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紐特人有種重口美食:海燕放海豹肚醃製,3年後取出生吃,真香

2021-02-08 大熊餅乾不加糖

因紐特人有種重口美食:海燕放海豹肚醃製,3年後取出生吃,真香

導語:地球上有兩個最冷的地方,一個南極,一個北極。對於北極的印象,大家可能會想起絢爛璀璨的極光,或是憨厚白胖的北極熊,抑或是讓人冷得哆嗦的極地氣溫。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你可能想不到,竟然還有一個民族在這定居生存,這就是「因紐特人」,以前他們也被稱為「愛斯基摩人」。

因紐特人早已適應了寒冷的氣候,不過在冰天雪地的北極,種植糧食作物和蔬菜根本是不可能,所以他們只能靠捕獵海洋動物和陸地動物作為食物來源。雖然一日三餐的飲食比較單調,但他們還是創造了不少的特色美食,例如海豹肝臟、鯨魚肉、清燉海豹肉等。

以上提到的美食還算是正常,而今天要介紹的這個重口美食,可能很多人都接受不了,甚至看完後會有反胃的感覺,但是在因紐特人眼中,卻是一道美味佳餚,它就是基維亞克(Kiviak),簡單來說就是醃製海雀。它究竟有多重口味呢?味道又是怎麼樣的呢?我們不妨來看一看。

我們常人理解的醃製,就是放入蔥姜蒜和各種調味料醃製,經過一段時間後再煮熟。因紐特人的醃製方式卻不一樣,還會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北極本來食物匱乏,於是他們就地取材,捕捉1隻肥胖的大海豹和100隻小小的侏儒海燕,這兒的主角是海燕,而海豹只是充當工具而已。

隨後,因紐特人就要對海豹和海燕「下毒手」,把它們一一都幹掉,再把海燕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晾曬一天,之後用刀子把海豹圓滾滾的肚子剖開,將100隻海燕全都都塞入海豹的肚子內,聽說最高的紀錄是可以塞入700隻。這一步有關鍵的一點,海燕是沒有經過任何的加工處理,包括清洗、拔羽毛等,簡直就是簡單粗暴,保持原汁原味。

隨後就是將海豹的肚子密封縫合,將體內的空氣都排擠出來,在縫合的位置均勻塗抹一層厚厚的海豹油脂,防止長出蛆蟲。最後一步就很簡單了,在北極的凍土層找到一個理想的位置,將整隻海豹掩埋進去,做好一個標記就可以了。

人工處理的環節順利結束了,接下來就是交給大自然了,時間就像是一個神奇的魔法師,經過3年左右的漫長等待,等到海豹的胃酸和海鳥充分發酵,再把海豹從凍土層裡挖出來,將海燕一一掏出來,這道特色美食就大功告成了。如果環境溫度越高,那麼發酵時間就越短。

耗費了三年時間做出來的美食,想必大家此刻都迫不及待想嘗試一下它的味道。各位先不要著急,品嘗醃製海燕有3種地道的方式,我們先來學一學吧!

若是你想用最原始的品嘗這美食,你可以學著當地人的樣子,拔掉海燕的羽毛,撕下鳥肉放入嘴裡咀嚼,記住不能烹飪,一定要生吃才有滋味。

除此之外,如果你不想吃肉,也可以吃海燕的內臟,因紐特人將完全發酵的內臟掏出來,做成調味醬料,塗在烤肉上即可。這種特色的醬料,也是他們補充維生素的重要來源之一。

第三種吃法,如果你想追求刺激,來點不一樣的,這種品嘗方式就很適合你了。第一步,按照慣例先拔掉羽毛,第二步,你得做好心理準備了,把海燕像寶貝一樣捧在手心,嘴巴對準海燕的尾部,頭部向前傾,吸住海燕的屁股,直接吸取發酵完畢的內臟液體和腦漿。那麼這是一種什麼味道呢?嘗過的人是這麼說的:

像海綿般的口感和極刺激的味覺享受,不僅有類似糠和納豆的口味,而且海燕特有的濃厚風味也實在美妙,就像所有發酵混合物合在一起。

朋友們,你敢嘗試醃製海燕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想和想法。今天大熊的分享就到這裡了,覺得文章有用的話,請分享轉發給身邊的家人和朋友。我是大熊餅乾不加糖,每天分享給大家最實用的生活資訊,喜歡我就點個關注吧,謝謝!

