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冬花(歷代本草匯言)

2021-02-07 明德初心

款冬花為菊科植物款冬的乾燥花蕾。栽培或野生。主產於陝西、河南、山西、甘肅、青海、河北、四川、 內蒙古等地。原植物生於向陽較暖的水溝兩邊。喜涼爽潮溼環境,耐嚴寒、忌高溫、忌旱,以腐殖質壤土或砂 質壤土最宜生長。味辛、微苦,性溫。歸肺經。功效潤肺下氣、止咳化痰。臨床用名有款冬花、蜜炙款冬花。


款冬花:昔日伏牛冰中花  款款鑽凍開我家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款冬花,味辛溫。主咳逆上氣,善喘,喉痺,諸驚癇,寒熱邪氣。一名橐吾(《御覽》作石),一名顆東(《御覽》作顆冬),一名虎鬚,一名免奚。生山谷。

《吳普》曰:款冬十二月,花黃白。(藝文類聚)

《名醫》曰:一名氏冬,生常山及上黨水傍,十一月,採花陰乾。

案《廣雅》云:苦萃款東也。

《爾雅》云:莬奚顆東。

郭璞云:款冬也。紫赤華生水中。西京雜記云:款冬,華於嚴冬。

傳鹹款冬賦序曰:仲冬之月,冰凌積雪,款冬獨敷華豔。

 

《名醫別錄》:味甘,無毒。主消渴,喘息呼吸。

 

《藥性論》:君,主療肺氣心促急,熱乏勞咳,連連不絕,涕唾稠粘,治肺痿肺癰吐膿。

 

《日華子本草》:潤心肺,益五藏。除煩,補勞劣,消痰,止嗽,肺痿,吐血,心虛,驚悸,洗肝明目,及 中風等疾。

 

《開寶本草》:味辛,甘,溫,無毒。消渴,喘息呼吸。

 

《本草圖經》:《本經》主咳逆,古方用為溫肺治嗽之最。崔知悌療久咳,燻法:每旦取款冬花如雞子許,少蜜拌花使潤,納一升鐵鐺中。又用一瓦碗鑽一孔,孔內安一小筆管,以面泥縫,勿冷漏氣。鐺下著炭火,少時煙從筒出,以口含吸,咽之。如胸中少悶,須舉頭,即將指頭按住筒口,勿使漏。至煙盡乃止。如是五日一為之。待至六日,飽食羊肉脯飪一頓,永瘥。

 

《本草衍義》:百草中,惟此罔顧冰雪,最先春也,世又謂之鑽凍。雖在冰雪之下,至時亦生芽。

春時入或採以代蔬,入藥須微見花者良。如已芬芳,則都無力也。今人又多使如筋頭者,恐未有花爾。有人病咳多日,或教以然款冬花三兩枚,於無風處,以筆管吸其煙,滿口則咽之。數日效。

《湯液本草》:氣溫,味甘、辛,純陽。無毒。

《珍》雲∶溫肺止嗽。

《本草》雲∶主咳逆上氣,善喘,喉痺,諸驚癇寒熱邪氣,消渴,喘息呼吸。杏仁為之使,得紫菀,良。惡皂莢、硝石、玄參。畏貝母、辛夷、麻黃、黃 、黃芩、黃連、青葙。

《藥性論》雲∶君。主療肺氣,心促急,熱乏,勞咳,連連不絕,涕唾稠粘,肺痿,肺癰吐膿。

《日華子》雲∶潤心肺,益五臟,除煩,補勞劣,消痰止嗽。肺痿吐血,心虛驚悸。

《衍義》雲∶有人病嗽多日,或教以燃款冬花三兩枚,於無風處,以筆管吸其煙,滿口則咽之,數日效。

《時習》雲∶仲景射幹湯用之。

 

《本草衍義補遺》:氣溫,味甘辛,溫肺止嗽。《本草》主咳逆上氣,喘急呼吸,杏仁為之使。《日華子》:消痰止嗽,肺痿肺癰吐血,心虛驚悸。

 

《本草蒙筌》:味辛、甘,氣溫。陽也,無毒。惡硝石、皂莢、玄參,畏麻黃、辛夷、貝母,仍畏四味芩連芪葙。黃芩、黃連、黃芪、青葙。使杏仁,宜紫菀。治肺癰膿血腥臭,止肺咳普唾稠粘。潤肺瀉火邪,下氣定喘促。卻心虛驚悸,去邪熱驚癇。補劣除煩,洗肝明目。又驅久嗽,燒煙吸之。

