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槐山磯石駁岸航拍圖(遠處為中山艦博物館)
江夏博物館工作人員修復文保標識
駁岸上層護欄蜿蜒望江
「牛鼻式」栓纜石
□楚天都市報記者 黃忠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鄒斌
它橫臥在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槐山西麓長江邊,如一條蜿蜒的巨龍,靜靜地依偎在槐山腳下,看滾滾長江,看時代變遷。它是長江上僅存的古代駁岸,建在湍急的江水區,全長約247米,平均高度7米,難以想像,古人們是靠怎樣的智慧和偉力建設這一艱險工程。它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經數百年的水激浪推而毫無損毀,至今仍是長江上保存最完善的古代大型航運建築工程之一。它就是金口槐山磯石駁岸,一處依山而築的長江奇蹟。
駁岸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
12月22日,陽光和煦。冬日的長江邊,陣陣江風吹過,還是有些許寒意。離中山艦博物館不遠處的金口槐山腳下,一條風格古樸的駁岸依山而築,令人驚嘆。
當日,楚天都市報記者跟隨實地查看文物保護情況的江夏區博物館工作人員,一同走近這個歷史古蹟。「十幾年前,第一次來的時候,十分震撼,沒想到長江邊還有這麼恢宏的古建築。」江夏區博物館工作人員胡藝回憶道。
磯石駁岸,就是石砌的江岸壁壘。古人用石頭在長江邊壘起石岸預防滑坡,同時供縴夫拉縴,便於往來船隻安全靠岸。
胡藝告訴記者,槐山磯石駁岸分上下三層,沿槐山腳依長江而築,全長247米,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距今有400餘年歷史。
走在最頂層纖道上,不時可見小草從石板縫隙間鑽出,平添幾分野趣。從頭走到尾,再下到第二級石砌纖道,兩米多寬的纖道十分平坦。再下一層,就是第三級平臺,纖道上鋪了一層纖薄幹硬的江泥。胡藝說:「因為現在是枯水期,我們才能看到這一層平臺。」
江風卷著浪濤,不時拍打著磯石,一側是湍急的江水,一側是靜靜的槐山,駁岸似乎還迴蕩著當年縴夫響亮的號子。
「牛鼻式」栓纜石共有222處
「我和磯石駁岸是老朋友,每年都會專程來幾次,看看這個老古董。」江夏區博物館館長劉治雲介紹,磯石駁岸錯縫平砌,以花崗巖條石構築,壁面底層間有少量紅砂石。
劉治雲介紹,駁岸三級臺階即三級纖道,行若坦途。上層臺階寬5米,中、下兩層各寬2.3米。上層臺階裝有用花崗巖製作的護欄,望柱為瓜楞式。「據我們統計,望柱石共計130根,花崗巖石雕鑿的攔板有129塊,保存非常完整。」
「駁岸受地形所限,但設計非常精巧。」劉治雲告訴記者,根據江水緩急,在駁岸的壁面上,設有「牛鼻式」栓纜石,深深地嵌壓在駁岸裡層,並用長方形鐵楔打實,十分牢固。記者注意到,「牛鼻式」栓纜石視江水緩急分布,水急的地方多,水緩的地方少,上層多,下層少,共計222處,方便縴夫系纜固定停靠船舶。
「我們研究發現,三級纖道的鋪麵條石磨損很大,說明歷史上駁岸使用非常頻繁,南來北往的船隻非常之多。」劉治雲介紹說。
長江槐山段險要古時商旅驚駭
「為何要在此修建駁岸,恐怕跟金口這個『黃金口岸』不無關係。」年近退休的餘榮斌,是江夏金口街文化站站長,對於家門口的這個文物寶貝,如數家珍。
餘榮斌告訴記者,古時,槐山磯石駁岸被當地人稱為「寡婦磯」。因為長江在此處形成了一道彎,江水湍急,船隻經常翻覆。
「還有傳說認為,這裡被稱為『寡婦磯』是因為駁岸由一寡婦籌資所建。相傳明代一艘商船在此觸礁沉沒。商人之婦為了不讓悲劇繼續上演,便出資修造了一條堅固的駁岸。」餘榮斌笑著說,這些都是傳說。「這麼長的駁岸,數以萬計的花崗巖條形巨石都是水運而來,這麼浩大的工程,其主導者不可能是名寡婦。經考證,駁岸是明朝嘉靖年間官府籌資所建。」
劉治雲介紹,金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江邊小鎮,水運發達,自古就是一處重要的碼頭。據《湖北通志》引《太平寰宇記》載:槐山又名驚磯山,「西南俯臨大江,下有石磯,波濤迅急,商旅驚駭,故名。」明朝嘉靖年間,官府籌資修建了這一供過往船隻行路拉縴和停靠,兼以防止山體被江水衝刷的駁岸。「因為行船和漁船常在這裡觸礁沉沒,清朝官府還曾在此立碑示警,不準漁民在此捕魚。」劉治雲介紹,此碑現還立在駁岸的中部,敘說當年的歷史。
達摩一葦渡江處傳說就在槐山
「槐山磯石駁岸極具明代雄渾大氣的建築風格,歷經數百年的水激浪推而毫無損毀,至今仍是長江上保存最完善的古代大型航運建築工程之一。」江夏區文化和旅遊局局長王太明介紹,磯石駁岸對研究長江航運史、長江水文、古代建築工藝都有較高的價值。近500年來,駁岸主體構建仍十分堅固,基本保持完好。但由於自然和人為原因,駁岸局部受損,江夏曾兩次對駁岸進行了保護性修繕。
「說起磯石駁岸所在的槐山,還可以引出禪宗祖師達摩的故事。」王太明介紹,據《江夏縣誌》記載,達摩在南北朝時來到中國,他訪問過南朝(現南京)以後準備渡江北上,繼續傳播佛法。但茫茫大江一時無舟船可渡,於是達摩來到金口,信手摺下一莖蘆葦,雙足踏於其上,以蘆葦為舟飄然渡江而去。
達摩一葦渡江處正是長江南岸槐山腳下,後人在槐山頂上建亭塑像為紀,名叫達摩亭。當地文史資料記載,達摩亭在一千多載的歷史煙雲中幾度毀建,至民國時期重建時,借唐人崔灝「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詩意,達摩亭改名「留雲亭」,至今在山頂聳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