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國,一個短短的只有169年歷史的古國(或者嚴格來講更像是一個部落),在被漢武帝出兵徵討後,就消失了。公元前109年,滇王舉國投降於大漢王朝,漢武帝賜給了滇王之印後,史料再無滇國記載,他們從此泯然於歷史洪流之中。
在盜墓小說中,地處西南邊疆的雲南有著十足的神秘感,它位置偏,那裡的民族和漢民族不一樣,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習俗,而且正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這裡空氣溼熱,多蛇蟲鼠蟻、瘴氣,少有人前往,簡直就是神秘、邪幻小說的完美題材。
《鬼吹燈》中就有「雲南蟲谷」的章節,裡面提到三位主人公跑到雲南尋找雮塵珠,提到了一位古滇國的國君——獻王,當然這裡出現的人物都是小說虛構的。但歷史上,確實是存在這麼一個神秘的古滇國,而且直到現在,人們對這個古國依舊知之甚少。
近幾十年來,考古中已經挖掘出了許多關於古滇國的文物遺存,不過由於缺少文字史料,所以整理工作也很有難度。
歷史上關於古滇國的記載,最多的就是《史記·西南夷列傳》中的記載,裡面提到「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西南夷君長以百數,獨夜郎、滇受王印。滇小邑,最寵焉」,等等。
這裡有一個「滇受王印」是關鍵。由於後世再沒有滇國記載,人們再不知滇王的下落及其後繼者的去向,所以甚至一度懷疑滇國是否真實存在,或者說是不是已經完全消失,再也找不到線索能證明了。
而上世紀50年代在晉寧區石寨山古墓群裡發現的「滇王之印」,則是一個重大而有意義的發現,它證明了古滇國的真實存在,而且也從側面證實了《史記》對古滇國這段歷史記載的真實性。
1953年,一位古董商人拿著幾件青銅兵器到博物館,想賣個價錢,省博物館的孫太初先生發現這些青銅器和中原地區的文物完全不同,他敏銳地意識到,這背後可能大有文章。
但孫太初沒能從古董商人口中問出這些文物的來源,之後他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後來機緣巧合之下,孫太初聽說晉寧縣的石寨山曾出土過大量青銅器,便和幾位工作人員趕往石寨山,還真的發現了許多墓坑和青銅器。就這樣,他們迎來了一次揭開古滇國秘密的機會,在這座其貌不揚的小山丘裡,竟然埋藏著一個令古今史學家都念念不忘的千年前的奇蹟。
這裡出土文物幾千多件,『滇王之印』也正出自於此,此印用純金鑄成,通高2釐米,蛇紐形狀。它的意義之大,令所有的考古工作者都欣喜不已。
當然,除了這滇王之印,這裡也出土了許多珍貴的文物,特別是其中的一件反映殺人祭祀場面的貯貝器。
貯貝器,是滇國獨有的青銅器,這是一種用於貯藏海貝的青銅容器,目前僅在這裡出現過,可以說是最能代表滇國青銅文化以及冶鑄工藝的獨有器物了,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
貯貝器被認為是滇國王侯貴族的專用品,象徵著地位、權力和財富,它所出土的也都是規格比較高的墓葬,目前已發現的貯貝器有近一百件,也不算很多。按形制來說,可分為鼓形、桶形和異形貯貝器,會在器蓋和器身上立體雕刻不同的場景,工藝既精美,場面又很生動,是滇國文物中最有代表性的。
其中的精品,有一件被叫做「殺人祭柱場面銅貯貝器」的青銅器,已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從名字可以知道,它所展現出來的古代祭祀場景,這件貯貝器高21釐米,主要刻畫的人物都放在器蓋上。
祭祀廣場上,左右各放置著銅鼓,中間立著一根銅柱,柱身纏繞著兩條蛇,柱子的頂部趴著一隻虎。稍右側有一個男子雙臂反縛,被綁在木牌上。銅柱後,可以看到一群圍觀群眾,有的提著籃子,似乎還挺從容輕鬆。還有一位貴婦坐在轎子上,看起來像是主祭人,旁邊還有幾位拿著斧頭的行刑者。
在這小小的擁簇的廣場上,共出現了52個人,還有其它各種事物,場面可以說非常熱鬧了。正如這個名字所顯示出來的信息一樣,它所表現的正是古滇國的一種神秘的祭祀活動。兩千年前消失的古國、神秘的祭祀場景,這真的太有小說裡的感覺了有沒有。
幾乎所有的貯貝器都精心雕刻著各種場景,而且因為貯貝器多用於朝拜祭祀,因此所展現出來的場景也較為宏大,人、動物、器皿應有盡有,豐富多樣,造型複雜,還富於戲劇性情節。不僅有「殺人祭柱場面銅貯貝器」,還有「戰爭場面貯貝器」、「納貢場面貯貝器」、「紡織場面貯貝器」等。
貯貝器是滇國青銅器出土文物中最具有解讀意義的文物了,從它的身上,無疑可以了解到更多關於滇國的文化歷史,它就像一部無聲的史書,讓人們能更直觀地看到滇人的生活。
雖然史料沒有過多記錄這個神奇的古國,但在各種文物的不斷出現下,滇國也在一點一點地被人們挖掘、重現。中國之大,就算是曾經出現過的一個小小邊遠古國,也是能擁有如此燦爛文化的真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