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新聞 / Headlines
【海寧市博物館及徐志摩舊居已恢復開放】浙江省海寧市博物館及下屬開放景點徐志摩舊居,自2月22日起恢復開放。海寧市博物館開放時間為每周二至周日8:30~17:00(16:30停止入場);徐志摩舊居開放時間則是每日8:30~17:00(16:30停止入場)。參觀者需佩戴口罩,出示「嘉興健康碼」綠碼、登錄「密切接觸史驗證」微信小程序、掃描個人漫遊地驗證二維碼,配合工作人員完成體溫測量,並出示身份證進行登記。此外,暫停團隊參觀和人工講解服務,參觀者可關注「海寧市博物館n海寧市文保所」微信公眾號,使用「語音導覽」微信小程序。
【足不出戶逛遍博物館 浙江省上線150個精品網展】近日,浙江省文物局組織浙江省博物館利用已有數字資源,通過「博物館公共服務平臺」分兩批推出150個線上展覽,實現閉館不閉展,向公眾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線服務,讓公眾足不出戶即可欣賞精彩展覽。博物館公共服務平臺由浙江省文物局委託浙江省博物館建設,於2013年搭建,旨在加強浙江省博物館行業的交流,彌補博物館之間存在的資源不平衡、信息不溝通的問題。平臺於2019年上半年正式改版上線後,在整合浙江省內外博物館優質資源的同時,也向公眾開放,以進一步發揮博物館展示和社會教育功能。據悉,博物館公共服務平臺自運行以來,已有浙江省內360家文博機構入駐,逐漸匯聚起全省的文博資源。
浙江省博物館公共服務平臺
【2020年清東陵景區將為全國醫務工作者免票】為致敬全國醫務人員,清東陵景區經研究決定,清東陵景區將自恢復營業起至2020年12月31日,對全國(含港澳臺)醫護工作者,憑有效證件,實行免門票政策。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共有5座皇帝陵、4座皇后陵、5座妃園寢、1座公主園寢,合計15座陵寢,2000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2015年成為國家5A級景區。
【雲南晉寧古滇國重大考古發現:「滇國相印」封泥出土】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日前在雲南晉寧河泊所遺址進行發掘工作時,發現西漢中期以前至西周時期的甕棺、房屋、灰坑、灰溝等眾多遺蹟;出土「滇國相印」等一系列封泥,及大量陶釜、玉石等考古資料。其中,「滇國相印」封泥的出土,從實物史料上證實了古滇國的存在。古滇國是雲南歷史上創造過燦爛文明的古王國,疆域主要在以滇池為中心的雲南中部及東部地區,境內主要民族為古代滇人部落。長期以來,由於考古資料匱乏,外界對古滇國文化認知極為有限。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出土的甕棺(陶釜)數量眾多,在國內少見,在世界範圍內也不多見。研究人員從已經清理的20餘個陶釜來看,所有陶釜內均有小孩的遺骸,且年齡均在1歲以內。這在石寨山文化分布區內屬首次發現,極大地豐富了對葬俗的認識。
雲南晉寧河泊所遺址考古發掘工作現場(圖片來源: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谷歌新項目揭示了氣候變化對世界遺產的破壞】「谷歌藝術與文化」(Google Arts & Culture)發起了一個新的在線計劃,旨在呼籲人們關注五處受氣候變化威脅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災難邊緣的遺產」(Heritage on the Edge)系列揭示了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蝕和極端天氣類型是如何威脅著世界各地的地標的。五處遺產地包括:復活節島的古代莫阿伊石像;愛丁堡的新舊城;坦尚尼亞南海岸外嚴重受損的基爾瓦基斯瓦尼港;孟加拉國的巴凱爾哈特清真寺歷史名城;以及秘魯沙漠中的前哥倫布時期的昌昌城。專家使用航空和地面攝影技術、攝影測量法和3D雷射掃描(光學雷達)技術與當地遺產管理部門合作記錄每個遺產地的保存狀況。通過一年的田野調查搜集到的數據可以被轉換為2D地圖和高解析度的3D模型,其中25種可以在谷歌藝術與文化平臺上訪問。數字可視化不僅向公眾宣傳氣候變化對世界各地古蹟造成的危害,也將成為遺產管理者未來規劃氣候適應計劃的「藍圖」。
