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濟篆書臨史頌鼎銘軸

2020-12-21 騰訊網

《臨史頌鼎銘》軸,清,張廷濟書,紙本,篆書,縱137.3釐米,橫30.9釐米。

釋文:

唯三年五月丁巳,王在宗周,令史頌省穌,友裡君百姓,帥堣盩於成周,休有成事。穌賓璋、馬四匹、吉金,用作彝。頌其萬年無疆。日揚天子命,子子孫孫永寶用。

自識釋文:

周史頌敦文六十有三,失蓋,同邑新坊沈氏設質庫,於松江金山縣姚家廊下獲此敦,不知何時重轉入平湖錢子嘉天樹手,餘以二百金購得。王在宗周令史頌盩於成周,則此為西周時器。吾甥徐籀莊同柏,考釋甚詳核,異日當舉以勒諸石。道光十年庚寅又四月廿又九日摹學並識,叔未張廷濟時六十三歲。

鈐張廷濟印章五方:「張叔未」、「廷濟」、「新篁裡」、「寶穰」、「張叔未鐘鼎學」。

本幅錄自史頌鼎銘文。史頌鼎,西周晚期食器。器腹內壁有銘文6行63字,內容是史頌受周王之命省視蘇地,受到賓贈,史頌遂作此鼎以紀念此事,並頌揚周天子。張廷濟不僅是金石學家,而且是著名收藏家,富藏鐘鼎彝器,史頌鼎即是其一。張氏於幅末自跋中詳述了此鼎的收藏經過。此鼎現藏上海博物館。

此作書寫於道光十年(1830年),張廷濟時年63歲。所書銘文與原銘文字形相比,外形雖頗接近,但由於書寫材質與書寫工具不同,筆畫柔勁富於彈性,使轉靈動自如,表現出筆墨輕重濃淡的變化。將古拙與生動融於一處,這是清代碑學書家所開創的書法審美境界,張廷濟此作便是成功範例。