相關焦點

  • 生活在北極地區因紐特人,一日三餐靠肉為主食,身體卻非常健康
    因紐特人,因為終身肉食,且有多數肉類是生吃的,被印第安人稱為「愛斯基摩人」,意思是吃生肉的人,他們自稱是因紐特人,意思是真正的人。說到吃肉,應該沒有哪個民族吃肉比得過愛斯基摩人,終年冰天雪地,寸草不生的北極,除了魚肉、海象、海豹等海洋類動物,他們實在是沒有其它食物可吃。
  • 醃海雀到底有多臭?比臭豆腐還臭3倍,為何會成為北極圈內的美食?
    醃海雀是因紐特人的傳統美味,但外來人卻很難拿捏這一食物的美味之處,如果不是想不開,估計沒人會主動嘗試這種「美食」!原料備足後,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製作了——天然發酵。眾所周知,發酵需要創造出相對密閉的缺氧環境,而擔當發酵容器的則是因紐特人特製的海豹皮。一張海豹皮可塞下300~500隻海雀,期間不需要經過任何處理(羽毛和內臟都保留完好)。
  • 香肚、南京香肚、松仁小肚加工工藝
    然後每80個豬膀胱用鹽1公斤分2次擦醃:第1次用2/3的鹽均勻擦豬膀胱的內外面,擦後放入缸中或罐內,蓋上蓋醃製;10天後再用剩下的1/3鹽進行第2次擦醃,擦後再放入缸中醃製。3個月後,從鹽滷中取出豬膀胱,每隻再用鹽25克搓揉醃製,然後放入蒲包中晾掛。這樣處理可去掉膀胱的臊味,並使其質地柔軟,彈性增強。在裝餡前,再內外洗滌6次,以徹底消除汙物與殘留的臊味。經過以上處理的豬膀胱即成為可裝肉餡的肚皮。
  • 人類腳趾泡酒 海豹屍油醃海雀…這些加拿大重口味料理 你敢嘗試嗎?
    短短4年中10萬多人湧入育空,道森城則是當地一個重要補給站。育空地區的極寒天氣嚴重威脅淘金者的健康,肢體凍壞的悲劇時有發生。1920年代,一名叫Louie Lincoln的男子被困風雪後腳趾嚴重凍傷。為避免凍瘡導致的壞疽蔓延到身體其他部位,他用斧頭砍下自己的腳趾並放入威士忌酒甕。
  • 這些臭氣燻天的東西全球有幾十億人在吃!要不要來嘗嘗?
    1瑞典醃鯡魚罐頭瑞典鯡魚罐頭(Surstromming)是瑞典人最鍾愛的美食之一,有趣的是在百度百科裡將其評價為世界最臭的食物,一般在瑞典的短暫的夏天上市(8月左右)。每年4~6月鯡魚產卵的時候,漁民們打撈起數百噸鯡魚,為醃製鯡魚準備好原料。醃製鯡魚的獨特之處在於自然發酵。
  • 除了瑞士的鯡魚罐頭,你還知道哪些重口味的「世界美食」?
    說起比較重口味的「世界性美食」,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來自瑞典的鯡魚罐頭。雖然鯡魚罐頭確實有夠重口味的,但是在世界範圍內它也只不過是一名「小角色」而已。本期小怪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那些口味絲毫不比鯡魚罐頭淡的世界性美食!
  • 被稱為「史上最臭美食」的瑞典鯡魚罐頭究竟有多臭?
    據說,這套醃製鯡魚的工藝已經流傳了近300年,當初漁民們也是為了省錢才想出自然發酵醃製鯡魚的方法,因為這樣相對省鹽。在瑞典,每年8月的第3個星期四,人們會專門為品嘗鯡魚舉行派對,據說這時候是醃鯡魚味道最好的時候。在溫暖而短暫的夏夜裡,瑞典人在花園裡擺好桌椅,然後把一道道鯡魚端上桌,大飽口福,飲酒歌唱。(聞著這樣的味道還能唱歌???
