關東者、性硬不用。)惡乾薑、白蘞、芫花。畏萆 。殺附子毒。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防風

味甘,溫。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風病無不治也。)目盲無所見,(風在上竅也。)風行周身,(風在遍體也。)骨節疼痛,(風在筋骨也。)煩滿,(風在上焦也。)久服,輕身。(風氣除則有此效。)
凡藥之質輕而氣盛者,皆屬風藥,以風即天地之氣也。但風之中人各有經絡,而藥之受氣於天地亦各有專能,故所治各不同,於形質、氣味細察而詳分之,必有一定之理也。防風治周身之風,乃風藥之統領也。

 

《得配本草》:防風

畏萆薢。惡乾薑、藜蘆、白蘞、芫花。制黃芪。殺附子毒。

辛、甘,性溫。太陽經本藥,又入手足太陰、陽明經,又隨諸經之藥所引而入。治風去溼之要藥,此為潤劑。散風,治一身盡痛,目赤冷淚,腸風下血。去溼,除四肢癱瘓,遍體溼瘡。能解諸藥毒。得白朮、牡蠣,治虛風自汗。得黃芪、白芍,止自汗。配白芷、細茶,治偏正頭風。配浮小麥,止自汗。配炒黑蒲黃,治崩中下血。配南星末、童便,治破傷風。配白芨、柏子仁,等分為末,人乳調,塗小兒解顱。(一日一換。)佐陽起石、禹餘糧,治婦人胞冷。

產青州者良。上部病,用身。下部病,用梢。止汗,麩炒。叉頭者,令人發狂。叉尾者,發人痼疾。元氣虛,病不因風溼者,禁用。

子療風更優。

 

《本草求真》:[批]散膀胱上焦筋骨風邪,仍為風藥通用。

防風專入膀胱,兼入脾胃。味甘微溫,雖入足太陽膀胱,以治上焦風邪,頭痛目眩,脊痛項強,周身盡 痛。之才曰:得蔥白能行周身。然亦能入脾胃二經,杲曰:若補胃,非此引用不能行。以為去風除溼。凡風藥皆能勝 溼。蓋此等於卑賤卒伍,任主使喚,能循諸經之藥以為追隨。故同解毒藥,則能除溼掃瘡;同補氣藥,則能取汗 升舉。或同黃芪、芍藥以止,或合黃芪固表為玉屏風散。實為風藥潤劑,比之二活,則質稍輕,氣亦稍平,凡屬 風藥,皆可通用。但血虛痙急,頭痛不因風寒,洩瀉不因寒溼,陰虛盜汗,陽虛自汗,火升發嗽者,則並當知所 禁矣。凡表藥多有損於臟腑氣血。

