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路大軍大舉伐蜀時,若劉禪死守,姜維從後夾擊,蜀國能得救嗎?

2020-12-13 鮮花暢談歷史

(一)三路大軍 大舉伐蜀

蜀漢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十月,姜維的最後一次北伐在侯和迎來了慘敗,此戰之後,蜀漢朝堂局勢進一步變化,奉車都尉黃皓與衛將軍錄尚書事諸葛瞻等人意圖聯合,以右將軍閻宇為右大將軍,替代姜維。

姜維恐懼,率領蜀軍主力四五萬人,遠奔踏中,屯田避禍,而此時,對於執掌曹魏大權的司馬昭來說,他看到了攻滅蜀漢的機會。

在司馬昭看來,蜀漢連年攻伐,寸功未建,已然是「師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故而,司馬昭決定了先行伐蜀,此後在依據著巴蜀之地,興建水軍,以其地理優勢,聯合中原,水陸並進,攻滅吳國!

就這樣,司馬昭以司隸校尉鍾會為鎮西將軍,都督關中之地,為了隱藏伐蜀動機,迷惑姜維等人,司馬昭揚言要大舉進攻東吳,而此時,身在沓中的姜維早已經通過線報得知鍾會治軍於長安的消息,在姜維看來,曹魏已經多年未在西線關中雍涼地區集結重兵,此刻鐘會突然坐鎮長安大舉治軍,其攻打蜀漢的意圖,已經是相當的明顯了。

故而,姜維急忙將這個消息上報蜀漢朝廷,請求調派左右車騎將軍廖化、張翼分別率軍增援漢中陽平關與漢中西北部陰平郡的橋頭一帶,因為陽平關是漢中重要關隘,連接漢樂二城,組成了漢中軍圍據點防線的重要一環,只要陽平關掌握在蜀漢手裡,那麼,魏軍在漢中就無法久留。

而陰平橋頭連接沓中方向,是為姜維大軍的後援力量,當時,蜀漢全國上下甲士約十餘萬人。

其中漢中前線,有三萬餘人,分別駐守於陽平關兩萬,由忠臣傅彤之子傅僉與蔣舒鎮守,然後是漢樂二城各自有兵五千人,分別由原大司馬蔣琬之子蔣斌與王含駐守,除此之外,各地關隘駐軍數千人上下。

除此之外,大將軍姜維沓中處有著蜀軍主力四五萬人,成都宿衛諸營有著兵力一兩萬人,按理說,這樣的兵力規模,如果提早準備,增加戒備等級,蜀漢此戰,還是大有可為的。

(二)黃皓亂權 國內昏暗

可是,當時黃皓掌權,以巫師之言迷惑劉禪,說魏軍不會到來,而且還進一步封鎖姜維帶來的消息,就算消息被朝臣得知後,包括衛將軍諸葛瞻等人在內,幾乎都一致認為,蜀漢地處腹地,地形險要,魏軍倉促之間,不可能到來。

就算魏軍到來,憑藉著如此險要的地理形勢,也是難有作為,就這樣,蜀漢,失去了先機,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八月,曹魏三路大軍共計十八萬餘人,正式伐蜀!

其中主力是為東路軍鍾會所部,十餘萬魏軍直接從斜谷與駱谷一帶進攻漢中,而西路軍則以徵西將軍鄧艾率領三萬餘人從狄道直奔沓中姜維,中路軍則由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領從祁山出發,直奔陰平橋頭而去。

西路軍與中路軍的六萬多魏軍作戰目的很明顯,那就是一路牽制姜維、一路切斷姜維後路,只要牽制住了蜀軍主力四五萬人,那麼,蜀軍必敗!

