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1月因病開始從偏向於道家的李少波真氣運行法著手日常打坐靜修以來,迄今已四年有餘。最初主要是通過打坐、站樁等身體的練習追求氣感的體驗,以療愈身心。久而久之,便發現身體的練習和氣感的體驗不過是入門磚而已。如果僅局限於此,打坐靜修很難有持久有效的深入。須得由身體和氣感的體驗進入到對心、對神的理解,也即對情緒、情感以至於生命之實質和意義的不斷深入的探尋與認知,才有可能不斷更上層樓,超越「煉精化氣」的初級階段,體會「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奧妙,以至於每過三五天、十餘天,就會在打坐的狀態和對人生的理解方面有新的體會。這可說是一個終其一生的求索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自我突破的身心轉化之路。走在這條路上的人,需要有把求道看成是人生第一要務的志向和勇氣,才會有最豐厚的收穫和最迅速的進步。
在這過程中,通過寫文章來整合自己在打坐靜修過程中的體驗及其與世事人情之間的關聯,也是靜修不可缺少之一部分。道家修行講「神」,並且區分「元神」和「識神」。「識神」,在佛家稱為「分別心」,在心理學上大概與「顯意識」相當。傳統道家修行人往往把「識神」看成是個搗亂分子。比如相傳為呂洞賓所著的《太乙金華宗旨》裡說,「下識心,如強藩悍將,欺天君暗弱,便遙執紀綱。久之,太阿倒置矣。」然而,人之所以為人,不同於動物,正是因為人有個「識神」在,不是完全為本能所拘束,而是可以和自己的本能拉開距離,對其加以審視和反思,從而有可能超越本能而達到更為自由的生命境界。人能夠在清醒的狀態下讓自己處於打坐的狀態,而不是象動物那樣不是東跑西顛就是迷糊睡覺,正是因為人進化出了「識神」這種更為強大的感官,能夠對身心獲得的各種感受進行理性的判斷分析,從而外能夠上天入地,移山倒海,內能夠靜心打坐,超凡入聖。
身心的感受如果沒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往往是模糊而混沌的,難以轉化為清晰的意志和行動。只有在理性之光的照耀下,它們才會更為明晰而深刻,並轉化為清晰的意志和行動。能夠清晰地判斷、決策和行動,是人從被動的受造者轉化為主動的創造者不可或缺的條件。中國的儒、釋、道傳統的優勢在於感受,在於對身心轉化之道的認知。但是因為缺乏理性,大量藉助隱喻和類比的解說方式,不善於抽象化,不善於推理和論證,而會摻雜大量經不起推敲的觀點和認識,成百上千年以訛傳訛得不到糾正。比如一些道家修行法門以為任督二脈在口腔部位斷開,需要經由捲起舌頭抵住上顎「搭鵲橋」才能連接即是一例。佛家和道家對欲望,尤其是性慾畏之如虎,以棄絕性慾為修行的前提則又是一例。而寫文章可以發展思考力,發展邏輯分析、判斷、推理和論證的能力,使自己免於為固然長期流傳,實則無憑無據,經不起推敲的觀念所縛。
另一方面,寫文章之所以必要,還因為人的意識,或者說「神」,只有在群體性、社會性的生活當中才有可能不斷發展和演化。我們甚至可以說,營群體性的生活,是人性發展不可或缺的。這是因為,只有在群體生活,包括婚姻家庭生活當中,才會有情感的體驗,才會有思想的需要和發展。而情感的體驗和思想的提煉,正是推動意識發展的兩個發動機。靜修固然要人經常獨處,於無欲無求、恬淡虛無的狀態下體會天人合一的妙處,這卻是為了讓人能夠更好地理解人性,更有建設性、創造性地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而人和人之間的情感體驗,尤其是愛的情感體驗,以及經由理性思考獲得的內在的清澈,則讓人在打坐時一層層地進入更為美妙的靜定之境。《道德經》當中所說的「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檄」,孔子所講的中和之道,乃至佛家所追求的「無所住而生心」的境界,都只有在群體生活當中才有其實踐和把握的空間。而寫文章則讓我們在這些方面的心得不至於停留在粗淺的感受,而是變得更加清晰,更有指導力和貫徹力。人也因此得以不斷把自己的意識提升到更為自由隨心的狀態。
