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關於「荊州」的歸屬問題,使得吳蜀兩國最終從盟友變成了仇敵。
劉備率軍伐吳,最終兵敗猇亭,史稱「夷陵之戰」。而劉備在戰敗之後一路倉惶潰逃,在白帝城駐紮了近一年的時間。
那麼,為什麼劉備不直接返回成都,而是在白帝城駐紮呢?
吳蜀攻伐之後,吳國面臨的形勢更為嚴峻
劉備夷陵戰敗是在公元222年,起兵伐吳是在公元221年,但我們需要把時間再往前推一推,蜀漢丟掉了荊州是在公元219年。
公元219年,除了關羽失去荊州之外,還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劉備等人打贏了「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的勝利使得蜀國徹底沒有了後顧之憂,橫跨荊益的格局已經形成,也就是208年諸葛亮給劉備規劃的「隆中對」,已經完成了前兩步,就差修生養息的時間和統一天下的時機了。
就在這個時候,曾經的盟友孫吳聯合著吳蜀共同的敵人曹魏,一同瓜分了荊州。
在此之後,孫權仗著「既成事實」的結果找劉備談判,說這是一場誤會,但荊州並沒有打算歸還一寸土地。
在《三國志》裡只有輕飄飄的一句話:
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
這就揭開了吳蜀相爭的序幕。
在戰爭初期,蜀軍勢如破竹,一路攻城略地,使得孫吳苦不堪言,只能被動防守,以待時機。這和劉備起兵的堅決態度有關,孫權一方並沒有料到劉備真的會撕毀聯盟,不顧曹魏的威脅,起兵伐吳。
陸遜最終在夷陵擊敗了劉備,但東吳卻面臨著比蜀國更為危險的處境。
雖然劉備是失敗了,但東吳也只是慘勝而已,國力的消耗同樣不小,這時候卻必須提防著蜀漢是否會和曹魏聯手。
畢竟作為盟友,孫吳可以和曹魏聯手,那麼蜀漢為什麼又不可以呢?
這就表現出了「兵陳白帝城」的價值來。
白帝城和劉備戰敗的夷陵相距其實並不是特別遙遠,二者都在長江沿岸。
我想很多人都還記得李白的這首《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劉備的敗退和吳軍的追擊走了山路,但蜀國的援軍卻可以走水路,到了白帝城的劉備收攏敗軍之後,雖然不能繼續出兵伐吳,但防守還是綽綽有餘的。
陸遜早就在提防曹魏的動向,對於劉備的這一次止步防守心生警惕,非常懷疑二者有聯繫。
而有趣的是,曹魏也非常配合,果然出兵伐吳。不過正是因為陸遜的警惕而沒有成果,這也使得吳國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處境。
曹操在這個時候已經逝世了,在位的是曹丕,而魏國的主力都在東吳一側,這種情況直到諸葛亮在公元228年的第一次北伐受阻之前都沒有改變。
那麼,劉備的這一次駐軍白帝城到底意欲何為?這就是東吳一方不得不考慮的事情了。
此時的東吳已經沒有力量抗衡蜀國和魏國的聯手,所以只能選擇修復「孫劉聯盟」。
從這一形勢來說,劉備雖然在夷陵戰敗了,但在自保有餘的前提下,蜀國依然是掌握著主動權的一方,而東吳的劣勢並沒有因為一場勝利而被扭轉。
所以,對於外部環境來說,劉備駐紮在白帝城,實際上就是在觀望事態的發展,看看東吳有沒有求和的意願。
而對於蜀國內部來說,「屯兵」白帝城也有著重要意義。
駐紮白帝城,是蜀漢此時最為正確的選擇
劉備是在222年6月之後潰敗的,其病重是在223年的4月,病逝在6月,也就是說劉備並非是不能回成都,而是主動選擇在白帝城駐紮。
其中自然有觀望的意圖,但也有考慮到蜀漢內部穩定的因素。
來說說蜀漢勢力的構成。
劉備麾下有三股勢力,即關張等最初追隨者,荊州投奔人士,以及益州原本勢力。
原班人馬自不必說,他們都是深得劉備信任的人,也都委以重任。而其他兩部勢力的平衡就在於益州與荊州的存在。
現在荊州已失,恰恰蜀漢政權內部更被倚重的就是荊州人士,比如諸葛亮、馬良等人。
此等形勢下,就必須對蜀漢內部的權力格局進行調整。
所以李嚴等益州人士被破格提拔,李嚴被任命為副丞相,算是益州人士的領頭人。
這些事情統統都是在劉備駐紮白帝城的這段時間裡完成的。
劉備已經預感到自己將要死亡,所以對後事進行安排。他也並不能確定成都在接到自己兵敗消息之後會出現什麼樣的紛爭,益州人士是否會趁機奪權,荊州人士是否會進行清洗,這些都是顧慮。
所以,劉備屯兵白帝城,一方面是為了觀望三國形勢,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威懾。
如此一來,成都方面的壓力就會減少很多,即使有一些宵小之徒蠢蠢欲動,也會懾於劉備在外的大軍而不得不謹慎行事。
之後無論是託孤的重任,還是對一些重要職位的任命,都是將人從成都調出到白帝城附近完成的。
劉備儘量的平衡了荊州和益州人士的關係,使得他們互相制衡,蜀漢才得以平穩過渡。
所以說,劉備退敗後直至病逝一直都駐紮在白帝城,沒有返回成都,看似是無奈之舉,實際上是真正關乎三國形勢的重要舉措。
《水滸傳》中的「祝家莊」和「曾頭市」,是什麼樣的社會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