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餅子

2021-02-27 一輪紅日劉姥姥

深州    郭樹合

        一說起棒子餅子,現在的年輕人不免會嗤之以鼻,什麼年代了,還提那老掉牙的東西,對於他們來說已經不感興趣,甚至還有點厭煩呢。但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對當年吃棒子餅子卻印象深刻,至今難忘。

      說半天,我所說的棒子餅子,就是過去在農村司空見慣,現在只有在飯店才能看到的用玉米面蒸出來的大餅子。現在人們富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農村人們的飯桌上已經很少看到了,即時偶爾吃一頓,竟然還算是改善生活。但至今我卻對棒子餅子感情至深,這無疑源於當年的苦難日子。

       小時候家裡特別窮,父親早逝,母親只好自己領著我們兄弟四個艱難度日,偏趕上年景又不景氣,無疑對我們這個貧困的家庭可以說是雪上加霜。一家人吃飯成了大問題。 自然家裡的糧食寥寥無幾,可為了不讓我們挨餓,母親曾經著我們從地裡剜野菜,拾山藥,鋝榆樹樹葉權做充飢,那時候只有那麼一點點少的可憐的玉米面,誰捨得隨便吃?那個捨得用來蒸餅子?但那時候可是稀罕之物,都拿著當寶貝。早上熬粥搞上點山藥,熬成山藥玉米粥,雖然現在看起來不怎麼樣,可一大家子吃起來卻是津津有味,吃的可香了,至今想起來還回味悠長。春秋季節還可以,地裡有的是野菜,到了冬天,除了生產隊分的紅薯,蘿蔔,白菜,餘下的就只好以紅薯葉作主食了,偶爾蒸回棒子餅子,那可像現在過年一樣,要是再熬上一鍋白菜豆腐湯,吃著棒子餅子再喝碗白菜豆腐湯,那個美。

   記得一九七六年春天,我在我們鄰居村王村上初中時,有一年春天,那時候學校正倡導學工學農,學校安排我們班學生到王村離村子較遠的地方種棉花,那時候天旱無雨,那個地方沒有水源,屬於我們那一帶常說的旱地。天氣乾燥,又好久無雨水,土地幹的幾乎要冒煙。一走路,地理的沙土簌簌作響,我們幾個同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抬著水桶一個坑一個坑地給人家澆水種棉花,勞累就不說了,關鍵是又飢又渴,連口水都沒有。好不容易熬到中午了,人家王村生產隊給我們送來了午飯——兩桶青菜湯,就是用白開水倒上了點醋,好像一點香油也沒有。主食還都是我們每個人自己從家裡帶著去的。正是因為家裡窮,我至今說起來不免有點心酸傷心,又怪可憐的,因為別的同學幾乎都是拿的玉米餅子,唯有我自己拿著的是高粱餅子。正當我有意要避開同學們躲在一邊去吃時,我永遠忘不了,我們一起幹活的趙汝卜,孫紅旗,趙彥群幾個同學,趕緊把我拉回來,每個人都拿出自己的玉米餅子讓我吃,他們幾個搶著吃我帶去的紅高粱餅子,結果,我反倒吃了一頓玉米餅子,幾個同學分著吃了我帶去的紅高粱餅子。還連聲說好吃呢。我也知道這就是同學們一片良苦用心,透露出同學之間的那份深情厚誼,如今幾十年過去了,我們這幾個同學始終保持著熱線聯繫,天長日久,從未間斷。

     時間雖然過去了已經近半個世紀,至今我們這幾個同學,現在在北京,石家莊,深州市,農村的,各自發展,都有自己小生活,但我始終忘不了弟兄們之間的那份感情, 因為對於我來說,他太刻骨銘心,讓我終身難忘!

舊風俗既是人定的,人就一定能改變它!

