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祭柱場面銅貯貝器:神秘古滇國的瑰寶,被列為禁止出國文物

2020-12-10 說史可還行

滇國,一個短短的只有169年歷史的古國(或者嚴格來講更像是一個部落),在被漢武帝出兵徵討後,就消失了。公元前109年,滇王舉國投降於大漢王朝,漢武帝賜給了滇王之印後,史料再無滇國記載,他們從此泯然於歷史洪流之中。

在盜墓小說中,地處西南邊疆的雲南有著十足的神秘感,它位置偏,那裡的民族和漢民族不一樣,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習俗,而且正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這裡空氣溼熱,多蛇蟲鼠蟻、瘴氣,少有人前往,簡直就是神秘、邪幻小說的完美題材。

《鬼吹燈》中就有「雲南蟲谷」的章節,裡面提到三位主人公跑到雲南尋找雮塵珠,提到了一位古滇國的國君——獻王,當然這裡出現的人物都是小說虛構的。但歷史上,確實是存在這麼一個神秘的古滇國,而且直到現在,人們對這個古國依舊知之甚少。

近幾十年來,考古中已經挖掘出了許多關於古滇國的文物遺存,不過由於缺少文字史料,所以整理工作也很有難度。

歷史上關於古滇國的記載,最多的就是《史記·西南夷列傳》中的記載,裡面提到「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西南夷君長以百數,獨夜郎、滇受王印。滇小邑,最寵焉」,等等。

這裡有一個「滇受王印」是關鍵。由於後世再沒有滇國記載,人們再不知滇王的下落及其後繼者的去向,所以甚至一度懷疑滇國是否真實存在,或者說是不是已經完全消失,再也找不到線索能證明了。

而上世紀50年代在晉寧區石寨山古墓群裡發現的「滇王之印」,則是一個重大而有意義的發現,它證明了古滇國的真實存在,而且也從側面證實了《史記》對古滇國這段歷史記載的真實性。

1953年,一位古董商人拿著幾件青銅兵器到博物館,想賣個價錢,省博物館的孫太初先生發現這些青銅器和中原地區的文物完全不同,他敏銳地意識到,這背後可能大有文章。

但孫太初沒能從古董商人口中問出這些文物的來源,之後他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後來機緣巧合之下,孫太初聽說晉寧縣的石寨山曾出土過大量青銅器,便和幾位工作人員趕往石寨山,還真的發現了許多墓坑和青銅器。就這樣,他們迎來了一次揭開古滇國秘密的機會,在這座其貌不揚的小山丘裡,竟然埋藏著一個令古今史學家都念念不忘的千年前的奇蹟。

這裡出土文物幾千多件,『滇王之印』也正出自於此,此印用純金鑄成,通高2釐米,蛇紐形狀。它的意義之大,令所有的考古工作者都欣喜不已。

當然,除了這滇王之印,這裡也出土了許多珍貴的文物,特別是其中的一件反映殺人祭祀場面的貯貝器。

貯貝器,是滇國獨有的青銅器,這是一種用於貯藏海貝的青銅容器,目前僅在這裡出現過,可以說是最能代表滇國青銅文化以及冶鑄工藝的獨有器物了,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

貯貝器被認為是滇國王侯貴族的專用品,象徵著地位、權力和財富,它所出土的也都是規格比較高的墓葬,目前已發現的貯貝器有近一百件,也不算很多。按形制來說,可分為鼓形、桶形和異形貯貝器,會在器蓋和器身上立體雕刻不同的場景,工藝既精美,場面又很生動,是滇國文物中最有代表性的。

其中的精品,有一件被叫做「殺人祭柱場面銅貯貝器」的青銅器,已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從名字可以知道,它所展現出來的古代祭祀場景,這件貯貝器高21釐米,主要刻畫的人物都放在器蓋上。

