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即日起,在掌上春城APP「滇印記-讓文物會說話」欄目板塊,「講文物」活動上線。掌上春城和雲南省文物總店將邀請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雲南省博物館等相關領域的專家與廣大市民來一場線上的穿越歷史之旅。通過把文物收藏、保存、研究、傳播、展示、教育融合起來,讓更多的市民們通過網絡對文物知識的學習、了解,加入到傳承歷史保護文物的行列中來。
掌上春城訊在晉寧區河泊所遺址發現的「滇國相印」、「王敞之印」和「田豐私印」封泥都是同一個年代的嗎?「滇國相印」封泥的發現,對於雲南歷史的考古研究有著怎樣的意義?「滇國相印」、「滇王金印」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繫?帶著這些問題,掌上春城記者對雲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蔣志龍進行了獨家專訪,為市民們介紹雲南晉寧古滇國重大考古發現—「滇國相印」的發掘過程及歷史意義。
「在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期間,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晉寧區文物管理所對位於昆明市晉寧區上蒜鎮河泊所村東的地塊進行了發掘。」據蔣志龍介紹說,當時,發掘工作主要針對在河泊所遺址勘探中發現的臺地3和河道4開展。發掘面積共1800平方米,揭露出22塊田塊、24條道路(田埂)、4座水井、1座窯址、84條溝、228座灰坑、12座土坑豎穴墓、19座房屋以及200餘座嬰幼兒甕棺葬。值得一提的是,該遺址另一個重要發現在廢棄的41號河道中清理了90號灰坑中發現的「滇國相印」、「王敞之印」和「田豐私印」等封泥。與封泥同出的還有瓦片、陶罐、陶釜以及其它銅質和石質的文物。
沙埂
沙埂模型
田埂
蔣志龍表示,「滇國相印」封泥的發現,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封泥的發現為了解滇國附漢後的政權性質、行政模式和職官制度等都提供了重要線索。
很多人經常會因為名字相似而將「滇國相印」與「滇王金印」混淆,蔣志龍介紹,發掘「滇國相印」的河泊所遺址北距出土「滇王金印」的晉寧石寨山墓地僅700餘米的距離。「滇國相印」封泥的出土,不僅彌補了《史記.西南夷列傳》等古代文獻關於古滇國史跡記載的缺失,而且從實物史料上證實了古滇國的存在。標誌著漢武帝在設立益州郡、賜滇王金印的同時,也設立了「滇相」,建立了一套行政管理體系,是雲南最早納入中央王朝並實行有效管轄的歷史見證。
房屋
甕棺群
據了解,河泊所遺址於2011年被晉寧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2月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5月29日,掌上春城和雲南省文物總店聯合推出的2020雲南昆明網絡文化節系列活動「滇印記-讓文物會說話」正式啟動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滇印記-讓文物會說話」欄目旨在通過對雲南各時期文物的介紹,宣傳和弘揚古代雲南文化的成就。同時,由於雲南文化的自身多元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在欄目中,小掌也將介紹雲南周邊文化遺存和文物精品。希望通過這類介紹,能讓人們進一步了解雲南的悠久文化傳統,並加以弘揚光大。
故事介紹人:蔣志龍
掌上春城記者 吳楚
實習記者:王璐
責編:蘇昊
編審:周曉雪
終審:李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