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兵敗夷陵之後,為何不回成都,反而駐守白帝城呢?

2020-12-14 待曉兒

三國時期關於「荊州」的歸屬問題,使得吳蜀兩國最終從盟友變成了仇敵。

劉備率軍伐吳,最終兵敗猇亭,史稱「夷陵之戰」。而劉備在戰敗之後一路倉惶潰逃,在白帝城駐紮了近一年的時間。

那麼,為什麼劉備不直接返回成都,而是在白帝城駐紮呢?

吳蜀攻伐之後,吳國面臨的形勢更為嚴峻

劉備夷陵戰敗是在公元222年,起兵伐吳是在公元221年,但我們需要把時間再往前推一推,蜀漢丟掉了荊州是在公元219年。

公元219年,除了關羽失去荊州之外,還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劉備等人打贏了「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的勝利使得蜀國徹底沒有了後顧之憂,橫跨荊益的格局已經形成,也就是208年諸葛亮給劉備規劃的「隆中對」,已經完成了前兩步,就差修生養息的時間和統一天下的時機了。

就在這個時候,曾經的盟友孫吳聯合著吳蜀共同的敵人曹魏,一同瓜分了荊州。

在此之後,孫權仗著「既成事實」的結果找劉備談判,說這是一場誤會,但荊州並沒有打算歸還一寸土地。

在《三國志》裡只有輕飄飄的一句話:

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

這就揭開了吳蜀相爭的序幕。

在戰爭初期,蜀軍勢如破竹,一路攻城略地,使得孫吳苦不堪言,只能被動防守,以待時機。這和劉備起兵的堅決態度有關,孫權一方並沒有料到劉備真的會撕毀聯盟,不顧曹魏的威脅,起兵伐吳。

陸遜最終在夷陵擊敗了劉備,但東吳卻面臨著比蜀國更為危險的處境。

雖然劉備是失敗了,但東吳也只是慘勝而已,國力的消耗同樣不小,這時候卻必須提防著蜀漢是否會和曹魏聯手。

畢竟作為盟友,孫吳可以和曹魏聯手,那麼蜀漢為什麼又不可以呢?

這就表現出了「兵陳白帝城」的價值來。

白帝城和劉備戰敗的夷陵相距其實並不是特別遙遠,二者都在長江沿岸。

我想很多人都還記得李白的這首《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劉備的敗退和吳軍的追擊走了山路,但蜀國的援軍卻可以走水路,到了白帝城的劉備收攏敗軍之後,雖然不能繼續出兵伐吳,但防守還是綽綽有餘的。

陸遜早就在提防曹魏的動向,對於劉備的這一次止步防守心生警惕,非常懷疑二者有聯繫。

而有趣的是,曹魏也非常配合,果然出兵伐吳。不過正是因為陸遜的警惕而沒有成果,這也使得吳國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處境。

曹操在這個時候已經逝世了,在位的是曹丕,而魏國的主力都在東吳一側,這種情況直到諸葛亮在公元228年的第一次北伐受阻之前都沒有改變。

那麼,劉備的這一次駐軍白帝城到底意欲何為?這就是東吳一方不得不考慮的事情了。

此時的東吳已經沒有力量抗衡蜀國和魏國的聯手,所以只能選擇修復「孫劉聯盟」。

從這一形勢來說,劉備雖然在夷陵戰敗了,但在自保有餘的前提下,蜀國依然是掌握著主動權的一方,而東吳的劣勢並沒有因為一場勝利而被扭轉。

所以,對於外部環境來說,劉備駐紮在白帝城,實際上就是在觀望事態的發展,看看東吳有沒有求和的意願。

而對於蜀國內部來說,「屯兵」白帝城也有著重要意義。

駐紮白帝城,是蜀漢此時最為正確的選擇

劉備是在222年6月之後潰敗的,其病重是在223年的4月,病逝在6月,也就是說劉備並非是不能回成都,而是主動選擇在白帝城駐紮。

其中自然有觀望的意圖,但也有考慮到蜀漢內部穩定的因素。

來說說蜀漢勢力的構成。

劉備麾下有三股勢力,即關張等最初追隨者,荊州投奔人士,以及益州原本勢力。

原班人馬自不必說,他們都是深得劉備信任的人,也都委以重任。而其他兩部勢力的平衡就在於益州與荊州的存在。

現在荊州已失,恰恰蜀漢政權內部更被倚重的就是荊州人士,比如諸葛亮、馬良等人。

此等形勢下,就必須對蜀漢內部的權力格局進行調整。

所以李嚴等益州人士被破格提拔,李嚴被任命為副丞相,算是益州人士的領頭人。

這些事情統統都是在劉備駐紮白帝城的這段時間裡完成的。

劉備已經預感到自己將要死亡,所以對後事進行安排。他也並不能確定成都在接到自己兵敗消息之後會出現什麼樣的紛爭,益州人士是否會趁機奪權,荊州人士是否會進行清洗,這些都是顧慮。

