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家譜:蕭氏6種始祖的所指及其內在關係

2020-12-16 環球姓氏周刊

我們在前文中提到要分清6種始祖以確認蕭氏本根,這六種始祖即血緣始祖、得姓始祖、開代始祖、支系始祖(又稱為宗系始祖,有的則稱為開基祖)、遷入始祖(又稱為始遷祖)、精神始祖(又稱為文化始祖)等,並且說明了在修譜過程中的串宗(近而相串)、混宗(似而相混)、亂宗(編造祖系,無中生有)、錯宗(張冠李戴)、冒宗(背祖認他)、濫宗(顛三倒四)等現象,說明分清六類祖先的確很重要。現繼續就此進行分析。

首先,應把精神始祖與血緣始祖等明確地區分開來。精神始祖是一種信仰上的問題,或許與血緣祖、與開基祖等根本沒有關係。比如,中華蕭氏中,有從外姓改為蕭姓的,但是由於認同蕭何而改的,這樣,蕭何就是一種精神始祖,與其血緣始祖、開代始祖都沒有關係,但卻是一種精神信仰。但是,精神始祖又可能同時是血緣始祖、開代始祖等,比如中華民族的不少姓氏在把黃帝、炎帝作為精神始祖的同時,也在把他當成血緣始祖,甚至也直接把世系清理到那裡,因而同時也成了某些姓氏的開代始祖。此類情形在蕭氏家族中也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蕭氏的精神始祖可以列出一長串,但主要的是蕭何,此前的伏羲、黃帝、微子等,後來的八葉相、蕭國梁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被看成是精神始祖,但有些同時又是血緣始祖、開基始祖。修譜時所忌諱的是把沒有血緣關係的精神始祖當成血緣始祖甚至開基始祖來傳遞世系,從而出現攀附的對象。事實上,攀附也是亂宗混祖。至於有血緣關係的精神始祖,自然可能與支系始祖不相矛盾。

其次,精神始祖之外的其他五類祖先的差別,關鍵在於與世系的聯繫程度,即其他的五種始祖與世系在現實的族譜中所記載並不相同。具體表現在:

一、「得姓始祖」只與是否最先使用某個姓氏為決定性條件而不以是否有自此而始的世係為必要條件。我們在上文中已經指明:得姓始祖也就是某個姓氏最初使用(獲得)該姓或者是最初該一姓氏起源的祖先,或許原來並是以此為姓,甚至是其他的姓,但他最先使用了該姓氏現在所使用的這個姓,自然,我們這裡是從姓和氏相統一的角度來說的,就象中華蕭氏最初得姓的蕭孟虧,其實是嬴姓,但卻「封於蕭」而被稱為蕭孟虧。但當時社會並沒有族譜記載從蕭孟虧以來的世系,我們後來以蕭叔大心為得姓始祖,顯然是強調可以從蕭叔大心那裡清理出直接的世系(該世系是否真實,其實沒有關係,比如我們根據世系,蕭叔大心明明是微仲衍的後代而不是微子的後代,但現在的蕭氏家譜中差不多都把自己說成是微子之後,其實也只是一種精神信仰),因而自然成了得姓始祖,其實這是混淆了得姓始祖與開代始祖的關係,不清楚得姓始祖並不以世係為必要條件,也不以有必然的血緣連繫為基礎,最多只能算是某種歷史偶然姓,就象蕭紅、蕭軍姓蕭,實際上是要和「紅軍一樣」。這樣,我們中華蕭氏應該以蕭孟虧為得姓始祖,而不應以蕭叔大心為得姓始祖。

二、「開代始祖」一定是與某一個姓氏所最開始進行世系歷史記載的祖先相合一的,這個祖先我們同樣以姓和氏的統一為尺度而不作細分,也就是說,我們遵循秦漢以來姓與氏合一的傳統,並據此指出各該姓氏有血緣世系歷史記載的第一世祖先,對中華蕭氏來說,蕭叔大心天然地成了整個中華蕭氏所公認的開代始祖,因而也算是整個中華蕭氏的所謂「開基祖」(總開基祖)。由此可見,「開代始祖」與得姓始祖相比,就多了一個條件:「得姓始祖」是第一次使用該姓,「開代始祖」則除了使用該姓(不一定是第一次使用,但可能是第一次使用,在中華蕭氏這裡就不是第一次使用)而外,還要具備一個根本條件:該姓世系的第一世祖先(整個姓氏的總世系),因此,世系並且是第一世祖先是「開代始祖」的必備條件。