圖解氣候變化對復活節島的古代莫阿伊石像的破壞Courtesy of Google Arts & Culture
·展覽資訊 / Exhibitions
【中國】青島市博物館:在臨時閉館伊始,青島市博物館就迅速開始謀劃網上服務,在第一時間先匯總了該館的網上展示資源,包括VR虛擬展館、高清三維文物,趕製了三個展期中的微展覽、微博展,讓觀眾足不出戶就可網上參觀。包括了網上展覽館、網上微課堂以及網上數字藏品館等板塊的「網遊青博」也於近日快速上線,觀眾可從官網、微信公眾號(青島市博物館)、微博(@青島市博物館)查看各相關內容,網遊青博。
青島市博物館網上展覽館(圖片來源:青島市博物館)
【中國】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院聯合人民日報新媒體、騰訊共同打造的微信小程序——「雲遊敦煌」搶先體驗版已於2月20日正式上線。這是首個集探索、遊覽、保護敦煌石窟藝術功能於一體的微信小程序。通過「雲遊敦煌」小程序,用戶足不出戶便可暢享敦煌藝術之美,還能定製專屬個性呈現內容,在體驗互動中獲得知識,擁有「觸手可及」的敦煌石窟。該小程序是敦煌研究院與騰訊自2017年達成戰略合作以來,攜手人民日報新媒體在敦煌文化保護、傳播與傳承方面的又一次數位化深度探索,未來將繼續優化、豐富小程序的更多功能。此外,該小程序還整合了預約購票、智慧景區導覽、傳統文化課程體驗等功能,為莫高窟景區遊客提供全方位的線下創新服務。用戶還可通過它了解壁畫病害類型、文物數位化工作,參與敦煌石窟保護工作。「雲遊敦煌」小程序負責人表示,未來還將開發智慧解說、商品支付等創新體驗,並繼續嘗試小程序在智慧零售領域的文創實踐,讓更多人了解、喜愛敦煌。
「雲遊敦煌」小程序宣傳海報(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中國】中國文物報社:中國文物報社聯合騰訊公司於2月24日推出《2020「生肖之力」創意文物H5》線上活動。本次推出的H5產品,是在中國文物報社聯合各地博物館打造的品牌展覽「瑞鼠吐寶——庚子鼠年新春生肖文物圖片聯展」基礎上,精選來自29家博物館近50件精品生肖文物,生動解讀生肖文化的豐富內涵。在分享界面點擊「換個姿勢看文物」,可跳轉至十二生肖線上展,該展覽匯總了近年來中國文物報社牽頭策劃的生肖文物圖片聯展內容資源,面向網絡受眾介紹豐富多彩的生肖文化。2020「生肖之力」創意文物H5活動充分利用已有文物數字資源,以全新的互動傳播方式,讓公眾更加了解十二生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積極能量,助力傳統文化生動有趣地傳承與交流。
【英國】南丁格爾博物館(Florence Nightingale Museum):位於倫敦的南丁格爾博物館將自3月8日舉辦展覽「關於南丁格爾的200個物品、人物和地點」(Nightingale In 200 Objects, People & Places)。弗洛倫斯·南丁格爾是舉世聞名的英國護士、醫療先驅、統計學家和領導者,更是英國最偉大的女性開拓者之一。值南丁格爾二百周年誕辰之際,該博物館將通過這次激動人心的展覽來揭示南丁格爾人生中鮮為人知的部分。展覽探索了她在克裡米亞戰爭之後50年的歷程,展現她當時如何徹底改變了護理方式和醫療。本次展覽將展示影響南丁格爾職業生涯的眾多物品和人物,參觀者可以看到她在克裡米亞戰爭中攜帶的土耳其燈,她經常使用的文具盒,她閱讀的狄更斯小說《霧都孤兒》以及一本包含她和家人素描畫像的家庭相冊。展品還包括她70歲時的錄音以及86歲時躺臥的照片。展覽持續至2021年3月7日。
弗洛倫斯·南丁格爾二百年誕辰紀念海報。 Florence Nightingale Museum