《本經疏證》:易曰: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素問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先哲曰,非 辛無以至天,非苦無以至地。防風獨活氣味俱薄,性浮以升,而防風先辛後甘,辛勝於甘,故其為義本於辛以上 升,乃合甘而還中土,以暢其散發之用。獨活先苦次辛,苦多辛少,辛後有甘,故其為義本於苦以入陰,變為辛 以上行,得甘之助而氣乃暢。故防風自上達於周身,獨活則自下達於周身矣。夫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 所見,是在上之病,在上之病,其治奕降,升則一往不返矣,賁豚癇,女子疝瘕,是在下之病在下之病,其治應升,降則順流而下矣。惟防風具升之體,得降之用,獨活具降之體,得升之用,所謂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是以獨活能達氣於水中,而散陰之結,防風能暢氣於火中,而散陽之結,上行極而下,下行極而上,斯陰陽得交,愈 後無餘患也。雖然,風行周身,骨節疼痛,及百節痛風,非特風病,亦必兼溼,茲二味者,固亦能兼治溼歟?蓋 風非溼不生,溼非風不化,譬之長夏鬱蒸,旋起大風,鬱蒸者本由風而成,大風者亦由鬱蒸而起,故獨活能治風, 然其所治之風,是溼化風,本於陰者也,防風亦能治溼,然其所治之溼是風化溼,本於陽者也。獨活散溼以化風, 然時與防風合奏散風之功,防風祛風以行溼,然時與獨活協為除溼之助,若僅以謂風能勝溼,風能燥溼者,亦淺 之乎二味之治矣。金瘡痛者,經脈以血去而澀,四肢攣者,經脈以溼釀而拘。經曰,經脈者所以行血氣,營陰陽, 濡筋骨,利關節者也。夫營行脈中,每患於溼,以為血病,血病則邪氣惡血住留,住留則傷經絡,經絡傷則不能 行血氣,營陰陽,故患為諸痺,甚者且不得濡筋骨,利關節,致骨節酸痛,機關不得屈伸,且拘攣矣,其脊痛項 強,不可回顯,似折,項似拔,又皆由溼以化風,蓋真陽不暢,水鬱即溼生,溼鬱又能化風,獨活暢水中之陽 , 以杜溼之根,防風通陽中之陰,即除溼以絕風之源,此所以無間久新之百節痛風,及骨節痛煩滿由於風行周身者, 均可分析治之矣。獨活暢陰以達陽,防風散陽以畜陰,暢陰以達陽者,俾陽出陰中以上際,其升之機藉於肝;散 陽以畜陰者,俾陽依陰中以下蟠,其降之機舉在肺,故曰金木者生成之終始,是獨活之用在肝,防風之用在肺 , 不可胥於是見耶!在上之氣上主之,在下之氣下主之,獨衛氣出於下焦,而偏為肺所主,此其間則有故,而獨活 防風功能因可得其概矣。蓋衛氣者非他,乃水谷入胃,既已致其精微,淫於五臟矣。其粗者更順流下抵小腸,濟 泌別汁,分入大腸膀胱。復有氣出於外而上行,其氣最悍又最疾,傾刻周遍一身。營衛生會篇,既以酒之後谷而 入,先谷而液出喻其質矣,其俄頃頭面手足偏身盡赤,獨不可喻其剽悍滑疾耶?是氣有所留住,則隨地皆著為疾。衛氣失常篇,黃帝曰,衛氣之留於腹中,蓄積不行,菀積不行,菀蘊不得常所,使人支脅胃中滿,喘呼逆息。伯 高曰,其氣積於胸者,上取之,積於腹者,下取之,今之賁豚癇,女子疝瘕,非積於下者耶?大風頭眩痛惡風 , 風邪目盲無所見,非積於上者耶?風塞所擊金瘡洩其一處諸處護衛皆疏也,浚其源,使來者自盛,則護衛仍密矣。故其功系之獨活,風行周身,骨節疼痛煩滿,諸處緣有阻,非一處之病也,若更浚其源,使來者益甚,不更慮其 阻亦益甚耶?故必導其流使之暢行無閡,其功不得不屬防風矣,更核之金匱要略侯氏黑散桂枝芍藥知母湯薯蕷丸 竹葉湯之用防風,千金三黃湯之用獨活,其義不益可明哉!曰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曰支節疼痛,身體 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曰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曰產後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其病 皆弛,其本皆虛,虛者宜益,弛者宜張,宜益宜張,則有合乎防風辛甘之陽;曰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 心亂惡寒,經曰不欲飲食,其病頗急,其本不虛,不虛而急者宜追逐擊散之,則有合乎獨活之苦辛自陰及陽矣 。大率獨活氣峻,防風氣緩,緩者比於補益,峻者比於攻伐,補劑多自下及上,防風者偏自上而至下,是以得為補劑之,獨活者偏自下而上,是以專為攻劑之佐,體相似而用不同,職此故耳。

 

《神農本草經讀》:防風

氣味甘、溫,無毒。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痛,身重。久服輕身。
陳修園曰:防風氣溫,稟天春術之氣而入肝,味甘無毒,得地中土之味而入脾。「主大風」三字提綱,詳於巴戟天注,不贅。風傷陽位,則頭痛而眩,風傷皮毛,則為惡風之風,邪風害空竅,則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者,經絡之風也,骨節疼痛者,關節之風也,身重者,病風而不能矯捷也。防風之甘溫發散,可以統主之。然溫屬春和之氣,入肝而治風,尤妙在甘以入脾,培土以和水氣,其用獨神,此理證之易象,於剝復二卦而可悟焉,兩土同崩則剝,故大敗必顧脾胃,土木無忤則復,故病轉必和肝脾。防風驅風之中,大有回生之力,李東垣竟目為卒伍卑賤之品,真門外漢也。

 

《本草便讀》:防風

走太陽兼達肺通肝。表解風疏。甘辛溫之力。得黃 則寓宣於補。痺舒邪化。隨所引俱宜。且為脾胃引經。風能勝溼。都道卑微卒伍。潤可柔枯。(防風能通行一身。防禦外風。故名。為散藥中潤劑。太陽主一身之表。風氣通於肝。肺主皮毛。故皆入之。補脾胃藥用之為引者。以疏風則木不鬱。溼去則土自健耳。非防風能補也。防風本足太陽發汗疏風之藥。而雲能去經絡留溼者。溼從汗出也。黃 固表。防風瀉表。黃 畏防風。然得防風其功愈大。)

