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草板、一塊擋板、幾粒珍珠在手上翻飛,不一會兒功夫,一個精美的首飾盒便呈現在大家眼前……12月18日,在高唐縣固河鎮劉菜園村一戶農家小院裡,20多平方米的屋內,5位婦女圍坐在一個大桌前,一邊拉著家常,一邊麻利地忙著手中活,一款款色彩豔麗的首飾盒很吸引人的眼球。
「俺一天能製作160個首飾盒,能掙30多元,在家門口就有錢掙,還可以照顧家裡!」這家的戶主57歲的趙俊花喜笑顏開地說。
趙俊花以前做點小生意,日子過得不錯,但是因為一次意外事故徹底打破了原有的一切,她家成了村上最貧困的一戶。然而,自從製作首飾盒以來,趙俊花家的收入又一點點多了起來,生活有了起色。
據了解,劉菜園村從事首飾盒、花環等工藝品製作的婦女、老人有近60人,其中貧困戶27人,人均年收入7000餘元。「下一步,準備成立「飾品製作」協會,探索「公司+協會+貧困戶」運作模式,搭建創業平臺,拓寬致富渠道。」該村支部書記崔立山介紹說。
劉菜園村事例只是固河鎮眾多貧困戶靠手工製作開啟新生活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固河鎮把大力發展工藝品編織項目作為服務百姓、精準扶貧的創新舉措,建立了「政府主導、部分配合、社會參與、婦聯推動」的長效機制,推動形成「企業(協會)+基地+帶頭人+貧困戶」的生產經營模式,不僅為幫助貧困戶靈活就業、脫貧致富開創了新天地,而且為手工編織小產品做成經濟發展的大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按照精準培訓、訂單培訓和「宜繡則繡、宜剪則剪、宜編則編」的原則,該鎮採取理論講解和現場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組織貧困戶先後3次到平原縣、禹城市等地學習假髮、中國結、十字繡、塑編等手工製作技術,通過讓群眾學習一技之長,幫他們增進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創造幸福生活的決心。
今年62歲的李麗芬是大陳村的貧困戶,兒子患重病需要照顧,家裡沒有多餘的經濟收入。經過學習,她已經學會了花環製作。「我年紀大了,家裡也不能離開人,能做些東西賺錢,心裡別提多高興了。」李麗芬告訴筆者。
截至目前,固河鎮新創建侯橋村插花、任莊村布花、朱莊村蓬椅、劉菜園村首飾盒等手工藝品編織示範基地37個,吸納婦女老人480餘人,其中貧困戶70餘戶,「鼓勵貧困戶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實現創業就業零成本。我們計劃充分利用電商平臺,線上線下相結合,多渠道銷售手工藝品,幫助貧困戶儘快脫貧。」鎮黨委書記郝林遠告訴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