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太平洋戰爭,美軍和日軍在瓜島、硫磺島等島嶼上展開了可怕的戰鬥,日軍瘋狂的進攻令美軍一度懷疑人生:「這些日軍難道不怕死嗎」。除了千年不變的三三制隊形,萬歲衝鋒之外,日軍在面對火力極其強大的美軍時尤為擅長挖掘地道進行頑抗。這時,美軍一款單兵武器就有了發揮的舞臺,這就是單兵火焰噴射器。
早在一戰時期,那時的美軍高層對於火焰噴射器嗤之以鼻,認為這是一種沒有前途的武器。但在希特勒佔領波蘭之後,美軍驚訝地發現,德軍在攻堅時大量使用火焰噴射器,且效果出眾,於是1940年8月,美軍終於開始研製自己的火焰噴射器。
二戰德軍大量使用火焰噴射器
M1型火焰噴射器,就是美軍研製的第一代火焰噴射器,其原型代號為E-1R1,這種型號燃料罐體內可儲存18升燃料,可提供5次每次2秒的短噴射,噴槍使用的是電子打火。但是由於其採用的是石油混合燃料,其射程僅有20米,再加上電子打火系統極其不靠譜,M-1型火焰噴射器絕談不上是成功的產品。
圖為E1R1型火焰噴射器
M-1的改進型,M-1A1型則針對老款缺點進行了改進,由於凝固汽油的發明,M-1A1火焰噴射器的射程大幅提升達到了40米,另外罐體由2個改成3個,左右兩個罐體分別裝載15升燃燒劑,中間小罐體內裝載壓縮氮氣,可提供約10秒的持續噴射。原本性能不可靠的電子打火裝置,改為氫氣+火花塞的形式,但事實證明依然不靠譜。這種改進型火焰噴射器總共生產了14000具,但性能不可靠加之笨重不堪,M-1A1很快就被取而代之。
圖為士兵使用M-1A1火焰噴射器
圖為M-1A1火焰噴射器配件(漏鬥、燃料桶)
M-1A1的改進型,也是在太平洋戰爭中最常見的一款是M2-2型火焰噴射器,和M-1A1火焰噴射器相比,其最大的改進就是輕量化設計,重量相較前代輕了不少,只有30公斤,射程增加到45米,更加合理的噴槍設計在外觀上酷似一把來復槍,但最大的改進則是其點火裝置,這回美國人徹底拋棄了電子打火的方式,而是採用了更加可靠的火焰點火。
圖為M2-2型火焰噴射器
火焰噴射器,在太平洋戰場上發揮的作用十分巨大,1942年瓜達卡納爾戰役中,日本守軍在島上構築了大量工事碉堡,為土木+鋼板混合建造,普通攻堅武器很難對其產生威脅。面對負隅頑抗的日軍,美軍付出了巨大的傷亡。幸運的是,登島美軍懈怠了少量的M-1型噴火器,因此迅速消滅了頑抗日軍,據當時參戰老兵回憶,被火焰噴射器消滅的日軍,其死狀十恐怖。
圖為美軍正在使用火焰噴射器
太平洋戰爭後期,美軍對於火焰噴射器的使用可以說是爐火純青了,他們發現,火焰噴射器雖然威力強大,但是射程近、持續時間短等缺點制約了其使用的場景,因此需要配合使用,常見的組合是一名火焰噴射手和一個保護小隊,小隊負責壓制和幹擾敵人火力,而噴射手就負責摧毀。
美軍在1943年10月決定將太平洋戰區每個師火焰噴射器裝備量由24具增加到60具,可見其在戰鬥中的作用。但是火焰噴射兵相較普通步兵、陸戰隊員來說,危險係數更大。當火焰噴射手接到命令時,往往僅被告知失去摧毀碉堡,但當其靠近碉堡時才發現,自己其實已經陷入敵人包圍,傷亡也就不可避免了。另外暴露在外的燃料罐,也是敵人很好的目標。
M2-2火焰噴射器配件箱(壓力計、調節器等)
總而言之,火焰噴射器在太平洋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很多軍事專家毫不避諱地稱其為二戰太平洋戰場最有效的攻堅武器,由於火焰噴射器的存在美軍傷亡大幅降低,甚至可以說火焰噴射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太平洋戰爭的勝利。不過在現代戰爭中,已經很難在美軍見到火焰噴射器的影子了,更加強大的溫壓彈等新式武器取而代之。
圖為中國02式火焰噴射器
二戰後,各國根據戰場經驗,也大量研製的自己的火焰噴射器,中國也不例外,目前武警部隊還在大量裝備,在反恐等一線作戰中發揮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