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出賣維新派的背後:不只是見利忘義這麼簡單,袁世凱也無奈

2020-12-26 老傅言史

前言:

大約是十多年前,很多網絡名人認為中學的歷史教科書有著太多虛假的成分,和歷史事實不符合。其實客觀來說,中學歷史教材的編輯,需要考慮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人生閱歷,因此在深度方面較為淺薄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袁世凱選擇出賣光緒帝,歷史課本的說法是袁世凱是出於榮華富貴的考慮。

其實這個說法也是一種淺薄的說法,但是大方向是沒錯的:因為袁世凱確實是為了榮華富貴考慮,但是,教科書沒說的是:如果袁世凱選擇支持戊戌變法,其結局是死路一條。

1、 戊戌變法的背景

1895年,大清國遭遇了甲午戰爭的戰敗,最終,清朝被迫向日本割地賠款。說實話,《馬關條約》的籤訂,在清朝歷史上,可以用史無前例來形容。之所以這樣形容是因為:雖然清朝此前,就曾經向列強支付過大量賠款,但是,這些賠款和日本人所要的賠款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因為其他列強的賠款,清政府拿得起,日本人的賠款,連本帶利算起來,清朝需要借高利貸才有可能支付。從這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歹毒心理。

不過,甲午戰爭帶來的後遺症十分巨大。在外部,列強見大清國如此虛弱,於是開始研究如何瓜分清朝。而內部,清朝在此走在了十字路口:因為此前清朝推行洋務運動二十年,清朝自我感覺自己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但是,甲午戰爭以後,說明洋務運動已經徹底失敗了。清政府上下都意識到了一點:那就是,清朝需要再次變法。於是,有了戊戌變法的背景。

2、 康有為的不靠譜

其實客觀來說:當時的整個清朝,不論是慈禧太后還是光緒帝,都深知變法的重要性:雖然後世對慈禧太后的口碑普遍很差,但不可否認,慈禧太后確實是支持變法的。因為如果大清朝滅亡的話,最大的受害者必然是慈禧太后:新的政權,無論如何都不會讓慈禧太后繼續那麼高高在上下去。因此單就這一點來說,慈禧太后是一個最愛大清朝的人。只是變法說起來容易,但是,如何去做卻讓人感到迷茫。舉個較為簡單的例子:

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有錢人。但是,如何成為有錢人?就因為找不到方法,作為我們絕大多數人,都需要依靠一個月幾千塊的工資進行生活。這雖然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但卻也沒有辦法否認。康有為是一個擅長炒作的人。通過炒作,沒什麼學問的康有為積攢了很高的名望。並且,光緒帝委任康有為進行變法。其實康有為不過是一個江湖騙子而已,對於西方各國的行政一點不了解。

所謂的知道變法,不過是自己的胡編亂造加上道聽途說整合而來。並且,康有為由於沒有做過官,因此對於大清國具體的行政情況,也絲毫沒有經驗可言。更為重要的是:除了四書五經之外,康有為對於近代的理工方面的知識,其了解程度幾乎為零。因此光緒帝委任康有為進行變法,本質上是一種病急亂投醫的體現。而康有為的變法到底有多麼不靠譜?先說外交方面。康有為主張"合幫理論"。

所謂合幫,指的是清朝、英國和美國以及日本這四個國家組成一個新的國家,英美日清四國政府都放棄原本的權力,而後四個國家的賢良人士,按照比例組成一個新的政府,負責新國家的運作。這個想法,相信有點現代國際關係方面常識的朋友都會意識到這一點:那就是這個想法十分的荒唐。因為一來,這件事情很不現實,二來,即便是合幫,也無非是洋人利用各種外交手段,最終把清朝變成徹底的殖民地,清朝可以用不戰自降來形容。

關鍵詭異的是:康有為告訴光緒帝:自己已經取得了英國、美國和日本的認同。從這我們可以知道:康有為再一次忽悠了光緒帝。在內政上,毫無政治基礎的康有為主張對清朝的官場進行大清洗。這就意味著,整個清朝的官僚集團在一夜間,站在了康有為的對立面,並且,康有為還對基層的公務員以及清軍進行一刀切模式的裁撤。可以說,康有為的這個改革,幾乎在一夜間得罪了大清國上上下下所有的人。