深州    郭樹合

    剛剛過去的鼠年臘月三十下午。在深州市唐奉鎮沙窪村鄉間公路上。出現了一個新景觀,這天下午,人們上墳燒紙的各種車輛,來往不斷,絡繹不絕。過去人們常說,三裡不同鄉,五裡不同俗。這個在,過去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老風俗習慣,在這裡已經徹底改變了,還引起了臨近的幾個村紛紛學習和效仿。在移風易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說起這件事,和我們幾個在縣城上班人員的倡導,推動,身體力行有直接關係。原來我們那一帶農村和其他村一樣,至今流傳著一個舊風俗;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要早早起床,農村人叫起五更,起來幹什麼?出去逐家給當家子大輩們磕頭拜年,然後再去祖墳上燒紙祭奠已經故去的老人,這可苦了我們這些在外工作人員,為了趕時間,和家裡的弟兄們一起,共同拜年,一起上墳,往往早晨四五點就要早早起來,需要奔波幾十裡地,無論天氣怎麼冷,哪怕騎著自行車也要趕回去,即使這樣還生怕耽誤了時間呢。每逢過年,有些人不免就會叫苦不迭,可又無可奈何,大家誰都盼望能有人出面,好好改一改這個傳統風俗。

        記得幾年前,臨近春節了,我們在深州縣城上班的幾個老鄉聚會時,大夥不約而同地提出了想改一下這個舊風俗習慣,大年初一早上一大早就要朝老家趕,時間太緊了,咱們能不能臘月三十回家上墳燒紙,然後等到大年初一早上再回家給老人拜年,豈不挺好的。大家一致同意,回去徵求一下老人們的意見,老人們都通情達理的,對我們的想法給予理解,也都同意這個做法,隨即我們當年就付諸實施了,既把兩件事妥善解決了,自己也不再起大早,往回趕了,事情也圓滿解決,事半功倍,達到了雙贏效果。

       現在幾年時間過去了,現在不光是我們這幾個人,全村人都已經改變了原來的舊做法,幾乎都改成了臘月三十下午上墳燒紙,這樣以來大年初一早晨不但能回老家,痛痛快快吃上一頓熱熱乎乎的餃子了,然後再去給老人磕頭拜年,這樣一來,時間就充足多了,人們無不拍手稱快,為之叫好,交談中都高興的說,無疑就是移風易俗改變社會風氣的一件大好事。

       從這件小事中不難看出,農村有些已經明顯過時,不合時宜的舊習慣,既然是人們定的,人們就就一定能改變它,移風易俗,及時改變那些該改變的舊的風俗習慣。看來這已經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很有必要。

漸去漸遠的農村吆喝聲

深州  郭樹合

       這幾天偶爾在縣城大街上見到了一個賣小蔥的,青青的小蔥嫩綠,好像就是剛剛從地裡和割回來似的。一看就讓人待見,就想吃兩口解解饞。我趕緊掏出錢,買了兩把。由於這次買小蔥,不由自主地勾起我對往事的回憶,我不禁又想起了「雞蛋換小蔥」的吆喝聲,仔細一琢磨,不但當時農村最常見的「雞蛋換小蔥」很難聽到了,那些上了年紀的人最熟悉不過的「骨頭換洋火」「磨剪子鏘菜刀」「鉅碗鋸盆鋸大缸」之聲也已經很少聽到,作為一種鄉愁,已經越來越來遠離人們的日常生活,漸行漸遠了。

   小時候,可能就是因為家裡窮,生活困難,一到了春季,家家吃不上飯,飢一頓飽一頓。連吃菜都成了大問題。人們也只有到地裡挖野菜,鋝榆樹樹葉 充飢。那時候,在村裡大街上偶爾來個賣小蔥的,把我們這些孩子們高興壞了,沒有錢,可以拿雞蛋換小蔥,一個雞蛋換不了幾顆小蔥,就這事還不敢讓家長知道呢, 生怕挨家長批評。那時候有句話叫「雞屁股當銀行」,家長好不容易攢下幾個雞蛋,全等著到集市上賣了雞蛋,兌換點醬油醋等生活用品,那個捨得用雞蛋來換小蔥?

    當然,關鍵是人們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那些已經過時的東西,已經不適適宜,走入歷史垃圾箱是自然規律,沒有什麼可惜的。如今人們還常常懷念它,自然就會有懷念它的道理,這是人之常情,本無可厚非,問題是現在人們生活好了,不能忘本,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願我們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才是正理。