【美國】紐約新畫廊(Neue Galerie New York):紐約新畫廊自2月20日起舉辦迄今為止美國最大規模的奧地利攝影師多拉·卡爾穆斯(Dora Kallmus)回顧展「多拉夫人(MADAME D』ORA)」。展覽展出她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共計100餘件,以回顧她波瀾壯闊長達50多年的創作歷程。卡爾穆斯(1881–1963)是20世紀早期的領軍肖像攝影家之一,她的鏡頭中聚焦了許多先鋒藝術家、皇室貴族、金融家、文化名人和政治家,並保持對於時尚的高度關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她也曾將鏡頭對準難民營與屠宰場。此次展覽全面呈現卡爾穆斯作品的深度和廣度,展示了她捕捉美與死亡、痛苦的非凡能力。本次展覽將於2020年6月8日結束。
多拉夫人自拍照,1929年,ullstein bild collection – Madame d『Ora
·行業發布 / Professional Publications
【四部門聯合發布《境外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辦法》】日前,經國務院、中央軍委同意,退役軍人事務部、外交部、財政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近日聯合發布《境外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辦法》。該《辦法》共計20條,對境外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的總體要求、管理體制機制、保護內容方式、相關責任等作出具體規定。《辦法》的出臺,是烈士褒揚工作領域法制化建設的又一重要成果,對於更好推動境外烈士紀念設施修繕、保護、管理,弘揚英烈精神、凝聚民族情感、傳承中外友誼、展現國家形象具有重要意義。據悉,目前我國約有180處境外烈士紀念設施,分布在27個國家,共安葬烈士約11萬人。
【澳大利亞各大自然史博物館館長就氣候變化危機發表聯合聲明】最近幾個月來,澳大利亞發生的森林大火對生物多樣性造成空前損害,這次氣候變化帶來的危機致使數十億隻動物蒙難。面對此局面,澳大利亞各主要自然史博物館館長於2月4日發表聯合聲明,呼籲增加資金投入,呼籲協調一致的全國性行動,以應對氣候變化對澳大利亞生態多樣性的影響。澳大利亞博物館(Australian Museum)、維多利亞博物館群(Museums Victoria)、南澳大利亞博物館(South Australian Museum)、西澳大利亞博物館(Western Australian Museum)、昆士蘭博物館(Queensland Museum)和北部地區博物館與美術館(Museum and Art Gallery of Northern Territory)的館長共同在聲明上簽字。這些館總計擁有近6000萬件自然科學藏品,是澳大利亞自然史和物種信息的寶庫。聲明承認,包括土地平整和住房建設在內的人類幹預導致的氣候變化是危害澳大利亞獨一無二自然環境的主要因素,越來越頻發的森林火災、旱災、洪水,以及對大堡礁等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影響的海水升溫,都是其例證。澳大利亞各自然史博物館承諾通過對比災後情況和其所掌握災前數據,查明物種受影響程度,實施支持計劃以重建生態。各館還將依託專業知識和數據提供保護建議,通過公民科學等形式鼓勵公眾參與,努力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聲明呼籲增加資金投入,以便館內科學家進行生態監控調查工作。聲明還指出,森林大火凸顯出澳大利亞原住民知識與經驗的價值。
博物館日報聯繫郵箱:
museumdaily@iartmuseum.org
《新華·博物館日報》欄目由新華網客戶端、國際博物館信息中心和《藝術博物館》雜誌聯合出品,目前分為「熱點新聞」「展覽資訊」「行業發布」三大板塊,致力於打造全球博物館信息的權威發布平臺。國內新聞主要面向公眾讀者,以提供博物館界熱點新聞、文化藝術領域動態和重要展覽資訊等內容為主,同時發布行業新政策、新動向。國際新聞主要集中發布全球博物館行業動態和發展趨勢,側重於服務文化管理者和博物館從業人員。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