  • 香肚加工技術 附松仁小肚加工工藝
    然後每80個豬膀胱用鹽1公斤分2次擦醃:第1次用2/3的鹽均勻擦豬膀胱的內外面,擦後放入缸中或罐內,蓋上蓋醃製;10天後再用剩下的1/3鹽進行第2次擦醃,擦後再放入缸中醃製。3個月後,從鹽滷中取出豬膀胱,每隻再用鹽25克搓揉醃製,然後放入蒲包中晾掛。這樣處理可去掉膀胱的臊味,並使其質地柔軟,彈性增強。在裝餡前,再內外洗滌6次,以徹底消除汙物與殘留的臊味。經過以上處理的豬膀胱即成為可裝肉餡的肚皮。
  • 馴鹿皮底下的蛆,是因紐特人的美食
    馴鹿皮底下的蛆,是因紐特人的美食 2020-07-25 13: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考古學家在格陵蘭,因紐特人生活的地方,發現了北歐人的工藝品
    有跡象表明他們也許還種植少量的穀物,不過穀物在格陵蘭人的飲食中從來都不是主要的部分,相反北歐人主要以狩獵海豹和馴鹿來補充飲食。奇怪的是,這裡距離漁業資源豐富的紐芬蘭漁場比較近,但格陵蘭的維京人遺蹟中很少發現魚骨,這證明北歐人忽視了這個豐富的營養來源。
  • 因紐特人住在雪屋裡面不冷嗎?
    那麼生活在北極(想想就冷)的因紐特人又是怎麼取暖的,他們住雪屋裡面,睡冰塊上面,不冷麼?說到因紐特人,浮現在大家腦海中的是幾個人穿著獸皮,鬚髮掛著冰碴,站在冰天雪地裡的畫面。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因紐特人都住在雪屋裡,只有在冬天的時候有些因紐特人才住雪屋,有些住泥屋或者石頭屋;夏天會住在獸皮帳篷裡。首先,需要找到一塊有合適積雪的地方。
  • 因紐特人:北極圈的黃種人,捕獵海獸只吃生肉,人口不超過十萬
    要弄清楚這一別稱的來源,還要從因紐特人的祖先說起。從亞洲大陸遷徙而來關於因紐特人的祖先,有這樣一種說法比較可信,早在一萬兩千年以前,因紐特人的祖先還是跟我們一樣,生活在環境舒適的亞洲大陸上。時至今日他們的長相也和亞洲人很類似,都是黃色的皮膚,黑色頭髮,有研究發現他們和中亞的蒙古族人關係很近。
  • 老父親慣用的蒜香排骨「醃製配方」,外酥裡嫩,蒜香十足,真美味
    其中,我家小孩最喜歡吃的是外皮焦酥、肉感酥嫩、蒜香十足的蒜香排骨,因為自家製作的這個蒜香排骨,是老父親教導下來的方法。老父親年輕的時候畢竟做過後廚工作,對一些特定菜式或食材處理方式,都有一些獨到的技巧,就像蒜香排骨,製作工序是先醃製後油炸,這裡面最大的難點是排骨如何醃製,才能夠讓蒜香、肉香、醬汁鹹香充分入肉。
  • 生活在北極圈的人吃什麼?
    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祖先來自中國北部,是地地道道的黃種人,約在1萬年前從白令海峽開始涉足美洲,現在阿拉斯加、格陵蘭島、西伯利亞地區都有分布。愛斯基摩(Eskimos)是死對頭印第安人對他們的稱呼,意思是「愛吃生肉的人」,含貶義。因紐特(Inuit)在他們自己的語言裡意為「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