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袁世凱其人?是復闢的獨夫民賊,還是魔力惑人的命世英雄

2021-01-12 騰訊網

1916年6月6日.清晨3時,一代梟雄袁世凱帶著他未完的事業,帶著滿腔怒火和一身的罵名,永遠地離去了。讓人感動的是,直到他臥榻不能自理的時候,手中的公務仍然沒有停止。他立下遺囑,不要舉行國葬,全部後事由袁家自行料理

這一年對他來說太艱難了,是他幾十年政治生涯中未曾經歷過的驚濤駭浪。

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裡,他經歷了從萬人擁戴到眾叛親離。從雲南起義開始,他的皇帝之路就遍布荊棘。袁世凱稱帝後的每天都惶惶不安,他已經害怕接到電報,因為沒有一個好消息,不是宣布起義,就是特意來電罵他。

在接到陳宧「與袁個人斷絕關係」的來電時,他氣得渾身發抖,以致於昏厥過去。而且此時的袁世凱已經是病入膏肓,時日無多了,他已經承受不住接踵而來的打擊了。嚴重的病情加上外在的壓力,大總統的最後時刻確實是有些艱難。

袁世凱在遺令中這樣說「本大總統忝膺國民付託之重,徒以德薄能鮮,心餘力拙,於救國救民之夙願,愧未能發萬一」這是他自己給自己的評價,大概意思就是自己辜負了國民。但是與此同時,他給自己還留一了一幅著名的輓聯: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

袁世凱自己給自己的評價是有些矛盾的,那麼在其他人眼中的袁世凱是怎麼樣的呢?

民國四年12月11日,在一場大會中,全體通過了擁戴袁世凱稱帝的決議。此一舉震驚海內外 ,因為這不僅僅是從總統到聖主皇帝的稱呼的變化,這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巨變,是民主共和剛剛誕生就遭遇的一場浩劫。袁世凱會接受這個請辭嗎?他敏銳的政治嗅覺和圓滑世故的處世哲學告訴他,需要拒絕。他並非是不想,而是半推半就,等待著下一步的水到渠成。他學著曹丕和王莽的樣子,假意推脫,以約法和自己功德不足為由,推辭了勸進的眾人。

但是每個人心裡都清楚,大總統是在等一個讓天下人都信服的理由,他需要別人將他的功勞、苦勞都公之於世,替他洗刷所有的罵名,並且爭取到人心。所以,又一篇洋洋灑灑長達2600字的推戴書在大會休息的5分鐘時間裡就橫空出世,這驚人的速度讓人瞠目結舌。但是袁世凱沒有想到的是,他的皇帝生涯和會這篇推戴書一樣,都是曇花一現。

推戴書中,小弟們為袁世凱羅列了六大蓋世奇功。

其一是袁總統編練新軍,修訂條律,革除軍中弊端,一改軍容軍貌,此經武一功。

其二是巡撫山東,平定叛亂,保境安民,推戴書中原文「以一省之治安,砥柱中流」。又順合時勢,促成和局,是國家免得分裂,此匡國之功。

其三是授任北洋大臣,推行文明新政,實現文明開化。

其四是促成南北和議,保護皇室,減少戰端,避免了生靈塗炭。

其五是穩定政局,收服人心,使國家免於內戰,不致淪亡。

其六是結交友鄰,不使中國孤立於全世界。

如果真如袁世凱心腹所說的這樣,那袁世凱就算稱帝,也當為一代明君,可惜造化弄人。83天的皇帝生涯,歷史沒有留給他證明自己的機會,他究竟是想大權獨攬,還是想真正改造帝制,答案越來越模糊。

袁世凱的心腹認為他是千古難遇的聖君,可是其他派系勢力和知識分子就不這麼認為了。雖然做總統和做皇帝都是管理者,但是在共和之勢熊熊烈烈的時刻,他無疑成了絕大多數人的眼中釘,肉中刺。在當時的中國,無論是誰,都已經不可能再次將皇權扶起來。