 

《藥鑑》:款冬花潤肺瀉火,下氣定喘。治肺癰膿血腥臭,止肺咳痰唾稠粘。

 

《景嶽全書》:味微甘微辛而溫,其氣浮,陽也,入手太陰經。能溫肺氣,故療咳嗽,及肺癰肺痿咳唾膿血。寇宗曰:有人病嗽多日,或教以燃款冬花三兩,於無風處以筆管吸其煙,滿口則咽之,數日果效。

 

《藥性解》:味苦辛,性溫,無毒,入心、肺二經。主中風喉痺、肺痿肺癰,潤心肺,止咳嗽,除痰喘,定驚悸,洗肝明目。杏仁為使,得紫菀良,惡皂莢、硝石、玄參,畏貝母、辛夷、麻黃、黃芪、黃芩、黃連、青葙。

按:款冬辛甘發散為陽,故入心肺,以理痰嗽等症。畏、惡甚多,用者慎之。

 

《本草經疏》:款冬花得天地陰寒之氣,而兼稟乎金水之性,故凌冰雪而獨秀。其味辛甘,溫而無毒,陰中 含陽,降也。辛能散而能潤,甘能緩而能和,溫則通行不滯,善能降下。咳逆上氣,善喘,喉痺,諸驚癇寒熱邪氣,消渴,喘息呼吸,一皆氣升火炎之病也。氣降則火自降,氣降則陽交於陰,水火既濟,既濟則火不上炎,氣不逆升,肺不受邪,得清肅之常道而諸證自退矣。杏仁為之使,得紫菀良。

 

《雷公炮製藥性解》:款冬花,味苦辛,性溫,無毒,入心、肺二經。主中風喉痺、肺痿肺癰,潤心肺,止咳嗽,除痰喘,定驚悸,洗肝明目。杏仁為使,得紫菀良,惡皂莢、硝石、玄參,畏貝母、辛夷、麻黃、黃耆、黃芩、黃連、青葙。

按:款冬辛甘發散為陽,故入心肺,以理痰嗽等症。畏、惡甚多,用者慎之。

雷公云:凡採得,須去向外裹花蕊殼並向裡實如粟零殼者、並枝葉,甘草水浸一宿,卻取款冬花葉相伴裛一夜。臨用時幹曬,去兩件伴者葉了用。

 

《本草乘雅半偈》: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主咳逆上氣,善喘,喉痺,諸驚癇寒熱邪氣。

【核】曰∶出關中,及雍州、南山、溪水、華州,山谷水澗間;多叢生,葉似葵葉而大,罔顧冰雪,先春而花,去土一二寸,出萼如菊,色青紫,通直而肥,開時花黃色,花在根下也。一種花紅者,葉如荷而鬥直,大可容升,俗呼蜂鬥。修事,須取微見花者,如以芬芳,則無氣力。揀去向裡裹花蕊殼,並向裡實如慄零殼,及枝葉,以甘草水浸一宿,卻取款冬葉相拌,蒸一夜,曬乾,去葉用。杏仁為之使,得紫菀良。惡皂莢、硝石、玄參。畏貝母、辛夷、麻黃、黃 、黃芩、連翹、青葙。

【 】曰∶以堅水為膏壤,吸霜雪以自濡,此水裡陽生,宜當入腎,腎之心藥也。故出肺腎之邪,先肝心之用,與藉幽深者不相侔也。驚癇邪氣,伏匿於中,對待治之,發越盡淨。若咳逆上氣,善喘喉痺,因腎苦燥,及形寒飲冷,秋傷於溼者始宜,或火熱刑金,或肺氣焦滿,恐益消鑠毀傷矣。

 

《本草易讀》:甘草水浸。杏仁為使,得紫菀良,惡皂角、硝石、元參,畏貝母、辛夷、麻黃、黃芩、黃連、青葙子。

辛,溫,無毒。入手太陰肺。潤肺瀉熱,消痰定喘。止咳逆上氣煩渴,療肺癰咳吐膿血。驚之。

生常山及上黨水旁。十二月採花,出高麗百濟者,花大似菊。亦有生蜀北者,生雍州溪水及華山澗水者,葉似葵而大,叢生,花出根下。生關中者,根紫色,葉似萆,十二月開花,青黃紫萼,去土一二寸,初出如菊花。正月旦採。今有以枇杷蕊偽之者,不可不知。