三、「宗系始祖」事實上是從「我」開始而上追溯至可以明確知道的最初世系的祖先。這一點,從目前的許多斷線譜即不知道最初的祖先從何而來,只知道我是某某公之後。比如,許多一菊公後人,就只知道是「九公之後」,因而一菊公就成了該支蕭氏的宗系祖先。不過,後來又更進一步地追問,有的從一菊公追溯到霽公,有的追溯到霖公等,這樣,霽公或霖公又成了各該支的宗系始祖,又再往前推,進而推到了蕭叔大心,這樣,作為蕭氏「開代始祖」的蕭叔大心同時又成了世系的「宗系始祖」。由此可見,「宗系始祖」在「得姓始祖」、「開代始祖」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個條件,形成了三個條件:⑴使用的是這一公認的姓氏;⑵第一世的始祖,並有連續的世系;⑶可以確實可知的世系起點為始(「斷自可知」)。正是因為有這第三個條件,所以我們看到,有的宗支世系雖然越來越遠,但卻未必是「確實可知」,因而出現了混宗亂宗等現象。所以,我們強調,以嚴肅的態度編家譜,應以「宗系始祖」為族譜中世系圖表記載從現在到有世系「確實可知」的祖先為止,更遠的可以作為文化、作為信仰來闡述。事實上,我們的很多家譜都沒有達到這一點,包括我自己的支譜,當時從譜到譜,雖然明知有問題,但還是作為信仰而錄,顯然不是正確的態度。

四、「遷入始祖」以遷居而另起隔段世係為基本條件。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口遷移都是必然現象。問題在於,當人口遷移到一地以後,由於艱苦原因,最初並沒有編輯家譜,有的甚至幾百年後才編家譜,這樣就出現了以下情形:有的帶著老譜而知自己的支系始祖,在一個新的地方確認始適祖以開宗立派;有是根本不知本支所自,只知始遷而至的始遷祖而開宗立派;有的甚至連始遷祖都不知道,只是在編譜時可以上溯數代而定……情況壓下分複雜。也就是說,新到一地以後,有些宗支有世系,有些宗支卻沒有世系的;有時始遷祖遷入比較早,因時代變遷甚至或幾百年後才修譜從而開始有始遷祖的記載,或者只有少部分始遷祖世系記載,從而造成了不少始遷祖後斷代無考,我們從「尋根網」上可見,這類現象特別多。由此可見,「遷入始祖」又在「得姓始祖」、「開代始祖」、「宗系始祖」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個條件,形成了四個條件:⑴使用的是這一公認的姓氏;⑵第一世的始祖,並有連續的世系;⑶可以確實可知的世系起點為始(「斷自可知」);遷入某個新的地方開宗立派(也可延續老派),並有清晰的世系源流。

這樣,我們看到:上述六類祖先的相互關係可以作如下結論:

1、「遷入始祖」由於突出了「遷入」,因而根據歷史,可能的情況是:「宗系始祖」可能就是「遷入始祖」,但「遷入始祖」卻不一定是「宗系始祖」,這在各姓氏都有表現。一般來說,在一個支系內同時存在始遷祖與宗系始祖的情況下,遷入始祖比宗系系始祖可能還要早得多。但又由於歷史原因,遷入始祖到世系「確實可知」的始祖這段世系無記載,也就是說因時代變遷或其他原因而使世系沒有記載完整,或完全沒有記載。所以,當「遷入始祖」要成為宗系始祖時,就必須符合「確實可知」的世系這個條件。最典型的如一菊公支就有很多這種情況。

2、宗系始祖由於是指從現在到世系可考的先祖,因而可能就是「遷入始祖」,也可能是「得姓始祖」,同時也可能是「開代始祖」,甚至遠推至「血緣始祖」,因而可能也被尊為精神始祖。

3、精神始祖可以是其他五種祖先的任一祖先,也可以同時是上述五種祖先。因為開代始祖就是指有血緣傳遞關係世系的最開始的那第一代,即開代後的第一世,自然可以成為精神信仰,血緣祖先也有可能成為精神祖先。當「遷入始祖」之下世系沒有斷代時,其就是本宗的「宗系始祖」。因此,本支的「遷入始祖」與「宗系始祖」本來就可以為同一個人,因而也都可以成為精神始祖。不過,一般地說,精神始祖是作為歷史名人的特定歷史記憶,因而也同時可能就被作為其他五類祖先的任何一種而被記於族譜之中。

