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街小巷的店鋪陸續恢復正常營業。
但是,也有部分店鋪跨門經營,在店門口隨意放置雜物,給城市文明抹了黑。
普陀:
海鮮麵店在人行道上曬魚鯗
3月20日上午,沈家門興建路的一家水果店門口,幾個白色塑料箱子堆放在店門口,邊上果殼掉了一地。記者上前問起,店員表示,店裡剛進完水果,空出來幾個箱子,「等會兒我們會整理的。」
在沈家門漁市大街的一家海鮮麵店門口,人行道的空地上放著晾衣架。衣架被當做曬魚鯗的架子,上面晾滿了魚鯗。魚鯗散發的腥氣加上佔道的架子,讓路人只能遠遠避開。
「XX,我把快遞放小店了,自己來拿。」記者走訪時發現,沈家門老城區一些開放式老小區附近的店鋪,成了快遞指定投放點。一些經營戶表示,自己店鋪內空間有限,不可能堆放下所有快遞,於是部分快遞只能被放在店門口,方便小區居民拿取。
「由於都是住在附近的老顧客,阿拉也不能拒絕。」部分店主表示,有些居民還會直接在現場拆封快遞,然後把盒子扔在店鋪門口。
定海:
某快遞公司將人行道當分揀場
3月20日上午10點多,記者在定海環城北路看到,一家水果店門口擺著凳子,上面放著一個電飯煲,裡面正煮著東西,不停往外冒著熱氣。店主一邊忙著收拾雜物,一邊不忘招呼客人。
記者又來到解放西路,在一家電動車商行門口看到,人行道上放著一些待售電動車,使得本就不寬敞的道路顯得更為擁擠。「看到電動車佔道,心裡挺不舒服的。」一位行人抱怨說。
相比之下,背街小巷的跨門經營、亂堆亂放現象更多見,部分花店、水果店、水產店將商品、雜物擺在店外。記者在東管廟弄一家水產店看到,店主將海鮮、臉盆、水桶等放在店門外,旁若無人地清洗海鮮,弄得道路溼漉漉。邊上,一家服裝店店主在門外非機動車停車位裡架了一把躺椅,其在躺椅上呼呼大睡。
在西大街一家快遞公司門口的人行道上,數十米範圍內堆滿了大大小小的快遞包裹,路面被佔去了大半。不少路人經過這裡,只能小心翼翼地從快遞包裹間穿行。一旁,工作人員就地在人行道上分揀貨物。
市民高先生表示,自己就住在附近,該處人行道常年淪為快遞公司的露天堆場。「平時快遞包裹堆滿人行道,有時甚至要堆到馬路上,我們常常『無路可走』!」
新城:
花店、建材店存在跨門經營現象
3月21日上午,記者來到臨城商業街,道路一側有3家鮮花店,其中兩家店的門口擺著不少鮮花盆栽和花籃。
一家名為「花林木語」的花店門外,擺著五顏六色的鮮花盆栽,記者數了下,有十幾盆。同時,店門外還有二十幾隻裝花的盒子,佔據了一半的人行道,行人通行受阻。而隔壁一家花店的房簷下也摞了七八隻花盆和兩隻鼓鼓的編織袋。
金島路上有不少門窗店、五金店、管道店等。一家門窗店外立起了兩扇紗窗,記者發現店內空間還很充足,完全放得下這兩扇紗窗。
離門窗店不遠的一家管道店擁有兩個鋪面,每個鋪面外的地面上都「躺著」粗粗的管道,足有兩三米長,十分「搶眼」。管道邊散落著掃把、紙箱、凳子等雜物,店老闆在店裡忙碌,顯然沒空理會門外的物品。
隨後記者來到綠島路,這裡的幾家管道和五金店也存在跨門經營現象。一家管道店外立著展示板,店內一側摞滿了粗細不一的管子,有幾根長長的細管伸出店外一米多,懸在空中。
另一家管道店兼售生活用品,鏽跡斑斑的鐵箱擺在門口,裡面豎著各式各樣的掃把和拖把,樹枝製作的大型掃把立在門外,看起來並不美觀。
一家建材店門外,十來桶油漆摞在一角,上面堆放著雜物。門外還設了一隻格子櫃,展示著各類燈泡。門口的鐵架子上掛滿了待售的插排。門口環境看起來十分凌亂,影響街邊市容。
點評臺:規範跨門經營,鞏固創城成果
去年以來,我市有關部門持續開展經營秩序治理,重拳打擊中心城區跨門經營頑疾,並通過區域管家、路段巡查、文明勸導等助力創城工作,進一步鞏固創城成果。
如今,跨門經營現象有所反彈,少數佔道經營者在店門口堆放商品和經營工具,一見到執法人員前來檢查,便匆匆將商品收進店鋪內。這些經營者明知跨門經營不文明,但自覺意識較為淡薄,心存僥倖心理。很多時候,這部分經營者有沒有跨門經營,基本取決於當地有沒有執法人員上街巡查。
消除跨門經營現象,說到底是對沿街商鋪的文明倡導,這是一項長期工作。如果經營者文明自覺意識不強,執法部門又採取時而緊、時而松的管理手段,各種亂象便時有反覆。希望政府部門加強常態化管理,引導經營者積極行動起來,提高思想認識,養成文明經營的好習慣。
記者 王倩倩 叢琳 翁青青 文/攝
編輯:碩懋
舟報集團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