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熱犯肺證與熱邪壅肺證鑑別

2021-02-12 晚成堂

作者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定義

    

風熱犯肺證:風熱之邪,侵犯肺系,肺失清肅,衛表失宣所表現的證候。臨床常見咳嗽,咳痰質稠色黃和發熱,噁心,鼻塞,咽乾等風熱表證。

    

熱邪壅肺證:邪熱壅遏肺金,肺失宣降,裡熱熾盛所表現的證候。臨床常見咳痰黃稠和壯熱,汗出,口渴,煩躁等裡實熱證。

    

病因

    

風熱犯肺證:多因外感所致。風為陽邪,百病之長,其性升散,外邪多易與風相合,侵入人體,風與熱合,而成風熱之邪,經口鼻皮毛侵襲人體,則肺衛失宣,形成風熱犯肺證。張景嶽認為:「夫外感之咳,必由皮毛而入,蓋皮毛為肺之合。而凡外邪襲之,則必先入於肺……」

    

熱邪壅肺證:多因外感風寒,鬱久化熱,內入於裡,古人對此多有論述:「蓋傷寒之邪,留在表,然後化熱入裡」(《外感溫熱篇》);「世人徒知肺主皮毛,外感風寒為寒,殊不知傳裡鬱久變為熱也」(《丹溪心法附餘》);「風寒感於外,氣鬱而火生」(《醫論三十篇》);「外因邪鬱經絡,積熱臟腑」(《醫學入門》)。或風熱犯肺證不解,入裡熱盛,或溫熱病邪從口鼻而入,「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外感溫熱篇》),或過食辛熱油膩炙煿之品,生痰化火,痰熱內蘊,燔灼肺金,肺失宣降,火迫氣逆,遂成熱邪壅肺證。

    

病機

    

風熱犯肺證:風熱襲表,內合於肺,肺失清肅,肺氣不得宣降;肺衛失宣,衛表失和。《醫碥》認為,風邪致病,「此言其輕淺者,邪止犯皮毛,皮毛為肺之合,皮毛閉則肺氣不得外洩,故上壅而嚏,蒸成涕液,壅塞鼻中,故聲出重濁。肺氣鬱而成熱,故肺癢而咳。其人平素體氣寒者則無汗,熱者則有汗。或發熱或不發熱,或頭痛或不頭痛,蓋雖輕證,其中又分輕重也」。《諸病源候論》認為:「風熱病者,風熱之氣,先從皮毛入於肺也。肺為五臟上蓋,候身之皮毛,若膚腠虛,則風熱之氣,先傷皮毛,乃入於肺也。其狀使人惡風寒戰,目欲脫,涕唾出。」若風熱犯肺證不解,邪熱入裡,則內壅於肺,出現肺熱證,熱勝肉腐,血敗為膿,則成癰成瘍,或素體痰盛,痰熱交結,壅遏於肺,薰蒸肺體,亦發肺癰。

    

熱邪壅肺證:肺屬金而惡火。熱邪壅滯肺金,則肺氣不利,清肅無權,宣降失職,正如《明醫指掌》所云:「夫肺居至高之上,主持諸氣,屬金而畏火者也。清虛高潔,覆蓋五臟,千金之象,外主皮毛,司腠理開闔,衛護一身,如天之覆物,體之至輕清者也。或外因六淫之邪相侵,內因七情之氣相忤,則肺金受傷,而清純之氣擾亂妄動,為火為痰,故咳嗽之病從此作矣。」以裡熱熾盛和肺失宣降為病機特點。若裡熱證持續不解,熱擾神明,則出現神昏譫語;若邪熱羈留肺經,遷延不解,每易耗奪肺陰,津傷肺燥,久嗽痰血,故《外科正宗》云:「久嗽勞傷,咳吐痰血,寒熱往來,形體消削,咯吐膿痰。音啞咽痛,其候轉為肺痿。」若邪熱內迫,逼津大洩,汗出不止,則成氣隨液脫,陽氣暴亡的危候;若肺熱日久,氣陰兩傷,則會出現虛熱體倦之象。因此,火熱為患「變化無常,一動便傷元氣,偏勝移害他經」(《醫學入門》)。

     

鑑別要點

    

風熱犯肺證:咳嗽,咳痰質稠色黃,口燥咽幹而痛,發熱惡風,鼻塞流黃濁涕,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以咳嗽和風熱表證並見為臨床特徵。

    

熱邪壅肺證:咳嗽氣喘,呼吸氣粗,甚則鼻翼煽動,咳痰質稠色黃,口渴,汗出,壯熱,煩躁不安,咯血,衄血,胸悶或痛,咳吐膿血痰,痰味腥臭,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以咳喘痰黃稠和裡實熱證為臨床特徵。