相關焦點

  • 從篆書起源到各時期的發展,從篆書欣賞到篆書的學習:雜談篆書
    篆書書法是中國書法的五大書體之一,它和楷書、行書、草書、隸書一道構成了獨特的中國漢字書法藝術。篆書的很多書法經典佳作,千百年來廣為流傳,至今仍被書法愛好者所學習和欣賞。在書法的五大書體之中,篆書恐怕是最神秘,最不為人所了解的一種書體。它如何的起源與演變?又在歷朝歷代各個時期如何發展?我們應該如何欣賞篆書?又如何學習篆書?當代篆書發展現狀?
  • 淺談篆書的發展
    圖6:秦朝李斯嶧山碑局部篆書被認為是中國文字的鼻祖,故碑額的題詞或冊頁的封面題詞,古人都習慣用篆書,以示莊重;而真行草等書法作品是絕不能用篆書落邊款的。因此,篆書有萬佛朝宗的說法,說他最古老是毫無疑義的。
  • 如何練好篆書
    篆書是一種非常美觀的書體,形體修長,結構對稱,線條圓轉流暢且有韻律,婉麗瀟灑,氣魄宏大,是書法藝術的瑰寶。這麼漂亮的書體,我們又如何練好呢?要想練好篆書,必須學會筆筆中鋒,筆畫粗細均勻。篆書筆畫以圓畫為主,多圓轉而無方折,圓勁細挺是篆書筆畫的基本審美特徵。學篆書必須從基本筆畫入手,循序漸進,掌握好偏旁書寫技巧及章法的運用,是學好篆書的關鍵。
  • 篆書委員會副主任高慶春,書法估價2000元,網友驚訝篆書能這樣寫
    篆書委員會副主任高慶春,書法估價2000元,網友驚訝篆書能這樣寫!中書協是書法家隊伍的頂尖組成人員,在這個書法系統內,又按照書法理論、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類別,分成了一些不同專業的委員會。事實上,這種分法有科學性,也有非必要性。
  • 書法名家石開篆書非驢非馬,網友批其鬼畫符,專家:篆書的大貢獻
    石開篆書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關於書法故事是石開教授。石開教授是福州人,他學習書法較早,又接受過謝義耕等書法名家的書法指點。因此石開教授在很小的時候就把書法基本功打得很深了。石開篆書因此,石開教授在書法界的地位也是如泰山般巍巍,受到很多人的尊敬。
  • 學篆書,從識篆字開始
    篆書是最早出現的漢字書體。學習書法不單是要學習寫字,還要了解漢字發展演變的歷史和與漢字書寫有關的知識,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和審美能力。一方面了解篆書基礎知識方面的內容,包括哪些主要的字體樣式,發展變化的基本過程,了解篆書的用筆、結字和章法三個方面的基本特徵。
  • 篆書書寫的筆畫順序(組圖)
    學過書法的人都應該知道,篆書比較圓滑,簡潔明了,看著簡單寫起來難,其中是蘊含著一定道理的。怎樣才能寫好一筆篆書呢?篆書的許多筆畫看似一筆完成,實則靠若干搭接筆而寫成的,要使接筆處不留痕跡,主要是前一筆的盡處無須回鋒,後一筆勢插入,兩筆重合正好將搭接處掩藏於筆畫之中。搭接筆是篆書筆法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環,掌握了這一環節,就能使字舒暢婉轉,遒勁自然。
  •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篆書篇
    篆書是漢字之「祖」、書體之「源」。篆書屬於古文字,自隸書等今文字出現以後,篆書的實用性就降低了,但藝術性絲毫沒有受到影響,仍然是人們從事書法藝術的創造時重要的一種字體。象其他的如隸、楷、行、草等種種書體均是由篆書繁衍派生出來的。篆書的種類較多,基本可分為三大類,即甲骨文、大篆和小篆。
  • 李建軍篆書作品:明德守道,篆文煥彩
    進行篆書創作,除了需要具備書法家的一般素質外,更需要以超強的毅力和韌性,去進行古文字學的研究,這需要長期耐得住寂寞,抵禦住世俗的誘惑,才能進入這個悠遠而陌生的世界。  山東著名油畫家毛岱宗說:用篆書創作比其他書體創作要難得多。其不易之處,在於必須具有識篆、擇篆和書篆三種素養。
  • 它讓漢字有了標準——篆書
    篆書的來源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各國的漢字出現了簡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況。篆體,又稱為「篆書」,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後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篆書的特點大篆中形象字很多,表現方法千變萬化,結構法則無規律,因此比較難認。
  • 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字體-篆書
    篆書的來源 篆體,又稱為「篆書」, 是小篆、大篆的合稱, 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 故後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
  • 張旭光:寫好草書的秘密:必須學習篆書
    當代著名書法家張旭光在一次訪談中說:「人們想要寫好草書,就必須去攻克篆書,尤其是小篆書法。」對於他所說的這一句話,曾經出現了兩種形式的爭辯:一種認為,張旭光說有是風馬牛不相及,草書和篆書相差甚遠,學草書沒必要去浪費時間而去學小篆。
  • 初學篆刻,我們為什麼要學好篆書書法?
    我是強烈主張學篆刻一定要練好篆書書法的。今天就來詳細說說這個問題。我的看法跟有些朋友的看法不一致,他們態度堅決並且持之有據:你看,漢代的工匠們,他們甚至可能都不認識篆書,更談不上篆書書法家,但是漢印卻成了千年之後的經典!
  • 篆書筆法「三要」,如何具體寫出來?
    ——言恭達《抱雲堂藝思錄》▲吳昌碩篆書唐詩一首王澍在《竹雲題跋》中說:「餘常說篆法有三要:一曰圓,二曰瘦,三曰參差。」言恭達先生以多年的篆書實踐和書學思考對「三要」進行了闡釋。孫過庭曾說:「篆尚婉而通」,其義簡潔而深邃,既闡述了篆書線條圓轉之形狀,通暢之氣韻,又強調了其中鋒用筆所表現出的線條形態,即飽滿、圓轉、通暢。劉熙載認為孫過庭的觀點不夠辯證,補充道:「餘謂此須婉而愈勁,通而愈節,乃可。不然,恐涉於描字。」
  • 篆書尋出路!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龍靈書道」免費學習海量書法視頻 篆書,在我國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體書中,位居首位,充分說明了它與其他四種書體的關係。亦即是說,其他四種書體均由篆書衍變而來,從中可看出篆書在中國書體發生、發展中的首要地位。
  • 金針度人 授人以漁——讀仇高馳《篆書藝術十講》
    認識、了解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仇高馳的人,私底下都常常稱讚他的篆書"厲害"。待細細閱讀了仇高馳的新著《篆書藝術十講》之後,才知道群眾的眼睛真是"雪亮的",人們心中那個中國書法家協會篆書委員會委員、兩獲中國書法"蘭亭獎"的人,在"篆書"方面的造詣,的確不一般。透過這本書,筆者覺得筆墨功力深厚的仇高馳已堪稱當今"向傳統要傳統"的篆書大家。
  • 練習篆書,什麼樣的毛筆更適合初學者
    並且隨著練習內容的調整與書寫水平的提升,對筆的應用和選擇也會隨之調整,本文就和初學篆書的朋友,一起探討一下筆的選擇。篆書線條的特點,之前在【篆法三要】的文章中分析過,主要就是「圓」和「瘦」,也就是要寫得富有筋力而且飽滿,因此用筆以中鋒為主。再加上筆畫特徵,主要是直畫和弧畫,長線條很多,和楷書有很大的不同。
  • 迎合了評委的「好色」,這件篆書在書法國展獲獎
    在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首屆小品書法展上,書法家張紅傑的篆書作品獲得優秀獎。這件作品取法清人篆書,氣息純正,也體現了較高的書寫水準。此件作品正文和落款顯得主次不分,僅有56個篆書的作品,用好幾百的小楷去陪襯,有種喧賓奪主的感覺。如果小楷字數減少一些,應該更好。
  • 小學生初學書法,書法老師讓練篆書,這樣可行嗎?
    小學生初學書法,書法老師讓練篆書,這樣可行嗎? 現在確實存在這樣一種現象,越來越多的書法老師選擇讓初學書法的小學生練習隸書或者篆書,這雖然不是一種全新的嘗試,歷史上就早已有之,但在當代卻明顯更多一些,我覺得原因有兩個。
  • 篆書——和字幣賞析
    該枚紀念幣面額為1元,直徑為25毫米,材質為黃銅合金,發行數量1000萬枚。該紀念幣上的漢字是一個和字,書體是篆書。該紀念幣和其他的紀念幣相比,有幾個非常值得收藏的特點:而這枚和字紀念幣,其背面的主要圖案是一個篆書和字,背景襯以書法的飛白手法,可以說該紀念幣主要是表現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漢字文化和書法藝術,其主導意義是倡導和諧。  第三,我國以往所發行的以黃銅合金為材料的紀念幣,其面值都是小寫的阿拉伯數字,比如1元、10元。只有以銅鎳合金或鋼芯鍍鎳為材料所發行的紀念幣的面值是大寫的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