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朝一統天下,建立王朝以來,各朝代不斷更替,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任誰都無法阻擋。歷史上的每一位皇帝,都有名留青史的記載,有的因為賢明,有的因為狠毒,有的因為卑鄙,那麼,宋太祖趙匡胤呢?提起趙匡胤,想必小夥伴們腦海中會浮現出五個詞,即: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是趙匡胤最高明的一招,兵不血刃,不費吹灰之力,將大部分兵權集中到自己手中,鞏固帝位。但是,這一決定有一個最大的漏洞,因為他忘記了一個人!這樣就造成了禍起蕭牆,自食其果,奪取王位。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據悉,趙匡胤有個弟弟叫趙光義。家人從小就非常疼愛趙光義,包括趙匡胤在內,也疼愛著這個聰明的弟弟。在趙匡胤從軍之後,以其聰明才智和雄心壯志,經過數年磨礪,一路升遷,最終,由一個小兵變成了一個小兵,然後榮升為柴榮手下的大將,長期為周朝效力。
此後趙光義便又又來參軍,成了哥哥趙匡胤手下得力的一員,兩兄弟同心同德,同甘共苦,每次大戰都能贏回來,為此趙匡胤在軍中聲名大噪。隨後,便發動了陳橋兵變,推翻了周朝,建立了自己的宋王朝,趙匡胤被授予了皇位,史稱宋太祖。
趙匡胤登基後,每天都很不安。由於朝中兵權外放,自己手中只有少量兵權,若稍有疏忽,其他兵權若合在一起,歷史重演,他自己這皇帝的位子便岌岌可危。反正自己的王位也是這樣,這件事很重要,不可不防!
暗地裡聚精會神,定中思定之後,趙匡胤便想出了一個好計謀,這就是人所共知的,杯酒釋兵權!有一天,趙匡胤得意洋洋地擺開酒席,宴請群臣,席間,他趁著酒醉昏昏,說話時緩時厲,恩威並濟,逼兵權在握的大將們主動交出兵權。將帥本無叛逆之心,不願被扣上莫須有的罪名,因此,便紛紛主動交出兵權。但此時,卻有一人被排除在外,雖然他手持重兵,且兵力部署在京城之外,但並未交出兵權,他便是宋匡胤的弟弟——宋光義。
宋光義沒有交出兵權,是經過宋匡胤應允的,因為他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長,再加上建都宋王朝的功勞,所以宋匡胤便讓他掌握兵權,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宋匡胤卻為自己埋下了禍根。
不僅對弟弟趙光義沒有戒備,趙匡胤還不斷地給他大加賞識,給他進爵,這樣,趙光義的雄心壯志就日益膨脹起來。此後,在朝堂大事中,趙匡胤一旦與趙光義發生爭執,趙光義就會大發雷霆,心懷怨恨。隨著時間慢慢積聚,兩人的矛盾便越積越深,趙匡胤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開始有意無意地慢慢收回趙光義的權利,趙光義也就覺察到了這一點,於是,便趁著自己身強力壯,尚有還手之力的時候,決定先動手。
見此夜色,趙光義主動找趙匡胤喝酒敘舊,兩人在談話中再次發生矛盾,於是借酒澆愁,趙光義便舉起房間裡的斧頭,一把砍向趙匡胤,隨後,趙光義便登上了皇帝寶座。「揭宋太祖趙匡胤之死:燭影斧聲千年之謎」中說:「因為宋太祖趙匡胤死後,不是按照傳統習慣把王位傳給他的兒子,而是傳給了他的弟弟趙光義,所以後世懷疑趙光義謀殺他的兄長篡位。」這個教訓實在是太深刻了,由此看來,在國家政治大事上,還是不能摻雜個人私情,不能以事論事,不能以情論事,否則難免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