祭祀廣場上,左右各放置著銅鼓,中間立著一根銅柱,柱身纏繞著兩條蛇,柱子的頂部趴著一隻虎。稍右側有一個男子雙臂反縛,被綁在木牌上。銅柱後,可以看到一群圍觀群眾,有的提著籃子,似乎還挺從容輕鬆。還有一位貴婦坐在轎子上,看起來像是主祭人,旁邊還有幾位拿著斧頭的行刑者。

在這小小的擁簇的廣場上,共出現了52個人,還有其它各種事物,場面可以說非常熱鬧了。正如這個名字所顯示出來的信息一樣,它所表現的正是古滇國的一種神秘的祭祀活動。兩千年前消失的古國、神秘的祭祀場景,這真的太有小說裡的感覺了有沒有。

幾乎所有的貯貝器都精心雕刻著各種場景,而且因為貯貝器多用於朝拜祭祀,因此所展現出來的場景也較為宏大,人、動物、器皿應有盡有,豐富多樣,造型複雜,還富於戲劇性情節。不僅有「殺人祭柱場面銅貯貝器」,還有「戰爭場面貯貝器」、「納貢場面貯貝器」、「紡織場面貯貝器」等。

詛盟場面青銅貯貝器

貯貝器是滇國青銅器出土文物中最具有解讀意義的文物了,從它的身上,無疑可以了解到更多關於滇國的文化歷史,它就像一部無聲的史書,讓人們能更直觀地看到滇人的生活。

雖然史料沒有過多記錄這個神奇的古國,但在各種文物的不斷出現下,滇國也在一點一點地被人們挖掘、重現。中國之大,就算是曾經出現過的一個小小邊遠古國,也是能擁有如此燦爛文化的真實存在。

