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俗稱「過年」,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大家可能都知道「年」的來歷,但「春聯」的來歷大家知道嗎?每年的正月初一也就是春節,每家每戶都要貼春聯。它給節日增添了濃鬱的喜慶氛圍。在以前,春聯可都是一筆一划用毛筆寫出來的,而今大部分春聯都是用機器列印出來的,較之以前,更加的漂亮,美觀。

這一習俗是怎麼發展來的呢?
傳說很久以前,東北部有一座風景秀麗的度朔山。山上有大片大片的桃樹林,桃林中有一顆很大很大的桃樹,樹下有兩間石房,裡面住著弟兄兩:哥哥叫神荼,弟弟叫鬱壘。兄弟兩與這片桃林感情深厚:天旱了,他們挑水來澆;生蟲了,他們耐心捕捉。他們辛苦培育,不辭勞苦,終於使桃林果實纍纍。那棵大桃樹上結出的桃子個特別大,味道格外甜,人們都說它是仙桃,吃了能延年益壽。
在度朔山的東北面,有一座野牛嶺。嶺上有個壞蛋,號稱野王子。這傢伙腰粗臂長,力氣很大,招納了一批小毛賊佔山為王,吃人肉,喝人血,與豺狼一樣無惡不作,可把這一帶的人們糟蹋苦了。他聽說度朔山上有仙桃,吃了能延年益壽,便派人到那裡,傳令神荼兄弟貢獻仙桃。

神荼、鬱壘兩兄弟更是雄壯無比,雄獅見了低頭,惡豺見了讓路,就是號稱百獸之王的猛虎,也得像看家狗一樣為他們守護桃林。兄弟二人對野王子的蠻橫無理不屑一顧,輕蔑地對來人說:「俺這仙桃只送窮人不送王。」
來人被攆下山,一溜煙跑回野牛嶺,把神荼兄弟兩的話原封不動地告給野王子。野王子聽了,氣得七竅生煙,立即點起三百人馬,來攻打度朔山。神荼兄弟帶著守林虎出林迎戰,把野王子打得大敗而逃。
野王子逃回野牛嶺,思仙桃茶不思飯不香,恨失敗晝夜難眠,絞盡腦汁思謀報復的計策。
在一個烏雲遮天的夜晚,神荼兄弟正在石房子裡睡覺,忽然聽見外面有腳步聲。兄弟二人出門來,只見電閃雷鳴中,有幾十個紅髮綠眼、青面獠牙的鬼怪向他們撲來。兄弟兩毫無懼色,神荼操起桃木棒,鬱壘提著葦草繩,後面跟著守林虎,抓的抓,捆的捆,一會兒就把幾十個全送進守林虎的嘴裡去了。
原來這些鬼怪是野王子和他手下人裝扮的,他們本想把兄弟二人嚇跑,不想卻被投身虎口。這一帶的百姓知道這件事後,把兩兄弟捉鬼怪餵虎的事越傳越遠,越傳越神。
後來兩兄弟去世了,人們傳說他們上了天堂,被老天爺封為專門管理懲治鬼怪的神。
古人大多相信鬼神,在除舊迎新的除夕,他們首先考慮的是不讓鬼怪進門,於是便根據這個傳說,用桃木削成兩兄弟的形象,立在門的兩旁,同時還在門上懸掛葦索,以供兩兄弟來縛鬼餵虎。東漢人張衡的《東京賦》說:「度朔作梗,守以鬱壘,神荼副焉,對操索葦。」他正是這一風俗的真實寫照。
後來,人們嫌用桃木刻削辣荼、鬱壘太費事,就乾脆用桃木板寫上兩兄弟的名字掛在門上,稱它為「桃符」。北宋王安石《元旦》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的「新桃」和「舊符」,指的就是桃符。
給桃木板上題寫聯語大概是從唐代末年開始的。五代時,後蜀國王勐昶有一次命翰林學士辛寅匪題寫桃符板,覺得辛詞不太好,便親自寫了一副聯語:「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據說這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春聯。
到了宋代,春節貼春聯已成為民間習俗。不僅春節貼,平時有喜慶的事也貼對聯。

明代初期,已正式稱作春聯。陳雲瞻《簪雲樓雜話》記載了這麼一件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之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明太祖)微行出觀。』」
到了清代,題寫春聯、對聯的風氣更加興盛,名勝古蹟、亭臺樓閣都題有對聯,而且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大大提高了。
當代的春聯、楹聯更是五彩繽紛、琳琅滿目。香港回歸,舉行全國回歸楹聯大獎賽,共收到海內外兩萬件作品。最佳對聯是:「大筆畫龍,香港喜看龍破壁;高梧引鳳,神州酣唱鳳還巢。」真是神情俱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