3、 譚嗣同的謬誤

譚嗣同比康有為誠實一些,但是卻也十分激進。因為康有為雖然設計出了一堆荒唐的理論,但是,這變法在很多程度上是需要金錢支持的。舉個例子:戊戌變法的內容包括基礎建設。而基建也是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才可以。比如說修建鐵路、近代化的兵工廠,幾乎到處都要錢。而新軍的建設,也需要大量的金錢支持。這時的清朝,剛剛支付了甲午戰爭的賠款,是拿不出這筆錢出來的。因此譚嗣同給光緒帝提出了一個意見:

那就是把西域和青藏高原折價賣給英國,這樣可以換來金錢,用來進行變法。甚至譚嗣同還提出:包圍慈禧太后居住的地方,而後誅殺慈禧太后,這樣可以保證變法順利實行。而根據這些表現我們可以看出來:變法是當時的客觀需要,但是我們不能不承認這一點:那就是所謂的戊戌變法,其實本質上更是一場胡鬧。

4、 袁世凱的選擇

儘管當代對袁世凱的評價並不是太好。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那就是袁世凱是一個實幹家。袁世凱是一個很務實的人。因此,袁世凱當時已經意識到了,所謂的戊戌變法,其實就是一場鬧劇。而這場鬧劇註定不會成功,自己即便是選擇支持光緒帝,戊戌變法也不會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更何況,自己還會因此引來大禍。因此經過一番考量,袁世凱選擇出賣了光緒帝。

結語:

歸根結底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那就是袁世凱不論是出於什麼樣子的角度,都不會選擇支持戊戌變法,因為這是註定失敗的一場變法。