相關焦點

  • 哪一件國寶描繪了古滇國殺人祭祀銅鼓的場面?
    殺人祭鼓銅貯貝器於1956年在石寨山20號墓出土,出土時器內並無貝殼。貯貝器是滇國特有的貯放貝幣的青銅器,器上鑄造出姿態各異的群像,具體而生動地表現了祭祀、戰爭、狩獵、祈年、播種等情形,是研究滇國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
  • 雲南出土「滇國相印」,揭示雲南的確在2000多年前就納入中原版圖
    更為關鍵的是此次發掘出了「滇國相印」「王敞之印」和「田豐私印」,更巧的是「滇國相印」的位置距離「滇王之印」的出土處僅700餘米。「滇國相印」的發掘這不僅從實物史料上證實了古滇國的存在,而且對了解滇國附漢後的政權性質、行政模式和職官制度等都提供了重要線索。
  • 1972年,專家挖掘了古滇國墓,出土一稀有文物,還是專門用來殺人的
    古滇國就是這樣一個知名度很小的國家,因為人們對古滇國的了解知之甚少,所以有人覺得這個國家像「火星人」一般,既好奇又無從查之。不過,在1972年文物專家對滇國進行了一次搶救性挖掘,出土了不少青銅器,其中一樣看著很怪,不過專家說那是件稀有兵器,專門對抗盾牌的。
  • 古滇國的詭異文物,至今無人知道它的用途,你覺得是做什麼用的?
    神秘的古滇國歷史上關於古滇國的記載很少,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這個小國的介紹也是一筆帶過:「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魋結,耕田,有邑聚。」
  • 古滇國考古發掘有重大發現「滇國相印」封泥出土
    出土「滇國相印」「王敞之印」和「田豐私印」封泥近日,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昆明市晉寧區文物管理所在晉寧上蒜鎮石寨山大遺址的考古勘探與發掘中,具有重大發現:繼2017年發現的金砂村上西河遺址滇池盆地第一個古滇文化村落遺址外
  • 幹欄式建築、失蠟法、扣飾……青銅藝術揭開古滇國神秘面紗
    通過把文物收藏、保存、研究、傳播、展示、教育融合起來,讓更多的市民們通過網絡對文物知識的學習、了解,加入到傳承歷史保護文物的行列中來。掌上春城訊為什麼「古滇」文化的魅力至今還讓那麼多的人嚮往?「古滇人」的生活狀況是怎樣的呢?
  • 雲南晉寧古滇國重大考古發現:「滇國相印」封泥出土
    雲南晉寧古滇國重大考古發現:「滇國相印」封泥出土 2020-02-14 19:58:55 其中,「滇國相印」封泥的出土,從實物史料上證實了古滇國的存在。圖為考古人員在雲南晉寧河泊所遺址發現的甕棺(群)。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古滇國是雲南歷史上創造過燦爛文明的古王國,疆域主要在以滇池為中心的雲南中部及東部地區,境內主要民族為古代滇人部落。長期以來,由於考古資料匱乏,外界對古滇國文化認知極為有限。
  • 探秘—古滇人後裔的秘密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當中,有一些失落的文明牽動著我們,像瑪雅文明、亞特蘭蒂斯文明、三星堆文明、古滇國文明等。古滇國據史料記載是一個戰國初期至西漢初年存在於雲南滇池一帶的古王國,大概有500年的歷史,根據考古發現來看,古滇人是一個很有智慧的民族,他們曾經創造了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1972年出土的牛虎銅案就出自古滇人之手。這個榮耀一世的青銅文明族群卻在歸順漢朝以後徹底的從歷史記載中消失了。
  • 歷史之古滇國消失之謎
    今天我們來講講歷史上神秘消失的古滇國古,滇國聽著是不是耳熟?鬼吹燈,雲南蟲谷中胡八一闖的獻王墓就和古滇國密切相關。古人稱滇地為蠻荒之地,自古就籠罩一層神秘面紗,魑魅魍魎四處遊走,瘴氣霧繞山林。據說雲南蟲蠱之數的發源之地便是古滇國,滇國是一個崇尚巫術的國家。小說裡邊兒所描述的獻王就是當時信奉邪神的人為了避亂離開了古滇國,他們攜老扶幼遷移到瀾滄江畔的深山中生活。這部分人的領袖自稱為獻王,獻王這一支其實就是古滇國的分支,屬於崇尚邪術的族人。
  • 為何禁止文物出國展覽?史學家:你看被禁的222件文物,有多驚豔
    文物乃歷史瑰寶,保護文物是全體華夏民族的責任和義務,不過文物雖然珍貴,但我們還可以在博物館辦展覽的時候一睹其風採,對現在的和平盛世來說,文物是國家文化的代表,同時也是國家的顏面。
  • 滇印記|「滇國相印」「滇王金印」分不清?想get知識點的看過來
    通過把文物收藏、保存、研究、傳播、展示、教育融合起來,讓更多的市民們通過網絡對文物知識的學習、了解,加入到傳承歷史保護文物的行列中來。掌上春城訊在晉寧區河泊所遺址發現的「滇國相印」、「王敞之印」和「田豐私印」封泥都是同一個年代的嗎?「滇國相印」封泥的發現,對於雲南歷史的考古研究有著怎樣的意義?
