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聖像臉部的顏色的意義~

2021-02-17 千裡眼Live

 媽祖聖像臉部的顏色,最常看見的有粉色、紅色、金色、黑色和白色,為什麼一樣都是媽祖,聖像臉部的顏色卻有差別呢?

媽祖是民間信仰中極具代表性的女神之一,每當信徒生活不順心、事業不順利,或是健康出了狀況,許多人都會選擇到廟裡找媽祖娘娘傾訴,承接了信眾各種心事的媽祖就像是臺灣的「全民母親」,總用其慈愛、慈悲的心溫暖我們。

兩岸各地皆有媽祖廟,許多人到處旅行時,看到媽祖廟就習慣入廟參拜,但不同間的廟宇所供奉的媽祖聖像似乎都有些不同,最明顯的就是聖像臉部的顏色,最常看見的有粉色、紅色、金色、黑色和白色,為什麼一樣都是媽祖,聖像臉部的顏色卻有差別呢?

其實聖像臉部顏色不同有各自的含意,最常見的應是粉面媽祖,粉面是以最接近人的膚色去打造,代表的是成道前媽祖的凡人樣貌,希望能給信眾較親切、親民的形象,拉近與信眾的距離;紅面媽祖就跟紅色給人的吉祥、喜慶印象一樣,通常在喜慶場合看到的都是紅面媽祖,迎請紅面媽祖獻上祝福、喜上加喜;金面媽祖是由貼金箔、上金漆製成,金色在東方社會有莊嚴、高貴的形象,且媽祖是受皇帝加封的神明之一,以金面媽祖象徵其地位;黑面媽祖有兩種成因,一種代表其靈驗、香火興盛,就連神明聖像都被香火燻成了黑色,另一種則是以黑麵塑造不容侵犯的威嚴感,因此黑面媽祖常負責執行收妖、鎮魔等重大法事;而白面媽祖則多是來自大陸與日本,和臺灣塑造神明金身習慣不同。網上對媽祖聖像臉部的顏色,有另外的解釋:

1.粉面媽祖(原祖版)

粉面跟我們平常人的皮膚一樣粉粉嫩嫩的,象徵媽祖成仙前的凡人模樣。

2.金面媽祖(進化版)

華人多會為神像貼金箔、上金漆,表達莊嚴、崇敬心意,也有的神明受皇帝封賞,而塑金身。臺南大天后宮表示,全臺只有澎湖、臺南大天后宮供奉金身媽祖,大天后宮是皇帝敕封的祀典官廟。

3.黑面媽祖(黑面版)

黑色面容的媽祖有兩種說法,一說原本不是黑色,因為長期奉祀在廟中接受香火薰染,久而久之就被薰黑;另一說則是黑面媽祖較兇悍,因此執行捉妖等重大鎮暴任務通常要請黑面媽祖出馬。

4.紅面媽祖 (喜慶版)

紅色向來代表吉祥、喜氣的意思,一般在喜慶場合會迎請紅面媽祖坐鎮。

5.白面媽祖

白面則主要來自大陸或日本。曾經烏來有座天后宮原本供奉黑面媽祖,有一天突然變成白面媽祖,廟公還以為是神跡,結果原來是媽祖神像被人竊走偷換!雖然媽祖聖像臉部的顏色有所差異,但相信媽祖愛護子民的心意都一樣,畢竟神明的慈悲早已超越有形的限制。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天下媽祖文創館】

媽祖保佑!