相關焦點

  • 玉米面脆餅子(電餅鐺版貼餅子)
    水滴愛吃玉米面,隔幾天就會烙幾個玉米餅子吃。喜歡貼餅子的人都知道大柴鍋貼出來的餅子好吃,其實,電餅鐺也很好用。
  • 玉米餅子炒魚乾的做法
    膠東地區有這樣一句俗語:餅子就魚,撐死個驢,這句話是話糙理不糙,形容了膠東海邊人對玉米餅子和魚乾子的厚愛,一吃準吃撐。生產隊時代,家家餐桌都以玉米面餅子等粗糧為主,如今的小孩子覺得吃它拉嗓子,殊不知:吃餅子,有營養,又頂飢。
  • 美食|東北大餅子
    大餅子是東北的一種美食,在不同地區的叫法可能不同
  • 【有聲故事】難忘大餅子
    一盆面做成的大餅子整好貼了一圈,蓋上鍋蓋架上火,待上20多分鐘一鍋焦黃、噴香的大餅子就蒸好了。  大餅子最好吃的部位就是與鍋接觸的那一面,如果火候好,那就是金紅色的「嘎巴」,吃起來是又脆又香,往往是大餅子不曾吃完,所有大餅子上的「嘎巴」已被我們兄妹洗劫一空。
  • 寒麻麻大餅子說明書
    大餅子配料:雞蛋、牛奶、全麥麵粉、小麥胚芽、麥麩。熱量200大卡/100克左右。小寒溫馨提示:這個熱量並沒有太高的參考價值,因為寒麻麻的刮油大餅子因為添加了麥麩等粗纖維,食用之後並不容易被體內吸收,不吸收也就不囤積,不囤積自然不容易轉換成脂肪。
  • 東北玉米面大餅子
    大餅子是用苞米麵做的。關東一帶屬寒冷地區,農作物無霜期較短。只有苞米抗寒性強、產量高,適合這一地區的氣候生長。所以,苞米就成了東北地區人們的主要口糧,苞米可做大楂子、小楂子、窩窩頭、發糕、大餅子等,大餅子做起來簡單、省時省力好吃,也就成了人們的主要食品了。
  • 【童年記憶】《玉米面貼餅子》
    小時候,玉米是我吃的最多又是記憶最深的食物,凡是與玉米相關的玉米面窩頭、玉米粥、玉米面貼餅子都是我眼中的美食。說來這一大愛好還是從小時候就養成的了,我家鄉主要盛產玉米、高粱和大豆。記憶中六七十年代人們的生活還是衣食不周,吃白面極少,過年時能上吃一頓是好人家,口糧主要是玉米,其中玉米面貼餅子是家家戶戶的家常便飯。
  • 冬季美食:小黃魚貼餅子
    以前周末去北京周邊郊區玩,每次都會在農家院吃到充滿農家風味的小黃魚貼餅子。可謂是菜飯一鍋出,葷素搭配,粗糧養生,既美味又營養。大地鍋貼出來的餅子顏色金黃,外焦裡嫩,作為主食再好吃不過了。今年因為疫情的緣故很少出去玩,想吃小黃魚貼餅子只能自己動手了。小黃魚經過燉煮後香氣撲鼻,湯汁也更加鮮香,鍋邊的貼餅子沾上湯汁更加入味。
  • 季節拾穗:故鄉紀事之玉米面餅子
    玉米面餅子 文/王常文人們的膳食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改革開放的幾十年以來,變化尤為明顯。過去是一家人早中晚一日三餐主食的玉米面餅子,已經逐漸地被麵粉、大米等代替了。既使是在農家的飯桌子上,一日三餐都以玉米面大餅子做主食的人家也已經不多了。但是在若干種主食中,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玉米面的大餅子。
  • 玉米面餅子的做法
    2.淨高壓鍋內壁鍋底抹上花生油,燒熱後,把餳好的玉米面團分成小塊,每一份在兩手中間揉成圓形,平放在鍋底用手按幹,製成餅子形,鍋內擺滿制好的餅子後,蓋上鍋蓋,加上高壓閥,2至3分鐘後,打開鍋,在餅空隙處小心地倒些沸水,水至餅子的一半即可,蓋上蓋,加上閥,幾分鐘後,聽不到鍋內的響聲即取下閥,改用小火,待水汽放完後,即可剷出。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刪!
  • 老山東的舌尖記憶——玉米餅子
