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誠君:環境和氣候變化因素在中國日益成為一項硬約束

2020-12-23 新浪財經

來源:中新經緯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9日電 12月9日,新浪財經2020年會暨第13屆金麒麟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為:聚焦「十四五」——構建新格局 重塑新優勢。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出席會議並發表演講。

周誠君在演講中表示,環境和氣候變化因素在中國日益成為一項硬約束。過去,環境和氣候變化因素對市場主體甚至對某一個國家的約束力其實不強,更多依靠大家用情懷去改善、維護和推動。

「很多知識界的精英、企業家都很有情懷,每當說到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風險,大家都願意參與其中,都有自己的想法,也都呼籲要採取積極的措施。但是,有些人出行可能並不願意乘坐經濟艙,住酒店不自帶洗漱用品,天氣熱的時候也不能不開空調。」他說道。

他談到,依靠個人自覺約束自身行為真正投入到對環境和氣候變化的貢獻中去,其實並不容易。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支持環境保護、控制氣候風險的產品具有公共產品或者準公共產品的性質,不容易界定產權,相關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無法收費,從而產生了很多「搭便車者」,導致市場失靈。因此,公共產品通常要由政府來提供,私人部門來提供是無效的。

但在中國,情況有所不同。世界上大多數成熟市場國家和發達國家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不管是已經實現的還是有測算的,基本上要50年左右的時間。我國作為一個碳排放大國,要用30年的時間實現這個宏偉目標是很不容易的。而且,對於中國產業升級、供應鏈調整和價值鏈躍遷而言,這將是一個硬約束。