道家修行講究的「鍊氣化神」,因此在我看來並不是指一味象木雞或烏龜那樣地打坐發呆。打坐固然能夠使身體回到先天的能量循環狀態,使大腦不斷獲得更為強勁的能量支持而使人體驗到極為深沉的靜定,我們仍然需要通過讀書、寫作、對話等思想活動,使大腦得到進一步的開發。也只有通過這些思想活動,我們才有可能在日益複雜的人際關係與事務當中發展出如行雲流水一般自如行動,「無所住而生心」的能力。當我們對自身的能量有越來越深入的體驗的時候,我們的思想也越來越成為心靈自發運作的結果,成為一種直覺性的思想,而不是機械的邏輯推演。直覺性的思想是能夠直接帶動能量在身體裡流動和活躍起來的思想,而不是與身體脫節的思想。後者只會讓身心變得越來越僵化。
在帶領靜修工作坊的過程中,我也經常發現有不少人,固然有很長的靜坐經歷,進步卻是十分有限。查其原因,很容易就會發現基本上都是不太願意動腦子的人。這在靜坐之初可能是個優勢。我當初參加北京的真氣運行法培訓班,老師也會更加喜歡那些不太問為什麼的人,說你只要傻傻地練,就容易出效果。想太多,只會越想越沒感覺。然而,這種「傻傻地練」固然一開始可能會有些效果,過段時間就會讓人停滯不前。
我國傳統的佛家和道家修行很容易讓人陷於一種反智主義的境地,讓人把一切理論探討和辨析視為智障。這在我看來正是佛道兩家雖然把超越生死作為修行的目標,古往今來卻是沒有幾個修行者真地能夠超越生死,也沒有能夠在近代阻止中國社會和文化的活力不斷趨於衰退,陷於困境的原因。也因此,佛家和道家未能與更為強調入世之功的儒家打通關竅,使得眾多把「內聖」和「外王」背得滾瓜爛熟的儒家士人把「內聖」只停留在嘴皮工夫,而在追逐「外王」的事業當中把自己迅速耗得油盡燈枯。
就我自己而言,因為之前從本科到博士的學術訓練,尤其是在博士階段對法學方法論的研究,讓我意識到一切科學的實質乃是經由對話努力達成共識,進而推進人類社會的意識轉化的過程,我在開始靜修之初即十分注重如實地記錄和整理自己的心得,並以完全無償公開的方式與公眾分享及交流;在這過程中我也努力以最大限度的誠實來剖析自己作為人的一切方面。在我看來隱私不過是三心二意地活著的人偷懶的藉口。對一個把在這一生中認識生命到底意味著什麼作為最高目標的人來說,我會努力做到事無不可對人言,除非這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就是說,阻礙他人的生命成長。我想也正是因了這種態度,我才會在過去的四年多當中,每過五六天,都會在靜坐當中有新的體驗和突破,也會因此每過一段時間,都對自己帶領靜修以及幫助他人轉化自我的身心有更大的信心和從容。我也一般都會建議參加我的靜修工作坊的朋友把靜修過程中的心得和體會記錄下來。然而我深知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會強求他們這麼做。一個人的生命能夠成長到什麼程度,最終是把握在自己的手裡。就算是老師,也頂多只是幫助引上路而已。後面的路,只能靠自己。這也是我為什麼帶領靜修工作坊要收費。這既與我自己帶領的能力有關,也是因為我希望來參加的人對靜修的意義和價值有足夠的理解和判斷力。太笨的,只會「傻傻地練」的人,帶起來可是費勁得很。
活 動 預 告
1、4月1日到7日北京七天靜修工作坊
金振豹博士將於4月1日到7日在北京辛莊三和靜修中心開設連續七天的靜修工作坊。每人每天費用為1500元,含食宿。如果不能全程參加,為每人每天2000元。三和會員可以在此期間任意天數參加,每人每天1000元。三和會員會費為20000元,可供親戚朋友使用,扣完為止。關於七天靜修工作坊的意義及具體介紹,可參考本公眾號2月5日文章:「金振豹博士溫州工作坊」。原定該期間的溫州七天靜修工作坊取消。有興趣的朋友可直接聯繫金振豹博士(手機及微信號13693248706)。
2、4月8日到9日北京兩天靜修工作坊
金振豹博士將於4月8日到9日在北京辛莊三和靜修中心開設為期兩天的靜修工作坊,每人每天費用為1500元,含食宿。具體事宜可參考本公眾號2月5日文章:「金振豹博士溫州工作坊」,或直接聯繫金振豹博士。原定該期間兩天上海靜修工作坊移到4月22日和23日。
3、4月22日到23日上海兩天靜修工作坊。費用為1200元每人(兩天)。地點等事宜待定。
4、金振豹博士自2014年3月以來開始在自己的公眾號「靜修與養生」上發表有關靜修體驗和心得、儒釋道傳統文化、太極、中醫、人智學、教育、愛、宗教與科學、東西方文化比較等主題的文章。其個人文集:《疾病:成長和轉化的契機》收錄了2014年3月23日到2016年5月15日的七十七篇文章,售價60元,含郵寄費70元。有需要者可聯繫金振豹博士購買(微信號:13693248706;微信名: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