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路大軍 大舉伐蜀
蜀漢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十月,姜維的最後一次北伐在侯和迎來了慘敗,此戰之後,蜀漢朝堂局勢進一步變化,奉車都尉黃皓與衛將軍錄尚書事諸葛瞻等人意圖聯合,以右將軍閻宇為右大將軍,替代姜維。
姜維恐懼,率領蜀軍主力四五萬人,遠奔踏中,屯田避禍,而此時,對於執掌曹魏大權的司馬昭來說,他看到了攻滅蜀漢的機會。
在司馬昭看來,蜀漢連年攻伐,寸功未建,已然是「師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故而,司馬昭決定了先行伐蜀,此後在依據著巴蜀之地,興建水軍,以其地理優勢,聯合中原,水陸並進,攻滅吳國!
就這樣,司馬昭以司隸校尉鍾會為鎮西將軍,都督關中之地,為了隱藏伐蜀動機,迷惑姜維等人,司馬昭揚言要大舉進攻東吳,而此時,身在沓中的姜維早已經通過線報得知鍾會治軍於長安的消息,在姜維看來,曹魏已經多年未在西線關中雍涼地區集結重兵,此刻鐘會突然坐鎮長安大舉治軍,其攻打蜀漢的意圖,已經是相當的明顯了。
故而,姜維急忙將這個消息上報蜀漢朝廷,請求調派左右車騎將軍廖化、張翼分別率軍增援漢中陽平關與漢中西北部陰平郡的橋頭一帶,因為陽平關是漢中重要關隘,連接漢樂二城,組成了漢中軍圍據點防線的重要一環,只要陽平關掌握在蜀漢手裡,那麼,魏軍在漢中就無法久留。
而陰平橋頭連接沓中方向,是為姜維大軍的後援力量,當時,蜀漢全國上下甲士約十餘萬人。
其中漢中前線,有三萬餘人,分別駐守於陽平關兩萬,由忠臣傅彤之子傅僉與蔣舒鎮守,然後是漢樂二城各自有兵五千人,分別由原大司馬蔣琬之子蔣斌與王含駐守,除此之外,各地關隘駐軍數千人上下。
除此之外,大將軍姜維沓中處有著蜀軍主力四五萬人,成都宿衛諸營有著兵力一兩萬人,按理說,這樣的兵力規模,如果提早準備,增加戒備等級,蜀漢此戰,還是大有可為的。
(二)黃皓亂權 國內昏暗
可是,當時黃皓掌權,以巫師之言迷惑劉禪,說魏軍不會到來,而且還進一步封鎖姜維帶來的消息,就算消息被朝臣得知後,包括衛將軍諸葛瞻等人在內,幾乎都一致認為,蜀漢地處腹地,地形險要,魏軍倉促之間,不可能到來。
就算魏軍到來,憑藉著如此險要的地理形勢,也是難有作為,就這樣,蜀漢,失去了先機,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八月,曹魏三路大軍共計十八萬餘人,正式伐蜀!
其中主力是為東路軍鍾會所部,十餘萬魏軍直接從斜谷與駱谷一帶進攻漢中,而西路軍則以徵西將軍鄧艾率領三萬餘人從狄道直奔沓中姜維,中路軍則由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領從祁山出發,直奔陰平橋頭而去。
西路軍與中路軍的六萬多魏軍作戰目的很明顯,那就是一路牽制姜維、一路切斷姜維後路,只要牽制住了蜀軍主力四五萬人,那麼,蜀軍必敗!
此時,得到消息的劉禪,才緊急按照姜維之前的請求,派遣廖化等人分別增援,可是,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而另一方面,漢中守軍按照大將軍姜維的指示,放棄外圍據點,退守漢樂二城進行據守,可是,變機出現了。
那就是駐守陽安關的關中都督傅僉與所部蔣舒之間,產生了矛盾,傅僉打算依據所部兩萬兵力,憑險據守,魏軍雖然人多勢眾,但是想要輕易地拿下擁兵兩萬、糧餉器械儲備充足的陽安關,那也是痴人說夢。
可是,蔣舒由於此前被處罰降職,懷恨在心,因此其極力要求、勸說傅僉出關戰鬥,結果,趁著傅僉出戰的時候,蔣舒竟然開關投降了!
傅僉大怒,但最終寡不敵眾,奮戰殉國,漢中第一重鎮陽安關,就此輕易地失守,兩萬鎮守蜀軍,除卻戰死之外,全部投降!
