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體快速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分享本期精彩內容。
更多資訊:打開艾灸經絡調養公眾平臺,點右上角查看歷史記錄。
艾灸後上火是因為體內病邪盤踞,淤堵了陽氣通行的經絡,而陽氣得不到疏導和傳輸,就會出現類似上火的現象,我們要做的就是,堅持艾灸,祛除病邪,疏導陽氣。夏季多發,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乾等;實火表現為反覆口腔潰瘍、牙齦腫痛、口乾、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主要表現為乾咳少痰、痰中帶血、咽疼音啞、潮熱盜汗等。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輕微咳嗽、飲食量少、便秘、腹脹、舌紅、少苔;實火表現為上腹不適、口乾口苦、大便幹硬、舌苔黃膩。我們常稱一些情緒容易激動的人為「肝火大」。其實,一般俗稱為「肝火大」的體質還有下列症狀:口乾舌燥、口苦、口臭、頭痛、頭暈、眼乾、睡眠不穩定、身體悶熱、舌苔增厚等。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發脫齒搖、睡眠不安、五心煩熱、形體消瘦、腰腿酸痛等。
降低艾灸溫度,使用艾灸儀的話可以將溫度調低,採用懸灸的話可以離皮膚更遠點;減少艾灸的時間,比如原來每穴灸20分鐘,那麼現在就灸15分鐘。降火穴下文會詳細介紹,並且,除了艾灸的刺激方式,按摩、刮痧、拔罐也是可以的。上半身部位的穴位少灸,然後八髎、足三裡、湧泉從上到下艾灸,打通中間的障礙並引火下行,尤其是多灸腿部。灸後1小時可以喝杯熱水,還可以取麥冬、熟地適量各約15g煮水,灸前喝100毫升。不過,原則上不渴不喝。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我們人體就藏有降火穴,艾灸也能降火氣!
所謂的「降火穴」,其實就是指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作用的穴位,一般用於調理熱病高熱、臟腑鬱熱、痛腫瘡毒等各種裡熱證。在清熱穴位上按摩、拔罐、刮痧,甚至艾灸,可達到平衡陰陽、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操作方法很簡單,在大椎塗上精油,在大椎處用力快速刮幾下,出痧後,等10分鐘痧退之後可繼續刮。除了降火氣,刮痧還有利尿排毒、發汗排毒、清除毒素、舒筋活絡作用!
具體症狀如眼睛紅腫、口角糜爛、尿黃、牙痛、咽喉痛等。在夏季炎熱時節及連綿溼熱天氣時更易發生。
人體「陰陽」的升降是有其固定規律的,元氣逐漸充足了,「陰陽」就必定按照其規律運行,該升的就自然會升,該降的就自然會降,也就是說,等寒邪被驅除以後,「上火」的症狀就自然會消失。艾火通過穴位的作用,激發了真元的功能,真元又藉助艾火的力量去除寒邪,一旦寒邪被驅淨,真元就會恢復「藏而不洩」的功能,將散在外面的熱量收回來,根本就不會出現繼續上火或發燒的情況。
所謂的「降火穴」,其實就是指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作用的穴位,一般用於治療熱病高熱、臟腑鬱熱、痛腫瘡毒等各種裡熱症。尺澤: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微屈肘取穴。
魚際:在手拇指本節(第1掌指關節)後凹陷處,約當第1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曲池:人體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合谷:即「虎口」,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它能在怒發衝關時瀉火入眠;也能在頭暈腦脹時降壓氣爽;在有氣無力時補足血氣;能在月經不調時調理周到。
該穴最善治頭面之火,例如目赤腫疼、面熱鼻血、心裡煩熱、燥咳失眠,酒精脂肪肝。故稱「瀉行間火而熱自清」。支溝:位於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人體「陰陽」的升降是有其固定的規律的,元氣逐漸充足了,「陰陽」就必定按照其規律運行,該升的就自然會升,該降的就自然會降,也就是說,等寒邪被驅除以後,「上火」的症狀就自然會消失。艾火通過穴位的作用,激發了真元的功能,真元又藉助艾火的力量去除寒邪,一旦寒邪被驅淨,真元就會恢復「藏而不洩」的功能,將散在外面的熱量收回來,根本就不會出現繼續上火或發燒的情況(對物體越加熱,物體的溫度就會越高,這是自然界的物理現象,而人體則不然,如果寒邪已去,發熱的狀況就會自動消除)。
最後要說的是:最上乘的去火方法還是清淡飲食以及寧靜清心,正所謂心靜自然涼,只有心如止水,才能真正的壓下滿身的火氣!處於淡泊寧靜的狀態,縱然火燒眉頭也不急。
請添加盧老師微信了解艾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