相關焦點

  • 民國軍閥史(一):小站練兵,袁世凱的發家之路
    除前面提到的馮國璋、段祺瑞外,再介紹新建陸軍中幾個重要人物,分別是:中軍官張勳、左翼翼長薑桂題、左翼步兵二營統帶段芝貴,右翼步兵一營幫統曹錕,右翼工程營隊官王佔元,這些人在民國軍閥大混戰時期都有出場,這裡簡單提一下。
  • 袁世凱也是維新之人,「戊戌變法」並非因他告密而失敗?
    關於戊戌維新時期的袁世凱,長期以來,人們都揪住其戊戌告密不放,似乎袁世凱告密導致變法失敗。人們大都不去想:為什麼維新派在做孤注一擲的最後一擊的時候,不去求助別人,而去求助袁世凱?因為袁世凱也是力主變法維新和支持康、梁變法維新之人。 甲午戰敗,喪師割地賠款,舉世震驚,袁世凱也在其列。
  • 袁世凱背負千古罵名的背後經歷了什麼?他真的只是在做皇帝夢嗎?
    然而1912年民國建立後,統治者突然向全天下宣告,民主共和的時代來了,這個時代人人平等,見了大總統不必跪拜,大總統也是為人民服務的公僕,大家只是分工不同而已。這些詞彙聽著很美好,但應用在實際場景之中就沒那麼美好了。袁世凱上任之後,每次召集同僚們開早會,就總有人遲到。
  • 袁世凱的書法:變化多端,亦正亦邪!
    大家一提到袁世凱,第一個就會想到他是個盜取革命果實,出賣人民的賊!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說,袁世凱的確也是一個有抱負的人,在他當政的時候,發展了實業,而且還統一了貨幣,近代的司法還有教育制度也是他創立的。歷史已經過去這麼久了,我們會也沒有辦法判斷出他的功過,今天我們就拋開其他的問題,只看看袁世凱的書法。曾經的袁世凱也是一位學習非常刻苦的少年。為了發揚家族,出人頭地,每日都聞雞起舞,據說因為看書看得太久,袁世凱還頭腦葷脹,讀書讀到嘔吐。
  • 袁世凱登基時所坐的龍椅,木頭椅子夾乾草,真相氣死袁世凱
    相信經我上邊這麼簡單的一描述,很多人都猜出來我說的是誰了。沒錯,確實是我們的最後一位「偽」皇帝――袁世凱。為什麼這樣說呢?這就要再往前說了,我就免費為大家講講歷史。在孫中山進行了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通過一些小手段,扳倒了孫中山自己坐上了中華民國最高統領的位置,讓孫中山的革命果實落到了他的手裡,然而這還不能讓他滿意,他還想要更大的權利,想要做一個隻手遮天的皇帝。
  • 袁世凱稱帝復闢,大搞獨裁,為何還說他是中國的華盛頓?
    首先,袁世凱利用手中權勢,幾乎不費一兵一卒,便讓清廷退位。要知道這不僅僅是整體更換那麼簡單,其背後乃是中國千年未有之變局,讓皇權社會走向了共和。當然,這個共和是無數革命黨人、無數的愛國之士,前赴後繼拼搏而來。但是,鑰匙在袁世凱手裡,是他打開了那扇大門。
  • 如何評價袁世凱其人?是復闢的獨夫民賊,還是魔力惑人的命世英雄
    其五是穩定政局,收服人心,使國家免於內戰,不致淪亡。其六是結交友鄰,不使中國孤立於全世界。如果真如袁世凱心腹所說的這樣,那袁世凱就算稱帝,也當為一代明君,可惜造化弄人。83天的皇帝生涯,歷史沒有留給他證明自己的機會,他究竟是想大權獨攬,還是想真正改造帝制,答案越來越模糊。
  • 袁克文怎麼看都不像是袁世凱親生的,活脫脫地魏晉風流名士
    在杜月笙轉型文藝風的背後,有一個人對他的影響很大,那就是民國四公子之一的袁克文。袁克文,人稱「二爺」,袁世凱最為寵愛的兒子。可偏偏就是這個最受寵的兒子,卻最不像他爹。他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詩詞書法、收藏戲曲上,而且每一樣都造詣頗深。
  • 袁世凱像洪憲紀元飛龍幣,袁世凱皇帝夢的產物現如今收藏市場如何?
    洪憲為袁世凱所創中華帝國年號。自袁世凱1915年12月25日宣布第二年改元「洪憲」,到1916年3月22日不得不取消帝制,23日正式頒令廢止洪憲年號吊銷帝制[1]。一共坐了83天的未正式登基的皇帝。 在袁世凱稱帝的83天期間,一些吹捧他的政客在中央造幣總廠鑄造了洪憲年號的機制幣。
  • 與敵人打交道,袁世凱有四種做法,前三種很大氣,最後一種太狠毒
    有雄才大略之人,再高調開創性地做事,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困境——總要人站出來反對攻擊你,但他反對攻擊你未必是出於險惡的用心,只是看不懂、看不清你的所作所為,但如果你運氣不佳,應對不當,本已展開的前途很可能會戛然而止。
