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6月6日.清晨3時,一代梟雄袁世凱帶著他未完的事業,帶著滿腔怒火和一身的罵名,永遠地離去了。讓人感動的是,直到他臥榻不能自理的時候,手中的公務仍然沒有停止。他立下遺囑,不要舉行國葬,全部後事由袁家自行料理。
這一年對他來說太艱難了,是他幾十年政治生涯中未曾經歷過的驚濤駭浪。
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裡,他經歷了從萬人擁戴到眾叛親離。從雲南起義開始,他的皇帝之路就遍布荊棘。袁世凱稱帝後的每天都惶惶不安,他已經害怕接到電報,因為沒有一個好消息,不是宣布起義,就是特意來電罵他。
在接到陳宧「與袁個人斷絕關係」的來電時,他氣得渾身發抖,以致於昏厥過去。而且此時的袁世凱已經是病入膏肓,時日無多了,他已經承受不住接踵而來的打擊了。嚴重的病情加上外在的壓力,大總統的最後時刻確實是有些艱難。
袁世凱在遺令中這樣說「本大總統忝膺國民付託之重,徒以德薄能鮮,心餘力拙,於救國救民之夙願,愧未能發攄萬一」這是他自己給自己的評價,大概意思就是自己辜負了國民。但是與此同時,他給自己還留一了一幅著名的輓聯: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
袁世凱自己給自己的評價是有些矛盾的,那麼在其他人眼中的袁世凱是怎麼樣的呢?
民國四年12月11日,在一場大會中,全體通過了擁戴袁世凱稱帝的決議。此一舉震驚海內外 ,因為這不僅僅是從總統到聖主皇帝的稱呼的變化,這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巨變,是民主共和剛剛誕生就遭遇的一場浩劫。袁世凱會接受這個請辭嗎?他敏銳的政治嗅覺和圓滑世故的處世哲學告訴他,需要拒絕。他並非是不想,而是半推半就,等待著下一步的水到渠成。他學著曹丕和王莽的樣子,假意推脫,以約法和自己功德不足為由,推辭了勸進的眾人。
但是每個人心裡都清楚,大總統是在等一個讓天下人都信服的理由,他需要別人將他的功勞、苦勞都公之於世,替他洗刷所有的罵名,並且爭取到人心。所以,又一篇洋洋灑灑長達2600字的推戴書在大會休息的5分鐘時間裡就橫空出世,這驚人的速度讓人瞠目結舌。但是袁世凱沒有想到的是,他的皇帝生涯和會這篇推戴書一樣,都是曇花一現。
推戴書中,小弟們為袁世凱羅列了六大蓋世奇功。
其一是袁總統編練新軍,修訂條律,革除軍中弊端,一改軍容軍貌,此經武一功。
其二是巡撫山東,平定叛亂,保境安民,推戴書中原文「以一省之治安,砥柱中流」。又順合時勢,促成和局,是國家免得分裂,此匡國之功。
其三是授任北洋大臣,推行文明新政,實現文明開化。
其四是促成南北和議,保護皇室,減少戰端,避免了生靈塗炭。
其五是穩定政局,收服人心,使國家免於內戰,不致淪亡。
其六是結交友鄰,不使中國孤立於全世界。
如果真如袁世凱心腹所說的這樣,那袁世凱就算稱帝,也當為一代明君,可惜造化弄人。83天的皇帝生涯,歷史沒有留給他證明自己的機會,他究竟是想大權獨攬,還是想真正改造帝制,答案越來越模糊。
袁世凱的心腹認為他是千古難遇的聖君,可是其他派系勢力和知識分子就不這麼認為了。雖然做總統和做皇帝都是管理者,但是在共和之勢熊熊烈烈的時刻,他無疑成了絕大多數人的眼中釘,肉中刺。在當時的中國,無論是誰,都已經不可能再次將皇權扶起來。
在革命黨眼中,袁世凱是個反覆小人,他一方面勸清帝退位,來麻痺革命黨人,另一方面自己又在悄悄籌備稱帝事宜,再造帝制;在以康梁為首的改革派眼中,袁世凱是出賣改革的罪人,是歷史進步的阻礙者;在普通知識分子眼中,袁世凱有著逆流而上的狂妄自大,必將自食惡果。
總之,在當時一起表演的舞臺上,大部分人都認為,袁世凱是一個大反派。當時李大釗評價袁世凱「一世怪傑的袁世凱,以符合民意而再起者,卒以偽造民意而亡」。陳伯達評價袁世凱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種政治結晶,一個集中的黑暗影」
但是袁世凱雖然有悍然稱帝的倒行逆施,但是他也有著濟世救民的理政才華。當時還是有很多人認為袁世凱是很有治國才能的。孫中山先生就是典型的一位。他曾經稱「今日之中國,惟有交項城治理」,顯然單就能力來說,他是相信袁世凱的,後來翻臉也只是因為孫中山背叛共和。
時人謂「袁世凱真能辦事,氣度也不凡;雖然習慣於玩權術使詐,但也是迫於時事,不得不這樣……他真是一個魔力惑人的命世英雄啊!」