陽安關失守以後,蜀漢只剩下漢樂二城與老將柳隱堅守的黃金城,共計一萬餘人,鍾會留下了兩萬餘人圍攻蔣斌、王含、柳隱,率領剩餘的八九萬人,直接進一步進攻蜀地,直奔劍閣而去!
與此同時,鄧艾指揮天水太守王頎、隴西太守牽弘、金城太守楊欣分別從東、西、北三面進攻沓中地區,而諸葛緒則是更進一步直奔陰平橋頭,此時,姜維的局面相當的危急,本身魏軍的總兵力就要超過姜維,現在一個猶豫,就是全軍覆沒!
(三)據守劍閣 綿竹失守
情急之下,必須要有人留下斷後,抵擋鄧艾所部的三路大軍,關鍵時刻,趙雲之子時任牙門將的趙廣留守沓中地區,吸引鄧艾所部的三路大軍,而姜維則是快速率領蜀軍主力繞道諸葛緒的後方,做出攻擊的態勢,諸葛緒大吃一驚,連忙後退數十裡,抓住這個時間,姜維立刻率軍越過陰平橋頭!
等到諸葛緒發覺自己已然上當後,姜維的蜀軍已經過去一天了,可是,在沓中留守的趙廣卻是拼著所部全部殉國,為姜維的撤退爭取了大量的時間!
而當姜維東進的時候,已然得知了漢中失守的消息,恰巧遇到了廖化、張翼、董厥等人,於是幾人商量之後,便急忙退守劍閣,阻礙鍾會所部。
此時,三路蜀軍匯合之後,所部至少五萬人,甚至達到了六萬餘人,又佔據著劍閣天險,這就使得鍾會的八九萬大軍進攻一個月,都是無法寸進!
可是,就在此時,鄧艾偷渡陰平,擊破江油太守馬邈所部,蜀漢的綿竹、涪城一下子暴露在了魏軍三萬餘人的面前,此時,遠在南中的霍弋請求增援,但是劉禪沒有同意,遠在永安的右大將軍閻宇,緊急率軍西進馳援,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對於近在咫尺的鄧艾,劉禪必須派軍前去阻擋!
於是,衛將軍諸葛瞻等人率領成都所剩無幾的兵力前往涪城、綿竹一線拒戰鄧艾,但最終,全軍覆沒,使得鄧艾兵臨城下!
(四)雖無完全 實有可能
那麼,此時,如果單純就軍事層面來說,劉禪若據守成都,等待救援,姜維再從劍閣回援,蜀漢可否逆風翻盤呢?
小司徒竊以為,若單純從軍事層面來看,確實,有這種可能,因為對於成都來說,雖然所剩兵力不多,但是出擊不足,守城應該有餘,且成都城內糧草充足,因為劉禪投降時,成都糧倉尚有四十餘萬斛糧食!這樣的儲量,共計堅守,不是問題。
另外,此刻的劍閣蜀軍有著至少六萬人,憑藉著天險阻擋鍾會的八九萬大軍一月有餘,使得其無法寸進,便足以說明蜀軍的戰鬥力與劍閣天險的作用,當時朝中善戰將領,全部雲集劍閣。
若是使張翼、廖化等人率軍一兩萬回援成都,姜維剩下的四五萬人阻隔鍾會,也是綽綽有餘的!
除此之外,南中地區蜀漢尚有留守軍隊,至少數千人或者近萬人,而右大將軍閻宇已然率軍回援,如此一來,蜀漢匯集在成都附近的兵馬,至少要有三萬餘人甚至四萬人。
只要劉禪能夠堅持半個月或二十天,憑藉鄧艾所部的魏軍,是不足以消滅蜀漢軍事力量的。
因為鄧艾所部本身三萬餘人,算上留守、戰損,開到成都城下的之多兩萬餘人,因此,單純就軍事層面來說,如果劉禪不投降,成都,守得住!
可是,若是所有層面都考慮上,就算劉禪打算堅守,成都城內也是一盤散沙,人心不齊,因為諸葛瞻、諸葛尚、黃崇、李球、張遵等人戰死之後,成都城內幾乎沒有了主戰之士,以譙周為首的投降派很有可能最終獻城投降,劉禪不得已也許回落到與劉璋相同的下場!
因此,魏滅蜀之戰,蜀漢可以贏,但是機率不高,並非軍事失策,戰力不足,而是蜀漢朝臣已然喪失了政治理想,投降派遍布朝廷,敢戰之士缺乏,這樣的朝廷,是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