延伸閱讀:

說家譜:再說蕭氏6種始祖兼回某君

某君來信說我六祖二文之非,某宗親更評之以「瞎說一通」。應該說,關心族事,並與我討論六祖事,實嘉心矣。今就相關言說,作回答如下:

一、「六祖」之分,實非一家之言而成譜界基本共識,在多種場合可見,如曾經有《修家譜要注意了!這6種始祖要分清楚》、《族譜姓氏始祖詳解都叫「始祖」也是有區別的》等文章(只列此二篇),也就是說,我寫此文在一定程度上是介紹的家譜常識,而不是別出心裁,更不是標新立異,目的自然是為了蕭氏家譜編得更好。因為早在2013年,在我被委以《中華蕭氏統譜》總編時(後因某種原因退出了),在《中華蕭氏統譜》第三次編輯工作會上的講話(2013年3月30日)中曾強調:「通俗加學術,整合統譜力量。『通俗』是反映現有的比較公認的世系狀況,大家比較能接受的東西,然後力求全國統一起來。在這個問題上,要服從大局,少數服從多數。『學術』是把一些有爭議的問題,通過學術版的形式發表出來。讓大家有表達的機會。『通俗』是解決大眾『信仰』的問題,不能動搖,以之達到團結。『學術』是為了澄清『事實』。當『事實』獲得大家認同後,水到渠成地進入『信仰』體系,進而即可調整舊譜。」按照這種說法,我的二文事實上講的是「通俗」問題。

二、譜中對「祖宗」可作多標準劃分,不是唯一種劃分,「六祖」劃分只是依據能否把世系理清而作的劃分,並不考慮其他標準而不作多標準劃分,如果再用其他標準來加入此劃分中,在邏輯學上屬多標準劃分,故此劃分在邏輯上是正確的,而且很明顯是有層次的:

1、血緣始祖:一個姓氏在未得本姓之前實際存在的祖先,通常由得姓始祖的祖先向上追溯到遠古,如中國即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的黃帝、神農等作為血緣上的祖先,這就是所謂的「炎黃子孫」,實際上是一種「追溯祖先」,未必真有血緣關係,但卻是「真實的認同」,因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從20世紀我們為反抗西方侵略中國的理論——中國人種西來說——時,抬出黃帝,辦了不少刊物,以至孫中山先生當總統就職演說都用黃帝紀元、毛澤東在七大的工作方針中也用黃帝紀元,這不是一個「事實」問題,而是一個認同問題。用一句橫話說:「我就是炎黃子孫,你又拿我怎麼樣?」其實,我們在闡明這種「血緣始祖」時,就是基於一種譜遍(各種家譜都認同的)共識。自然,我們不排除,的確有的姓氏真的是「炎黃子孫」,至少有的姓氏,其中包括蕭氏也都追溯到了黃帝那裡。

2、「得姓始祖」只與是否最先使用某個姓氏為決定性條件而不以是否有自此而始的世係為必要條件。這裡強調得明白:文獻所見的第一個用此姓的人,在「蕭孟虧」之前,至少到目前為止,文獻上還沒有見過。我們突出的是「第一個姓蕭的人」,雖然我們知道,他「封於蕭」,在此前已經有「蕭地」、「蕭人」,不然就不會將其「封於蕭」,但我們還是不知道這「蕭地」、「蕭人」具體有誰,借孔子的話說叫「文獻不足故也」。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們只知道「蕭孟虧」是第一人,因而他也就被歷史記載為蕭姓第一人,自然也就成了蕭氏的得姓始祖。

3、「開代始祖」一定是與某一個姓氏所最開始進行世系歷史記載的祖先相合一的,這個祖先我們同樣以姓和氏的統一為尺度而不作細分。顯然,蕭姓的世系,至少現在大家都以蕭叔大心為起始,當然他就是蕭氏的「開代始祖」了,至於各宗支是否真的就是其後裔、DNA是否驗證他是蕭氏的「開代始祖」,這並不重要,老實說,我就不信。因為我的觀點很明顯:「蕭地」、「蕭人」是長期存在的,即使蕭叔大心是屬「蕭地」、「蕭人」之一,也不可能是現今所有姓蕭的唯一開代始祖,但現實的譜實就是:我們只知道蕭叔大心是「開代始祖」,而無法知道其他。我曾清理過秦漢以前的所有蕭氏,都無法把我們的世系連接上去,所以大家也就仍從其舊說了。

