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是現代人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食物,一直以來,中國也都是世界上豬肉消費最多的國家。據統計,2018年中國豬肉消耗量約5600萬噸,佔全球豬肉消費量的50%,可見中國人有多麼愛吃豬肉。
只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從80年代開始,中國人平時吃的豬肉已經不再是中國的本地品種了,絕大多數都是進口的。包括英國的大白豬、丹麥的長白豬和美國的杜洛克豬等等。
其實我們現在最常見到的大白豬大都是外國的品牌,而真正中國本地的豬種其實是黑豬。只不過,近40年來,因為外國豬種的大規模引起,中國的本土豬種變得越來越少了。
據統計,80年代之前,中國本土豬佔據的市場份額超過90%,但是到了2010年之後佔比只剩下了不到2%。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本地豬種已經滅絕或者是瀕臨滅絕。
根據農業部2008年的調查數據顯示,現在包括橫涇豬深縣豬、項城豬等4個品種已經滅絕,有31個品種處於瀕危狀態,全國有85%左右地方豬種的群體數量都呈現下降趨勢,市場上留下的黑豬已經越來越少,無論是在養殖場還是在餐桌上,基本上都很少見了。
對於本地豬的消失,很多人都覺得惋惜,因為在口感上,本地豬要比進口的那些大白豬要更好。例如,本地純種成華豬的肌內脂肪能達到3.5%,而一般的約克夏豬還不到1%,所以在做回鍋肉這些菜的時候,成華豬更好吃。在四川的廚師看來,原材料不同,即便再好的廚藝也做不好這道菜,這就是本地豬和外國豬口感上的差異。
明明本地豬更好吃,那麼為什麼這些年外國豬被瘋狂引入,甚至還代替了黑豬成為了「東家」呢?
這要從80年代說起,當時國內的豬肉需求大增,但是本地豬的生長較慢,個頭也不是很大,出肉率比較低,很難滿足市場需求。
於是,為了增加國內豬肉的供給,我國開始從國外引入種豬。就像是現在最常見的大白豬,也就是約克夏豬,這些豬的產肉率高,瘦肉率高,生長速度快,吃三斤飼料就能漲一斤肉,養殖成本更低。
既能滿足市場需求,又能降低養殖成本,外國的進口豬相比本土豬而言優勢要大得多。於是,外國的種豬在國內備受養殖戶歡迎,越來越多的養殖戶替換掉了本土豬,開始大規模養殖大白豬,甚至包括很多個體戶都會優先選擇生長速度快的大白豬來養。
那個時候的消費者對於豬肉並沒有多高的要求,本土豬和進口豬一樣吃,既然市場需求是等同的,大白豬的供給規模自然會進一步加大。
也就是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因為養大白豬的利潤空間更大,養本土豬的人越來越少,各種黑豬的數量自然也會不斷減少,甚至走向了滅絕。
本文由聚富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