相關焦點

  • 工行推出媽祖文化主題貴金屬產品
    2020年是媽祖誕辰1060周年,為了紀念這一重要時刻,弘揚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中國工商銀行適時推出媽祖文化主題貴金屬產品。媽祖文化主題貴金屬產品是今年工商銀行「大美中國」系列文化貴金屬產品發布的首個項目,由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領銜設計,國內著名黃金加工企業製作,包含媽祖顯聖金、媽祖印象金、媽祖佑安金符、媽祖金銀章、媽祖銀胸章,以及重磅產品金身媽祖擺件等產品。媽祖顯聖金:造型來源於媽祖手持如意。
  • 兩岸宮廟負責人天津迎媽祖 天后宮五尊聖像6月赴臺匯親
    中新社天津6月1日電 (記者 楊程晨 張道正)「兩岸媽祖緣」文化交流活動6月1日在天津啟幕,來自該市天后宮的五尊媽祖聖像翌日起將赴臺灣多地宮廟匯親。  交流活動啟動儀式當天在天后宮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主席蘇輝,全國臺聯會長黃志賢,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陳元豐以及來自臺灣的媽祖聯誼會榮譽會長、臺中大甲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等人出席。
  • 電影《媽祖回家》定檔11月20日 傳奇之旅彰顯媽祖大愛
    窮途末路之時,他走進了宜蘭的一座媽祖廟中,受媽祖聖像的庇佑,吳天桂的生活開始迎來轉機……原著劇本頻頻斬獲大獎 有關領導專家高度肯定本作視角獨特,故事緊扣在兩個普通民眾的渡海事件,以此展開一系列關於個人、家庭、祖國之間跌宕起伏的情節變化,在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中折射出個人命運的變遷史與祖國歷史的變化,在保證了劇情趣味的同時,更加顯得厚重深刻,
  • 電影《媽祖回家》原型人物是誰 現實故事是什麼
    如果說國外的「海的女兒」是美人魚,那國內的「海上女神」就非媽祖莫屬了。千百前來,媽祖不僅盡職地守護海域、保佑漁民,而且隨著華人的船帆,媽祖聖像、媽祖文化也遠抵國外,使其成為世界級神仙。那麼這位大神的原身又是誰?最早的傳說又是如何形成現今的文化現象?《媽祖回家》官方放出的一分鐘媽祖文化科普特輯,以動畫形式為大家揭秘。
  • 電影《媽祖回家》發布「庇佑版」定檔手繪海報
    當主角來到了海峽彼岸,得到如同鄉、媽祖信眾等諸多幫助。在媽祖庇佑下,他大難不死,並平安地生活了36年。但囿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他面對著海洋發出了「我要回家」的吶喊。而此時,天空中的一朵朵祥雲匯聚成了媽祖的神像......
  • 媽祖賜福 共享福祉
    莆田網訊 11月6日至9日,為紀念媽祖羽化升天1033周年,慶祝廣東深圳龍崗天后古廟媽祖駐蹕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10周年,深化閩粵兩地媽祖文化交流,深圳龍崗天后古廟理事會組團470人舉行第三次媽祖回娘家謁祖進香並與福建媽祖文化機構代表開展相關系列文化交流活動。
  • 廣州這座媽祖廟,殿宇輝煌集故宮和中山陵氣勢於一體,求姻緣靈驗
    南沙天后宮又叫做媽祖廟,是為紀念海上女神林默而建,天后聖像屹立在天后宮廣場正中,高達14.5 米,由365塊細心雕琢的花崗石構成,象徵天后一年365天的庇佑。作為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媽祖廟,光聽名字就條件反射地覺得它規模宏大,氣派非凡。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整座宮殿依山而建,背靠大角山南麓,面朝珠江海口伶仃洋,擁有超大面積的綠化廣場、漁船碼頭、一片沙灘區。
  • 媽祖九寶吉祥物
    在媽祖文化的傳播中,夯實其文化的核心內涵,以物化象徵意義來弘揚媽祖信仰的旨義,以形象生動的喻理方式來傳播媽祖文化內涵更有生動性、傳播性。這一珍貴的文物是湄洲媽祖祖廟的鎮廟之寶,金光熠熠,俗稱為「媽祖金印」。從清代至今,流播的平安符笈以億萬計。凡是由湄洲祖廟全式分靈出去的各地媽祖廟,都擁有一方由祖廟複製的媽祖寶璽,以示媽祖的威靈同時分靈到彼處媽祖廟,而分靈的媽祖廟則用這方寶璽印製符笈,賜予媽祖信眾;還有一種簡式分靈的媽祖廟,則由祖廟賜予若干印製好的媽祖平安符笈,用於傳播媽祖信仰文化。
  • 助力「海絲」建設 傳播媽祖文化 莆仙戲《海神媽祖》昨晚首次唱響...
    不僅為首屆中國—東協文化藝術周戲劇展演暨第八屆中國—東協(南寧)戲劇周濃墨添彩,還進一步加強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展示「宋元南戲活化石」的魅力,推動媽祖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當晚8點,《海神媽祖》在廣西南寧人民會堂劇場濃情上演。
  • 《大哉孔子-聖像•聖跡圖展》在高雄空中大學繼續展出