    今天,藉助於老轉村CHINA公社齊魯風味早餐的平臺,我們來聊一聊老山東心頭的家鄉風味。 玉米餅是很多老山東記憶裡的家鄉菜,尤其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沿海地區的人民記憶更深,人們習慣叫「苞米餅子」,有烀餅子、蒸餅子、菜餅子和片片等多種。
  • 數款美味棒子骨菜品的做法
    原料:棒子骨1kg,白蘿蔔兩個,玉米1根,大棗2顆,桂圓2個,枸杞適量,姜蒜蔥適量。做法:首先鍋裡加入適量水,倒入料酒,放入棒子骨燒開,焯水;砂鍋裡放入白蘿蔔塊、大棗、枸杞、去殼的桂圓、生薑、大蔥、大蒜瓣,加入足量水,燒開;
  • 一諾千金 | 我家美食二 玉米餅子
    第一種玉米面做的美食是「五穀雜糧小餅子」。這可不是一般的小餅子,先看我的食材:大豆,紅豆,綠豆,黑豆,花生豆,薏米,大米,小米,棗幹,咦?這不是磨米糊的原料?對了,先來磨米糊!所有原料放水裡泡上三四個小時,豆漿機打磨成米糊。
  • 【原創】鄉愁‖是媽媽親手做的燙麵蔥花餅子
    想經常陪伴家人左右,想念媽媽做的酸菜攪團,漿水魚粉,想念媽媽蒸的白菜蒸肉與槐花蒸菜,更是想念媽媽親手烙的燙麵蔥花餅子.而唯獨湯麵餅子確實最快最容易消化的餅子,老少皆宜,外酥裡嫩,讓人百吃不厭! 燙麵顧名思義就是用開水燙麵粉呀!不過,千萬得用筷子攪,不然,餅子沒吃到,手就熟了!
  • 玉米丫子不用掰,多餘棒子必須摘!
    種玉米的時候,有可能碰到玉米長了丫子,多結了棒子。那麼問題就來了——玉米丫子掰不掰,多餘棒子摘不摘?這個問題,農民說的答案也不一樣,究竟該怎麼做?答案就是——玉米丫子不用掰,多餘棒子必須摘!二、多餘棒子必須掰為什麼說多餘棒子必須掰?一株玉米上同一穗位結出3-4個小棒子,這是什麼原因?用不用掰掉?
  • 大廚說菜——梅博雄說菜《羊肉燜餅子》
    第八期,給大家介紹的是——羊肉燜餅子據說:用羊肉燜餅子招待客人,是舊時哈密漢族高檔次的招待。趕緊學起來招待你的小夥伴吧!ˇˇ羊肉燜餅子,新疆200多年的老菜,也稱「綿羊蓋被」。由來傳說一:話說1768年夏,鐵齒鋼牙的紀曉嵐被乾隆皇帝流放新疆。途經巴裡坤時,敬重其文採的縣令差人烹「餅蓋肉」獻之;這道菜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實則內涵在餅子下面,貌似不敬,實屬無奈,不料曉嵐食之大悅。
  • 泓芝驛鎮打餅叔,打的餅子美乍了!
    吃餅子,你覺得在城裡和在農村集市上有區別嗎? 編者以為,有區別,而且要吃好餅子,應該多到集市來。 其一,集市餅子種類多,油酥、半圓應有盡有,更主要的是還有城裡已幾近絕跡的酵面圓餅。這種圓餅有著老酵發麵的特色,聞之餅香四溢,吃之厚實筋道,甚得老運城人喜歡。 其二,集市餅子價公道,無論哪一種餅,幾乎都是一元錢一個的售價,如北相、龍居、泓芝驛等一帶鄉鎮集市均是如此,且份量大小與城裡那些賣一元五角的餅子相比基本持平,性價比甚高。
  • 婆婆住院一周,兒媳婦只送棒子麵粥,婆婆卻哭著說自己活該
    就這樣,婆婆給文靜吃了一個月的玉米面餅子和棒子麵粥,用婆婆的話說,我們農家人就是有啥吃啥,不吃的話,放著放壞了就得扔,多浪費!文靜知道說也沒用,所以她什麼也不說,但是都在心裡記著。03、報仇的機會來了!
  • 【發現美食】貼餅子貼出一個年代的記憶
    它是貼餅子。貼餅子又叫「鍋貼」,是一種常見的地方主食,在北方地區廣為流傳。用玉米面或小米麵做成,貼在鍋的周圍烤熟的長圓形的厚餅。最早的貼餅子為實心麵餅,隨著時代發展,轉變成類似餡餅的一種主食。3.
  • 特百惠玉米面餅子
    好多人反應不知道早餐吃什麼,吃什麼最好還簡單,我就突然想起小時候爺爺愛吃的玉米面餅子,嘗試做了很成功,某人吃第一口就說味道不錯,小時候的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