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法國傳教士拍下的晚清彩照曝光,你看過之後是什麼感受?

2020-12-15 三旬讀文化

人們的過去都充滿了好奇,好奇皇帝的生活,好奇百姓的生活,好奇當時的天是不是真的那麼藍,百姓是不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很多時候我們只能通過文字去窺見一二,但是到了晚清,西方逐漸興起了拍照,一些外國人也在中國記錄下了晚清的世間百態。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看百年前,法國傳教士拍攝的晚清彩照吧!

清朝統治者主要推崇的是佛教,但是對道教並未全盤否決。在官方眼中,道教並不受重視,但是在民間,道教依舊是這群百姓心中的希望。這張照片是許多道士站在道觀前面拍的,道觀的上面還有「風清」二字,這是由於道教的神仙體系中「三清」為尊,而他們的道義與術法常常含有清字,比如說清心訣。

而這一群望向鏡頭的道士,有花白鬍鬚的,有年輕弟子,他們幾乎都是身著黑子,只有少數身穿藍色和綠色,這主要與他們的階位和所處場所有關。而在這群道士的背後,還佇立著兩個拿著長劍的士兵,不知道是道士犯了錯還是士兵來保護這位傳教士的。

第二張照片應當是夏天拍攝的,有人赤著上身,有人沒有系扣子,只有少部分人將衣服穿得嚴實。而這些人幾乎都是小孩,在裡面的只有一位成年人和一位在小溝旁觀察的路人,說不定這些小孩都是這個男子所生。雖然說在古代,生得越多幹活的便越多,但是對於一個貧苦家庭而言,很多人要吃飯實在是一件難事,能將孩子養大實屬不易,也不知道這些孩子有沒有壓垮父親的背。

這張照片母子倆的穿著雖然不算精緻,但是在封建時期已經算得上是人上人了,他們的家中的門和牆也能看出他們的富裕來。小孩非常開心,因為他們對新奇的事物總是好奇的,也不會因為是陌生人而產生疏離感。而這個母親看起來則有幾分靦腆,牽著孩子端莊地面向鏡頭。

第四張照片的主人應當是皇宮貴族,因為中間偏右的女子梳著旗頭穿著滿清貴族的服飾,只不過她臉上的妝容在現如今的審美看來有了幾分誇張,但是在當時應當是極其常見的。旁邊的人也都拿著扇子,他們幾乎都很拘束,要麼雙手緊繃,要麼呆滯地拿著扇子,只有那位格格神態較為自然。

這是兩個男人在吸食鴉片,從他們的穿著與家中用具來看,他們不是貧寒家庭,也不算富貴家庭,但是他們沉迷於鴉片之中卻成為了不論貧寒還是富裕者的常態。這樣的場景常常出現在晚清,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國才變得越來越弱,幸好有有志之士意識到鴉片的危害,又有人將它徹底抵制,現如今它才沒有腐蝕人的心靈。只不過到了現在,越來越多的精神腐蝕品出現在我們的面前,面對誘惑我們也要把持住自己。

這便是晚清的大概場景,這些照片無一不在說明中國的落後,也無一不說明中國的落後是有跡可循的。你看了這些照片又有什麼感受呢?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你一定要知道的老照片》這本書。

家人、朋友、生活中的每一個場景都值得我們銘記,但是人的大腦是有限的,一件事情的到來很容易導致我們遺忘了往日的時光,但是照片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幫我們改變了這一困境。

那些斑駁的歷史痕跡實際上具有很深的社會價值與歷史價值,這冊《老照片》並收錄了許多珍貴的舊照,反映當時社會面貌的文獻史料價值,目前該書正在做活動,現價88元,點擊下面連結可以直接購買。