此時,得到消息的劉禪,才緊急按照姜維之前的請求,派遣廖化等人分別增援,可是,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而另一方面,漢中守軍按照大將軍姜維的指示,放棄外圍據點,退守漢樂二城進行據守,可是,變機出現了。

那就是駐守陽安關的關中都督傅僉與所部蔣舒之間,產生了矛盾,傅僉打算依據所部兩萬兵力,憑險據守,魏軍雖然人多勢眾,但是想要輕易地拿下擁兵兩萬、糧餉器械儲備充足的陽安關,那也是痴人說夢。

可是,蔣舒由於此前被處罰降職,懷恨在心,因此其極力要求、勸說傅僉出關戰鬥,結果,趁著傅僉出戰的時候,蔣舒竟然開關投降了!

傅僉大怒,但最終寡不敵眾,奮戰殉國,漢中第一重鎮陽安關,就此輕易地失守,兩萬鎮守蜀軍,除卻戰死之外,全部投降!

陽安關失守以後,蜀漢只剩下漢樂二城與老將柳隱堅守的黃金城,共計一萬餘人,鍾會留下了兩萬餘人圍攻蔣斌、王含、柳隱,率領剩餘的八九萬人,直接進一步進攻蜀地,直奔劍閣而去!

與此同時,鄧艾指揮天水太守王頎、隴西太守牽弘、金城太守楊欣分別從東、西、北三面進攻沓中地區,而諸葛緒則是更進一步直奔陰平橋頭,此時,姜維的局面相當的危急,本身魏軍的總兵力就要超過姜維,現在一個猶豫,就是全軍覆沒!

(三)據守劍閣 綿竹失守

情急之下,必須要有人留下斷後,抵擋鄧艾所部的三路大軍,關鍵時刻,趙雲之子時任牙門將的趙廣留守沓中地區,吸引鄧艾所部的三路大軍,而姜維則是快速率領蜀軍主力繞道諸葛緒的後方,做出攻擊的態勢,諸葛緒大吃一驚,連忙後退數十裡,抓住這個時間,姜維立刻率軍越過陰平橋頭!

等到諸葛緒發覺自己已然上當後,姜維的蜀軍已經過去一天了,可是,在沓中留守的趙廣卻是拼著所部全部殉國,為姜維的撤退爭取了大量的時間!

而當姜維東進的時候,已然得知了漢中失守的消息,恰巧遇到了廖化、張翼、董厥等人,於是幾人商量之後,便急忙退守劍閣,阻礙鍾會所部。

此時,三路蜀軍匯合之後,所部至少五萬人,甚至達到了六萬餘人,又佔據著劍閣天險,這就使得鍾會的八九萬大軍進攻一個月,都是無法寸進!

可是,就在此時,鄧艾偷渡陰平,擊破江油太守馬邈所部,蜀漢的綿竹、涪城一下子暴露在了魏軍三萬餘人的面前,此時,遠在南中的霍弋請求增援,但是劉禪沒有同意,遠在永安的右大將軍閻宇,緊急率軍西進馳援,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對於近在咫尺的鄧艾,劉禪必須派軍前去阻擋!

於是,衛將軍諸葛瞻等人率領成都所剩無幾的兵力前往涪城、綿竹一線拒戰鄧艾,但最終,全軍覆沒,使得鄧艾兵臨城下!

(四)雖無完全 實有可能

那麼,此時,如果單純就軍事層面來說,劉禪若據守成都,等待救援,姜維再從劍閣回援,蜀漢可否逆風翻盤呢?

小司徒竊以為,若單純從軍事層面來看,確實,有這種可能,因為對於成都來說,雖然所剩兵力不多,但是出擊不足,守城應該有餘,且成都城內糧草充足,因為劉禪投降時,成都糧倉尚有四十餘萬斛糧食!這樣的儲量,共計堅守,不是問題。

另外,此刻的劍閣蜀軍有著至少六萬人,憑藉著天險阻擋鍾會的八九萬大軍一月有餘,使得其無法寸進,便足以說明蜀軍的戰鬥力與劍閣天險的作用,當時朝中善戰將領,全部雲集劍閣。

若是使張翼、廖化等人率軍一兩萬回援成都,姜維剩下的四五萬人阻隔鍾會,也是綽綽有餘的!