    

鑑別分析

    

風熱犯肺證與熱邪壅肺證,均以熱邪為患,有熱傷津液,肺失宣降,煉液為痰的共同病機,故具備咳嗽,咳痰質稠色黃,口渴或口乾的共症。

    

風熱犯肺證:風熱襲表,肺失宣肅,肺氣上逆,故咳嗽;熱灼津液,則咳痰色黃質稠;衛表失和,衛陽鬱遏,腠理開洩,則發熱惡風,「風為陽邪,性主開發,凡汗出而身發熱者,風也」(《黃帝素問直解》)。「風之為氣。能動陽氣而洩津液,所以發熱、汗自出」(《醫學讀書》)。鼻為肺竅,風熱襲肺,上竅不利,則鼻塞流黃濁涕;舌尖紅,主熱在上焦;苔薄黃,為風熱初起;脈浮數,為表熱的徵象。

    

熱邪壅肺證: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開竅於鼻,熱邪壅肺,火熱刑金,肺失宣降,氣逆肺閉,則咳嗽氣喘,《症因脈治》認為:「傷熱咳嗽之症,咽喉幹痛,面赤潮熱,夜臥不寧,吐痰黃濁,或帶血腥臭,煩躁喘咳,每咳自汗。」熱盛,機能亢進,故呼吸氣粗;熱壅肺系,氣道不利,則鼻翼煽動;邪熱煉液為痰,則咳痰質稠色黃;甚則熱壅血敗,腐肺成癰化膿,即胸悶或痛,咳吐膿血腥臭痰。此即《金匱要略》所說:「熱傷血脈,風舍於肺,其人則咳,口乾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即死。」裡熱熾盛,則身發壯熱;熱迫津液外洩,則汗出;熱傷津液,則口渴飲冷;邪熱內擾心神,則煩躁不安;肺與大腸相表裡,熱盛傷津,大腸液虧,則大便乾結;津液化源不足,則小便短赤;熱迫血行,則咯血,鼻衄。正如《明醫指掌》所云:「咳血者,火乘金位,肺絡受傷,故血從嗽而出也。」舌紅苔黃,脈滑數,為肺熱痰盛之象。

    

風熱犯肺症和熱邪壅肺證,就其臨床症狀而言,二者均有咳嗽口渴,但前者咳嗽證輕,因風熱在肺衛之間,尚未完全入裡,僅為風熱襲肺,肺失宣降,傷津不甚,故為口乾;後者咳嗽證重,口渴喜冷飲,為熱邪完全入裡,裡熱熾盛,傷津耗液,熱壅肺閉,氣道不利,故咳喘氣粗,甚者咯血。二證除肺系症狀外,風熱犯肺證尚有風熱表證:發熱惡風,鼻塞流黃濁涕,口咽乾燥,咽痛,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熱邪壅肺證還伴有裡熱證:壯熱口渴,汗出,煩躁不安,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風熱犯肺證和熱邪壅肺證,就其病機和病勢而言,風熱犯肺證病機為:風熱襲於肺衛之間,肺失宣降,衛表失和。若邪熱入裡,則熱壅於肺,或痰熱互結,發為肺癰。熱邪壅肺證病機為:熱邪內壅,肺氣不利,清肅無權,宣降失職,邪壅肺閉;裡熱熾盛,傷津耗液,擾亂心神。熱擾神明,則神昏譫語;耗傷肺陰,可漸成肺痿;邪熱逼津大洩,可汗出亡陽;肺熱日久,亦會出現氣陰兩虛證。

    

風熱犯肺證和熱邪壅肺證,就其病史病程而言,前者有感受風熱的病史,起病緩慢,病情較輕,容易治癒;後者也可先有外感的病史,外邪不解,化熱入裡,起病急驟,病情重,每易變證迭起,不易速愈。

    

風熱犯肺證,治療宜疏風清熱,宣肺止咳。方用桑菊飲(《溫病條辨》);熱邪壅肺證,治療宜清熱化痰,止咳平喘,方用瀉肺散(《血證論》),或千金葦莖湯(《千金方》)。

本文摘自《中國中醫藥報》2012年第377185期。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與我們聯繫,立即刪除。

I 注意警示: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知識,不做為處方,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辯證使用。