相關焦點

  • 中國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問題回顧與展望
    本文對中國能源、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的發生、發展和解決方案進行了歷史性的回顧,對能源、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治理的前景進行了展望。【關鍵詞】能源;環境;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能源、環境和氣候變化(以下簡稱能源、環境和氣候)問題是伴隨著工業文明的進步而發生和發展的。
  • 中國正穩步推進「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
    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陳發虎院士說,隨著綜合國力提升,中國「第三極」科學研究領域已處於世界領先的主導地位,「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國際大科學計劃正在穩步推進中
  •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二論積極應對氣候...
    把中央提出的戰略目標轉化成切實的行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就要利用好大氣汙染物減排和溫室氣體減排的協同效應,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是產生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來源,也是產生大氣汙染、導致大氣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
  • 亞金協綠色金融合作委員會年度論壇報告摘要和觀點集萃
    周誠君:應對環境和氣候風險應成為硬約束,並對相關風險應對產品給予更多的政策鼓勵,形成正向激勵機制。周誠君提出了在高質量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應對環境和氣候風險的建議。他表示,環境和氣候風險是影響新一輪產業結構、供應鏈調整升級的一個重要變量,應對這一風險不能僅僅停留在情懷層面,而應成為硬約束,並對相關風險應對產品給予更多的政策鼓勵,形成正向激勵機制。對於一些具有準公共產品的產品,可通過補貼或稅收機制形成上述機制;或者根據科斯定理,更清晰地界定產權,促進其可交易、可定價,從而更多通過私人部門和市場機制來提供。
  •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年氣候變化
    根據歷史文獻和自然證據,研究氣候變化與社會變遷的相互關係,是中國在全球變化研究中獨具特色的領域之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孢粉與熱帶氣候變化研究團隊李建勇、John Dodson、晏宏及其他合作者,根據孢粉數據和氣候模型集成重建、模擬了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的降水、溫度變化歷史,並收集了17個定量的歷史文獻記錄,利用統計方法分別定量評估了降水、溫度變化對歷史朝代興衰更替的影響。
  • 全球氣候變化敲響警鐘 推動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
    全球海洋吸收的熱量也在同年創下新高,這將導致海平面上升和冰蓋融化。  近百年來,人類行動已造成83%的野生哺乳動物及一半植物的滅絕。如今,人為因素導致的全球變暖正在威脅人類自身的安全。世界經濟論壇日前發布的《2020年全球風險報告》顯示,未來10年的全球五大風險首次全部與氣候變化相關。
  • 柳葉刀:癌症與氣候變化|氣候變化|空氣汙染|柳葉刀|紫外線|肺癌|...
    這種變暖引起了一系列相關的氣候變化,包括冰川和極地冰原的消失、海平面上升、海洋變暖和海洋酸化、降雨量發生不可預測的變化、風暴和洪水強度增加、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增加,以及熱浪、乾旱和野火的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增加。這些環境變化對人類健康和全球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悲的是,氣候變化的影響不成比例地影響到已經處於弱勢的低收入社區和對氣候變化原因責任最小的國家。
  • ...變化協同增效——二論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地球
    把中央提出的戰略目標轉化成切實的行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就要利用好大氣汙染物減排和溫室氣體減排的協同效應,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是產生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來源,也是產生大氣汙染、導致大氣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
  • CDP氣候變化問卷填報進行時!中國企業如何參加?
    2019年,CDP評比了全球近8,400家企業所披露的應對氣候變化的資料,共有181家企業進入氣候變化A-List榜單,但未有中國大陸企業入榜。中國上市公司面臨著來自交易所和投資者越來越嚴格的氣候變化信息披露要求,參與和提升CDP評級有利於上市公司提升ESG指數評級。2020年CDP問卷填報將於8月截止,本文對如何參與CDP信息披露、提升CDP評級提供建議。
  • 氣候變化或讓糖楓樹成為歷史
    氣候變化或讓糖楓樹成為歷史(錦衣Reload/譯,Ent/校)享受現在你在星期天早晨品嘗到的粘稠又帶點堅果風味的甜美味道吧。最新研究表明,提供楓糖的樹木將會因氣候變化陷入生存困局。研究者們曾經認為汽車、工廠和農業造成的汙染也許能幫助楓糖抗衡日益炎熱乾燥的氣候——因為這些汙染能為土壤補充氮元素。
  • 對失信行為約束必須「兩手都要硬」
    對失信行為約束必須「兩手都要硬」11月2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完善失信約束制度、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措施。我們說,約束與懲戒的目的,不是讓失信主體滅亡,而是讓失信主體能夠自我糾正與規範,更好地為市場服務、為消費者服務,從而推動市場整體信用環境的改善。如果約束和懲戒市場主體的失信行為,是為了把市場主體整垮、毀滅,那與約束與懲戒的初衷是不相符的,也是不利於經濟社會穩定的。因此,在約束與懲戒市場主體失信行為問題上,應當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原則。
  • 陳新光:中國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世界典範
    2017年,在全球氣候治理進程因美國氣候政策出現變化而面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中方在多個重要國際場合表明堅定支持《巴黎協定》的態度和積極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2018年卡託維茲氣候大會前夕,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布宜諾斯艾利斯峰會上,中國與法國、聯合國在峰會期間聯合舉行氣候變化會議,發表新聞公報,共同表態支持卡託維茲大會如期達成《巴黎協定》實施細則。
  • 應對氣候變化丨降碳成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總抓手 為我國低碳...
    實現碳中和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措施「中國新氣候目標的提出,對國內疫情後加速低碳轉型和長期低碳發展戰略的實施,以及推進全球氣候治理進程都會產生重要指引作用。」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何建坤教授解釋說,碳達峰、碳中和,實際上是兩個階段的奮鬥目標。
  • 中英兩國氣候變化專家的一封公開信
    編者按12月12日,2020氣候雄心峰會以視頻方式舉行。氣候雄心峰會由聯合國及有關國家倡議舉辦,旨在紀念《巴黎協定》達成五周年,進一步動員國際社會強化氣候行動,推進多邊進程。以此次峰會為契機,中英兩國氣候變化專家——英國氣候變化委員會主席德本勳爵和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周大地教授聯名發表了公開信。
  • 德國政府歡迎中國宣布碳中和目標: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重要信號
    中新社柏林9月25日電 (記者 彭大偉)針對中國日前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德國聯邦政府發言人25日表示,德國聯邦政府歡迎中方宣布碳中和目標,將其視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信號。
  • 新華社評論員:為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中國力量——論習近平主席在氣候...
    習近平主席12日出席氣候雄心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闡釋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主張,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最新舉措,為推動全球氣候治理注入信心和力量。氣候變化是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合力應對氣候變化,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關係人類未來命運。5年前,各國領導人以最大的政治決心和智慧推動達成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
  •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作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科學報告
    近日,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京舉行科學報告會,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應邀作「道法自然:從應對氣候變化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報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彰顯了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國際擔當,為指導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和高度讚譽。黃潤秋表示,全球氣候變化是不爭事實,是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最主要非傳統安全威脅之一,需要各方同舟共濟、攜手應對。
  • 國土綠化狀況日益改善,自然陽光呼籲民眾關注身體內環境清潔
    原標題:國土綠化狀況日益改善,自然陽光呼籲民眾關注身體內環境清潔上個月,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發布《2019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全國共完成造林706.7萬公頃、森林撫育773.3萬公頃,種草改良草原314.7萬公頃。2019年我國森林資源持續增長,森林惠民成效顯著。
  • 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珠穆朗瑪峰:氧氣增多和冰川消融
    為了全面分析珠峰大氣變化,馬修斯和同事使用2019年探險時安裝的氣象站收集相關數據,他們將最新收集的數據與歐洲中程天氣預報中心的分析結合起來,重建了1979-2020年間珠峰的氣候狀況。然後,馬修斯和研究團隊利用氣候數據模擬珠峰周圍大氣如何隨時間變化,以及伴隨地球變暖所產生的變化。
  • 科學家推測:地球氣候在2050年可能會發生重大變化,人類面臨考驗
    2019年已經過去,2020年的春節也即將到來,在這個交替的季節,很多人對環境的擔憂卻日益嚴重。2019年的厄爾尼諾年讓很多人看到了極端氣候帶來的影響,而燃燒了近四個多月的澳大利亞森林大火還在持續,冬季也不再寒冷而是變成了暖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