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世界》:路遙吐血數次都要完成的創作,到底有什麼魅力?
顧城有句詩「人可以生如蟻而美如神」也許平凡永遠是生命的主流,但在這平凡的世界當中,永遠不會缺乏苦難和抗爭。所以我們可以平凡,卻可以不平庸!就像一束生長在高山之上的格桑花雖不豔麗卻真誠燦爛。
路遙(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衛國,漢族,中國當代土生土長的農村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於陝西榆林市清澗縣一個貧困農民家庭,由於路遙出身農村,他的寫作素材基本來自農村生活,他始終認定自己「是一個農民血統的兒子」,是「既帶著『農村味』又帶著『城市味』的人」,他堅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許在於創作的過程,而不在於那個結果」。
姊妹八個 為生存他七歲時被過繼給人
路遙的父母是個不折不扣的文盲,生有5個兒子,三個女兒。家境極其貧苦,只有一副侏儒身高的父親一人挑起了全家十幾口的生活重擔。為了生存,路遙七歲的時候,父親將這個長子過繼給了自己的哥哥。路遙一直在伯父家度過了他的學生年代。伯父也是農民,沒有孩子,家裡也很窮,他時常為買不起幾分錢一支鉛筆而發愁。當時,路遙衣衫襤褸,褲子破了不敢到別人面前,有人搞惡作劇,專門把他拉到人群裡,惹得哄堂大笑。貧困艱難的生活給路遙留下了永生難忘的印象,他幼小的心靈受到極大創傷。
伯父和伯母是不想讓路遙上學的,他們一心想在土地裡培養這個養子,讓他在未來接替伯父的班。為了證明自己,他參加了考試,結果從一千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可伯父無力再供他上學,就找來勞動工具,讓他砍柴、放羊。他憤憤地把繩子、鋤頭扔進溝裡,最後通過與家裡談判,勉強給每月25市斤糧票。不夠吃,學習完後,他在野地裡找亂七八糟的東西吃。這段飢餓和屈辱的經歷對路遙的人生和創作心理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困難的日子裡》、《平凡的世界》等都有作者本人的苦難身影和辛酸烙印。我們可以感受到可怕的生活窘境以及少年路遙獨特的心理歷程個。
創作中的艱苦
創作中的艱苦在完成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後,路遙就開始了小說構架的寫作,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克服了許多的困難,一方面有來自外部的困難一方面是來自自身的痛苦。唯一的的奢侈品是煙《平凡的世界》第三部說的是孫少平的礦工生活,於是為了能夠更加貼切的寫實,他決定到礦區去,那個時候的國家對文學是高度重視的,上級部門給路遙安排了一個工作間,路遙就帶著幾十條香菸和兩罐咖啡就直奔過去了。礦區的夥食是很艱苦和匱乏的,當然生活用品也是非常的不足,但是對於路遙來說,真正的危機不是飲食和生活問題而是他最重要的香菸。對於路遙來說,飯可以湊合吃但是煙不可以湊合抽。「斷煙意味著他將無法思考,無法創作,甚至難以入眠。
幹擾與壓力
為了寫好《平凡的世界》路遙是謝絕了一切的訪問,但是還是有些不識趣的記者闖進來,逼他接受採訪,這讓路遙很是懊惱發起了脾氣,將人全都攆了出去。然而真的麻煩還是自己家鄉的親戚朋友,沒完沒了的拜訪,他們覺得現在的路遙已經是一個大作家了,在社會的地位也比較高,就想向路遙借錢,幫忙找工作。這些行為讓路遙是深惡痛絕。
然而在高級知識分子的文學圈裡也不是寧靜的,對於路遙的的非議一直都沒有斷絕。對於作家來說最大的痛苦莫過於作品得不到應有的評價,《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後文學界就沒有給予第一部太多正面的評價,這也是路遙的意料之中。
預見死亡
然而或許誰也沒想到,就是這樣一位斬獲茅盾文學獎的大作家,卻過了一段甚至連普通老百姓都不如窮苦日子。可以說,路遙是在貧窮中出生,在貧窮中去世。
1987年為了收集一些素材寫《平凡的世界》,路遙便出現了吐血的症狀。由於囊中羞澀,路遙甚至不敢去醫院查看。但是終究是因為病情嚴重還是住院了,期間大家都不敢他的病情告訴他,但是路遙自己已經察覺,開始每天憂心忡忡,自己的家庭、母親、女兒要怎麼辦,更讓路遙受打擊的是就在他病逝的前兩個月,他的妻子將離婚協議交給了他。他痛苦萬分地籤下了協議。更悲哀的是,42歲就離世的他,也沒有享受到太多作品的成功帶來的榮譽與褒獎。
此時無聲勝有聲,路遙的文字如其心境。
他在《平凡的世界》寫到:
「青年,青年!無論受怎樣的挫折和打擊,都要咬著牙關挺住,因為你們完全有機會重建生活;只要不灰心喪氣,每一次挫折就只不過是通往新境界的一塊普通絆腳石,而絕不會置人於死命。」
《平凡世界》就展現了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勞動與愛情。挫折和追求,痛苦與歡樂。他譜寫的《平凡世界》不僅讓人感嘆,雖然時代不同,但是面對生活這個不變的話題時我們的心路歷程和選擇卻是大體相同。
《平凡世界》是路遙的嘔心之作,全書共三部。該作品獲得了第三屆茅盾文學獎,路遙是一個值得我們和時代銘記的作家。
2019年9月23日,《平凡的世界》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心情沮喪,建議看看《平凡的世界》,經典就是時隔多年之後,我們也能從作品中和作者跨越時空交流,為作品中的人物所感動、所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