在革命黨眼中,袁世凱是個反覆小人,他一方面勸清帝退位,來麻痺革命黨人,另一方面自己又在悄悄籌備稱帝事宜,再造帝制;在以康梁為首的改革派眼中,袁世凱是出賣改革的罪人,是歷史進步的阻礙者;在普通知識分子眼中,袁世凱有著逆流而上的狂妄自大,必將自食惡果。

總之,在當時一起表演的舞臺上,大部分人都認為,袁世凱是一個大反派。當時李大釗評價袁世凱「一世怪傑的袁世凱,以符合民意而再起者,卒以偽造民意而亡」。陳伯達評價袁世凱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種政治結晶,一個集中的黑暗影

但是袁世凱雖然有悍然稱帝的倒行逆施,但是他也有著濟世救民的理政才華。當時還是有很多人認為袁世凱是很有治國才能的。孫中山先生就是典型的一位。他曾經稱「今日之中國,惟有交項城治理」,顯然單就能力來說,他是相信袁世凱的,後來翻臉也只是因為孫中山背叛共和。

時人謂「袁世凱真能辦事,氣度也不凡;雖然習慣於玩權術使詐,但也是迫於時事,不得不這樣……他真是一個魔力惑人的命世英雄啊!」

袁世凱的風評可能有點類似三國時候的曹操,但是比起曹操,袁世凱多走了一步:稱帝。所以他得到的罵名更多。或許在民國初,真的有不少人,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凱身上。因為袁世凱在滿清和民國中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他北洋出身,又籠絡了一批新式人才。也是那個時代為數不多,威武兼備的大人物。

當時間軸拉得夠長,我們才更有機會看見歷史的全貌。撥開那一段歷史層層的迷霧,我們需要去發現袁世凱的歷史定位和歷史選擇。

袁世凱是否真的有曠世奇功?還是真的一無是處?我想所有的肯定和否定都是不完整的,人本身就是複雜的,更何況是一個生活在特殊背景下的大人物。

袁世凱應當有功。但是功勞多大需要細細地來討論。

袁世凱在早年曾經駐使朝鮮,在任職期間他雷厲風行,行事果斷,有著出色的表現,也算是沒有辱沒一個大國該有的風範。吳長慶對他稱讚有加:「治軍嚴肅, 調度有方, 爭先攻剿, 尤為奮勇」。後來逢上編練新軍,他又充當了重要角色。

在1895年,他受命到天津小站操練新軍,在此期間,他積極採取國外先進的軍事理念,教育官兵「上為國家禦侮, 下為生民除暴」,同時他還對軍制進行大膽革新。除此之外,他又興建了許多的講武堂,來指導一批新的軍事將領。不管怎麼說,袁世凱對於我國軍事的近代化的確起到了一定作用。

袁世凱可圈可點的功績還有一點就是,他早早地就對新政表示支持。在被八國聯軍打怕了之後,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也終於有了新政的想法,面對這革新的政策,當時擔任山東巡撫的袁世凱率先表示了支持,成為當時地方大員的領頭羊。

袁世凱的確算得上一個實幹家,他從不是只說說而已。他在山東、直隸大力推行新政,開辦了很多的新式學堂,一度使所轄之地的教育領先全國。在教育方面,他的另一大貢獻就是和張之洞一起奏停了科舉制度。

袁世凱還做過其他的利國利民的好事,比如說興辦實業,大力發展經濟。他不僅督促工農業發展,而且開辦銀圓局,對我國金融行業的進步奠定了一些基礎,此外他還親自督辦京張鐵路的建成。從這些方面來看,他也是有過實實在在的貢獻的,並非完全是落後的,反動的。