所以,劉備屯兵白帝城,一方面是為了觀望三國形勢,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威懾。

如此一來,成都方面的壓力就會減少很多,即使有一些宵小之徒蠢蠢欲動,也會懾於劉備在外的大軍而不得不謹慎行事。

之後無論是託孤的重任,還是對一些重要職位的任命,都是將人從成都調出到白帝城附近完成的。

劉備儘量的平衡了荊州和益州人士的關係,使得他們互相制衡,蜀漢才得以平穩過渡。

所以說,劉備退敗後直至病逝一直都駐紮在白帝城,沒有返回成都,看似是無奈之舉,實際上是真正關乎三國形勢的重要舉措。

《水滸傳》中的「祝家莊」和「曾頭市」,是什麼樣的社會組織?

相關焦點

  • 夷陵之戰失敗後,劉備為何不回成都,只待在白帝城直到去世?
    劉備身體裡雖然有一些漢朝皇室的血脈,但其實他的一生很不容易,前半生更是困難重重。不過雖然創業之路總是遇到挫折,但是劉備從不言敗,一直是愈挫愈勇。這才有了後來是蜀漢,這才能三分天下。219年孫權襲取荊州,當時關羽正在攻打曹魏控制的襄、樊二城。
  • 劉備白帝城託孤的「白帝」到底是什麼來歷?
    白帝城,可謂巴蜀地區聞名遐邇的一處人文勝地。 論歷史,這裡有三國劉備臨終託孤的佳話;論文學,這裡有李白流芳千古的名篇《早發白帝城》;論風光,三峽風光享譽世界,白帝城正位於瞿塘峽口的重要地標,今天屬於重慶市奉節縣。
  • 劉備取西川,龐統獻三計,龐統想用上計,劉備為何執意用中計?
    上計: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中計: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下計: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上計極其冒險,建立在兩個不確定條件下,既要保證奇襲不被發現,又要期待劉璋沒有預備。
  • 白帝城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赤裸裸的試探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佳男主角,劉備用他的一生詮釋了一個顛簸不破的真理——「人生如戲,全靠演技」。甚至於,在他臨終之際還要上演一出重頭戲,試探諸葛亮的忠誠度。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 猇亭之戰,一代梟雄劉備敗於無名小輩陸遜,劉皇叔飲恨死於白帝城
    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裡,由於開始遭到吳軍的扼阻抵禦,其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裡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為了調動陸遜出戰,劉備遣前部督張南率部分兵力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
  • 筆勢迅如下峽,灑脫流利,小學必背古詩《早發白帝城》
    今天,我們繼續分享一首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從詩題中可知,這首詩是李白離開白帝城的時候寫的。白帝城是個什麼樣的地方?李白又為什麼要離開呢?我們先來讀一遍這首詩之後,再來講故事白帝城鳥瞰早發白帝城唐.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 劉備伐吳到底損失多少文臣猛將,若他們不死諸葛亮北伐會成功嗎?
    公元221年七月,劉備親率數萬大軍(保守估計得有5萬)東徵伐吳,結果在夷陵一帶遭受慘敗,史書記載劉備「僅以身免」,劉備損失有多大呢?陳壽在《三國志》中的描繪說是「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
  • 20歲孫尚香嫁給49歲劉備,為什麼整整3年都沒有子嗣?
    在演義中,孫夫人與劉備琴瑟和諧、相敬如賓。劉備兵敗夷陵後,孫夫人甚至為其跳江殉情。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劉備結婚時49歲,而孫夫人更是正值生育的最佳年齡,為何兩人整整三年沒有生出子嗣。在真實的歷史中,劉備與孫夫人的關係真如演義中那麼恩愛嗎?
  • 龐統去世前喊出8個字,劉備聽後不知所措,諸葛亮卻想回臥龍崗
    之後,劉備投靠劉表,駐紮在新野,他早聞司馬徽聲名,特地前來探望。諸葛亮的雄心壯志是明白的,目的不過是為了天下,自然就談人才一事了。在劉備問及司馬徽誰能稱得上俊傑時,司馬徽的回答是臥龍,鳳雛。諸葛亮和龐統就是這兩個人,而徐庶早些年就推薦了這兩個人。
  • 趙雲武力無雙,為何一生始終不被重用?
    劉備曾誇讚他說「子龍見義勇為。」趙雲在長坂坡七進七出救出劉禪和甘夫人。後來跟著劉備到處打仗,攻佔了益州。他也跟著劉備去了東吳。可以說他是劉備的左膀右臂。但劉備不重用趙雲,所以立魏杜妍為漢中太守。那麼趙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劉備為什麼不能一直重用呢?趙雲被百姓推舉跟隨公孫瓚,期間遇到劉備,幫助他掌管騎兵。後來趙雲哥哥死了,他從公孫瓚那裡辭職了。