  • ...博物館日報(第235期)|雲南晉寧古滇國重大考古發現:「滇國相印...
    【雲南晉寧古滇國重大考古發現:「滇國相印」封泥出土】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日前在雲南晉寧河泊所遺址進行發掘工作時,發現西漢中期以前至西周時期的甕棺、房屋、灰坑、灰溝等眾多遺蹟;出土「滇國相印」等一系列封泥,及大量陶釜、玉石等考古資料。其中,「滇國相印」封泥的出土,從實物史料上證實了古滇國的存在。
  • 這件文物是國寶中的國寶,現被禁止出國展出,上交者獲獎五雙手套
    這件文物是國寶中的國寶,現被禁止出國展出,上交者獲獎五雙手套 愛好文物者眾多,在如今這個和平年代,很多國家在召開大型展覽會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拿出幾個珍貴的文物撐場面,甚至有時候會向其他國家借,比如1993年新加坡舉辦文物展覽的時候就曾借過我們的越王勾踐劍。
  • 為何禁止文物出國展覽?專家:你看被禁的這222件文物,有多逆天
    前段時間,一檔名為《國家寶藏》的節目可謂火遍大江南北,透過這個節目,我們得以直觀看到中國珍藏千百年的國寶級文物,當「國寶守護人」緩緩道出屬於它們的前世今生,更是拉近了當代人與歷史文物之間的距離,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國寶那些事兒。
  • 這件文物是國寶中的國寶,上交者獲獎五雙手套,現被禁止出國展出
    熱愛文物的人不計其數,在今天這個和平年代,許多國家舉行大型展覽時,或多或少都會拿出幾件珍貴文物撐場,甚至有時還會向別國借,比如1993年新加坡舉辦文物展時,就曾經借過我們的越王勾踐劍。為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2002年我國還制定了一系列「禁止出國展覽文物」的清單,今天我們要講的鸛魚石斧圖罐,也是其中的「禁止出國展覽文物」,所幸從一開始就得到很好的保護,沒有受到任何損害。1979年,在河南臨汝發現了一隻陶缸,這是一位名叫李建安的彩繪鸛魚石斧。
  • 探秘「滇國相印」發現過程……「講文物」活動正式上線
    掌上春城訊莊蹻是如何入滇的,晉寧石寨山出土的「滇國相印」是如何被發現的,「滇國相印」的出土是否標誌著「古滇國」的存在?6月24日起,「講文物」活動正式上線掌上春城APP「滇印記-讓文物會說話」欄目。屆時,掌上春城和雲南省文物總店將邀請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雲南省博物館等相關領域的專家與廣大市民來一場線上的穿越歷史之旅。通過把文物收藏、保存、研究、傳播、展示、教育融合起來,讓更多的市民們通過網絡對文物知識的學習、了解,加入到傳承歷史保護文物的行列中來。
  • 沙漠挖出千年「乾屍」,屍骨被列為一級文物,身穿衣服禁止出境
    沙漠挖出千年「乾屍」,屍骨被列為一級文物,身穿衣服禁止出境考古的時候發現一個「完整」的屍骨是很難的,因為在漫漫長的歲月的作用下,屍骨早就被腐蝕風化了,現在發現的木乃伊類的屍體也是下葬的時候被福馬林侵泡後的結果,福馬林有劇毒大家是知道的,況且在福馬林侵泡後屍體會呈現出黑色,也許是古代的人們不知道福馬林可以讓屍體不被腐蝕
  • 為什麼要規定有些文物禁止出國展覽,我國首批被禁文物有多逆天?
    我們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浩蕩歷史,歷史不僅為我們留下了優秀的傳統文化,更為我們留下了眾多極富藝術鑑賞價值和研究價值的文物。 這些文物不僅在中國受到重視,同樣也吸引著國外專家對此抱有極大興趣,想將其借到自己國家展覽,加強文化交流。 可並不是所有文物都被批准出國展覽,這些被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都有哪些?
  • 古滇國遺留——新平花腰傣
    有人言他們是古滇國的遺貴,也有人言他們源於古代的百越,還有人言他們是編織愛情的民族……花腰傣是人們對居住在紅河中上遊新平、元江兩縣的傣族(傣雅、傣灑、傣卡、傣仲)的一種稱謂。因其服飾古樸典雅、雍容華貴,特別是服飾的腰部彩帶層層束腰,挑刺絢麗斑斕的精美圖案,掛滿豔麗閃亮的櫻穗、銀泡、銀鈴而名之為「花腰傣」。
  • 在蘇博走進「鮮虞」:百件文物呈現古中山國的神秘
    在河北省境內有一個素有「神秘王國」之稱的古代王國——古中山國,幾經起落的古中山國,雖然創造了輝煌的歷史,但由於史籍中只有零星的記載,後人對它知之甚少。直到上世紀70年代,石家莊平山縣三汲鄉的農民在勞作中發現帶有文字的瓦片,2300多年前消失的神秘王國才逐步褪去它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