但是也不能因為袁世凱的一點成績,就抹去他罪惡的一面。我們細細品讀袁世凱心腹給他列舉的六大功勳,其實多是對他罪過的一種曲解。

袁世凱平叛山東其實就是在鎮壓義和團運動,幫助帝國主義者血腥清洗本國同胞。

他促成南北和議,其實是為了自己進一步的權力竊取,雖然讓國家暫時免於戰亂,但是也讓國家的共和之路無比艱難,同時帶來的還有十幾年的軍閥混戰。

他穩定政局,其實是為了北洋軍閥的專制統治,而且他不知道的是,正是他一手穩定的政局才造就了十幾年的戰火紛飛,民不聊生。

他結交外鄰,其實是在用國家利益換取帝國主義的支持,也正是一個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使得袁世凱民心盡失。

可以說,推戴書中的六大「功」,同樣可以解釋為殺同胞一罪、媚外一罪、專制一罪、利己一罪,四大罪。

袁世凱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歷史也在不斷地回答。或許負面的理解居多,但是仍然有些人會理解他的做法,認為他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有人在道德層面猛烈地抨擊,有人在政治層面瘋狂地吹捧。如果沒有後來的稱帝一事,袁世凱或許也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認可,但是,沒有人可以重來,在歷史的大勢中,一失足定是千古恨。

或許,他在生命的彌留之際是後悔的,是無助的,但是再也不會有人聽他辯解了,無論他的初衷是什麼,他都已經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面。

袁世凱曾經風光無限,但是一瞬間的謝幕,總顯得有些落寞。時間能抹去很多東西,但抹不去人們心中的公平正義。隨著時間長河的流轉,每個歷史人物都會迎來最適合自己的評價,人們不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或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讀,但是最後在那裡等待著我們的,一定是久違的重逢。

