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上不同精神傳統各自的修行路徑和方法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會讓一個認真的觀察者深感驚訝。佛家、道家和儒家都講靜坐,但佛、道、儒的靜坐方法實際上有很大的不同。佛家的靜坐側重點在觀息煉神,道家的靜坐偏重調息養氣,儒家的靜坐基本上只是靜心而已。儒家重視人際倫理,充分肯定生命和世俗生活的價值,既不追求佛家所嚮往的終極解脫,也不追求道家的長生久視,因而對於靜坐可說是淺嘗輒止,並不特別重視。儒家對世界和生命的探索和參與是理性主導的,走「格物致知」的路子。在這方面它與西方科學有相似之處,只是一個把世界看成是客觀的,用理性去研究「實然」的問題;一個把世界看成是倫理的,用理性去研究「應然」的問題。佛、道則越過「實然」和「應然」的二元劃分,進入到精神和靈性的層面。
佛、道、儒都沒有超越於人的「神」的概念。人自身即有靈性和善根,可以通過自我的修行達到覺悟、超越和完滿的境界,因而人原則上並不需要通過禱告向一個外在於自己的,對自己擁有主權的神求助或與之溝通。而在區隔人和神的一神教當中,比如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禱告就是信徒非常重要的功課。單純靜默是不夠的,甚至是危險的。曾經有一次和一個比較資深的基督徒朋友交流,他不無疑慮地指出講究「恬澹虛無,精神內守」的靜坐因為沒有讓「神」作為自己的主宰,有可能讓邪魔佔據自己的肉體。但是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禱告是一件很不自然的事。大約十來年前,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和教會走得很近,一直在考慮要不要成為基督徒,最終還是因為對禱告的隔膜讓我沒能邁過那道坎。這種隔膜感估計還是來自中國人自幼即浸淫其中的文化傳統本身就沒有把禱告當回事兒。
但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這樣根源深厚的精神傳統如此重視禱告顯然並不是沒有來由的。而且,至少在我相對比較熟悉的基督教當中,禱告除作為信徒和神溝通與對話的主要方式之外,也被認為具有療愈的效力,包括對肉體疾病的療愈。在基督徒的圈子裡,為有疾病的人禱告,包括個別的或集體的禱告是很普遍的,也常常會聽到某人的疾病因為自己的禱告或他人的代禱而痊癒的說法。儘管禱告在疾病的恢復和痊癒當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以及有多大的份量是不確定的,這些說法無疑能夠強化信徒們對自己信仰的信心,或加強基督教信仰對被稱為「慕道者」的外人的說服力。我也曾見過某個牧師或神父的禱告特別有療愈效果的報導。這樣的人甚至會被認為具有類似耶穌那樣用神跡治病的能力。
對於受科學思想影響比較深的人,往往會把這種傳聞和報導斥為無稽之談和迷信,甚至因此而對基督教信仰更加反感。我自己在更為接近基督教的時期倒是沒有對此種說法產生反感,只是在不能理解之餘,覺得用這個來增加基督教信仰的說服力未免有些幼稚。但是隨著靜修的深入,對於形、氣、心、神之間的關聯有了更多理解,我開始覺得禱告的療愈效果並不是不能從科學上加以解釋以及更為可靠地加以把握的。
並不是只有通過實驗等手段可靠地重複以及以精確的數據加以量化的認識才是科學。科學實際上是一種為這個世界提供一個一以貫之的,系統化的解釋的努力。此種廣義上的科學既包括傳統意義上的科學,也包括象中醫這樣有著自身的理論體系的知識系統。只是相較於傳統意義上的科學,中醫是一種比較粗糙和模糊,就健康這個話題而言也遠遠談不上完整和究竟的知識系統,儘管這並不妨礙在一定範圍之內它仍然可以是非常有效的。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道家對氣和經絡,及其與人的肉體健康及心理狀態之間的關聯的認識,填補了佛家在這方面的不足。佛家略過了「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的步驟,通過相對比較嚴格的內觀和禪修訓練,追求對「空」和「虛」,對精神相對於肉體的絕對主導性的幾乎可說是一步到位的體認。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邁過這一步太過艱難。許多佛家的修行者和愛好者往往因此退到另一個極端,沉溺於對戒律和教條的枯守之中。
道家則認識到氣和能量在人的身心平衡及精神性轉化的過程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氣和能量的提升與人的意識和精神的發展密切相關。它既是人的意識和精神發展的能量基礎,也受到人的意識和精神發展的制約。通過兩者之間頗為微妙的動態平衡,一個人可以在不斷地豐富閱歷和經驗、擴充知識、增加智慧的過程當中讓自己的能量也持續得到提升。真正意義上的神既是「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的能力和智慧,也是能夠讓自己身心康泰,益壽延年,乃至「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的功夫。
「氣」和「神」相互影響的關係,使得從「氣」入手或從「神」入手來轉化自我,不斷接近對生命實相的認識都是可能的。在這方面,道家偏重於從「氣」入手,而佛、儒以及基督教都是側重於從「神」,或者說「意識」入手,更重視教化的作用。
因「氣」與「神」之間的相互影響,從這些精神傳統之中都能夠發展出各具特色的療愈方式。道家靜修打坐、氣功和太極自不必說。民國時期遼寧的王鳳儀(王善人)通過給病人講儒家倫理,勸善棄邪,也有很神奇的治療效果。美國波特蘭國家自然醫學院的傅海納博士(Dr. Heiner Fruehauf)甚至把王鳳儀的弟子請到波特蘭給美國人開講病工作坊,據說效果相當不錯。基督教的禱告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療愈的作用,原理其實是相通的。不管是禱告者還是被禱告者,如果懷著虔敬信仰的心禱告或領受禱告,心思意念的純淨和堅定會在能量和肉體層面產生直接影響,並讓人恢復健康。
但是如果因此就把我們對身心和生命的理解停留在單純「信仰」的層面,以為只要「信」就萬事大吉了,以為有效果就是因為「有信心」,沒有效果就是「信得還不夠」,以此否認在科學和理性上進一步認識生命和精神之奧秘的必要,那就不僅愚蠢,而且有害。即使是在人的精神領域,人也不應當滿足於「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否則,就會出現不同的信仰傳統互相否定,互相詆毀和攻擊的結局。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當今世界表面上已經很發達的文明卻無法阻擋恐怖主義日益蔓延的根源。當今世界的精神危機需要一種超越各個宗教傳統而又能夠將它們融匯貫通起來,對世界和生命給予更為連貫、完整和詳實之解釋的理解,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得到緩解。
另一方面,在療愈層面,只強調「氣」,或只強調「神」和「意念」的作用,比如相信只要禱告就夠了,也都是會讓人進入死胡同的。只靜坐養氣充其量只是把自己變成一個氣功師而已,而只強調禱告或信仰的力量也無法讓人真正掌握療愈的奧秘。
金振豹博士個人文集《疾病——成長和轉化的契機》(含金振豹博士自2013年以來在靜修、辟穀、儒釋道傳統文化、人智學、華德福教育、中醫、心理學、非藥物的身心療愈、宗教比較等方面的實修和研究之基礎上所寫文章精華七十七篇)列印本可以郵購,60元一本,如需郵寄為65元一本。有欲購買者請加金振豹博士個人微信(手機號和微信帳號:13693248706)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