久嗽不已,以三兩燒煙,筆管吸入口,咽之,數作。(驗方第一。)

痰嗽有血,同百合蒸焙,蜜丸彈大,臥時姜下。(第二。)

 

《本草崇原》:  氣味辛溫,無毒。主治咳逆上氣,善喘喉痺,諸驚癇,寒熱邪氣。

(款冬花出關中、雍州、華州山谷溪澗間,花開紅白,放紫萼於冰雪中。又名款凍。款,至也,謂至凍而花也。又名鑽凍,謂鑽冰取款冬也。十二月採蕊陰乾,其色紅白相兼,至燈節後,則毛萼大開,不堪入藥。)

款冬生於水中,花開紅白,氣味辛溫,從陰出陽,蓋稟水中之生陽,而上通肺金之藥也。太陽寒水之氣,不從皮毛外交於肺,則咳逆上氣而善喘。款冬稟水氣而通肺,故可治也。厥陰、少陽木火之氣,結於喉中,則而喉痺。款冬得金水之氣,金能平木,水能制火,故可治也。驚癇寒熱邪氣為病,不止一端,故曰∶諸驚癇寒熱邪氣,款冬稟太陽寒水之氣而上行外達,則陰陽水火之氣,自相交會,故可治也。

愚按∶款冬氣味辛溫,從陰出陽,主治肺氣虛寒之咳喘,若肺火燔灼,肺氣焦滿者,不可用。《濟生方》中,用百合、款冬二味為丸,名百花丸。治痰嗽帶血,服之有愈有不愈者,寒嗽相宜,火嗽不宜也。盧子由曰∶款冬《本經》主治咳逆上氣,善喘喉痺,因形寒飲冷,秋傷於溼者,宜之。如火熱刑金,或肺氣焦滿,恐益銷爍矣。

 

《本草新編》:  款冬花,辛、甘而溫,陽也,無毒。善止肺咳,消痰唾稠粘,潤肺,瀉火邪,下氣定喘,安心驚膽怯,去邪熱,除煩燥,平肝明目。燒煙吸之,亦善止嗽,尤能止肺咳肝嗽。近人喜用紫菀,而不用款冬者,殊不可解。紫菀雖亦止久嗽,而味苦傷胃,不若款冬之味甘,清中有補也,餘所以取款冬,而棄紫菀耳。

或問款冬花,清中有補,多用之以益肺、益肝、益心,可乎?曰:款冬花雖清中有補,而多用亦復不宜,蓋補少而清多也。夫款冬花入心則安心,入肝則明目,入肺則止咳,是其補也。然入心,則又瀉心之火,多用則心火過衰,反不生胃以健食矣;入肝,則又瀉肝之氣,多用則心火過凋,反不能生心以定神矣。入肺,則又瀉肺之氣,多用則腎氣過寒,反不能生脾以化物矣。是款冬花多用則傷,少用則益,又何必多用哉。

 

《本草備要》:  潤肺,瀉熱,止嗽

辛、溫,純陽。瀉熱潤肺,消痰除煩。定驚明目。治咳逆上氣,喘渴(肺虛挾火),喉痺,肺痿肺癰,咳吐膿血。為治嗽要藥(燒煙以筒吸之亦良。百合、款冬等分蜜丸,名百花膏,治咳嗽痰血。凡陰虛勞嗽,通用款冬、紫菀、百部、百合、沙參、生地、麥冬、五味、知、柏、芩、芍。如內熱骨蒸,加丹皮、地骨。若嗽而復瀉者,為肺移熱於大腸,臟腑俱病。(郭佩蘭,著《本草匯》)嗽而發熱不止者,為陰虛火炎,皆難治),寒熱虛實,皆可施用(《本草匯》曰∶隆冬獨秀,先春開放,得腎之體,先肝之用,故為溫肺理嗽之最。大抵咳必因寒,寒為冬氣,入肺為逆。(肺惡寒)款冬非肺家專藥,乃使肺邪從腎順流而出。

