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州 郭樹合
一說起棒子餅子,現在的年輕人不免會嗤之以鼻,什麼年代了,還提那老掉牙的東西,對於他們來說已經不感興趣,甚至還有點厭煩呢。但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對當年吃棒子餅子卻印象深刻,至今難忘。
說半天,我所說的棒子餅子,就是過去在農村司空見慣,現在只有在飯店才能看到的用玉米面蒸出來的大餅子。現在人們富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農村人們的飯桌上已經很少看到了,即時偶爾吃一頓,竟然還算是改善生活。但至今我卻對棒子餅子感情至深,這無疑源於當年的苦難日子。
小時候家裡特別窮,父親早逝,母親只好自己領著我們兄弟四個艱難度日,偏趕上年景又不景氣,無疑對我們這個貧困的家庭可以說是雪上加霜。一家人吃飯成了大問題。 自然家裡的糧食寥寥無幾,可為了不讓我們挨餓,母親曾經著我們從地裡剜野菜,拾山藥,鋝榆樹樹葉權做充飢,那時候只有那麼一點點少的可憐的玉米面,誰捨得隨便吃?那個捨得用來蒸餅子?但那時候可是稀罕之物,都拿著當寶貝。早上熬粥搞上點山藥,熬成山藥玉米粥,雖然現在看起來不怎麼樣,可一大家子吃起來卻是津津有味,吃的可香了,至今想起來還回味悠長。春秋季節還可以,地裡有的是野菜,到了冬天,除了生產隊分的紅薯,蘿蔔,白菜,餘下的就只好以紅薯葉作主食了,偶爾蒸回棒子餅子,那可像現在過年一樣,要是再熬上一鍋白菜豆腐湯,吃著棒子餅子再喝碗白菜豆腐湯,那個美。
記得一九七六年春天,我在我們鄰居村王村上初中時,有一年春天,那時候學校正倡導學工學農,學校安排我們班學生到王村離村子較遠的地方種棉花,那時候天旱無雨,那個地方沒有水源,屬於我們那一帶常說的旱地。天氣乾燥,又好久無雨水,土地幹的幾乎要冒煙。一走路,地理的沙土簌簌作響,我們幾個同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抬著水桶一個坑一個坑地給人家澆水種棉花,勞累就不說了,關鍵是又飢又渴,連口水都沒有。好不容易熬到中午了,人家王村生產隊給我們送來了午飯——兩桶青菜湯,就是用白開水倒上了點醋,好像一點香油也沒有。主食還都是我們每個人自己從家裡帶著去的。正是因為家裡窮,我至今說起來不免有點心酸傷心,又怪可憐的,因為別的同學幾乎都是拿的玉米餅子,唯有我自己拿著的是高粱餅子。正當我有意要避開同學們躲在一邊去吃時,我永遠忘不了,我們一起幹活的趙汝卜,孫紅旗,趙彥群幾個同學,趕緊把我拉回來,每個人都拿出自己的玉米餅子讓我吃,他們幾個搶著吃我帶去的紅高粱餅子,結果,我反倒吃了一頓玉米餅子,幾個同學分著吃了我帶去的紅高粱餅子。還連聲說好吃呢。我也知道這就是同學們一片良苦用心,透露出同學之間的那份深情厚誼,如今幾十年過去了,我們這幾個同學始終保持著熱線聯繫,天長日久,從未間斷。
時間雖然過去了已經近半個世紀,至今我們這幾個同學,現在在北京,石家莊,深州市,農村的,各自發展,都有自己小生活,但我始終忘不了弟兄們之間的那份感情, 因為對於我來說,他太刻骨銘心,讓我終身難忘!
舊風俗既是人定的,人就一定能改變它!