除此之外,南中地區蜀漢尚有留守軍隊,至少數千人或者近萬人,而右大將軍閻宇已然率軍回援,如此一來,蜀漢匯集在成都附近的兵馬,至少要有三萬餘人甚至四萬人。

只要劉禪能夠堅持半個月或二十天,憑藉鄧艾所部的魏軍,是不足以消滅蜀漢軍事力量的。

因為鄧艾所部本身三萬餘人,算上留守、戰損,開到成都城下的之多兩萬餘人,因此,單純就軍事層面來說,如果劉禪不投降,成都,守得住!

可是,若是所有層面都考慮上,就算劉禪打算堅守,成都城內也是一盤散沙,人心不齊,因為諸葛瞻、諸葛尚、黃崇、李球、張遵等人戰死之後,成都城內幾乎沒有了主戰之士,以譙周為首的投降派很有可能最終獻城投降,劉禪不得已也許回落到與劉璋相同的下場!

因此,魏滅蜀之戰,蜀漢可以贏,但是機率不高,並非軍事失策,戰力不足,而是蜀漢朝臣已然喪失了政治理想,投降派遍布朝廷,敢戰之士缺乏,這樣的朝廷,是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的!

相關焦點

  • 諸葛亮戰死後,蜀國還有4路大軍,劉禪為何要投降?原來真不怪他
    諸葛亮戰死後,蜀國還有4路大軍,劉禪為何要投降?原來真不怪他在《三國演義》裡,諸葛瞻戰死綿竹那段看哭了不少的人。想當年劉備開創蜀國霸業之時,西蜀有五虎將、諸葛亮這樣的猛人智者存在,多次虐得曹操不要不要的;然而到了蜀漢末期,整個局面已讓人慘不忍睹了。就拿諸葛瞻戰死這個橋段來說吧,他領著蜀最後的7萬人與偷襲的魏軍進行了殊死抵抗,可惜幾乎全軍覆沒。隨後鄧艾直撲成都,劉禪馬上就投降了。據史料所記,那會兒蜀還有4路大軍存在。
  • 劉禪投降做了安樂公,蜀國官員百姓卻成了刀下鬼,關羽被滅門!
    公元263年秋,司馬昭派鍾會、鄧艾率大軍伐蜀。同年,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城下。劉禪在成都不戰而降,迎接鄧艾大軍進城,蜀漢宣告滅亡。劉禪被遷往洛陽封為安樂公,而且「樂不思蜀」,然而蜀國的官員百姓卻慘遭屠戮,關羽更是被滅門!
  • 他真的想和姜維光復蜀漢嗎?
    他為司馬氏政權數立大功,特別是在伐蜀之戰中,滅亡了蜀漢,功勞很大。但是蜀國剛滅,他又轉而反對司馬氏,隨即很快敗亡。鍾會之亂的歷史背景和過程鍾會之亂時處三國後期,此時魏國在司馬氏的掌管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
  • 看似亡國之主的劉禪其實是仁義之君《九州劫》中他也能顯露仁德
    這一切都和成都城內的劉禪所做的投降決定有關,今天就讓月半叔來帶你看一看劉禪在這投降決定的背後的原因吧。其實在劉禪決定開城請降時,蜀國還有姜維率領的十萬大軍駐紮在劍閣與鍾會對峙,按理說還存在著反抗的餘地理應有更多的選擇呀,但是促使劉禪做出這一決定的原因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讓我們看看劉禪所面臨的幾種選擇,首先是死戰 。
  • 劉禪皇宮有一樣東西,鄧艾一看,終於明白為何諸葛亮也救不了他
    可以說蜀國的一半江山都是靠諸葛亮的神算打下來的。在整個三國,能與諸葛亮抗衡的軍師也只有司馬懿勉強能算一個了。但是諸葛亮所在的陣營蜀國卻是三國中第一個滅亡的國家。有人認為蜀國的滅亡是因為劉阿鬥扶不起,也有人認為蜀國之所以滅亡是諸葛亮死得太早了,如果諸葛亮不死,蜀國就不會滅亡。那麼蜀國滅亡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呢?鄧艾的發現也許不能告訴我們。
