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
同治朝時間是比較短的,所製作的同治官窯瓷器在風格上基本上都是沿襲了前朝,在製作的數量以及傳世量上都會比較少,在器型上會更加的碩大一些,同時彩繪大多是都是紅色的,有著很好的寓意,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的了解下同治官窯瓷器的特徵。
黃地粉彩梅鵲紋羹匙,清同治,長17釐米。
羹匙內施黃釉,繪梅樹兩組,上開滿粉色梅花,黑色喜鵲或飛於其中、或棲於樹枝,形態各異,形象生動。外以白釉粉彩為飾,對稱繪折枝寶相花、牡丹花卉紋3組,圖案間紅彩書「同治年制」4字楷書款。口沿處描金彩一周。
紅地描金喜字碗,清同治,高7.2釐米,口徑10.5釐米,足徑3.9釐米。
碗撇口,深腹,圈足。通體紅釉描金。口沿內外及腹部近足處飾描金回紋,內外壁和足牆飾描金彩「囍」字,內底心描金團壽字紋。足底書礬紅彩「燕喜同和」四字楷書款。
同治時期生產的「囍」字瓷器是同治皇帝的大婚用器,其中以海碗、大碗、中碗、湯碗、懷碗、黃酒碗、酒杯、羹匙、大中小盤、碟等餐具為主。這批大婚瓷器是同治七年(1868年)江西巡撫景福在景德鎮為宮廷燒造的,共計120桶,計7,294件。
黃地粉彩叢竹紋奓鬥,清同治,高9釐米,口徑8.7釐米,足徑5.2釐米。
奓鬥敞口,圓腹,圈足。造型端莊小巧。內施白釉,外通體施淡黃釉,彩繪各種絲竹紋。上下以描金弦紋做邊飾。底白釉紅彩書「同治年制」4字楷書款。
此件奓鬥為同治時期御窯廠為同治大婚所訂燒的瓷器之一,是宮中宴飲時的衛生用器。
紅地金喜字紋盒,清同治,高4.5釐米,口徑8.1釐米,足徑5.2釐米。
盒呈饅頭形,上下子母口套合。內外均礬紅地金彩裝飾。上下口沿及近足處均以金彩描繪變形回紋。腹部及圈足外牆各以金彩書寫10個雙「喜」字。盒蓋面中心以金彩書寫一團「壽」字,圍以變形回紋,四周環以兩排雙「喜」字,每排10個。盒底及盒內頂中心均繪結帶毛筆、銀錠、如意紋,紋飾外均圍以4個雙「喜」字。圈足內施白釉,外底中心署礬紅彩楷體「燕喜同和」4字雙行款。
此種礬紅地金「喜」字盒屬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大婚用瓷,有5種尺寸規格,大者稱捧盒,較小的是粉盒,最小者為可以盈握在手的胭脂盒。
黃釉刻折枝花長方花盆,清光緒,高11.1釐米,口長19.4釐米、寬13.4釐米,底長16.9釐米、寬10.5釐米。
花盆呈長方形,平口,直壁,方圈足。盆內施白釉,外通體施淺黃色釉,以暗刻花卉為飾,口沿處暗刻如意雲頭、蝙蝠,外壁4面分刻牡丹、菊花各兩組。底暗刻「體和殿制」4字篆款。
粉彩花蝶盅,清同治,高6.1釐米,口徑6.8釐米,足徑3.5釐米。
盅敞口,深腹,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通欄繪粉彩花蝶紋,枝葉青翠,鮮花嬌嫩,彩蝶翻飛,描繪生動細膩。底部書「同治年制」4字楷書款。
花蝶紋傳統陶瓷圖案,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製品。清代,隨著西方繪畫透視技法傳入,花卉注重陰陽向背,描繪更加生動傳神。
青花雲龍紋賞瓶,清同治,高39釐米,口徑10釐米,足徑13釐米。
瓶撇口,長頸,圓腹,圈足。以青花繪雙龍戲珠紋,輔以海水江崖與回紋做邊飾。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同治年制」雙行六字款。
賞瓶是為皇帝賞賜需要而專門燒造的,始見於清代雍正年間,歷朝多見纏枝蓮紋,繪雲龍紋者極為少見。
墨彩籟瓜紋蓋碗,清同治,高9釐米,口徑10.3釐米,足徑4.4釐米。
蓋面隆起,合於碗口內。碗敞口,深腹,圈足,蓋頂及足內均有紅彩 「同治年制」4字楷書款。器內外均以墨彩飾過枝籟瓜、蝴蝶、竹紋。胎體較輕薄。
墨彩表面暗澀無光,紋飾筆觸較為拘謹。籟瓜紋為晚清瓷器的常見紋飾,此器紋飾、造型均顯示了晚清瓷器的裝飾特徵。
紅釉開光金囍字碗,清同治,高9釐米,口徑17釐米,足徑8.2釐米。
碗直口微敞,弧腹,圈足。口描金彩,口沿內外均有描金回紋一周,碗內壁紅地上描金「囍」字,裡心飾金彩團壽字,外壁紅地上有四個圓形開光,其內皆飾龍鳳「囍」字,開光之間以花蝶紋相隔。外底白釉地上以紅彩書「長春同慶」四字楷書款。
全器以紅色為主,並用藍、白、綠等色點綴,畫面喜慶熱烈,這是同治皇帝大婚時所用之器。
黃地紅蝠金彩團壽字紋盤,高5.7釐米,口徑27.9釐米,足徑17.1釐米。
盤口微撇,弧壁,圈足。口沿塗抹金彩。外壁白釉地上均勻分布3枝粉彩折枝花紋,盤內淡黃釉地上以金彩書寫29個團「壽」字,空白處點綴24個礬紅彩描金蝙蝠和12個藍料彩描金「卍」字,蝠眼以黑彩塗點。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白釉泛波浪紋,底中心署紅彩楷體「同治年制」4字雙行款。
此盤為慈禧太后萬壽用瓷,所繪圖案寓意萬福、萬壽。
聲明:本著傳播收藏文化為宗旨,文源網絡,同行轉載請註明藏友網編輯整理,藏友網的傳播需要您的力量。
點此 可跳轉至下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