4、「宗系始祖」事實上是從「我」開始而上追溯至可以明確知道的最初世系的祖先。「遷入始祖」以遷居而另起隔段世係為基本條件。精神始祖實在是一種文化認同,但區別於「血緣始祖」。……

總之,六種始祖是一種劃分方式,一種與「我的世系」關係為尺度的劃分。

我曾經有另一種劃分方式,亦以世係為尺度分為三種:信仰世系、戲說世系、血緣世系。按照這種劃分,我們追溯到黃帝、蕭叔大心、蕭何、齊梁、八葉等,都只是一種信仰,不然的話就不會出現那麼多的譜爭,這就是所謂的「信仰世系」。而現在的大宗之爭,如七通、長仲、一菊、梅軒等之爭,有點象是在說戲一般,故可稱為戲說階段,曉山說我的世系有問題,上次六祖之文發了以後有宗親問我:你的世系搞清楚了?真正的答案只能是「戲說清楚了」,這就是謂的「戲說世系」。至於說我所確知的「血緣世系」,就是蕭彥偉公所傳,字輩清晰,但在各房仍然免不了串房現象。所以,我對世系之爭一般不介入,也就在於我的上述認知。我記得當時曾專門寫過文章,遺憾的是該文不知所終,或許後來會找出來的。

我也曾作過文化世系與血緣世系、文化認祖與血緣認祖的劃分。這是曉山批評我家譜並發文章時我直接對他說的,他也認同了我的看法。文化認祖、文化世系,不講真實,只講心安理得。就象當時好多斷線譜,總算找到了上線(不管是否真實,這不重要),這就是重要的成就。

要之,家譜中的祖先是有不同類型的,應有清晰的認知。不能用不同的標準在同一個劃分體系中,這是十分重要的。

三、某君說我「未對『始』字的文字演變作證述,『始』的本義乃『太母』,孕育生命的第一人,述之於子姓則可述之於簡狄,此亦傳說與血緣難分,而進入父系則『太母』之意已演化為『開始』,子姓則述之於契。」事實上,我是在通常的開始意義上使用的。如果真要追溯「始」的本義,那就不是「大母」或「太母」那麼簡單。因為按照《說文解字》:「始,女之初也。從女,臺聲。」(讀大學時背《說文解字》,現在忘記了不少,但第一個字是「一」字,最後一個字是「亥」字,釋字多用《周易》等,還有些許記憶,此「始」字即有記也,因為當時讀《老子》釋此「始」字)如此,我們應追溯到母系社會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時代去了,但那只是神話所要解決的問題,就象簡狄吞燕子蛋而生契一樣神奇,但那對殷人來說卻是「歷史的真實」(現在的考古學已經證明了其燕子崇拜),也就是說,按照某君對「始」的理解,「孕育生命的第一人,述之於子姓則可述之於簡狄,此亦傳說與血緣難分,而進入父系則『太母』之意已演化為『開始』,子姓則述之於契。」在編譜時,世系究應從簡狄開始還是從契開始呢?其實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按照父權制度確定世系的,因而簡狄就最多只能稱為「始祖母」了,但又礙於不知「始祖父」,因而存而不論了。

要之,從通常的開始意義講「始祖」,而不是從本源意義講原始來源,就象《老子》講「有,名萬物之母;無,名天地之始」而把「母」、「始」對文一般。

往期推薦:

說家譜:分清6種始祖,確認蕭氏本根

小福建,大文化(一)