 

《本草撮要》:【防風】

內容:味甘辛。入手太陽足太陽足厥陰經。功專驅風。其性柔淫。無所不入。隨主藥而走經絡。得蔥白能通行周身。得澤瀉、 本療風溼。得當歸芍藥、陽起石、禹餘糧、療婦人子髒風冷。若虛痙頭痛不因風寒。洩瀉不因寒溼。火升發嗽。陰虛盜汗。陽虛自汗。並忌。然同黃芍藥。又能實表止汗。合黃 、白朮名玉屏風散。為固表聖藥。畏萆 。惡乾薑、白蘞、芫花。殺附子毒。

 

《本草害利》:防風

〔害〕升浮之性,易動肝木。若似中風,產後血暈痙急諸病,頭痛因於血虛不因於風寒,洩瀉不因於寒溼,及二便閉澀,小兒脾虛發搐,慢驚脾風,氣升作嘔,火升作嗽,陰虛盜汗,陽虛自汗等病,法所同忌。能瀉肺實,誤服瀉人上焦元氣。叉頭者,令人發狂,叉尾者,發人痼疾。

〔利〕甘辛溫,入肺膀胱二經。治大風惡風,風邪周痺,頭面浮風,眼赤,多淚,能防禦外風,故名。卑賤之職,隨所引而至,乃風藥中之潤劑也。

〔修治〕青州黃潤者良,軟蘆糯體。登州萊陽次之,關東者性硬,不佳。十二月採根,曝幹切用。

 

《本草分經》:辛、甘,微溫。搜肝瀉肺,散頭目滯氣、經絡留溼,主上焦風邪、膀胱經症。又為脾胃引經、 去風勝溼之藥。同蔥白用能行周身。

 

《本草擇要綱目》:防風

【氣味】 甘溫無毒。浮而升。陽也。入手足太陽經。又行足陽明太陰二經。為肝經氣分之藥 。

【主治】 療風通用。瀉肺實如神。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風邪。雖其分乃卒伍卑賤之職。然隨所引而無不至。若補脾胃。非此導用不能行。凡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折。項似拔者。乃手足太陽症。非此不能散。凡瘡在胸膈以上。雖無手足太陽症。而風結上部。非此不能宣。瀉黃散中倍用防風者。乃於土中瀉木也。得蔥白能行周身。得澤瀉 本療風。得當歸芍藥療婦人子髒風。惡(藜蘆 乾薑) 畏(萆 殺附子毒)

 

《飲片新參》:防風

形色:色黃細理,中有圈心。
性味:香甘溫。
功能:散風寒,升脾胃清氣。
分量:八分至三錢。
用法:生用治風寒頭痛,炒用止瀉。
禁忌:汗多者忌用。

 

【來源產地】

 

《本草經集注》陶弘景
生沙苑川澤及邯鄲、琅琊、上蔡。二月、十月採根,曝幹。
郡縣無名沙苑。今第一出彭城、蘭陵,即近琅琊者。鬱州互市亦得之。次出襄陽、義陽縣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唯實而脂潤,頭節堅如蚯蚓頭者為好。世用治風最要,道方時用。

《中藥大辭典》
為傘形科植物防風的根。春、秋均可採挖,將根挖出後,除去莖葉及泥土,先曬至八成幹,捆把後,再曬至足幹。
野生於丘陵地帶山坡草叢中,或田邊、路旁,高山中、下部。分布東北、內蒙古、河北、山東、河南、陝西、山西、湖南等地。

 

【炮製】

 

《中藥大辭典》

防風:除去殘莖,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切片,曬乾。

炒防風:取防風片,置鍋內微炒至深黃色,取出放涼。

 

【現代藥理研究】

 

1.防風有鎮靜和抗驚厥作用。

2.防風有解熱和鎮痛作用。

3.防風有抗菌、抗病毒作用。防風煎劑對各種球菌及產黃青黴雜色麴黴等均有抑制作用。防風煎劑還對哥 倫比亞 SK  病毒和羊毛樣小芽苞癬菌有抑制作用。用雞胚試驗,防風水煎液有抑制流感病毒 A3 的作用。

4.防風有抗炎、抗過敏作用。

5.防風對免疫系統的作用:小鼠灌服防風 4 天,有增強腹腔巨嗜細胞吞噬功能的作用。

6.防風有抗凝血作用。防風正丁醇萃取物有延長小鼠的凝血時間和出血時間的作用。

 

