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節,大年初二這一天必不可少的便是撈麵了。
無論是城市中心的大超市,還是老居民區的菜市場,都擠滿了買麵條的人。這一天,每家每戶一定要擺上一桌四碟撈麵。
常有老人戲言:「天津人未出娘胎就吃了幾頓撈麵了。」
想來也是,天津人逢喜事,娶媳婦、出門子、過生日、聘閨女、喬遷新居都會吃撈麵。
在小編看來,天津人應該是對撈麵最情有獨鐘的。畢竟,這一碗,別處難尋。
天津撈麵,從來不能小看
雖然其他地方也有撈麵,但只有在天津,撈麵才能被吃成宴席!
民國時期赫赫有名的先得月飯莊,就是以單吃撈麵能成席名遍天津,達官顯貴來吃麵,一桌能擺出近百種拌菜。
撈麵,也由此擺到了檯面上。
何玉新在《天津往事》中也曾講到:
早年間的天津撈麵,要分高中低三檔,不管哪個檔次,都精細到四冷碟、四炒菜、四面碼、紅白兩滷供客人選擇。
圖片來源@天津玩藝兒
而且春夏秋冬四季各有不同,四五月份有皮皮蝦滷,嘗著鮮美;夏天有麻醬滷、花椒油滷,吃著爽口;中秋的時候有蟹肉滷,吃個應景。如果你吃素,還有專門的素滷麵席。
不論材料如何搭配,歸根結底都離不開「鹹」和「鮮」兩個字。
果然,只有這碗天津人煞費苦心的撈麵,不曾也不會輸給上等酒席;也只有這碗撈麵,才會讓天津人心心念念,樂此不疲。
天津撈麵,不只是儀式感
在天津,撈麵又叫「喜面」,意味著喜慶的到來。
清炒蝦仁必須用新鮮的河蝦;糖醋麵筋的麵筋絲講究新油炸制;除了黃瓜絲,其他菜碼都要先焯水.每樣都有講究。
圖片來源@綠野薄荷
平時看慣吃慣的四碟炒菜八碟菜碼,在天津人看來是不能少的「標配」,但在其他人看來真的是想像不到的豐富。
一家人圍坐吃撈麵,吃的是溫馨,吃的是喜慶勁兒。
尤其是大年初二「姑爺節」,天津的丈母娘講究給閨女、女婿吃撈麵。
這大抵也沒有什麼明確的講究,不過是因為麵條有著「條條順」的吉兆,所以,娘家人願意在春節這個闔家團圓的日子裡,為兒女添上一些美意吧。
圖片來源@勞模張建生
但與平日的滷子略有不同,大日子的滷子肯定要「升級」:蝦仁改用對蝦、海參也放些...表面上,還是一碗平常的撈麵,但裡子,卻是一招葉底藏花。
三分之一的麵條,三分之一的四碟菜,三分之一的菜碼,再澆上一大勺滷子,構成一碗精彩的撈麵。
和上滿滿一碗,麵條反倒成為了配角,連面帶菜吃上一口,頓時心滿意足。
天津撈麵,記憶中的味道
天津人對撈麵,永遠帶著最美好的記憶與最溫柔的儀式感。
TA是每年春節都要吃的,是家人在廚房來回忙碌的身影;TA是每次參加婚宴都要吃的,是身為親朋好友的你高興的心情;TA是每每歸家路上最想念的味道,也是父母對你的思念.
一大碗撈麵下肚,果然還是家裡的味道最讓人喜歡。
不是因為手藝有多麼高超,也不是因為食材有多麼高級,僅僅因為那味道裡總繾綣著的親情的味道。任憑外頭的撈麵怎樣華麗考究,沒有家人做面時的忙碌身影,這碗面也難免黯然失色。
一如簡嫃在《水問》裡寫道:「也許,你會以為我喜歡吃麵,其實我愛吃的是碗裡的那一個『情』字。」
——「吃嘛啊?」
——「撈麵~」
你今天吃撈麵了嗎?
做為天津人,你有「撈麵情結」嗎?
為什麼?
歡迎留言&分享
小編在評論區等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