張海江:磁山文化探源

供稿:蕭洪恩|編輯:蕭文華

相關焦點

  • 家譜「攀附」、杜撰「現象探析與辨偽
    筆者在相繼參與《中國家譜總目》、《浙江家譜總目提要》的編目過程中,對那些曾經秘不示人且散藏在民間的家譜得睹真容。毋庸諱言,一些家譜中攀附、杜撰的現象較為突出,因而被指稱為「天下最不可信之文藉」 ,為後世研究者所詬病。
  • 正確認識家譜世系人物中史料的真偽問題!
    筆者在相繼參與《中國家譜總目》、《浙江家譜總目提要》的編目過程中,對那些曾經秘不示人且散藏在民間的家譜得睹真容。毋庸諱言,一些家譜中攀附、杜撰的現象較為突出,因而被指稱為「天下最不可信之文藉」 ,為後世研究者所詬病。一般而言,各宗族修譜的原始動因雖有差異,但是由於家譜功能取向的一致性,兼寓激勸教化之義,家譜纂修通常「稱美不稱惡」。
  • 【家譜隨筆】中國家譜概述10--世系
    歐陽修、蘇洵所處的宋代,是中國譜學發生轉型的時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歐陽修、蘇洵推出了以小宗宗法排列的五世圖式體例,適應了當時社會上私修家譜的迫切需要。當時歐陽修曾對蘇洵說,編修家譜"是不可使獨吾二人為主,將天下舉,不可無也"(《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蘇姓部》)。這表明歐、蘇二人修譜,除為本族起到尊祖收族作用外,也有為天下修譜者倡導樹樣本之意。歐、蘇是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著名學者,二人文集流傳甚廣,其所編修族譜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 家譜或許可以告訴你!
    我上班的地方,是一個少數民族地區,在這兒,很多傳統文化被相對完整的保存了下來,比如說家譜。一起工作的同事,說起他們家的家譜,總是要說很長時間,追溯到最後,就是居住在這裡的人,都是他的親戚。姓什麼,叫什麼,從哪兒來……這大概就是每一個談家譜的人,首先要解釋的問題。
  • 不認識世系圖表,別說你懂家譜丨詳解家譜之樹狀結構圖
    主要方面是讀者沒有家譜查閱、檢索的常識;但編者也需要反思,我們在編輯世系圖表時,有沒有考慮到檢索的便利性?要想讀懂家譜,首先要對世系圖表有個總體認識。一、世系圖表的內容通俗地說,世系圖表就是一個家族所有人員構成的大名單。
  • 泰和:開國少將蕭鋒故裡,華夏蕭氏第二故鄉
    在公元2006年3月25日全國蕭氏文史研討會泰和會議上被盛讚為中華蕭氏第二故鄉。 這裡,蕭氏古色斑斕。 蕭氏藏龍臥虎,光華永耀。據最初原始記錄,泰和蕭氏當時徙遷者有六千餘人之眾。如:一菊公攜九男一女,遷徙湖南後,至今人口已發展到全國蕭氏總人口的八分之一有餘,幾乎遍布湖南山鄉村寨。蕭梅軒等徙廣東,明代王山族的蕭顯聞赴福建為官,開基發祥,後輻射延伸到廣東、四川、海外等,後裔繁衍昌盛。在省外也有佐證。如:湖南麻陽《蕭氏族譜》記載:熙寧二年(1069),蕭清兄弟6人帶蕭瀾長子從江西吉安府泰和縣早禾市梅子坡圳上同徙楚南寶慶口。
  • 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份家譜
    經文理解:第5章談論從亞當開始的家譜,這是《聖經》所出現的第一份家譜,也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家譜。比起日後《聖經》所出現的其他家譜類型,這第一份的獨特性在於,它一開始就強調人是按照上帝樣式所造,這再次顯明人原初的獨特身份。
  • 家譜穿越時空的家族聚會
    中國家譜由來悠遠,產生於上古時期,完善於封建時代,數千年來,在不同時代,家譜顯示了不同的形態,家譜文獻成為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研究發現,在沒有紙張的古代,古人就地選取合適的材料作為記錄家譜的載體。除了甲骨家譜,商代末年還出現了記載家族世系的青銅器,漢代流行在石碑上刻家譜。而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則有結繩家譜和口述家譜。
  • 辛亥百年後的滿族姓氏與家譜
    其取名字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輩分規範化。如康熙之子以「允」字始;雍正之子以「弘」字始等。 2、注重字義。這方面例子極多。 3、以數字為名。如:四十一(多鐸六世孫)、六十八(阿拜五世孫)。 4、崇佛取名。如:普照、鐵保、觀音布等。
  • 家譜鏈-家譜族譜製作
    家譜鏈-家譜族譜製作家譜記載著同宗共祖的血緣關係和人物事跡。是家族精神的傳承和瑰寶。一份家譜,就是一個家族的歷史書。
  • 湖南衡陽蕭氏宗親溯源尋根江西行(二)
