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裡四五歲的小朋友生氣扔東西、推搡他人時,當他(她)傷心哭泣時,當他(她)委屈不肯搭理任何人時,當他(她)不耐煩聽大人說話時,當他(她)因為害怕不肯嘗試時……身為家長,應該怎麼做,才是對孩子成長有幫助呢?
快樂是一種情緒,傷心也是一種情緒,有人得意忘形,有人得意不忘形,有人傷心而頹唐,有人化悲痛為力量……善於情緒管理的人,總能讓自己少受不良情緒的傷害,同時也避免不良情緒傷害別人。成人如此,兒童亦然,不同的是,兒童對情緒的體驗往往是不自覺的,缺乏跳出自我來感知和反思情緒的能力,成人具備了反思情緒的能力,只是沒有情緒管理自覺的成人,缺乏反思的自覺而已。
成人缺乏反思自我情緒表達的自覺,追究起來,是因為兒童時代,沒有人引導其學習如何進行積極的情緒管理。兒童期是情緒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學習情緒管理的關鍵期。兒童在四五歲的時候,家長要將引導孩子學習情緒管理作為一門重要的成長功課,充分利用好親子時光,為孩子情緒管理能力的發展打好基礎。
四五歲的兒童,處在「有樣學樣」的心理發展階段,同時情緒的激發和表達與安全感的體驗密切關聯。這個時候,家長對兒童情緒管理的啟蒙,要重視共情策略和榜樣作用。
共情
情緒不會無端發生,理解和判斷兒童的情緒,不能只關注情緒和情緒行為本身,而要追根溯源,了解兒童情緒產生的原因。了解兒童情緒生發的原因,是能夠跟兒童共情的前提,否則,家長的安撫、引導都很難讓兒童感受到被懂得和理解,情緒的調整隻會發生在表面,內心的情緒波瀾只是轉移性消解,沒有經歷任何自我意識到的情緒管理體驗。
情緒一般分為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對於兒童來說,先要學習的是消極情緒的管理。兒童常見的消極情緒通常包括生氣、焦躁、膽怯、傷心等——特定情境下,生氣、傷心等情緒又屬於積極情緒,比如看見家中的小狗生病或受傷而傷心——所謂消極情緒,就是情緒本身或情緒行為會對自己和他人的身心造成傷害或困擾的情緒。
在小區門口,一個五歲左右的小女孩一邊大聲哭泣,一邊試圖將小手從媽媽的大手裡掙扎出來,她不肯跟著媽媽出去。媽媽一邊斥責小女孩「沒出息,沒用」,一邊用力拖拽小女孩……顯然,這位媽媽心中關心的是自己想要的結果,卻忽視了與小女孩的共情,不僅沒有用激將法(姑且將媽媽的斥責理解為激將法)幫助小女孩獲得勇氣,反而讓小女孩更加激烈地抗拒。出現這種情況,是這位媽媽不懂得在兒童情緒引導中,共情才是走進兒童心裡的金鑰匙。媽媽這時候應該關心的是小女孩為什麼不肯前往,輕輕擁抱孩子,告訴孩子媽媽理解她的想法,取得孩子信任後再想辦法幫助孩子克服膽怯或抗拒心理。
四五歲的兒童,很多情緒都是缺乏安全感導致的,有時生氣也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比如同伴拿了自己的玩具,他(她)氣呼呼地動手推搡同伴,是他(她)擔心玩具不會再回到自己手裡。這時候家長或其他身邊的成人如果理解這一點,就要心平氣和地告訴兒童,自己理解他(她)擔心什麼,再引導他(她)不要生氣,可以先問一問同伴是不是玩一會兒就還給自己,生氣打人是不聰明的做法。
榜樣
兒童的情緒應對和表達方式,往往都是在與最親密的人相處中習得的。筆者見過很多可以證明這一點的案例。曾經一個八九歲的男孩,不僅容易生氣,而且一生氣就將桌子上的物品掀落地上,然後叉著腰,瞪著眼,嘟著嘴,大口大口地踹氣,一副要將對方吃了的樣子。經過訪談和調查了解到,他的這種情緒表達方式正是在家裡跟媽媽學來的。兒童不知不覺習得大人情緒應對和表達的方式,最關鍵的年齡就是在四五歲的時候,因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開始有意識地觀察和判斷爸爸媽媽是怎麼做的,覺得學習爸爸媽媽的做法可以讓自己跟爸爸媽媽一樣「強大」。
引導四五歲的兒童積極地進行情緒管理,父母以及長期與兒童相處的長輩的榜樣作用十分重要。