相關焦點

  • 肺失所養:燥邪會犯肺,熱邪會壅肺,痰溼會阻肺,寒邪會客肺...
    鑑於以出現的寒熱有輕重不同,溫燥表證近似於風熱表徵。燥邪傷津故舌紅,邪偏肺衛苦多白,脈多見浮數;燥邪襲肺,苔黃,津傷較重,脈細數。辨證注意點:①新病;②發病於秋季;③傷津乾燥之症,如乾咳、痰粘不出、唇鼻乾燥等;④肺部症狀,如咳、痰之類。兼寒象為涼燥,兼熱象為溫燥。熱邪會壅肺熱邪壅肺證是指邪熱內壅於肺所表現的證候。
  • 肺失所養:燥邪會犯肺,熱邪會壅肺,痰溼會阻肺,寒邪會客肺
    鑑於以出現的寒熱有輕重不同,溫燥表證近似於風熱表徵。燥邪傷津故舌紅,邪偏肺衛苦多白,脈多見浮數;燥邪襲肺,苔黃,津傷較重,脈細數。辨證注意點:①新病;②發病於秋季;③傷津乾燥之症,如乾咳、痰粘不出、唇鼻乾燥等;④肺部症狀,如咳、痰之類。兼寒象為涼燥,兼熱象為溫燥。熱邪會壅肺熱邪壅肺證是指邪熱內壅於肺所表現的證候。
  • 郝萬山講《傷寒論》:邪熱壅肺證、協熱下利證
    對於見到一個汗出而喘的病人,你怎麼樣進行辯證、鑑別診斷?在《傷寒論》中,可以出現喘的方證,有麻黃湯適應證的無汗而喘,有小青龍湯適應證的水寒射肺的喘,這兩個方證,它的特點不是汗出而喘,而是無汗而喘。首先63 條和162 條提出的主證,「汗出而喘」就排除了麻黃湯證,排除了小青龍湯證。  在《傷寒論》中可以出現喘的方證,還可以有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證,那是中風兼喘。還可以有陽明裡熱,裡實證。
  • 杏林:肺失所養,會怎麼樣呢?
    鑑於以出現的寒熱有輕重不同,溫燥表證近似於風熱表徵。燥邪傷津故舌紅,邪偏肺衛苦多白,脈多見浮數;燥邪襲肺,苔黃,津傷較重,脈細數。辨證注意點:①新病;②發病於秋季;③傷津乾燥之症,如乾咳、痰粘不出、唇鼻乾燥等;④肺部症狀,如咳、痰之類。兼寒象為涼燥,兼熱象為溫燥。熱邪會壅肺熱邪壅肺證是指邪熱內壅於肺所表現的證候。
  • 郝萬山講傷寒論22 — 邪熱壅肺證、協熱下利證​
    無論是汗後還是下後,現在它突出的表現主證是汗出而喘。對於見到一個汗出而喘的病人,你怎麼樣進行辯證、鑑別診斷?在《傷寒論》中,可以出現喘的方證,有麻黃湯適應證的無汗而喘,有小青龍湯適應證的水寒射肺的喘,這兩個方證,它的特點不是汗出而喘,而是無汗而喘。首先63 條和162 條提出的主證,「汗出而喘」就排除了麻黃湯證,排除了小青龍湯證。
  • 相傅之官------肺
    在症狀上,寒痰阻肺證必咳嗽氣喘,咯痰色白清稀,喉間痰鳴,胸膈滿悶;水寒射肺證則無喉間痰鳴,胸膈滿悶等寒痰之症,可資鑑別。    何謂風熱襲肺證?   風熱襲肺證又稱風熱犯肺證。本證是外感風熱之邪或風寒鬱而化熱出現的肺氣宣降失常臨床表現的概稱。
  • 咳嗽多是肺熱,中醫分為4個證型,3種止咳化痰藥有何區別?
    風寒暑溼燥火之六淫易於犯肺;內傷、氣血陰虛、燥火易傷肺,肺實為嬌嫩之髒。肺諸病總,唯肺熱多發,且症狀複雜。主要的肺熱4大證型。【風熱犯肺】主症:咳嗽,痰稠色黃,鼻塞流黃涕,身熱,微惡風寒,咽幹痛,舌尖紅,苔薄黃。因受風熱之邪,直犯肺或寒邪鬱肺化熱,使肺氣失宣。
  • 人體臟腑病證
    邪客肺衛,衛氣鬱遏則惡寒,正氣抗邪則發熱,毛竅鬱閉則無汗。舌苔白,脈浮緊為感受風寒之徵。(四)風熱犯肺證風熱犯肺證,是指風熱侵犯肺系,肺衛受病所表現的證候。【臨床表現】咳嗽痰稠色黃,鼻塞流黃濁涕,身熱,微惡風寒,口乾咽痛,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證候分析】本證以咳嗽與風熱表證共見為辨證要點。