相關焦點

  • 袁世凱稱帝復闢,大搞獨裁,為何還說他是中國的華盛頓?
    對於當時的許多革命黨人來講,大家前赴後繼,拋頭顱,灑熱血,最後獲利的卻是袁世凱,估計心中怎麼都想不通。但相比於獨裁、陰謀、甚至於稱帝來講,我更傾向於讚賞袁世凱的功績。在清末民初,袁世凱就是那個時代的英雄,他的舉動改變了中國的命運,更維護國家的民族和統一。對於一個歷史人物來講,沒有任何功勞比得上這個了。
  • 張勳一生忠孝節義、道德水準極高,卻因「復闢」遭世人口誅筆伐
    這個人就是我們中學歷史學過的張勳,由於「張勳復闢」這個事兒太著名,以至於很多人都在研究張勳復闢的原因以及他復闢的過程,失敗後張勳以及「辮子軍」的結局,卻經常忽略了張勳這個人。孫中山先生對他的評價是:清室遜位,本因時勢。張勳強求復闢,亦屬愚忠,叛國之罪當誅,戀主之情自可憫。文對於真復闢者,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之也。可見張勳雖然因為復闢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但他的為人卻得到了當時很多人的讚揚。張勳1923年9月12日,因病在天津逝世,終年69歲,溥儀賜諡"忠武"。
  • 「辮帥」張勳復闢,欲迎娶平劇名角劉喜奎,劉喜奎一句話成功脫身
    自清政府倒臺,到民國初建這一段時間裡,不管是在北京城還是中國的各個角落,都有一批曾經的晚清官員搖身一變,成為了民國政府的文官武將。而在這些人中,又屬張勳最為引人注目。為什麼呢?因為他的打扮太「復古」了。
  • 楊度:支持袁世凱特別積極,晚年轉變極大,成為周恩來惦記的人
    楊度等人在袁世凱父子的密謀授意下,利用二十萬兩活動經費,聯絡孫毓筠、嚴復、胡瑛、劉師培、李燮和等六人,「以籌一國之治安」為幌子,組成袁賊復闢的御用工具——籌安會。發表《君憲救國論》等文章,袁世凱看後,對其讚賞不已。袁世凱親筆為其題下「曠代逸才」的橫幅,賞賜給楊度(見《袁世凱傳》)。
  • 袁世凱在朝鮮有多厲害?娶妻睡皇后,還被稱為是日軍剋星
    袁世凱得李鴻章奏請,被任命為「總理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1884年12月4日,朝鮮開化黨人在日軍支持下發動政變。袁世凱力排乾擾,獨立承擔,以少勝多,逼使日本駐朝公使竹潻逃跑仁川。粉碎了日本企圖染指朝鮮的陰謀。由此,袁世凱被清廷欽命為駐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成為一名威逼「四夷」之外交官!
  • 袁世凱去世前,大兒子問皇位咋辦,他回了2字,至今令人肅然起敬
    不過,辛亥革命成功後,其又搞起了復闢封建的老一套,不但竊取了革命成果,還自稱皇帝,建立中華帝國,改年號為「洪憲元年」。 雖然袁世凱最終的稱帝行為讓人唾棄,但他還是相當有功績的。其接手政權後,仿照西方陸軍設立了步、騎、炮、工、輜等兵種,是中國近代新式軍隊改革之父。
  • 袁世凱為何在臨終前大呼「楊度誤我」?解密縱橫家楊度的傳奇人生
    1915年,袁世凱要復闢做洪憲皇帝時,《廣智報》發表了諷刺漫畫《走狗圖》,其中便有楊度,除此之外還有個《天演論》的作者嚴復。為了幫助袁世凱復闢,楊度在辛亥革命之後的南北會談中,縱橫捭闔,不斷的幫助袁世凱拉攏勢力。
  • 袁世凱登基時所坐的龍椅,木頭椅子夾乾草,真相氣死袁世凱
    沒錯,確實是我們的最後一位「偽」皇帝――袁世凱。為什麼這樣說呢?這就要再往前說了,我就免費為大家講講歷史。在孫中山進行了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通過一些小手段,扳倒了孫中山自己坐上了中華民國最高統領的位置,讓孫中山的革命果實落到了他的手裡,然而這還不能讓他滿意,他還想要更大的權利,想要做一個隻手遮天的皇帝。
  • 袁世凱背負千古罵名的背後經歷了什麼?他真的只是在做皇帝夢嗎?
    歡迎來到民國梟雄傳之袁世凱的終章,這篇文章我們只討論一個問題,那就是袁世凱為什麼要當皇帝?有人說,袁世凱如果在1913年或者1914年死掉了,那麼這個人留給歷史的背影一定會相當偉大,但他在1916年選擇了當皇帝,這個舉動一下子毀掉了他前半生所有的努力,「竊國大盜」這個名號從此牢牢地刻在了他的身上,後人每每提起他的時候,都沒有辦法繞過他曾經復闢的事實。
  • 溥儀為何差點成為袁世凱女婿?最後又是為什麼沒成呢?
