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曾經推行過一種鼓勵式的教育方式,叫做「自尊運動」。當時很多支持者就認為,通過在幼兒時期增強自尊,可以避免低自我價值感,也能進一步避免它帶來的負面後果,比如暴力、吸毒和酗酒等等。但是,事實恰好相反,自尊運動的開展反而提高了患抑鬱的機率,降低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有統計就發現,自尊運動開始推行之後出生的人,比之前出生的人,患抑鬱症的比例足足高出了10倍。這是為什麼呢?
塞利格曼就指出,只有教會孩子「表現滿意」,才能實現「感覺滿意」。簡單來說,就是當孩子表現良好的時候,他們才會獲得愉悅感,培養出該有的自尊。如果家長只急著緩解孩子的負面情緒,而忽視了對正確行為的培養,那麼就把因果關係倒置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在現實世界交往當中的困難。
有個小男孩,他的成績很好,就是運動天賦比較差,體育總是不及格。可是,他在朋友和父母的大力鼓勵下,參加了學校足球隊的預選。成績當然很不理想,小男孩是倒數第二名,而且還傷了手指。
這個結果讓他非常沮喪。他的爸爸就過來鼓勵他說:「別垂頭喪氣的,你應該為自己感到自豪。你和別的孩子表現一樣好,而且我相信你以後會越來越好,明年你一定會入選球隊的。」
這種盲目鼓勵的做法,並不能讓孩子真正對自己的表現感到滿意,相反,還會讓他們更加氣餒,降低自信心。小男孩的爸爸初衷是很好的,但是卻起到了反作用,後來不管別人怎麼鼓勵,小男孩再也不肯踢足球了。父母們一定要明白,儘管孩子們的心智發育還不太成熟,但是他們也並不好哄騙,不是立刻就能把不愉快的真相忘掉,或者盲目相信和事實不符的鼓勵。
父母最應該做到的一點,是要注重培養孩子的掌控感。
「掌控感」指的是自己能夠把握和控制行為的能力。很多研究就證明,當孩子能夠掌控一件事,也就是他的行動和結果產生關聯的時候,孩子就會更加喜歡這件事,變得更樂觀,帶來更好的表現。比如,小寶寶在玩撥浪鼓的時候很開心,這並不是因為聽到了撥浪鼓的聲音,而是因為他發現只要自己一搖撥浪鼓,它就能發出聲音。
培養孩子掌控感的具體做法其實很簡單,只是很多父母常常做不到。一定不要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而是要給他們更多的自主權,讓他們能夠自己把控事情的結果。
在生活當中,你一定要多多想辦法,能夠讓孩子主動掌握控制權。讓孩子親力親為,自己掌握事情的結果,這樣就能加強他的掌握感。
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快樂不是一種可以與我們所作所為分開的感受,快樂就好像舞蹈中優美的動作,不是舞者在跳完舞之後的感受,而是把舞跳得很好時的一種不可剝奪的成就感。」所以,父母只有重視對孩子正確行為的培養,而不是僅僅做表面上的誇獎,才能讓孩子獲得真正的自尊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