(整理編輯/李一時)

(審核校對/小K)

相關焦點

  • 紫花地丁(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本草綱目》:苦辛寒,一切癰疽發背,疔腫瘰癧,無名腫毒惡瘡。 《滇南本草》:紫花地丁,味苦,性寒。破血,解諸瘡毒。攻癰疽腫毒。治疥癩癬瘡,九種痔瘡。消腫。(單方)治小兒走馬牙疳,潰爛腥臭,用∶紫花地丁根,不拘多少,用新瓦焙為末,搽潰爛處愈。紫花地丁,即丁蒿,一名地丁。
  • 大青葉(歷代本草匯言)
    菘藍:大青葉板藍根青黛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味苦,大寒,無毒。主治時氣頭痛,大熱,口瘡。 《藥性論》:臣,味甘。能去大熱,治溫疫寒熱。 《日華子本草》:治熱毒風,心煩悶,渴疾口乾,小兒鼻熱疾,瘋疹天行熱疾及金石藥毒,兼塗醫腫毒。 《本草圖經》:古方治傷寒黃汗,黃疸等,有大青湯。又治傷寒頭身強,腰脊痛,葛根湯內亦用之。大抵時疾多用之。 《本草綱目》:大青氣寒,味微苦鹹,能解心胃熱毒,不特治傷寒也。
  • 馬勃(歷代本草匯言)
    73 馬勃:輕虛如狗肺,彈之灰飛揚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味辛,平,無毒。主惡瘡馬疥。 《本草衍義》:此唐韓退之所謂牛溲馬勃俱收並蓄者也。有大如鬥者,小亦如升杓。去膜,以蜜揉拌,少以水調,呷,治喉閉咽痛。
  • 昆布(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味鹹,寒。無毒。主治十二種水腫,癭瘤聚結氣,瘻瘡。 《藥性論》:臣,有小毒。利水道,去面腫,治惡瘡鼠。 《食療本草》:下氣,久服瘦人。無此疾者,不可食。海島之人愛食,為無好菜,只食此物。服久,病亦不生。遂傳說其功於北人。
  • 蘆薈(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藥性論》:亦可單用,殺小兒疳蛔,主吹鼻,殺腦疳,除鼻癢。 《開寶本草》:味苦,寒,無毒。主熱風煩悶,胸膈間熱氣,明目鎮心,小兒癲癇驚風,療五疳,殺三蟲及 痔病瘡瘻,解巴豆毒。 《本草蒙筌》:味苦,氣寒。無毒。波斯國土所出,木滴脂淚結成。
  • 桑葉(歷代本草匯言)
    桑文化與藥用:桑具生生之氣;桑乃箕星之精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桑根白皮,味甘寒。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葉主除寒熱出汗。桑耳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積聚,陰補陰陽,寒熱,無子。五木耳名糯,益氣不飢,輕身強志。生山谷。
  • 澤漆(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澤漆,味苦微寒。主皮膚熱,大腹,水氣,四肢面目浮腫,丈夫陰氣不足。生川澤。《名醫》曰:一名漆莖,大戟苗也,生太山,三月三日,七月七日,採莖葉,陰乾。案《廣雅》云:黍莖,澤漆也。 《名醫別錄》:味辛,無毒。利大小腸,明目。
  • 烏梢蛇(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藥性論》:君,味甘,平,有小毒。能治熱毒風,皮肌生瘡,眉髭脫落,癢疥等。《開寶本草》:無毒。主諸風瘙癮疹,疥癬,皮膚不仁,頑痺諸風。用之,炙,入丸、散、浸酒、合膏皆有。 《本草衍義》:尾細長,能穿小銅錢一百文者佳。有身長一丈餘者。蛇類中此蛇入藥最多。
  • 肉豆蔻(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藥性論》:君,味苦,辛。能主小兒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消痰飲。 《海藥本草》:謹按《廣志》云:生秦國及崑崙。味辛,溫,無毒。主心腹蟲痛,脾胃虛冷氣,並冷熱虛洩,赤白痢等。凡痢以白粥飲服,佳。霍亂氣並以生薑湯服,良。
  • 金櫻子(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藥性論》:屬土而有金與水。經絡隧道以通暢為和平,昧者取澀味為快,遂熬為煎,食之自不作靖,咎將諸執!沈存中云:止遺洩,取其溫且澀。《開寶本草》:味酸、澀,平、溫,無毒。療脾洩下痢,止小便利,澀精氣。 《本草衍義》: 經:九月十月熟時採,不爾,復令人利。