十一二月開花如黃菊,微見花、未舒者良(生河北關中,世多以枇杷蕊偽之)。揀淨花,甘草水浸一宿,暴用。得紫菀良。杏仁為使。惡皂莢、硝石、玄參,畏黃 、貝母、連翹、麻黃、青葙、辛夷(雖畏貝母,得之反良)。

 

《本經逢原》:款冬味辛入氣分,色紫歸血分。雖其性溫,卻不燥血,故能輕揚上達。觀《本經》主治,一 皆氣升火炎之病,古方用為溫肺治嗽之要藥,潤肺消痰,止嗽定喘,喉痺喉瘖,肺痿肺癰,鹹宜用之。有人病咳多日,或令燃款冬花三兩,放無風處,以管吸其煙咽之,數日果愈。嫠寡失合,陰虛勞咳禁用,以其性溫也。

 

《本草經解》:款冬氣溫,秉天春和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潤澤之金味,入手太陰肺 經。氣味俱升,陽也。

肺金主氣,氣逆則火乘金,而咳逆上氣、氣喘矣,其主之者,味辛潤肺,氣溫宣通,則肺金下降之令行, 而諸症平矣。

喉痺者,火結於喉,而閉塞也,喉亦屬肺,款冬辛溫通肺,故並主喉痺也。

諸驚癇寒熱邪氣者,驚有虛實之別,癇有五臟之分,其類不一,所以邪氣亦有寒熱之殊也。其主之者,以 其邪雖有寒熱之殊,然皆厥陰肝木氣逆火炎之症,款冬辛溫,溫能達肝,辛能降氣,氣降火平,邪氣退矣。

 

《本草從新》:

內容:潤肺、化痰止嗽。

辛溫潤肺。消痰除煩。定驚明目。治咳逆上氣喘渴。(肺虛挾火。)喉痺肺痿。肺癰。咳吐膿血。為治嗽要藥。(燒煙、以筒吸之、亦良、本草匯曰∶隆冬獨秀、先春開敷、得腎之體、先腎之用、故為溫肺理嗽之最、大抵咳必因寒、寒為冬氣、入肺為逆、款冬非肺家顓藥、乃使肺邪從腎、順流而出也。款冬百合等分、蜜丸、名百花膏、治咳嗽痰血、凡陰虛勞嗽、通用款冬、紫菀、百合、沙參、生地、麥冬、五味、苡仁、如內熱骨蒸、加丹皮、地骨、若嗽腸、臟腑俱病、嗽而發熱不止者、為陰虛火炎、皆難治。)十一二月開花。如黃菊。(雪積冰堅、款花偏豔、想見其純陽之稟、故其主用、皆辛溫開豁也、卻不助火、可以久任。)微見花、未舒者良。(生河北關中、世多以枇杷蕊偽之。)揀淨花。甘草水浸一宿。曝用。得紫菀良。杏仁為使。惡皂角、元參、硝石。畏辛夷、青葙、麻黃、連貝母、得之反良。口中疳瘡、黃連等分為末、用唾津調成餅子、先以蛇床煎湯漱口、乃以餅子敷之、立消。)

 

《得配本草》:得紫菀良。杏仁為之使。畏貝母、麻黃、辛夷、黃芩、黃芪、連翹、青葙。惡玄參、皂莢、硝石。

 辛,溫。入手太陰經氣分。開痰止嗽,下氣除煩。卻喉痺,療肺痿。配白薇、貝母、百部,治鼻塞。配川連,敷口疳。燒煙以筒吸菸之,治久嗽。

去蒂、梗、殼,甘草水浸一宿,曬乾用。蜜水拌更潤。陰虛火動,肺氣虛咳,二者禁用。

 

《神農本草經讀》:氣味辛、溫,無毒。主咳逆上氣善喘,喉痺,諸驚癇,寒熱邪氣。

張隱庵曰:款冬生於水中,花開紅白,氣味辛溫,從陰出陽,蓋稟水中之生陽,而上通肺金之藥也。太陽寒水之氣,不從皮毛外交於肺,則咳逆上氣而善喘,款冬稟水氣而通肺,故可治也。厥陰、少陽木火之氣結於喉中,則如喉痺,款冬得金水之氣,金能平木,水能制火,故可治也。驚癇寒熱邪氣,為病不止一端,故曰諸驚癇,寒熱邪氣,款冬稟太陽寒水之氣而上行外達,則陰陽水火之氣自相交會,故可治也。