  • 行走隴南:姜維搶奪的陰平橋頭到底在哪?跟文縣玉壘關有什麼關係
    由於247年至262年間,蜀漢經過姜維不斷向魏發動戰爭,力量日漸消耗,加上後主劉禪寵信的宦官黃皓屢進讒言,欲使其親信右將軍閻宇代替姜維大將軍職位,姜維得到密信後上書劉禪,想除掉黃皓,可劉禪並沒有聽從姜維的建議。黃皓和姜維兩人交惡,加上朝堂之上出現了很多反對姜維的聲音,姜維為了自保,率領蜀漢主力屯田沓中以避禍。
  • 姜維一心想要北伐,為何諸葛亮死了二十年,他都沒有出兵?
    無論資歷還是身份,都不足以在蜀國站住腳,但是他卻在後來成長為蜀國的中流砥柱,官至大將軍,數次北伐中原,成為了三國後期的代表人物之一。當然了,姜維的成長之路,並不順暢,作為一名敵國降將,想要在蜀國站穩腳跟,並且出人頭地,並不是能力強就可以,更需要機遇和時間。在姜維歸蜀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姜維都不是蜀國高層,無法參與核心決策,心有餘而力不足。
  • 劉禪和劉封的差距,從這三方面可以看出,劉禪不可能追得上
    魏國鄧艾於263年偷渡至陰平,擊敗諸葛瞻父子後,直逼成都。蜀國後主劉禪大吃一驚,群臣眾說紛紜,但劉禪膽怯無能,竟聽了投降派譙周的話,將成都交給鄧艾。蜀國從此滅亡。結義起兵劉備桃園,輾轉半生建立蜀漢。雖為織席販履之輩,卻成就了帝業。
  • 蜀漢滅亡後的慘狀:劉禪妃嬪盡數賞賜給曹魏大臣,關羽被滅三族
    劉備把整個集團交給諸葛亮來打理,他是很放心的,讓他不放心的是劉禪,知子莫若父,因為早年長期在外徵戰,對於兒子劉禪的教育,劉備他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也!因此,劉禪在臨死之前還讓劉禪要多看書,學習古人的智慧。讓劉備擔心的事情最終還是發生了,在公元263年,曹魏大將,鍾會,鄧艾兵分數路伐蜀,此時的川蜀雖然有名將姜維坐鎮,但是實力遠不如劉備坐鎮之時了。
  • 他才是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蜀國滅亡後,司馬昭對他施以了剮刑
    在三國後期,蜀國的實力無疑是最弱的,這是因為後期蜀漢朝廷腐敗,並沒有很好的發掘人才,以及昔日劉備行伐吳之舉,導致蜀國損失大批精銳人才所導致的。關羽之死成為了蜀漢實力,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諸葛亮總領蜀漢大權之時,蜀國再也沒有了昔日人才濟濟的一幕。
  • 《三國殺》吾有三罪,未能除黃皓,制伯約,守國土
    正如他臨終所說,也是技能臺詞所言:「吾有三罪,未能除黃皓,制伯約,守國土」第一罪,除黃皓。諸葛亮《出師表》曾說:「親賢臣,遠小人」。但哪料劉禪卻信任黃皓,導致蜀漢內部矛盾重重,舉步維艱。諸葛瞻臨死前,對黃皓自然是恨之入骨。第一個條件「造成傷害」即意為手刃黃皓,揚漢室正氣。
  • 五虎上將之後,蜀漢還有這七大良將,可惜劉禪沒有珍惜
