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訓機構的80後英語老師陶子常常在凌晨時分收到閨蜜的問候:「睡了嗎?」白天忙工作、忙孩子,晚上哄孩子入睡後的那點時間成了她難得的放鬆時間,追追劇、打打牌、聊聊天,不知不覺就到了深夜。「因為經常熬夜,所以平時比較注重護膚和養生。」陶子表示,面膜、眼霜、維生素、蒸汽眼罩、咖啡等都是她日常的熬夜必備品。
記者採訪發現,越來越多的熬夜族開始成為養生主力軍。有人熱衷啤酒泡枸杞、可樂瓶裡加黨參,有人是裝備控,保溫杯、養生壺、泡腳桶、頸椎按摩儀個個不落下。食補、藥補、運動,「90後」「80後」的健康意識正逐漸增強,帶動了「熬夜經濟」。
凌晨3點多,葉女士趁同伴洗牌的空隙,趕緊去洗把臉,把面膜敷上。隨後和朋友一邊打牌,一邊敷面膜。「熬最晚的夜,敷最貴的面膜。」葉女士打趣道,每個周末,趁小孩睡著後,約上三五好友打牌、吃宵夜、看電影,已成了她們圈子的固定安排。
「每次熬夜後,第二天皮膚、精神狀態都會差許多,每次都說不再熬夜了,但一到周末又忍不住繼續約。」葉女士說,平時都是圍著工作、小孩轉,一到周末,三五好友一邊打牌一邊吐槽,熬夜上癮了。
擔心熬夜易老、傷身,葉女士準備了不少「熬夜保健品」:紅棗、枸杞、桑葚、黃芪、百合、玫瑰花、維生素B、維生素E、黑芝麻丸、褪黑素……
對於「95後」男生小張而言,「晚上睡不著,早上睡不醒」就是他的真實狀態。「下班後不是聚會喝酒、蹦迪,就是組局玩遊戲,基本沒在晚上12點以前睡過覺。」小張其實自己知道這樣的生活方式很不健康,但就是沒辦法戒掉。於是,「吃出健康」成為不少小張這樣的熬夜族滿足養生需求的優先選擇。
養生大軍直接推動了保健營養品的銷量大增。2020年「雙11」期間,天貓醫藥「95後」活躍用戶同比增加了102%;京東健康營養品類成交額同比增長將近200%。青年熬夜族除了帶動保健品消費,還帶動了夜經濟的發展。
市民吳先生告訴記者,在忙完了一天的工作之後,他並不是急於趕回家,而是喜歡約上三五好友,一起去夜市或燒烤攤「覓食」,在各類美食和笑談中放下工作生活的疲憊。
「越晚生意越好,我們基本都是清晨五六點才忙完收攤。」馬女士在文化廣場經營著一家燒烤攤,在她店裡,往往凌晨三四點還有幾桌客人,而且往往以青年人為主。
劉先生是名「95後」,工作沒幾年,他已養成了定期體檢的習慣。因為工作原因,張先生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身體長期處於疲倦狀態,各種健康問題也隨之而來。
通過微信朋友圈,他看到有朋友推薦一款泡腳中藥包,便從網上買了專門泡腳的木桶和中藥包。此外,他還買了許多養生保健茶,堅持飲用。
記者採訪發現,和劉先生一樣,越來越多的年輕群體熱衷於購買使用各類養生保健產品,但到底功效如何,大家並不是非常的確定。有的人覺得起到了一定作用,有的人坦言還沒體驗到太多,也有人覺得即使效果不明顯,也就為了買個心理安慰。
年輕群體重視養生,但諸多年輕人並不知道如何正確養生,而是多聽信於廣告宣傳。採訪過程中,市民小李就向記者表示,自己曾因過度服用保健品導致「中毒」,對肝腎功能造成了損害。
「從內分泌角度而言,23點後睡覺就算熬夜。長期睡眠不足,會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等造成嚴重傷害,更有可能患上心血管疾病、肥胖症、抑鬱症、腸功能紊亂症等疾病。」 市紅十字會醫院肝病科主任秦小超表示,保健品、補品都只是提供維生素等營養,沒有任何藥用價值,在日常飲食均衡的情況下,人體攝入的營養已足夠,額外補充也可能會影響身體機理平衡,變成多餘的脂肪。
與此同時,當下營養保健品市場良莠不齊的現狀,也要求消費者在購買時要擦亮雙眼,做出理性選擇,樹立更為科學的養生消費觀。
單靠吃保健品換不來健康的身體。秦小超建議道,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影響健康因素中,行為和生活方式佔60%。由此可見,最簡單最有效的養生方法,就是培養健康生活方式,甩開大步、揮灑汗水,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