 

《本經疏證》:易緊辭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積陽為天,積陰為地。故在天則陽為主而生陰,在人氣應之,故腎為陰中之陽,能上際乎天,肺為陽中之陰,能下極於地。然肺必得腎氣至而降,腎必得肺氣至而升。腎不升則水氣腫滿之患作,肺不降則咳逆上氣喘息喉痺之病生,是故咳逆上氣喘息喉痺者,陰中之陽不上朝,以致陽中之陰不下降也。款冬花氣得天之溫,味具辛甘發散,本為至陽之物,特當隆冬天地閉塞之候,以堅冰為膏壤,吸霜雪以自濡,且其花不麗於莖端,不緣於葉際,偏附近於赤黑相兼之根,則不謂其能在陽吸陰以歸於下,而從陰生陽不可。驚癇者,陽不依陰也。寒熱邪氣者,陰陽不和而相爭也。治諸驚癇寒熱邪氣,言凡陰陽不和,陽不依陰,陰不附陽之證,得此在陽吸陰從陰生陽之物,則陰陽自相依附而和也。

紫菀款冬花,仲景書他處不用,獨於肺痿上氣咳嗽篇,射幹麻黃湯中用之。射幹麻黃湯,即小青龍湯去桂枝芍藥甘草,加射幹紫菀款冬花大棗也。小青龍湯,蓋即麻黃湯桂枝湯合方,去杏仁大棗生薑,加細辛五味乾薑,外以發表,內以下氣,消飲者。今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則為風寒混於氣,水飲混於痰,痰礙其氣,氣觸其痰,上焦心肺之間,勢將鬱而生火。故生薑易乾薑,以暖飲為散飲,紫菀易桂枝,以通營為化營,款冬花易芍藥,以破陰為吸陰,大棗易甘草,以緩中為補中,加射幹協五味以下氣,仍是小青龍局法,已化峻為和,寓補於散矣。紫菀款冬雖不得為是方主劑,然局法之轉移,實以紫菀款冬變,故千金外臺凡治咳逆久嗽,並用紫菀款冬者,十方而九,則於此方亦不可不為要藥矣。然二物者一則開結,使中焦之陰化血,一則吸陰下歸,究之功力略同,而其異在千金外臺,亦約略可見。蓋凡唾膿血失音者,及風寒水氣盛者,多不甚用款冬,但用紫菀;款冬則每同溫劑補劑用者為多,是不可得其大旨哉。

 

《本草便讀》:款冬花

治嗽化痰。性暖平和不燥。潤金疏肺。味辛略帶微甘。(款冬花。此花發於冬令。雖雪積冰堅。其花獨豔。陰中含陽。故性溫。凡花皆輕揚上達。故入肺。有邪可散。無邪可潤。故一切咳嗽。皆可取用。然性雖溫潤。畢竟疏散之品。無補養之功耳。用者審之。款冬花溫而不燥。潤而不寒。散而不洩。故無論虛實寒熱。一切咳嗽之屬肺病者。皆可用也。)

 

《本草撮要》:味辛。入手太陰經。功專開痰止嗽。得白薇、貝母、百部。治肺實鼻塞。得黃連敷口中疳瘡。揀淨花。甘草水浸一宿暴用。得紫菀良。杏仁為使。惡皂莢、硝石、玄參。畏黃、貝母、連翹、麻黃、青葙、辛夷。雖畏貝母。得之反良。

 

《本草害利》:

〔害〕古今方用為治嗽要藥。以其辛溫散而能降,於肺無忤,無分寒熱虛實,皆可酌而施用。

〔利〕辛溫,化痰而咳喘何憂,清肺則癰痿有賴。

〔修治〕十一月採花蕊,未舒者佳,陰乾,或蜜水炒用。

 

《本草分經》:辛,溫。潤肺消痰,理嗽,能使肺邪從腎順流而出。治逆氣,咳血,主用皆辛溫開豁,卻不助火。

 