    ,弘揚蕭氏文化,傳播蕭氏優良傳統,繁榮蕭氏大家族。馬氏希廣和希萼,以兵相攻奪,脅長沙富人李黃二姓起兵助之,李黃不從,馬怒,欲禍及其家,而蕭氏與李黃二姓姻婭有連,馬欲禍及,在這種緊急狀況下,蕭貞夫婦與三個兒子商量說,要躲避這場災禍。最好是離開這個是非之地,逃往他鄉。蕭貞就帶領妻子兒子坐船溯贛江而上,至吉安,西入禾河,至禾河瀘水交接處,不知是繼續走禾河還是入瀘水為好?蕭貞思考,若一旦被叛軍追上,全家必死無疑,必須分頭逃避以保安全。
  • 簡論彝族史詩始祖意象符號敘事特徵 ——以《查姆》為中心
    在《查姆》中,這個「經」就是由一個極具衍生力的始祖意象符號貫穿其中,起到「編織」故事的內在線索作用。這個符號的哲學基礎就是萬物源於「混沌」,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道」,其方式也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衍生方式。《查姆》中正是這種敘事思維:混沌(霧露-水)——天地——萬物;梭羅樹——開紅花白花(日月)——滿天星辰。阿普獨姆兄妹婚——葫蘆——多民族的始祖。
  • 【家庭治療書籍】家譜圖:評估與幹預
    作者:莫妮卡·麥戈德裡克譯者:霍莉欽出版: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5-5平裝:16開232頁ISBN:9787515405902
  • 文薈丨中國人為什麼必須有家譜?
    古人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中國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講求慎終追遠,飲水思源,不忘血脈傳承,不忘祖宗先人。尋根問祖,是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國人自古重視家的根系源流。家譜,延續著家族的血脈,更傳承著祖上的遺訓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續,或綿延家風,或與時俱進,而為人孝悌,始終是治家的根本。
  • 正說柔貞皇后蕭氏:大遼第一位妾室皇太后,母以子貴又以子廢
    契丹遼國皇室嫡庶分明,皇帝多為嫡出,庶出的能夠出頭,多是因為沒有嫡子或者嫡子夭折,遼世宗耶律阮就是以庶長子的身份擔起長房門頭的責任,並在太宗叔父駕崩時趁機自立,當上皇帝,他的妾室生母奚人蕭氏也因此母以子貴,成為大遼國的皇太后。01,奚人蕭氏柔貞皇后蕭氏(?
  • 正說端順皇后蕭氏:幫婆母監視丈夫,從開國太子妃到東丹國女王
    蕭氏則很可能出自述律平家族,所以,母子關係並不親密的耶律倍對嫡妻並不待見,比較偏愛宮籍出身的奚人蕭氏。當然,並不能認為端順皇后蕭氏沒有生育就證明其夫妻不和睦,那樣太武斷,猴格是從耶律倍夫妻倆後來的人生軌跡中推測他兩口子關係不好的。天顯元年(926)正月,阿保機率領皇太子倍、大元帥德光等親徵渤海國,渤海國王投降。二月,阿保機改渤海國為東丹國,改忽汗城為天福城,冊封皇太子倍為人皇王為東丹國主。
  • 對家譜知識一問三不知,該如何修譜?
    家譜自古以來就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說法,就是因為修譜一事太過於重要,家譜編修委員會一點也馬虎不得,所以才這麼慎重。如果隨意應付,在不知家譜相關知識的情況下,就盲目去編修家譜,等到家譜印刷完成,分發到族人的手中,才發現,世系是錯亂的,文字是錯誤的,人名也是錯誤的,就連始祖的世系都沒有搞明白。
  • 《以馬內利》——耶穌家譜
    ;法勒斯生希斯侖;希斯侖生亞蘭;(Mat 1:4)  亞蘭生亞米拿達;亞米拿達生拿順;拿順生撒門;(Mat 1:5)  撒門從喇合氏生波阿斯;波阿斯從路得氏生俄備得;俄備得生耶西;(Mat 1:6)  耶西生大衛王。
  • 主日敬拜|耶穌的受洗與家譜
    耶穌也曾以鴿子為喻,教訓門徒說,「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羔羊與馴鴿,具有柔和、馴良的性格,因此它們也被用來獻祭。以賽亞書論到彌賽亞時曾說,「祂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神的靈如同鴿子降在祂的身上。鴿子代表馴良、溫柔、忍耐,也是最貧寒之人所獻的祭物。
  • 元朝至民國詹氏家譜收錄,詹家人必看!
    07、【福建安溪】佛耳安溪詹氏族譜:始祖詹清隱。詹仰庇(1534年-1604年)纂修,明萬曆三十三年、公元一六0五年,抄本三冊。據詹慈藏清抄本縮制。珍藏處:臺灣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08、【安徽徽州】新安星源龍川詹氏統宗世譜:二卷,(明)嘉靖間刻本。珍藏處:北京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