  • 臨證30年:治急性扁桃體炎就用這個方!
    如遇風熱邪毒侵犯則紅腫脹大,形似蠶蛾,故名乳蛾或喉蛾。病發於一側者謂之單蛾,兩側均發為雙蛾。此即西醫所謂急性扁桃體炎也。此證初起以乳蛾紅腫疼痛為主症。因感受風熱邪毒而病,故發病迅速,疼痛逐漸加劇,吞咽不利,咽喉乾燥灼熱。並見外症如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咳嗽吐痰。
  • 風熱乳蛾
    如遇風熱邪毒侵犯則紅腫脹大,形似蠶蛾,故名乳蛾或喉蛾。病發於一側者謂之單蛾,兩側均發為雙蛾。此即西醫所謂急性扁桃體炎也。此證初起以乳蛾紅腫疼痛為主症。因感受風熱邪毒而病,故發病迅速,疼痛逐漸加劇,吞咽不利,咽喉乾燥灼熱。並見外症如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咳嗽吐痰。脈象浮數,舌質偏紅,苔薄白或薄黃等。
  • 臨證400法——溫熱病·氣分證治 二十六法(一)
    風熱外襲,痰熱內結,熱鬱於肺,發為肺癰,吐膿血臭痰,喘息胸痛,舌苔黃膩,脈象滑數,用清肺滌痰、逐瘀排膿法。燥熱傷肺,發熱頭痛,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燥,甚則痰中帶血絲,喘息氣急,鼻燥咽幹,心煩口渴,胸脅疼痛,少氣乏力,舌邊尖紅,苔薄黃而幹,脈象細弦小數。此燥熱耗氣,肺津虧損之證,宜清肺潤燥法。
  • 中醫兒科學病證選方
    2 .內傷1 )痰熱咳嗽:清肺化痰-清寧散2 )陰虛燥咳:滋陰潤燥-沙參麥冬湯 二、肺炎喘嗽1 .常證1 )風熱閉肺:(輕)宣肺化痰-銀翹散(重)化痰定喘-麻杏石甘湯2 )痰熱閉肺:清熱宣肺滌痰定喘-五虎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3 )陰虛肺熱:養陰清肺-沙參麥冬湯
  • 清燥救肺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主治】溫燥傷肺,氣陰兩虛,頭痛身熱,鼻燥咽幹,乾咳無痰,氣逆而喘,胸滿脅痛,心煩口渴,舌幹無苔。【證析】此為溫燥傷肺而設。多因初秋久晴無雨,空氣乾燥,肺吸燥熱之氣,灼爍肺津,影響肺氣正常宣降而成。燥傷肺經氣分,則頭痛身疼;肺氣不利,則乾咳無痰;燥邪傷津,肺系失満,則鼻幹、舌幹、咽燥;邪熱傷氣,則肺氣亦為之損傷。
  • 寫給19—臟腑辨證相似證候異同點總結(歷年常考)
    溼熱蘊脾證脾腹脹、納呆、嘔惡、便溏、身熱不揚、汗出熱不解、肢  體困重、口膩、渴不多飲,或有黃疸、膚癢中醫內科學歌訣最全版本感冒四時風邪襲肺葉生瘡成膿瘍,風熱痰火瘀毒傷,咯吐腥臭膿血痰,邪盛正實辨證綱。初期清解銀翹良,成癰如金葦莖湯,潰膿加味桔梗施,恢復沙參桔梗匡。
  • 中醫人不可不知的 「腹證十綱」
    腹證的表現儘管是複雜的,變化是微妙的,但基本內容可用十綱歸納,綱舉目張。腹證的辨證亦要參合中醫四診和基本理論,臨證要靈活圓機,辨證論治,勿墨守成規,拘泥不變。痞證是指病邪乘虛滯於胸腹之中,自感阻塞不通不舒之狀。痞證按之外表綿軟而微緊,中按濡弱,空而無物,裡底微硬;或自覺鬱悶不可奈,無反射,無壓痛,恰如按繃緊的棉布或皮革,或如撫薄板,微硬而有彈性。
  • 石膏臨證重點,一文打盡
    此方重用石膏至1斤(250克),配伍知母、炙甘草、粳米,以清解三陽經之無形熱邪。後世多以該方治療陽明熱盛,高熱煩渴,面色紅赤,大汗出而熱不退者。同書之白虎加人參湯則於方中加人參,治療陽明熱盛大汗傷津,高熱煩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