《本草擇要綱目》: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咳逆上氣。善喘喉痺。諸驚癇寒邪邪氣。消渴喘息呼吸。療肺氣心促急熱勞咳連連不絕。涕唾稠粘。肺痿肺癰吐膿血。潤心肺。益五臟。除煩消痰。洗肝明目。及中風等疾。本經主咳。古方用為溫肺治嗽之最。

惡(皂莢 硝石 玄參) 畏(貝母 辛夷 麻黃 黃 黃芩 連翹 青葙)

 

《飲片新參》:

形色:色淡紅,內作絲綿狀。

性味:青香苦溫。

功能:溫肺,治咳化痰。

分量:一錢半至三錢。

用法:炙用。

禁忌:便溏,及燥咳者忌用。

 

【來源產地】

 

《本草經集注》陶弘景

生常山山谷及上黨水傍。十一月採花,陰乾。

第一出河北,其形如宿蓴未舒者佳,其腹裡有絲。次出高麗、百濟,其花乃似大菊花。次亦出蜀北部宕昌,而並不如。其冬月在冰下生,十二月、正月旦取之。

 

《中藥大辭典》

為菊科植物款冬的花蕾。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在花未出土時採挖,摘取花蕾,去淨花梗及泥土,陰乾。

栽培或野生於河邊、沙地。分布河北、河南、湖北、四川、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產陝西、山西、河南、甘肅、青海、四川、內蒙古等地。

 

【炮製】

 

《雷公炮炙論》

雷公云:凡採得,須去向裡裹花蕊殼、並向裡實如粟零殼者,並枝、葉用。

凡用,以甘草水浸一宿,卻,取款冬花葉相拌過一夜。臨用時,即幹曬,去兩件拌者葉子用。

 

《中藥大辭典》

款冬花:揀去殘梗、沙石、土塊。

蜜冬花:取揀淨的款冬花同煉蜜加適量開水,拌勻,稍悶,放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款冬花100斤,用煉蜜25斤)


【現代藥理研究】

 

1.款冬花對呼吸系統的作用:①款冬花有鎮咳、祛痰作用。其醇提取物有鎮咳作用,乙酸乙酯提取物有祛 痰作用。②款冬花有興奮呼吸作用。款冬花醇提取物和醚提取物靜脈注射,對麻醉貓和兔有興奮呼吸作用,其作用類似於尼可剎米,並可對抗嗎啡引起的呼吸抑制。③款冬花對組織胺引起的支氣管痙攣有解痙作用。

2.款冬花有升壓作用,其作用是促進兒茶酚胺類遞質釋放與直接收縮的綜合結果。

3.款冬花對胃腸及子宮平滑肌的作用:款冬花醚提取物對胃腸平滑肌呈抑制作用,對在位和離體子宮,小 劑量時興奮,大劑量時則呈抑制,或興奮繼之抑制。

4.款冬花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其有效成分是款冬花素,款冬花素在鈣通道阻滯劑受體結合實驗中也有 阻斷活性作用。

5.款冬花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興奮作用。款冬花醚提取物用於蛙、蟾蜍、小白鼠、大白鼠、豚鼠及家兔等動 物,均可引起狂躁不安、呼吸興奮、肌肉緊張、顫動、陣攣、最後驚厥死亡。

6.款冬花有抗休克作用。款冬酮可使心肌纖維縮短速度和心輸出量明顯增加。對失血性休克不僅升壓作用 強,維持時間長,而且能使心肌力量-速度向量環的形態恢復得更接近於正常。

7.款冬花靜注,在血壓升高的同時,可見瞳孔散大、淚腺和氣管腺分泌增加、四肢肌肉緊張。

 