    這次從山東來的孔子聖像聖跡,對兩岸之間的交流非常有意義;特別是幫助臺灣青年學生了解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所民辦學校的創辦人。      張守義還說,孔子文化深刻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其經典語錄《論語》對兩岸以及世界各地的學子都具有教育意義,這項展出也促成了兩岸文化與學術思想的交流
  • 媽祖登上央視《百家講壇》啦!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央視科教頻道《百家講壇》 《海上傳奇——媽祖之拜》媽祖,便是先民們崇拜的神靈之一。媽祖崇拜的歷史距今已經有上千年,如今,媽祖文化已經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傳向世界各地。對於漂泊海外的中華遊子們來說,媽祖就是他們的精神寄託。 那麼,真實的媽祖又是怎樣的人?歷史上又流傳著她怎樣的事跡呢?
  • 海上女神的殿堂——汕尾媽祖廟
    汕尾市地處南海之濱,有著悠久的媽祖文化傳承。宋元之際,由於戰亂,從福建莆田、湄洲一帶的林氏族姓遷徙到陸豐縣時,把媽祖信仰的習俗也帶到了陸豐,並代代相傳下來。千百年來,媽祖信仰一直是汕尾人的精神寄託,汕尾大大小小的媽祖廟更是汕尾人寶貴的物質精神財富。全國最高媽祖石像所在地——鳳山媽祖廟
  • 教會聖像中的曼多拉光環(mandorla)
    而在基督宗教聖像藝術中,此詞是指:一個杏仁狀的光環,即一個光圈框架,圍繞著聖像中主角的整體。它也可能是橢圓形的,也可能僅僅是一個「囊狀結構」,形態比較多樣;至今為止,曼多拉光環的起源仍不清楚,是教會藝術中「無法追憶的傳統」。在傳統的聖像學中,曼多拉(mandorla)經常環繞著耶穌基督和聖母瑪利亞的形象。它與光環的區別在於,曼多拉環繞整個身體,而不僅僅是頭部後面。
  • 關公祖廟聖像將巡遊臺灣
    本報運城3月28日電(實習生宋潔 記者田國壘)今天上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授牌暨關公祖廟聖像赴臺巡遊活動啟動儀式」在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關帝廟舉行。解州關帝廟的明代關帝聖像、大刀、轎子等珍貴文物將一併入島。
  • 媽祖原名叫什麼呢?而媽祖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媽祖,是海上的和平女神,其信仰是中國第一個信俗類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的廟宇分布於世界上46個國家,共有3億多人信仰媽祖,是一種帶有世界性的民間信俗文化,所以說媽祖是屬於中國的,也屬於全世界,那媽祖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下面來了解一下。
  • 福建霞浦「媽祖第一行宮」與臺灣宮廟「雲端」共祭媽祖
    中新社寧德10月25日電 (記者 葉茂)25日,農曆九月初九,福建寧德市霞浦縣松山天后行宮舉行紀念媽祖羽化升天1033周年秋祭活動,並連線臺灣宮廟共祭媽祖。當天的祭祀大典上,霞浦縣松山天后行宮董事會董事長陳梅月以主祭人的身份主持媽祖祭典,並代表海內外媽祖敬仰者以傳統的「三獻之禮」敬獻媽祖,祈求兩岸和平、社會和諧。與往年不同的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此次祭典增加了網絡連線互動,通過網絡視頻與臺灣新港奉天宮、臺灣北港朝天宮連線,共同祭拜媽祖。
  • 媽祖「龍女」小議
    2020年10月21日《莆田僑鄉時報》媽祖文化05版 媽祖「龍女」小議 《天妃顯聖錄》《敕封天后志》等古籍,都提到媽祖是「九牧林」的後裔。
  • 海上女神石雕媽祖
    石雕媽祖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這一信仰的主體據說是由真人真事演變而來的。如今,已經成為海內外沿海地區華人心目中的保護神和崇拜偶像。
  • 「媽祖」和「鄭和下西洋」到底有著什麼關係?「媽祖」的種類又有哪些
    鄭和具有多重宗教信仰的背景,其中媽祖信仰這種起源於民間的信俗文化對鄭和的航海經歷產生了不可或缺的 重要影響。同時鄭和下西洋對媽祖文化的海內外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當下我們要加快建構中國的海洋文化 體系,應當充分利用媽祖文化的海外影響以更有效地踐行有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
  • 觀看電視劇《媽祖》有感,遊媽祖影視文化城,遊客:門票有點貴
    小夥伴們看過幾年前火爆全國的電視劇《媽祖》嗎?小i到最近已經看到第6遍了,劇中林默娘(也就是媽祖)升天那一集電視劇中的每一個畫面都在小i的腦海中蕩漾,久久不能忘記,逛一逛媽祖影視文化城,感受媽祖文化。媽祖影視文化城建築物媽祖升天那一集電視劇,小i每次一看到都會莫名地感到激動,回顧電視劇中媽祖的一生,為救百姓和海妖鬥智鬥勇,為治病而刻苦研習醫術,為漁民們能夠在好天氣出海打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