有一則幽默,講一個五歲的小男孩躺在床上,口渴了又懶得自己起來喝水,便喊正在電腦前工作的爸爸:「爸爸,您能送杯水給我喝嗎?」爸爸說:「我正忙呢,你自己起來喝吧。」過了三五分鐘,小男孩又喊:「爸爸,您能送杯水給我喝嗎?」爸爸又答:「我正忙呢,你自己起來喝吧。」第三次小男孩提出要求後,爸爸用同樣的語氣回應:「自己起來喝吧,小心我揍你屁股哦。」第四次,小男孩喊:「爸爸,您能來揍我屁股時帶杯水給我喝嗎?」
這則幽默中,良好的情緒控制讓小男孩顯得是那麼可愛。試想,如果做爸爸的在這個過程中,語氣突然嚴厲起來,顯得極不耐煩,小男孩早就耷拉著腦袋自己喝水去了。親子互動的很多時刻,都是進行情緒管理示範的好機會。
父母遇見具體的狀況,是否能平心靜氣地面對,心平氣和地商量,都是在給孩子做榜樣。有時候,這種榜樣的潛移默化作用,不是馬上就能看出來的。筆者讀師範時,任班長,班主任給我的評價是「有工作能力,但容易情緒化」。工作後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情緒化」,發現這種情緒表達是小時候從父親身上習得的。父親雖然從沒動手打過我們,但他動不動就會發脾氣責罵或埋怨我們,不開心時家裡來了客人也愛理不理的。雖然我在童年時沒有被人指出過有「情緒化」傾向,但它確實像種子一樣在兒童時期就種在了心中。我工作後,用了很多年才學會了積極的情緒管理。
做家長的一定要謹記,在情緒管理上,父母的榜樣作用是無窮的。會管理自己情緒的家長,有意識在孩子面前示範情緒管理的家長,就是給孩子以積極的榜樣;肆無忌憚在孩子面前宣洩負面情緒,從不有意識控制情緒的家長,就是給孩子以錯誤的榜樣。
共讀
家有四五歲的兒童,父母要準備幾本認識和管理情緒的繪本,陪孩子一起讀繪本故事,用故事中人物,尤其是小朋友角色的表現來引導孩子認識不同的情緒,學習進行情緒管理。
這樣的繪本有很多,下面的書單都比較適合父母與學齡前的孩子共讀:
【綜合】
《我的感覺(全套7冊)》
作者:康娜莉雅‧史貝蔓
包含「生氣」、「害怕」、「嫉妒」、「難過」、「思念」,以及「自信」與「同理心」的7大主題。每一個故事都從小小動物主角出發,幫助兒童認識情緒,學習簡單可行的排解情緒的方法,孩子們容易做得到。
【愛生氣的孩子】
《野獸國》
作者:莫裡斯.桑達克
阿奇撒野,媽媽叫他上床睡覺、不能吃晚飯。阿奇很生氣,覺得自己就是媽媽說的小野獸,他穿上野狼外套,前往野獸國,和野獸同伴一起痛快撒野……
《菲菲生氣了》
作者:莫莉.卞
姊姊拿走了菲菲的絨毛猩猩,菲菲生氣極了,就象是要爆炸的火山,好想把所有的東西都砸爛……每個人都會有不開心的時候,生氣、不安、沮喪、逐漸緩和平靜,生氣也有自己要走的路……
《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
作者:賴馬 出版:和英
愛生氣的阿古力,被會傳染噴火病的蚊子波泰叮咬之後,竟然開始不斷的噴火,所有的朋友都躲著他,不敢靠近他跟他玩,阿古力該怎麼滅火呢……
【行為不受控制的孩子】
《比利得到三顆星》
作者:佩特.哈金森
小妖怪比利不想去幼兒園,被爸爸媽媽硬拖去。幼兒園裡的老師教畫畫,他把顏料打翻;老師教唱歌,他尖叫怪吼。但是,老師一點也不生氣,稱讚他是好妖怪,送給他金色星星,放學的時候,比利哭著不想回家了……
【漫不經心的孩子】
《好無聊!》
作者:馬可.羅森索
小男孩不經意踢了一個罐子以後,發生了好多好玩的事。但他卻沒有注意到,有人從後車廂拿出獨木舟,海盜和西部牛仔在大街上閒晃,大象逃離了動物園……小男孩卻還是大喊著「好無聊!」
【頤指氣使的孩子】
《珍妮小霸王》
作者:艾莉克斯‧歐尼爾
珍妮是下課時間的老大,沒有人敢反對。打棒球她要先揮棒,玩足球她要先踢球,拍籃球也得她先拍。如果有人擋了她的路,她就又推又擠又欺壓,還要搥人扁人踹倒人。直到有天遇到新同學凱絲……
【輸不起的孩子】
《我贏了!我輸了!》
作者:伊莎貝.阿貝蒂
小羊和小鵝是最要好的朋友,有一天,他們一起去參加小獾的慶生會。原本開開心心的慶生會,卻因為遊戲中的「輸」和「贏」,而讓兩個最要好的朋友感情起了變化……
(以上書單綜合了網絡資源。)
要特別強調是,父母陪孩子共讀時,一定要討論不同情緒的利弊,模擬情緒的表達,教給孩子一些簡單的情緒轉移和控制的方法。四五歲的兒童,即使有家長的引導,也很難自主地進行情緒轉移和控制,所以父母要及時關注孩子的情緒狀態和表達方式,隨時進行積極幹預,尤其要重視積極的榜樣示範。
說明: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