相關焦點

  • 紫花地丁(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本草綱目》:苦辛寒,一切癰疽發背,疔腫瘰癧,無名腫毒惡瘡。 《滇南本草》:紫花地丁,味苦,性寒。破血,解諸瘡毒。攻癰疽腫毒。治疥癩癬瘡,九種痔瘡。消腫。(單方)治小兒走馬牙疳,潰爛腥臭,用∶紫花地丁根,不拘多少,用新瓦焙為末,搽潰爛處愈。紫花地丁,即丁蒿,一名地丁。
  • 大青葉(歷代本草匯言)
    菘藍:大青葉板藍根青黛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味苦,大寒,無毒。主治時氣頭痛,大熱,口瘡。 《藥性論》:臣,味甘。能去大熱,治溫疫寒熱。 《日華子本草》:治熱毒風,心煩悶,渴疾口乾,小兒鼻熱疾,瘋疹天行熱疾及金石藥毒,兼塗醫腫毒。 《本草圖經》:古方治傷寒黃汗,黃疸等,有大青湯。又治傷寒頭身強,腰脊痛,葛根湯內亦用之。大抵時疾多用之。 《本草綱目》:大青氣寒,味微苦鹹,能解心胃熱毒,不特治傷寒也。
  • 馬勃(歷代本草匯言)
    73 馬勃:輕虛如狗肺,彈之灰飛揚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味辛,平,無毒。主惡瘡馬疥。 《本草衍義》:此唐韓退之所謂牛溲馬勃俱收並蓄者也。有大如鬥者,小亦如升杓。去膜,以蜜揉拌,少以水調,呷,治喉閉咽痛。
  • 澤漆(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澤漆,味苦微寒。主皮膚熱,大腹,水氣,四肢面目浮腫,丈夫陰氣不足。生川澤。《名醫》曰:一名漆莖,大戟苗也,生太山,三月三日,七月七日,採莖葉,陰乾。案《廣雅》云:黍莖,澤漆也。 《名醫別錄》:味辛,無毒。利大小腸,明目。
  • 菊花(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鞠華,味苦平。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溼痺。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一名節華,生川澤及田野。《吳普》曰:菊華一名白華(初學記),一名女華,一名女莖。
  • 金櫻子(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藥性論》:屬土而有金與水。經絡隧道以通暢為和平,昧者取澀味為快,遂熬為煎,食之自不作靖,咎將諸執!沈存中云:止遺洩,取其溫且澀。《開寶本草》:味酸、澀,平、溫,無毒。療脾洩下痢,止小便利,澀精氣。 《本草衍義》: 經:九月十月熟時採,不爾,復令人利。
  • 昆布(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味鹹,寒。無毒。主治十二種水腫,癭瘤聚結氣,瘻瘡。 《藥性論》:臣,有小毒。利水道,去面腫,治惡瘡鼠。 《食療本草》:下氣,久服瘦人。無此疾者,不可食。海島之人愛食,為無好菜,只食此物。服久,病亦不生。遂傳說其功於北人。
  • 烏梢蛇(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藥性論》:君,味甘,平,有小毒。能治熱毒風,皮肌生瘡,眉髭脫落,癢疥等。《開寶本草》:無毒。主諸風瘙癮疹,疥癬,皮膚不仁,頑痺諸風。用之,炙,入丸、散、浸酒、合膏皆有。 《本草衍義》:尾細長,能穿小銅錢一百文者佳。有身長一丈餘者。蛇類中此蛇入藥最多。
  • 藿香(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本草圖經》:脾胃吐逆為要藥。 《藥類法象》:氣微溫,味甘辛。療風水,去惡氣。治脾胃,吐逆、霍亂、心痛。 《湯液本草》:氣微溫,味甘、辛,陽也。甘苦,純陽。無毒。入手足太陰經。《本草》雲∶主脾胃嘔逆,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霍亂心痛,溫中快氣;治口臭,上焦壅,煎湯漱口。入手足太陰。入順氣烏藥湯則補肺;入黃四君子湯,則補脾。 《滇南本草》:土藿香,味辛,微溫。治胃熱。治小兒牙疳潰爛,出膿血,口臭嘴腫,入枯礬少許為末,搽牙根上。如刀傷流血,去礬加龍骨少許,搽上即愈。
  • 白頭翁(歷代本草匯言)
    白頭翁:紫顏成白髮 隨風亂飄零【本草匯言】《神農本草經》:白頭翁,味苦溫。主溫瘧,狂易,寒熱,症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療金瘡。一名野丈人,一名胡王使者。生山谷。《吳普》曰:白頭翁,一名野丈人,一名奈河草,神農扁鵲苦無毒,生嵩山川谷,破氣狂寒熱,止痛(《御覽》)。
  • 蘆薈(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藥性論》:亦可單用,殺小兒疳蛔,主吹鼻,殺腦疳,除鼻癢。 《開寶本草》:味苦,寒,無毒。主熱風煩悶,胸膈間熱氣,明目鎮心,小兒癲癇驚風,療五疳,殺三蟲及 痔病瘡瘻,解巴豆毒。 《本草蒙筌》:味苦,氣寒。無毒。波斯國土所出,木滴脂淚結成。