相關焦點

  • 百年前,法國攝影師拍下一組真實的晚清舊照,你看完是什麼感受?
    ,而晚清窮人們的生活卻進入了阿爾伯特·卡恩的《地球檔案》。 阿爾伯特·卡恩出生在法國,是一位猶太人,他跟大多數的猶太人一樣,從事經商,而且事業有成,他靠金礦發跡,又投資銀行,雖然有著不菲的身家,但他膝下無兒無女,他總想給世界留下點什麼
  • 法國攝影師展出一組晚清彩照,格格跟電視劇截然不同,妝容太辣眼
    雖然這種說法不太準備,但開啟了色彩照片的研究,1860年英國麥斯威爾,採用三原色之紅、綠、藍分別進行攝影,再用重疊放影的方式,成現彩色影像,他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在一百多年之後,一個法國人又拍下了中國第一張彩色照片。
  • 鏡頭下真實的晚清:光緒被拍到的唯一影像,婉容穿和服風採全無
    一百年對天地而言只是一瞬間,但對人來說卻十分漫長。光陰流轉,人事變遷,一百年前中國尚且積貧積弱,而如今的中國讓人無法再小看。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在當下,晚清時期,照相技術傳入中國,因此我們現在得以從一些影像資料中看到當時朝堂民間的景象。
  • 百年前,法國人曾拍下一組真實的大清老照片,你看後是什麼感受?
    他認為,明朝幾乎是天堂一樣的地方,這裡除了天主教什麼都有,人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每個城市都有養老院(養濟院)和醫療保險(惠民藥局),大明沒有乞丐。那麼,幾百年後的清朝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組法國攝影師拍下的大清照片,讓我們跟隨著這個法國人的相機回到電視裡眼花繚亂的清朝,看看他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 寧波有一具百年真人骨架 女傳教士捐遺體當教具
    博物館孫國華副館長告訴記者,經考證,這是晚清時期一所教會學校保存下來的人體骨架。清同治七年(1868)英國傳教士祿賜和戈柏來寧波傳教。為了更長遠的發展,他們將貫橋頭(原孝聞街旁有河、有橋,此橋即貫橋頭,後河填橋失,也即今鼓樓西側鼎新街)附近的民居改建為義塾學校,開設課程,培養人才。
  • 晚清真實舊照:滿族貴婦出門神氣,犯人像狗一樣被牽著,面露兇光
    1909年,一位名叫阿爾貝·卡恩的法國慈善家來到了中國,進行為期23天的旅程,他帶著10多位攝影師,拍下了無數珍貴的老照片,他也是最早用彩色記錄世界的人。
  • 晚清小夥辮子到底有多髒?傳教士:氣味讓人嘔吐,夏天絕不能靠近
    清朝的統治者是滿族人,在入關前,都是遊牧民族,在草原上隨時遷徙,沒有固定的住所,滿頭的頭髮難以打理,把前面頭髮剃光,後面頭髮紮成辮子就逐漸變成了約定俗成的習慣,後來就變成了遊牧民族的標誌。這辮子的髮型也經過了很多次的變化,我們在電視裡看到的留著陰陽頭,梳著粗黑的大辮子是晚清的時候才流行的,最初的辮子是以細為美,細到什麼程度呢?據記載,能穿過銅錢中間的孔的辮子才是最標準的,即只留頭頂的頭髮,周圍的頭髮全剃,形如一縷金錢,中心部位的頭髮結成辮子如鼠尾,取名為「金錢鼠尾」。
  • 攝影師拍下的晚清老照片:圖二洋人坐龍椅,圖四大戶人家妻妾成群
    攝影師拍下的晚清老照片:圖二洋人坐龍椅,圖四大戶人家妻妾成群。真實的清朝護衛,看起來有點瘦,都沒什麼精神。 清朝時期,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幾百年的宮殿裡第一次有了洋人的軍隊,他們還坐在了龍椅上,被視為奇恥大辱。
  • 百年前的晚清老百姓,個個衣不蔽體,瘦骨嶙峋,最後一張令人淚目
    晚清時候,社會動蕩,列強侵略,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晚清的時候已經出現了照相技術,記錄下了當時老百姓的生活。百年前的晚清老百姓到底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接下來我們就從一組老照片中來一窺究竟。
  • 百年前,美國傳教士看到苦難的中國人,留下預言百年後應驗
    由於科技落後,當時留下來的照片並不多,但我們可以從旅華的美國傳教士口中了解到這段悲慘的歷史,了解到當時中國人的苦難。 在這種艱辛的環境下,眾人大都養成了勤勞樸素,腳踏實地的性格。整體來看,人們的身體素質較高,自身抵抗力較強。 清朝末年,人們吃不飽,穿不暖,在自然條件上,我們並沒有任何的優勢。然而,就是在這種條件下,中國人的身體素質卻普遍較好。原因便是無論條件多麼惡劣,中國人從來不會輕易放棄。
