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須在中醫師當面辯證指導下來借鑑、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喉科家訓》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來給你說說嗓子上的事兒吧。
說起這個事兒,我倒是想起了在杏林史上,頗為人所重視的一對父子。這就是刁步忠和刁質明。刁步忠卒於1907年,出生日期無法考證了。兒子刁質明呢,將父親的經驗,以及自己的臨床實踐經驗結合起來,寫了一本書,叫做《喉科家訓》。
在這部書裡頭,刁氏記載了家傳的好多治療咽喉疾病的方子。其中,有這麼一張配伍,我覺得值得科普一下。但見——
元參10克,麥冬10克,黨參10克,焦白朮10克,茯苓10克,生甘草6克,橘紅6克,薄荷梗6克,桔梗9克,水煎服。
這配伍呢,原來是沒有用量的。現在這個用量,是後人加上去的,相對來說,適用範圍較為廣泛。
這個配伍能幹啥呢?就是治療嗓子幹、嗓子疼,總得不斷清嗓子,不然就覺得不舒服。與此同時,往往伴隨神疲,食欲不振,舌頭幹而瘦小,肢體乏力,脈形細而濡。這樣的患者,還可能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嗓子難受在白天的時候比較明顯。
這裡頭有什麼奧秘呢?我試著給你解析一下。
其實,這類人啊,問題在於脾。脾和咽喉的關係,我曾經在文章當中沒少講過。我說,脾能生化氣血和津液。如果脾不足,氣血津液生化失常,我們的咽喉就得不到滋養,所以會幹癢、難受,甚至說不出話。
這個現象,其實是比較普遍的。尤其是在一些女性患者身上,和老年人身上,容易見到。脈象細濡,舌頭薄而幹,全身乏力,精神疲憊,這些都是氣血津液無法滋養身體所致。由於白天的時候,陽氣漸旺,陰氣漸弱,所以陰津不足導致的嗓子難受,在白天會明顯一點。
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就得健脾養陰。把脾養好,讓它能生化津液,同時再補充一點陰液在裡頭,嗓子就好受了。
上頭這個配伍,就起到這個作用。其中,黨參、白朮、茯苓、甘草,這個取四君子湯的意思,用於健脾益氣,增進津液的化源。元參和麥冬,可以很好地滋補陰液。桔梗、薄荷梗、橘紅清熱利咽化痰。這就是基本意圖。
我把這個寫出來,供我的讀者朋友參考。
這幾天,我的後臺上,總有朋友問我關於嗓子難受、總想清嗓子這樣的問題。其實,這個現象很普遍,原因也特別多。
你記住,對大部分人來說,問題在於肺胃之熱,或者心脾有熱。說白了,你就是愛上火。有火,就體現在咽喉上。其次,你要考慮腎陰不足。腎陰不足,虛火灼於咽喉,也會讓人嗓子難受。再次,考慮肝火。肝火灼於喉,導致嗓子幹痛,也常見。
另外就是,我上頭所說的脾的問題。脾虛,不能生化氣血津液,導致咽喉不適,這個目前越來越常見。尤其是40歲以前,幾乎涉及不到腎精不足、腎陰虧虛的人,出現嗓子反覆幹癢、疼痛、不適,要考慮這個問題。具體的舌脈特點,我前面說過了,這裡不再重複。
總之,正如刁氏父子所推崇的那樣,中醫喉科,其實是介於內外科之間的事兒。它和五臟六腑之間,有密切關係。我這篇文字寫出來,就當作是給您提個醒,拋磚引玉吧。希望您能更深入、更明確地尋找到病因。
好了,我就說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