    章武三年(223年),劉禪即位,改元建興。廖化升任丞相參軍,後來又為廣武都督,陰平郡太守。同年,諸葛亮舉蔣琬為茂才時,蔣琬堅持推讓給劉邕、陰化、龐延和廖化。 延熙元年(238年)九月,廖化率兵攻打魏國守善羌侯宕蕈駐守的營寨,魏雍州刺史郭淮派遣廣魏郡太守王贇、南安郡太守遊奕率兵救援,兩軍沿東西兩面分兵合進,欲夾擊廖化軍。
  • 解析三國戰爭:姜維11次北伐,蜀漢重生之後的終極噩夢
    三大臣相繼病逝後,姜維成為蜀漢主導軍政的一把手,而王平則成為蜀漢重要前沿重地漢中的一把手。掌握蜀漢軍政大權的姜維開始了更加激進的北伐戰役。他一生北伐共計十一次,勝者三次,敗者三次,平者五次。蜀地狹小,休戰或者惡戰都不可能化解自身的尷尬局面。
  • 黃忠劈死夏侯淵後,劉禪只說了7個字,夏侯淵之子甘願為蜀國賣命
    黃忠殺夏侯淵黃忠是蜀國五虎將之一,他驍勇善戰,因為年輕時沒有得到重用,在六十歲之時,才跟隨劉備徵戰四方,而他的功績就需要在老年之時才有的。定軍山失守之後,夏侯淵又派張郃去圍剿劉備大軍,沒想到劉備大軍早有準備,權利猛攻張郃軍隊,使張郃軍隊被圍困。夏侯淵知曉之後,就親自帶精兵前去解救張郃。而劉備派驍勇善戰的黃忠應戰,最終在定軍山殺死了夏侯淵。
  • 姜維去世前大喊5字,成功將鍾會拉下馬,鄧艾也未能倖免
    自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蜀漢就失去了參天大樹,蜀軍士氣全無只能退兵。因為後繼無人,劉禪只能取消北伐,把蜀漢從戰略攻勢轉變為戰略防禦,開始發展民生、培養人才、積蓄力量。經過接近二十年的休養生息,蜀漢的少壯派終於成長起來,諸葛亮的親傳弟子姜維再次開啟北伐戰役,但效果卻差強人意。
  • 劉備病逝後,號稱臥龍的諸葛亮為何總打敗仗?姜維一語中的!
    但劉備死後,蜀國打仗卻不盡人意。莫非水鏡先生說錯了?還是像坊間傳言那樣諸葛亮的魂跟著劉備的死走了?水鏡先生沒說錯,諸葛亮確實有輔佐君主收取天下的才幹。坊間說的諸葛亮魂兒沒了也是被神化虛化了許多,臥龍後面的節節敗退其實是另有原因的。諸葛亮的才幹是一直都在的,第一次北伐諸葛亮採用聲東擊西戰術,讓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紛紛背魏歸漢,關中大為震動。
  • 地勢有多險要,為何劉禪不做防備?
    當時魏國分三路大軍進攻蜀漢,分別是鄧艾、諸葛緒、鍾會三人率領,原本他們計劃先進軍沓中,合圍姜維(當時姜維在沓中屯田),結果姜維危機意識很強,快速閃人,鄧艾他們撲了一個空。打聽之下,才知道姜維逃到了劍閣,據險以守。「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 蜀國滅亡後,劉禪做了安樂公,張飛後人被封侯,關羽後人卻最慘!
    次子關興在關二爺去世時年紀尚輕,他繼承了關羽的漢壽亭侯爵位,因為從小就十分聰慧備受諸葛亮器重,二十歲就當上了侍中、中監軍。可惜的是天妒英才,沒過幾年就因病逝世了,留下兩子,關統早逝、關彝戰死皆非善終。長女關三小姐(傳聞中也叫關銀屏),她也是關羽被殺的導火索之一,當年孫權曾為子向關羽求婚,而關羽來了一句:「虎女焉能配權子?」,因為口音問題,被使者聽成「虎女焉能配犬子?」,徹底得罪了孫權,也可能是因為這句話才導致了關羽被俘後命殞臨沮,如果當時關羽將關三小姐嫁給孫權兒子,三國的走向有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