    根據《清史稿·本紀二十五·宣統皇帝本紀》的記載:「三十四年冬十月壬申,德宗大漸,太皇太后命人養育宮中。正午,德宗崩,奉太皇太后懿旨,入承大統,為嗣皇帝,嗣穆宗,為嗣皇帝,為嗣皇帝,年僅三歲。愛新覺羅·溥儀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他年輕時就登基為帝,與其他皇帝不同的是,當上皇帝後,他並沒有享受過皇帝的生活,被捲入了時代的漩渦。
  • 韋千裡:袁世凱異相異命,年少就被推斷定
    餘非醜化命理,但沒有淵博的知識,你如何使你所學如虎添翼?如何啟發人,對人有裨益?你讀過大學嗎?在那種氛圍的人有什麼特色?你參過軍嗎?等等。處處留心皆學問。2.貴在能用則用,不能用不可用。命理貴在化繁就簡,把握要素。例如斷婚姻,要素就僅那麼幾個,無關的知識如父母學歷等等,千萬不要牽扯進去,當然不排除有關係,但只能增加你判斷難度。3.天地有別,陰陽有別。
  • 袁世凱在小站練兵,他用一般人想不到的「招」,收服部下的心
    袁世凱作為一代梟雄,他因「復闢醜聞」使得自己的名聲跌落千丈,他去世後,使得中原大地上軍閥林立,刀兵四起,亂作一團。袁世凱在小站練兵,他是如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他用哪些招收攏部下的人心呢?袁世凱的這支「定武軍」,可稱作是一支「新軍」,絕對是當時最具有現代化的一支軍隊。經過袁世凱兩三年的專心訓練,到了1897年,清政府將袁世凱的「新建陸軍」、聶士成的「武毅軍」、董福祥的「甘軍」合併,稱為「北洋三軍」。袁世凱僅僅用了這麼短的時間,就讓定武軍脫穎而出,可謂是一位「軍事奇才」。
  • 一己之力顛覆洪憲帝國,袁世凱死不瞑目,此人才是無雙國士
    一己之力顛覆洪憲帝國,袁世凱死不瞑目,此人才是無雙國士 1915年12月,袁世凱宣布自稱皇帝,此舉遭到各方反對轟轟烈烈的護國運動爆發,內外交困的狀況下袁世凱憂憤成疾很快就因為尿毒症不治身亡。袁世凱的皇帝夢僅僅維持83天,袁大頭也成了全世界的笑柄。
  • 魯迅生平只見過袁世凱一次,說話刻薄的他,卻用30字給予高度評價
    魯迅罵人確實有一套,可我們發現他對袁世凱的評價卻很正面。袁世凱是在國人的一片指責中病死的,他在遺書中寫道:「恨只恨我,讀書時少,歷事時多。今萬方有事,皆由我起。帝制之誤,苦我生靈,勞我將士,群情惶惑,商業凋零,如此結果,咎由自取。誤我事小,誤國事大,摸我心口,痛兮愧兮!」
  • 袁世凱注重養生,無壞習慣早睡早起,卻只活了五十多歲,有一羞恥原因
    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人,是民國時期的第一位大總統,袁世凱一生也是南徵北戰,他對於中國是有貢獻的,雖然後來的復闢,導致了自己的落敗,但是這個人,還是好壞摻半,不過他作為北洋新軍的創始人,也算是個將軍,他也身強體壯的,但是他只活了五十七歲。
  • 老照片:圖1袁世凱的機要女秘書,圖6張愛玲和李香蘭在一起
    1912年,袁世凱登上民國總統的寶座之後,呂碧城憑藉與袁世凱的舊交,出任總統府機要秘書,後又擔任參政一職。 後來袁世凱欲復闢稱帝,呂碧城辭官離京,移居上海。她與外商合辦貿易,兩三年間,積聚了一筆可觀的財富。
  • 明朝一武將,三百年後竟被袁世凱追認為皇帝,他是誰?
    時至現代,關於諸多晚清和民國的歷史人物的評價仍然未曾蓋棺定論,其中就包括李鴻章和袁世凱等人。之前對於他們的評價都是賣國漢奸之類,但近些年來的學者逐步發掘史料後發現,袁世凱雖然是個歷史反面人物,但是身處那樣的時代,他也曾經盡力維護國家利益的一面,所以之後對他的評價更加客觀和中性。
  • 袁世凱走上復闢的道路屬於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嗎?且看這背後的故事
    上兩篇文章我們分別講了袁世凱的少年時代和在清廷沉浮的時代,隨著武昌起義的爆發,清政府的統治搖搖欲墜,再次出山的袁世凱以北洋軍為資本,牢牢扼住了清朝的咽喉,這一次,他再也沒有掩飾自己的野心,而是獅子大開口,直接向革命黨伸手要了民國大總統的位子。
  • 末代皇帝不安定,為何袁世凱反而把溥儀保護起來,原來他留了一手
    比如張勳就曾試圖借他復闢。日本人本來與他沒什麼關係,為了更容易地侵略中國,也想借他的名頭,借老百姓對皇帝的迷信,借滿清在東三省的根脈,扶持他當皇帝,收買人心。總之,溥儀作為一個不安定的危險分子,和其亡國之君是一模一樣,並沒有什麼兩樣。既然如此,當初袁世凱接管清政府的時候,為什麼不但不殺溥儀,而且還給予溥儀優厚的待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