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傣人自稱「傣雅洛」,意思是「遷徙中的落伍者」。
這個美麗的民族來自何方,又要去何處,如今已無法確切知曉。
有人言他們是古滇國的遺貴,也有人言他們源於古代的百越,還有人言他們是編織愛情的民族……
花腰傣是人們對居住在紅河中上遊新平、元江兩縣的傣族(傣雅、傣灑、傣卡、傣仲)的一種稱謂。因其服飾古樸典雅、雍容華貴,特別是服飾的腰部彩帶層層束腰,挑刺絢麗斑斕的精美圖案,掛滿豔麗閃亮的櫻穗、銀泡、銀鈴而名之為「花腰傣」。因而花腰傣只是其他民族因其鮮明的服飾對他們的一種叫法。
自唐代以來,傣族已自稱「傣」。花腰傣的名稱最早見於清朝,清朝時代,將「百夷」記載為「擺夷」,把德宏州為主的傣族為「旱擺夷」(明時稱「大百夷」),西雙版納州一帶的傣族為「水擺夷」(明時稱「小百夷」);居住在紅河中遊的傣族為「花擺夷」。
民國21年,《新平縣誌.民族》載:擺衣性儒,居炎瘴地,喜浴……分沙擺、旱擺、花腰擺、苦菜花擺四種。其文中所提的「擺衣」,就是今天新平境內紅河流域的花腰傣的前身,直到今天,當地的老百姓還一直延續著這種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尊重傣族人民的意願稱為「傣」。由此考證,可見當時的沙擺即為傣灑、旱(漢)擺即為傣卡、花腰擺為傣雅,苦菜花擺指傣各折。花腰傣是民國時期其他民族對傣雅的稱呼,現指距離撫仙湖不遠的新平、元江兩縣的傣雅、傣灑、傣卡、傣仲,或泛指紅河中上遊的傣族。
花腰傣屬於壯傣語支,其內部由分為傣灑、傣卡、傣雅的三個主要支系。
「傣灑」因為主要居住在戛灑一帶而得名,「灑」是「沙」的意思,「戛灑」在傣語中是「沙灘上和街子」之意。「戛」在傣語中是「漢人」的意思,所以傣卡被其他民族稱為「漢傣」。
傣卡主要居住在漠沙鄉與腰街鄉,據說這裡的傣人在歷史上曾與漢族相融合。傣雅字面上的涵義就是「歷史上大遷移中被遺下來的傣人」。直截了當地告訴人們,當年大遷移中掉隊貴族的後裔就是「我們」。
新平花腰傣不僅在服飾文化上與滇南的傣泐、滇西的傣那顯著不同,這裡的傣族不信佛教,沒有文字,不過潑水節,保留著中國傣族在未接受印度佛教文化影響之前原有的文化狀況,這裡的傣族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其中又以原始農耕民族祭龍(求雨)和封建領主制時代的春耕禮最為典型。
新平花腰傣自稱是古代傣族南遷的落伍者,是滇王室的後裔。花腰傣獨特的地域文化,成為研究中國傣族起源遷徙及在南亞泰、老、撣、岱等社會傳統文化習俗對比研究等問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花腰傣婦女的服飾華美豔麗,紋身染齒等習俗與古滇國貴族一脈相承;至今仍遺風不改。花腰傣婦女的盛裝用料考究,特別是傣灑、傣雅,多用綢緞,且刺繡精美、銀飾琳琅滿目,光彩奪目,彩帶束於腰間,絢麗多姿;
一雙手戴幾對銀鐲,十個指頭都戴滿戒指,丰姿綽約,整套衣服穿戴起來幾乎無法勞動,只能參加禮儀性活動,是富貴身份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