  • 桑葉(歷代本草匯言)
    桑文化與藥用:桑具生生之氣;桑乃箕星之精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桑根白皮,味甘寒。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葉主除寒熱出汗。桑耳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積聚,陰補陰陽,寒熱,無子。五木耳名糯,益氣不飢,輕身強志。生山谷。
  • 蒼耳子(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枲耳實,味甘溫。主風頭,寒痛,風溼,周痺,四肢拘攣,痛,惡肉死肌。久服益氣,耳目聰明,強志輕身。一名胡枲,一名地葵。生川谷。案《說文》云:蓀,卷耳也。苓,卷耳也。《廣雅》云:苓,耳葹,常枲,胡枲,枲耳也。《爾雅》云:蒼耳,苓耳。
  • 雄黃(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雄黃,味苦,平,寒。主寒熱,鼠瘻,惡創,疽痔,死肌,殺精物,惡鬼,邪氣,百蟲毒,勝五兵。煉食之,輕食神仙。一名黃食石。生山谷。《吳普》曰:雄黃,神農苦,山陰有丹雄黃,生山之陽,故曰雄,是丹之雄,所以名雄黃也。《名醫》曰:生武都敦煌山之陽,採無時。
  • 肉豆蔻(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藥性論》:君,味苦,辛。能主小兒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消痰飲。 《海藥本草》:謹按《廣志》云:生秦國及崑崙。味辛,溫,無毒。主心腹蟲痛,脾胃虛冷氣,並冷熱虛洩,赤白痢等。凡痢以白粥飲服,佳。霍亂氣並以生薑湯服,良。
  • 青皮(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本草圖經》:氣滯、下食、破積結及膈氣。 《藥類法象》:氣溫,味辛。主胸膈氣滯,消食,破積結膈氣。 《藥性賦》:味苦,性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四:破滯氣愈高而愈效,削堅積愈下而愈良。引諸藥 至厥陰之分,下飲食入太陰之倉。
  • 白豆蔻(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本草圖經》:古方治胃,冷吃食即欲吐及嘔吐,六物湯皆用白蔻,大抵胃主冷,即相宜也。 《藥類法象》:氣熱,味大辛。蕩散肺中滯氣。主積冷氣,寬膈,止反胃吐逆,消谷,下氣,進食。 《藥性賦》:味辛,性溫,無毒。
  • 訶子(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日華子本草》:坷梨勒,消痰,下氣,除煩,治水,調中,止瀉痢,霍亂,賁豚,腎氣,肺氣喘急,消食開胃,腸風瀉血,崩中帶下、五膈氣,孕未足月人漏胎,及胎動欲生,脹悶氣喘,並患痢人後分急痛,並產後陰痛,和蠟燒燻及熱煎湯薰,通手後洗。 《本草圖經》:仲景治氣痢有方。
  • 防風(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防風,味甘溫,無毒。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痺(《御覽》作痛),煩滿。久服輕身。一名銅芸(《御覽》作芒)。生川澤。《吳普》曰:防風一名回雲,一名回草,一名百枝,一名蕳根,一名百韭,一名百種,神農黃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鵲甘無毒,李氏小寒,或生邯鄲上蔡,正月生葉,細圓,青黑黃白,五月花黃,六月實黑,三月十月採根,日幹,琅邪者良(《御覽》)。《名醫》曰:一名茴草,一名百枝,一名屏風,一名蕳根,一名百蜚,生沙苑,及邯鄲,琅邪,上蔡,二月十月採根,暴幹。
  • 草豆蔻(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味辛,溫,無毒。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 《藥性論》:可單用,能主一切冷氣。 《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 《本草衍義》:性溫而調散冷氣,力甚速。 《藥類法象》:氣熱,味大辛。治風寒邪客在於胃口上。善去脾胃客寒,令人心胃痛。 《藥性賦》:味辛,性溫,無毒。浮也,陽也。其用有二:去脾胃積滯之寒邪,止心腹新舊之疼痛。 《湯液本草》:內容:氣熱,味大辛,陽也。辛溫。無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