  • 藿香(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本草圖經》:脾胃吐逆為要藥。 《藥類法象》:氣微溫,味甘辛。療風水,去惡氣。治脾胃,吐逆、霍亂、心痛。 《湯液本草》:氣微溫,味甘、辛,陽也。甘苦,純陽。無毒。入手足太陰經。《本草》雲∶主脾胃嘔逆,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霍亂心痛,溫中快氣;治口臭,上焦壅,煎湯漱口。入手足太陰。入順氣烏藥湯則補肺;入黃四君子湯,則補脾。 《滇南本草》:土藿香,味辛,微溫。治胃熱。治小兒牙疳潰爛,出膿血,口臭嘴腫,入枯礬少許為末,搽牙根上。如刀傷流血,去礬加龍骨少許,搽上即愈。
  • 白頭翁(歷代本草匯言)
    白頭翁:紫顏成白髮 隨風亂飄零【本草匯言】《神農本草經》:白頭翁,味苦溫。主溫瘧,狂易,寒熱,症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療金瘡。一名野丈人,一名胡王使者。生山谷。《吳普》曰:白頭翁,一名野丈人,一名奈河草,神農扁鵲苦無毒,生嵩山川谷,破氣狂寒熱,止痛(《御覽》)。
  • 青皮(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本草圖經》:氣滯、下食、破積結及膈氣。 《藥類法象》:氣溫,味辛。主胸膈氣滯,消食,破積結膈氣。 《藥性賦》:味苦,性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四:破滯氣愈高而愈效,削堅積愈下而愈良。引諸藥 至厥陰之分,下飲食入太陰之倉。
  • 蒼耳子(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枲耳實,味甘溫。主風頭,寒痛,風溼,周痺,四肢拘攣,痛,惡肉死肌。久服益氣,耳目聰明,強志輕身。一名胡枲,一名地葵。生川谷。案《說文》云:蓀,卷耳也。苓,卷耳也。《廣雅》云:苓,耳葹,常枲,胡枲,枲耳也。《爾雅》云:蒼耳,苓耳。
  • 雄黃(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雄黃,味苦,平,寒。主寒熱,鼠瘻,惡創,疽痔,死肌,殺精物,惡鬼,邪氣,百蟲毒,勝五兵。煉食之,輕食神仙。一名黃食石。生山谷。《吳普》曰:雄黃,神農苦,山陰有丹雄黃,生山之陽,故曰雄,是丹之雄,所以名雄黃也。《名醫》曰:生武都敦煌山之陽,採無時。
  • 訶子(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日華子本草》:坷梨勒,消痰,下氣,除煩,治水,調中,止瀉痢,霍亂,賁豚,腎氣,肺氣喘急,消食開胃,腸風瀉血,崩中帶下、五膈氣,孕未足月人漏胎,及胎動欲生,脹悶氣喘,並患痢人後分急痛,並產後陰痛,和蠟燒燻及熱煎湯薰,通手後洗。 《本草圖經》:仲景治氣痢有方。
  • 白豆蔻(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本草圖經》:古方治胃,冷吃食即欲吐及嘔吐,六物湯皆用白蔻,大抵胃主冷,即相宜也。 《藥類法象》:氣熱,味大辛。蕩散肺中滯氣。主積冷氣,寬膈,止反胃吐逆,消谷,下氣,進食。 《藥性賦》:味辛,性溫,無毒。
  • 草豆蔻(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味辛,溫,無毒。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 《藥性論》:可單用,能主一切冷氣。 《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 《本草衍義》:性溫而調散冷氣,力甚速。 《藥類法象》:氣熱,味大辛。治風寒邪客在於胃口上。善去脾胃客寒,令人心胃痛。 《藥性賦》:味辛,性溫,無毒。浮也,陽也。其用有二:去脾胃積滯之寒邪,止心腹新舊之疼痛。 《湯液本草》:內容:氣熱,味大辛,陽也。辛溫。無毒。
  • 款冬花(歷代本草匯言)
    款冬花:昔日伏牛冰中花  款款鑽凍開我家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款冬花,味辛溫。主咳逆上氣,善喘,喉痺,諸驚癇,寒熱邪氣。一名橐吾(《御覽》作石),一名顆東(《御覽》作顆冬),一名虎鬚,一名免奚。生山谷。《吳普》曰:款冬十二月,花黃白。
  • 菊花(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鞠華,味苦平。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溼痺。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一名節華,生川澤及田野。《吳普》曰:菊華一名白華(初學記),一名女華,一名女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