  • 晚清風雲漳洹之問,宣統繼位罷黜袁世凱,為何卻導致袁氏崛起?
    在奕劻和張之洞的勸說之下,載灃最終決定放過袁世凱,以「現患足疾、步履維艱」為理由勒令袁世凱解甲歸田,返回家鄉養老。其實袁世凱的足疾並非是載灃隨意找的藉口,當年袁世凱過五十大壽之時因為收禮太多而被御史江春霖參了一本,慈禧太后下令召見並嚴詞訓斥。
  • 袁世凱在小站練兵,他用一般人想不到的「招」,收服部下的心
    袁世凱的這支「定武軍」,可稱作是一支「新軍」,絕對是當時最具有現代化的一支軍隊。經過袁世凱兩三年的專心訓練,到了1897年,清政府將袁世凱的「新建陸軍」、聶士成的「武毅軍」、董福祥的「甘軍」合併,稱為「北洋三軍」。袁世凱僅僅用了這麼短的時間,就讓定武軍脫穎而出,可謂是一位「軍事奇才」。
  • 《琅琊榜2》長林王不簡單 曾演袁世凱增肥30斤被張藝謀嫌棄太好看
    50年過去,風雲變幻,權謀爭鬥,利益計算卻只是換了一種方式重新粉墨登場。這一回,兄弟情深的,不再是胡歌和王凱,而是黃曉明和劉昊然。結果背後的冷箭,嗖嗖地就發射了。老年蕭庭生其人,依然面如冠玉,風度翩翩,儒雅又英武,一股堅毅的英氣迎面而來。作為父親,對待兒子又是嚴厲中帶著溫情,有為父的尊嚴卻又足夠的寬容。
  • 孫中山不願意做總統?為什麼只有區區三個月,就讓位給了袁世凱?
    可是,沒多久,屁股還沒坐穩的孫中山便辭去了臨時大總統之職,讓位給了袁世凱。難道是孫中山不願意做總統嗎?為什麼只有區區三個月,就讓位給了袁世凱?如果說孫中山不願意做大總統,顯然是不可能的。否則的話,他也沒有必要從美國回國了,就算回國是想參加革命,他也完全可以拒絕後來的投票。
  • 武昌起義爆發後,袁世凱對馮國璋說了六個字,盡顯其權術手段
    袁世凱字慰亭,是北洋軍閥領袖,早年在朝鮮駐軍,擊敗日軍,歸國後在天津小站督練新軍。1908年11月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相繼死去,宣統即位,這時的袁世凱,因為手握重兵而被朝中的攝政王載灃忌憚,隨即他以「回籍養痾」為名將袁世凱逐出朝廷。
  • 末代皇帝不安定,為何袁世凱反而把溥儀保護起來,原來他留了一手
    總之,溥儀作為一個不安定的危險分子,和其亡國之君是一模一樣,並沒有什麼兩樣。既然如此,當初袁世凱接管清政府的時候,為什麼不但不殺溥儀,而且還給予溥儀優厚的待遇呢?(袁世凱舊照)是因為袁世凱不敢殺溥儀嗎?當然不是的。當初袁世凱憑藉自己手中掌控的兵權,控制了朝廷。他要殺溥儀,再簡單不過了。而且,他還可以借殺掉溥儀,聲討清王朝的罪責,在全國引起大家的擁戴支持。
  • 袁世凱三姨太貌美如花卻一生不得寵,多年後子女揭開真實原因
    朝鮮閔妃金氏是朝鮮王妃的表妹,長得膚白貌美,朝鮮國王為了增進與袁世凱這位大清特使的感情,特意將年方二八的金氏許配給袁世凱做了三姨太。當時,嫁入袁家的除了金氏本人,還有她帶來的兩個陪嫁丫鬟,袁世凱將她們主僕三人一併納入「後宮」,如此一來,除了袁世凱原本的一妻一妾,袁府又多了三位姨太太。出身高貴的金氏僅僅位列第三,這讓她十分不爽。
  • 慈禧太后喝人乳美容養顏,袁世凱效仿為何卻影響了健康?
    這種說法將袁世凱的死因簡單歸結於政治原因,但這並不是袁世凱之死的全部真相。袁世凱從當皇帝到去世僅僅只有幾個月,在僅僅只個月的時間裡袁世凱就會因為「憂懼」突發疾病而亡,著實有點太快了。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歸根到底問題還是出在袁世凱的身體上。
  • 袁世凱死後,為什麼一個不受寵的朝鮮公主為其殉情?
    近代中國的風雲人物怎能不提袁世凱?他立的功是大功,過也是大過,當然這裡我們不提他的功過是非,我們只來看看他的家庭生活。袁世凱死後,其中一位朝鮮籍的妾自殺殉情。這位妾姓金,也有稱閔氏。她是朝鮮皇族人,小名叫碧蟬,朝鮮明成皇后的表妹。小時候被朝鮮王妃母家收養了,做了閔氏的養女。也有說她是朝鮮公主,不過以訛傳訛罷了。
  • 發哥演袁世凱 趙本山對大腕很服氣
    記者 馮澤    國慶長假,獻禮片《建黨偉業》轉戰天津,拍攝袁世凱宣誓就職大總統的戲份。至此,周潤發扮演的袁世凱首度曝光。  和大部分演員不同的是,發哥這次不是客串演出,「我的戲份佔了整部電影的三分之一,拍都要拍十一二天呢。」他承認,自己在長相方面跟袁世凱並不像,「他的臉比我圓,聽說本來是想找曾志偉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