袁世凱的風評可能有點類似三國時候的曹操,但是比起曹操,袁世凱多走了一步:稱帝。所以他得到的罵名更多。或許在民國初,真的有不少人,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凱身上。因為袁世凱在滿清和民國中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他北洋出身,又籠絡了一批新式人才。也是那個時代為數不多,威武兼備的大人物。
當時間軸拉得夠長,我們才更有機會看見歷史的全貌。撥開那一段歷史層層的迷霧,我們需要去發現袁世凱的歷史定位和歷史選擇。
袁世凱是否真的有曠世奇功?還是真的一無是處?我想所有的肯定和否定都是不完整的,人本身就是複雜的,更何況是一個生活在特殊背景下的大人物。
袁世凱應當有功。但是功勞多大需要細細地來討論。
袁世凱在早年曾經駐使朝鮮,在任職期間他雷厲風行,行事果斷,有著出色的表現,也算是沒有辱沒一個大國該有的風範。吳長慶對他稱讚有加:「治軍嚴肅, 調度有方, 爭先攻剿, 尤為奮勇」。後來逢上編練新軍,他又充當了重要角色。
在1895年,他受命到天津小站操練新軍,在此期間,他積極採取國外先進的軍事理念,教育官兵「上為國家禦侮, 下為生民除暴」,同時他還對軍制進行大膽革新。除此之外,他又興建了許多的講武堂,來指導一批新的軍事將領。不管怎麼說,袁世凱對於我國軍事的近代化的確起到了一定作用。
袁世凱可圈可點的功績還有一點就是,他早早地就對新政表示支持。在被八國聯軍打怕了之後,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也終於有了新政的想法,面對這革新的政策,當時擔任山東巡撫的袁世凱率先表示了支持,成為當時地方大員的領頭羊。
袁世凱的確算得上一個實幹家,他從不是只說說而已。他在山東、直隸大力推行新政,開辦了很多的新式學堂,一度使所轄之地的教育領先全國。在教育方面,他的另一大貢獻就是和張之洞一起奏停了科舉制度。
袁世凱還做過其他的利國利民的好事,比如說興辦實業,大力發展經濟。他不僅督促工農業發展,而且開辦銀圓局,對我國金融行業的進步奠定了一些基礎,此外他還親自督辦京張鐵路的建成。從這些方面來看,他也是有過實實在在的貢獻的,並非完全是落後的,反動的。
但是也不能因為袁世凱的一點成績,就抹去他罪惡的一面。我們細細品讀袁世凱心腹給他列舉的六大功勳,其實多是對他罪過的一種曲解。
袁世凱平叛山東其實就是在鎮壓義和團運動,幫助帝國主義者血腥清洗本國同胞。
他促成南北和議,其實是為了自己進一步的權力竊取,雖然讓國家暫時免於戰亂,但是也讓國家的共和之路無比艱難,同時帶來的還有十幾年的軍閥混戰。
他穩定政局,其實是為了北洋軍閥的專制統治,而且他不知道的是,正是他一手穩定的政局才造就了十幾年的戰火紛飛,民不聊生。
他結交外鄰,其實是在用國家利益換取帝國主義的支持,也正是一個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使得袁世凱民心盡失。
可以說,推戴書中的六大「功」,同樣可以解釋為殺同胞一罪、媚外一罪、專制一罪、利己一罪,四大罪。
袁世凱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歷史也在不斷地回答。或許負面的理解居多,但是仍然有些人會理解他的做法,認為他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有人在道德層面猛烈地抨擊,有人在政治層面瘋狂地吹捧。如果沒有後來的稱帝一事,袁世凱或許也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認可,但是,沒有人可以重來,在歷史的大勢中,一失足定是千古恨。
或許,他在生命的彌留之際是後悔的,是無助的,但是再也不會有人聽他辯解了,無論他的初衷是什麼,他都已經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面。
袁世凱曾經風光無限,但是一瞬間的謝幕,總顯得有些落寞。時間能抹去很多東西,但抹不去人們心中的公平正義。隨著時間長河的流轉,每個歷史人物都會迎來最適合自己的評價,人們不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或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讀,但是最後在那裡等待著我們的,一定是久違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