深州 郭樹合
剛剛過去的鼠年臘月三十下午。在深州市唐奉鎮沙窪村鄉間公路上。出現了一個新景觀,這天下午,人們上墳燒紙的各種車輛,來往不斷,絡繹不絕。過去人們常說,三裡不同鄉,五裡不同俗。這個在,過去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老風俗習慣,在這裡已經徹底改變了,還引起了臨近的幾個村紛紛學習和效仿。在移風易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說起這件事,和我們幾個在縣城上班人員的倡導,推動,身體力行有直接關係。原來我們那一帶農村和其他村一樣,至今流傳著一個舊風俗;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要早早起床,農村人叫起五更,起來幹什麼?出去逐家給當家子大輩們磕頭拜年,然後再去祖墳上燒紙祭奠已經故去的老人,這可苦了我們這些在外工作人員,為了趕時間,和家裡的弟兄們一起,共同拜年,一起上墳,往往早晨四五點就要早早起來,需要奔波幾十裡地,無論天氣怎麼冷,哪怕騎著自行車也要趕回去,即使這樣還生怕耽誤了時間呢。每逢過年,有些人不免就會叫苦不迭,可又無可奈何,大家誰都盼望能有人出面,好好改一改這個傳統風俗。
記得幾年前,臨近春節了,我們在深州縣城上班的幾個老鄉聚會時,大夥不約而同地提出了想改一下這個舊風俗習慣,大年初一早上一大早就要朝老家趕,時間太緊了,咱們能不能臘月三十回家上墳燒紙,然後等到大年初一早上再回家給老人拜年,豈不挺好的。大家一致同意,回去徵求一下老人們的意見,老人們都通情達理的,對我們的想法給予理解,也都同意這個做法,隨即我們當年就付諸實施了,既把兩件事妥善解決了,自己也不再起大早,往回趕了,事情也圓滿解決,事半功倍,達到了雙贏效果。
現在幾年時間過去了,現在不光是我們這幾個人,全村人都已經改變了原來的舊做法,幾乎都改成了臘月三十下午上墳燒紙,這樣以來大年初一早晨不但能回老家,痛痛快快吃上一頓熱熱乎乎的餃子了,然後再去給老人磕頭拜年,這樣一來,時間就充足多了,人們無不拍手稱快,為之叫好,交談中都高興的說,無疑就是移風易俗改變社會風氣的一件大好事。
從這件小事中不難看出,農村有些已經明顯過時,不合時宜的舊習慣,既然是人們定的,人們就就一定能改變它,移風易俗,及時改變那些該改變的舊的風俗習慣。看來這已經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很有必要。
漸去漸遠的農村吆喝聲
深州 郭樹合
這幾天偶爾在縣城大街上見到了一個賣小蔥的,青青的小蔥嫩綠,好像就是剛剛從地裡和割回來似的。一看就讓人待見,就想吃兩口解解饞。我趕緊掏出錢,買了兩把。由於這次買小蔥,不由自主地勾起我對往事的回憶,我不禁又想起了「雞蛋換小蔥」的吆喝聲,仔細一琢磨,不但當時農村最常見的「雞蛋換小蔥」很難聽到了,那些上了年紀的人最熟悉不過的「骨頭換洋火」「磨剪子鏘菜刀」「鉅碗鋸盆鋸大缸」之聲也已經很少聽到,作為一種鄉愁,已經越來越來遠離人們的日常生活,漸行漸遠了。
小時候,可能就是因為家裡窮,生活困難,一到了春季,家家吃不上飯,飢一頓飽一頓。連吃菜都成了大問題。人們也只有到地裡挖野菜,鋝榆樹樹葉 充飢。那時候,在村裡大街上偶爾來個賣小蔥的,把我們這些孩子們高興壞了,沒有錢,可以拿雞蛋換小蔥,一個雞蛋換不了幾顆小蔥,就這事還不敢讓家長知道呢, 生怕挨家長批評。那時候有句話叫「雞屁股當銀行」,家長好不容易攢下幾個雞蛋,全等著到集市上賣了雞蛋,兌換點醬油醋等生活用品,那個捨得用雞蛋來換小蔥?
當然,關鍵是人們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那些已經過時的東西,已經不適適宜,走入歷史垃圾箱是自然規律,沒有什麼可惜的。如今人們還常常懷念它,自然就會有懷念它的道理,這是人之常情,本無可厚非,問題是現在人們生活好了,不能忘本,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願我們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才是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