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氣司呼吸
肺主氣,首見於《內經》。《素問·五藏生成》說:「諸氣者,皆屬於肺。」肺主氣包括主呼吸之氣和主一身之氣兩個方面。
(1)主呼吸之氣:肺主呼吸之氣,是指肺是氣體交換的場所。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天氣通於肺。」通過肺的呼吸作用,不斷吸進清氣,排出濁氣,吐故納新,實現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氣體交換,以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
肺主呼吸的功能,實際上是肺氣的宣發與肅降作用在氣體交換過程中的具體表現:肺氣宣發,濁氣得以呼出;肺氣肅降,清氣得以吸入。肺氣的宣發與肅降作用協調有序,則呼吸均勻通暢。肺氣失宣或肺氣失降,臨床都有呼吸異常的表現,但臨床表現有所不同。若是因外感引動內飲,阻塞氣道,肺氣失宣,多為胸悶氣急或發為哮喘;若是因肝火上炎,耗傷肺陰,肺失肅降,多致喘咳氣逆。
(2)主一身之氣:肺主一身之氣,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氣的生成和運行的作用。故《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肺者,氣之本。」
肺主一身之氣的生成,體現於宗氣的生成。一身之氣主要由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構成。宗氣屬後天之氣,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與脾胃運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谷氣相結合而
生成。宗氣在肺中生成,積存於胸中「氣海」,上走息道出喉嚨以促進肺的呼吸,如《靈樞·五味》所說「其大氣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並能貫注心脈以助心推動血液運行,還可沿三焦下行臍下丹田以資先天元氣,故在機體生命活動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宗氣是一身之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氣的生成關係著一身之氣的盛衰,因而肺的呼吸功能健全與否,不僅影響著宗氣的生成,也影響著一身之氣的盛衰。
肺主一身之氣的運行,體現於對全身氣機的調節作用。肺有節律的呼吸,對全身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肺的呼吸均勻通暢,節律一致,和緩有度,則各臟腑經絡之氣升降出入運動通暢協調。
肺的呼吸失常,不僅影響宗氣的生成及一身之氣的生成,導致一身之氣不足,即所謂「氣虛」,出現少氣不足以息、聲低氣怯、肢倦乏力等症,並且影響一身之氣的運行,導致各臟腑經絡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調。
肺主一身之氣和呼吸之氣,實際上都基於肺的呼吸功能。肺的呼吸調勻是氣的生成和氣機調暢的根本條件。如果肺的呼吸功能失常,勢必影響一身之氣的生成和運行。若肺喪失了呼吸功能,清氣不能吸入,濁氣不能排出,新陳代謝停止,人的生命活動也就終結了。所以說,肺主一身之氣的作用,主要取決於肺的呼吸功能。
2.主行水
肺主行水,是指肺氣的宣發肅降作用推動和調節全身水液的輸布和排洩。《素問·經脈別論》稱作「通調水道」。肺主行水的內涵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肺氣的宣發作用,將脾氣轉輸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較輕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頭面諸竅,外達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潤之;輸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衛氣的推動作用下化為汗液,並在衛氣的調節作用下有節制地排出體外。二是通過肺氣的肅降作用,將脾氣轉輸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較稠厚部分,向內向下輸送到其他臟腑以濡潤之,並將臟腑代謝所產生的濁液(廢水)下輸至腎(或膀胱),成為尿液生成之源。
肺以其氣的宣發與肅降作用輸布水液,故說「肺主行水」。又因為肺為華蓋,在五臟六腑中位置最高,參與調節全身的水液代謝,故清·汪昂《醫方集解》稱「肺為水之上源」。
外邪襲肺,肺失宣發,可致水液向上向外輸布失常,出現無汗、全身水腫等症。內傷及肺,肺失肅降,可致水液不能下輸其他臟腑,濁液不能下行至腎或膀胱,出現咳逆上氣,小便不利,或水腫。肺氣行水功能失常,導致脾轉輸到肺的水液不能正常布散,聚而為痰飲水溼;水飲蘊積肺中,阻塞氣道,則影響氣體交換,一般都有咳喘痰多的表現,甚則不能平臥。病情進一步發展,可致全身水腫,並能影響他髒的功能。臨床上對水液輸布失常的痰飲、水腫等病證,可用「宣肺利水」和「降氣利水」的方法進行治療。由於水液輸布障礙主要是因外邪侵襲而致肺氣的宣發作用失常,故臨床上多用宣肺利水法來治療,即《內經》所謂「開鬼門」之法,古人喻之為「提壺揭蓋」,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則稱之為「開上源以利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