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10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天315》報導,「雙十一」的促銷手法每年都在不斷翻新:跨店滿減、網紅帶貨、集喵幣、社交蓋樓……這些促銷廣告、遊戲看似是讓利,實際上都是為了刺激消費者去更多購買商品。而電商五花八門的促銷廣告,確實很容易讓一些消費者衝動消費、跟風消費、過度消費。記者在街頭隨機採訪了一些消費者。
消費者:「『雙十一』,我買的最沒用的東西應該是小一碼的衣服,想著減減肥就能穿上,但其實買小了永遠都穿不上。」
消費者:「化妝品一類的,一看到降價了,就想買,但是你只有一張臉。」
消費者:「跑步機買完了之後,後來當衣架了,還特別佔地方。」
消費者:「買過一個家庭除蟎儀,優惠力度非常大,買了之後因為它要一直插電,我又擔心如果家裡沒有人,有安全上的隱患,然後家裡如果有人的話,因為它叫『超聲波除蟎儀』,所以就又擔心它會對人體有害,最後這個東西就閒置在那了,這個應該屬於交智商稅了。」
不少消費者都表示,「雙十一」不顧後果的衝動消費,可能會帶來長期的心理負擔。所以近兩年「雙十一」都沒有再瘋狂搶購,會更加理性地看待電商促銷活動,不再只關注價格,而是更注重商品的實用性。消費者李女士表示,會提前做好預算和規劃,按需消費。
記者在採訪中還發現一個現象:不少年輕消費者表示,看直播「太費錢」,看主播帶貨很容易衝動消費、過度消費。消費者史女士說:「好朋友跟我推薦的,看李佳琦的直播,然後一看就想買,他一說5、4、3、2、1,我就想搶。看直播那幾個月,每個月發完工資就還花唄了。剛開始看直播的人都是這樣,都是喜歡買買買,然後看一段時間,就淡定了。現在我都不看直播了,看直播太費錢。」
「雙十一」商家使盡渾身解數宣傳推廣,激發消費者購物熱情,但也因此導致消費者衝動消費,購物不知節制。在商家活動結束後,消費者反應過來,退貨退款又往往費時費力。
「雙十一」,面對商家推出的各種促銷活動,如何抑制衝動消費,做到理性消費,適度消費?北京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斌提醒,一定要結合自身需求,理性消費並維護好自身合法權益。另外,通過消費金融參與「雙十一」的年輕消費者,一定要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避免陷入以貸還貸的危機中。李斌說:「我們要做好相關的預算和規劃,不要因為滿足滿減的相關需求而購買了自己其實並不需要的商品和服務,同時,建議消費者在購物之前一定要選擇正規平臺,正規商家資質齊全而且具有相當強的履行能力,也珍惜自身的商業信譽。同時,在購物的時候要留存相關購物憑證,在收到貨物的時候一定要先驗貨後籤收,發現存在質量問題,一定要及時聯繫商家進行合理維權,我們不要因衝動購物而過度透支明天的收入,以免自己沒有量入為出,陷入債務危機當中。」
今年「雙十一」,直播帶貨是各大電商平臺主打的促銷模式。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律師趙佔領提醒,消費者面對「雙十一」電商平臺直播購物宣傳轟炸時,要保持清醒和理智,不管主播是誰、說了什麼,一定要選擇有品質保證且有售後保障的商家和商品,同時不要被直播間營造的「超高性價比」「熱賣」「搶購」等氣氛所感染,避免衝動下單,盲目消費。趙佔領說:「消費者通過直播平臺去購物,對於主播所宣稱的內容不能無條件相信,不能將對主播的喜愛,無條件轉嫁到對商品的喜愛或者信任上。因為很多主播只是替別的商家進行宣傳或者代言,對於相關的產品質量方面,其實這個主播自身並不能進行背書。」
日前,中消協發布的「雙十一」購物消費提示也「點名」直播購物。中消協介紹,直播帶貨背後有不少不規範之處。比如:部分主播在直播帶貨過程中涉嫌存在宣傳產品功效時使用極限詞等違規宣傳問題。中消協提醒,面對促銷活動,消費者首先應該保持理性,根據實際需求選購商品,面對「清庫存」大促時,別忘了先清點一下自己的「庫存」,不要再購買不需要的物品。購物時儘量選擇資質齊全、信譽較高的商家進行交易。不要貪圖便宜登錄陌生網站或者點擊不明連結進行交易,更不要隨意添加陌生人的微信、QQ等進行私下交易,以免吃虧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