  • 拿下成都,劉備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黃金五百斤,為何沒有趙雲
    公元214年夏天,成都經過幾十天的圍城,因為馬超的到位,劉璋再也堅持不住了,隨後向劉備投降,劉備至此佔據了整個益州,從公元212年劉備與劉璋翻臉,劉備可是經歷了兩年多的益州之戰才最終拿下益州,之後便是論功行賞了。
  • 孫夫人被騙回東吳之後,為何不再回劉備身邊了?
    諸葛亮 識破,安排趙雲陪伴前往,先拜會周瑜的嶽父 喬公 ,喬公說動吳國太在甘露寺見面,吳國太真的將孫尚香嫁給劉備 。孫權與周瑜被人嘲笑「 周郎 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其實再真實歷史上,是孫權出於政治因素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只是後來,隨著孫權和劉備的關係破裂,孫夫人也回到東吳,雖然還頂著劉備夫人的身份,卻再也沒有回到劉備身邊。
  • 劉備因何難成大業?他和老祖劉邦差在哪?後人:劉備僅輸了一個字
    劉備號稱中山靖王之後,是劉邦的嫡孫後代,兩人出身其相似。劉邦用時四年結束楚漢之爭,建立漢朝,劉備和同時期的孫權曹操三分天下,爭鬥幾十年最終以失敗告終。兩人麾下同樣是能人輩出,為何結局截然相反呢 ?與劉邦相比,劉備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從性格和兒時經歷方面來說,二人有許多共通之處。,劉邦出身平民,天性灑脫,成日裡遊手好閒,不事生產。結識了一幫狐朋狗友東遊西蕩。
  • 李白的詩:《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作品評述  【註解】:  1、白帝:今四川省奉節  2、江陵:今湖北省江寧縣。縣。  3、一日還:一天就可以到達。  【韻譯】:  清晨,我告別高入雲霄的白帝城;  江陵遠在千裡,船行只一日時間。  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  【評析】:  詩是寫景的。唐肅宗乾元二年(759),詩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  東還江陵時而作此詩。
  • 劉備不愧是一代梟雄,一生不重用趙雲,臨死前才告訴趙雲真相
    《三國演義》裡的劉備,關羽和張飛都是所有人家喻戶曉的人物,而劉備是蜀國的開國皇帝,無論是開始的桃源三結義,還是後來的劉備放下身段三顧茅廬,人們都會對他有不同的看法。而趙雲可以說是劉備的左膀右臂,他的實力不亞於呂布,而且他的策略能力也很出色,但是他為何沒有得到劉備的重用。
  • 劉備臨死前想讓諸葛亮繼位?把劉備四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一讀,真相...
    大家都知道,劉備一生顛沛流離,好不容易做了三年皇帝,結果夷陵大敗後病死白帝城。長久以來,很多人對劉備白帝城託孤產生疑問,既然劉備知道劉禪不堪大用,為何不把皇位直接給諸葛亮?
  • 託孤的意義: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情誼
    這『如魚得水』的比喻則是劉備在關羽、張飛二人對於請諸葛亮出山存有質疑時所說。在之後的很多年,在衷心輔佐之下,劉備集團實現了當初三分天下的宏圖偉業,而劉備對於其麾下這一重要軍師也可謂是信任有加。他與諸葛亮同餐同眠,展現出一種十分深厚的兄弟情。當然,劉備本人無論是在小說作品中還是歷史文獻中所展現出來的,都是對於手下臣子的兄弟情誼格外重視的形象。
  • 《早發白帝城》古詩朗讀
    早發白帝城今天我們接著了解一下盛唐時期李白的另外一首詩。一、初讀知詩意這首詩是在公元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徑四川,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他回到江陵時所作。
  • 諸葛亮這麼聰明,為什麼27歲才出山,且不選曹操孫權而選劉備呢?
    諸葛玄本是荊州劉表治下官員,為了回老家接應諸葛亮一家,辭別劉表,也就是相當於停薪留職。看著身邊這麼多人要養,沒有工作連飯都吃不起,諸葛玄不得不接受袁術給的工作。但是之後因工作被朝廷派來的朱皓取代,諸葛玄不得不帶著諸葛亮眾人投奔荊州劉表。諸葛亮隨叔父長期的奔波漂泊,不停的易主而侍,年輕的心也有點累了。
  • 劉備失意歸小沛 呂布漁利入徐州
    袁術所預想的局面是呂布在下邳城外與劉備的守軍相持,然後自己再借劉備回防之際乘勢掩殺一舉拿下下邳。至於說呂布到時會不會有想法,袁術倒是不擔心的。畢竟呂布現下只有數千兵馬,沒有根基之地的他之前一直靠劉備供給,只要自己不是真的傻到送糧草給呂布,時間稍一長就只能退兵。這條驅虎吞狼之計的關鍵在於下邳城要能堅守到劉備回防,或者說袁術兵臨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