  • 法國人拍攝百年前真實的晚清,妃子妝容太辣眼,和螢屏上完全不同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法國人拍攝百年前真實的晚清,妃子妝容太辣眼,和螢屏上完全不同。我們都知道,清朝的整個審美體系是跟其他朝代的審美是不一樣的,因為清朝舉行了「剃髮易服」,把當時人的服裝和審美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變。最典型的就是清朝妃子的頭飾,與其他朝代的頭飾相比差別太大了。
  • 晚清罕見真實老照片:百年前的窮人生活是這樣子,讓人心酸!
    晚清罕見真實老照片:百年前的窮人生活是這樣子,讓人心酸!晚清窮苦人家,母親帶著孩子流落街頭,可能,越窮越生,越生越窮吧。 晚清罕見真實老照片:婦女坐在地上眼光目視前方,臉上浮現出淡淡的憂傷,與她為伴、在她聲旁的是一隻母雞,生活艱辛貧苦。
  • 100多年前,法國人鏡頭下的大清照片被曝光,你看了是啥感受?
    比如說百年前的清朝,那時候留下的老照片,比起《清史稿》中記載,更能讓人對清朝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 不過,在100多年前,有個叫阿爾伯特·卡恩的法國人,他拍攝了來到中國,拍攝了許多清朝時期的彩色照片。這些法國人鏡頭下的大清照片被曝光,你看了會是啥感受呢?
  • 法國攝影師拍的百年前大清,滿族女子確實漂亮,和影視劇截然不同
    那麼再來看看法國攝影師所拍攝的百年前的大清,滿族女子確實漂亮,和影視劇截然不同。這位法國攝影師名叫阿爾伯特·卡恩(Albert Kahn),在1909年時,阿爾伯特·卡恩與他的助手一同來到過中國,當時慈禧太后剛剛去世,清朝廷風雲驟變,不過阿爾伯特·卡恩對於政治並不感興趣,也只短暫地在中國待過,拍攝下了一些人物照片。
  • 西方傳教士 為中國各地方言注音翻譯聖經
    一段中國晚清史,一位羈旅華夏三十年的英國人,他的行程,始于于溫州裡巷,止於牛津中國學研究所。歐洲最著名的漢學家,跨文化交流的先驅。百年之後,沈迦跨海追尋,開啟這段塵封的歷史。鳳凰衛視4月2日《開卷八分鐘》,以下為文字實錄:梁文道:最近十幾年,關於早期的西方的傳教士來到中國的這段歷史,是一個很顯赫的學術研究領域,很多學者都在這裡面投下了大量的功夫,從利瑪竇開始一直到整個現代,很多人投進精力去研究,到底當時的這些西來的傳教士,在中西之間構成了一個什麼樣的影響,於是在這樣的研究底下,大家開始重新看到了這批傳教士他們的貢獻
  • 傳教士與中國:令人感動的老照片(下)
    給嬰兒施洗你說說,你這個歐美姑娘長得挺漂亮,幹嘛來我們中國呢?難道是為了出國夢?他卻斷然告別培養他成才的蘇格蘭,返回炮火連天的中國,來到天津新學書院,也就是如今的天津第十七中學前身,默默地當一個中學教師,之後又來到河北和山東的農村,服務當地百姓。1943年,他與其他1000多名西方僑民被日寇抓到山東濰坊集中營。1945年2月,在抗戰勝利的前夕,利迪爾因疾病與所受的折磨,死在濰坊集中營中。
  • 法國攝影師鏡頭下的晚清滿族女子,穿扮精緻,圖九新娘眼神憂鬱
    法國攝影師鏡頭下的晚清滿族女子:手執摺扇的滿族婦人,一旁的瓷器應該值不少錢吧! 法國攝影師鏡頭下的晚清滿族女子:正襟端坐的滿族婦人
  • 清朝末年,一法國傳教士在四川寄回了一張熊貓皮,法國人亮了
    此時,西方不少的傳教士卻在中國駐紮了下來。他們有的是為了傳教,給予中國當地的人們以看到希望的信念,有的卻只是打著傳教的幌子,進而來鼓吹帝國主義洗腦。但無論兩者目的是為何,有一個動作卻是兩者都要做的——在有人煙的地方去竄動。話說有一日,一法國傳教士正在外面傳教,路經一四川農民家裡,眼一撇,猛的發現了他家裡正在晾曬的熊貓皮,倒是奇怪,此毛髮從未曾有過,再細摸,竟乃天下罕見。
  • 傳教士:夏天不能靠近,令人作嘔
    傳教士:夏天不能靠近,令人作嘔現代人,男性大多是短髮,留長髮的極少。不過在以前社會,哪怕是民國時期,都有不少人都留著長發。清朝不同的是,男性的長髮會編成一個辮子,而且腦門是敞亮敞亮的。成年之後,便不會再剃髮,不管是男女,都會把頭髮綰起來。但滿族跟漢人的髮型是大為不一樣的,他們也留長髮,但是不綰。而是把前顱的頭髮都剃乾淨,剩下的頭髮就編成辮子垂在腦袋的後邊。
  • 英國傳教士記錄下令人作嘔的畫面
    英國傳教士記錄下令人作嘔的畫面 眾所周知,清朝人的髮型特點十分明顯,往往能夠令人一眼就無法忘記,這主要是因當時的髮型都是頭前半部為光頭,後半部卻留有長長的頭髮,最終紮成一個長辮。許多人認為清朝人留有如此長的頭髮難道不難打理嗎?並且清朝人的辮子究竟有多髒呢?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