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某小區拉起大紅色橫幅,上面幾個大字:恭喜小區每平方房價破5萬,言簡意賅,挑動著業主們蠢蠢欲動的心,沒過多久,就有業主修改網站的掛牌信息,原地提價30萬。
小區的業主敢這麼做,自然是有底氣的。近年來,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高速發展,小區業主自發形成了一個「房價指導委員會」,行情不好的時候,購房者就組織起來,跑去銷售中心要求退房;待行情好了,就有業主們湊到一起,商量著給小區房價來一波大提升。這樣的戲碼,在這幾年的樓市裡輪番上演,而且越發的花樣百出。
究其根本,就是在房價上漲面前,老百姓被紙面上的浮盈吸引住眼球,不在乎也不重視住房以外可能存在的其他問題。企業自然深諳這一點,既然都在搶住的,既然房價還在一路猛漲,那麼住房質量是好是壞、房屋能不能竣工又有多大關係,反正無論是一流樓盤還是末流房屋,都會有人來爭搶。
去年,南京一處大棚房,被炒出了十幾萬元一平的天價,按照購房者的說法,為了讓孩子上優質學區,不僅錢花得值,而且上完學還能轉手升值,最主要的,是她認定自己是剛需。無獨有偶,最近有朋友留言,稱自己已有兩套房,想在老家再給父母置辦一套,但是所在城市認房認貸,多套房的利率要上浮35%,這位朋友滿心委屈:自己不過是買房孝敬父母,順帶「投資」,結果卻傷到自己這樣的「剛需族」。
如此看來,購房者不過把自己的投機目的,美化成所謂的「剛需」罷了
但可別忘了,央行發布的數據中,城鎮居民約96%自有住房,4成家庭擁有2套或以上的住房,超過半數家庭有一套房。房說君認為,40%的家庭有2套或以上的房子,必然意味著大量空置房的出現。而2018年西南財大的報告中說,目前城鎮空置房總量達到了6700萬套。說明了這兩年的空置房只會增不會減。
一邊是炒房者炮製的「剛需概念」,一邊是大量空置房接連誕生,很明顯,這就是過去這些年我們在樓市裡經歷的典型過程。
不過,最近一段時間,樓市開啟了「熬鷹」模式。熬鷹的方式眾所周知,再兇猛的鷹,捉回來之後一連幾天不讓睡覺,野性也得被抹滅掉。正如搞笑電影裡那樣,男主角把鷹捆在樹幹上,晝夜熬,長達7天7夜,看誰能熬得過對方。
同理,投機者再野性,也要經受得住樓市這番「熬鷹」模式,以下2消息非常典型
一、全面整頓地產商,不能越過「雷池」半步
這段時間,大家都知道高層給房企定調了「三道紅線」,其中資產負債率、現金短債比和淨負債率3個指標,都屬於此次新政重要的財務參考標準。按新政,三道全部踩中的,不準再從銀行、信託、資本市場中借錢,「踩一道線」的可以增加10%,即便沒有踩線,每年也只能增加15%的負債。
更重要的是,不止是重點房企,三道紅線新政將於2021年面向全行業全面實施,並力爭讓房企在3年內完成降負債的目標。在房說君看來,這讓很多人的希望破滅,不僅新政落地沒有過渡期,而且明年房企迎來全面整頓,不管是巨頭還是小開發商,敢越「雷池」半步的,必然會得到特別關照。
二、房租和購房款都將被納入監管
下半年來,隨著對樓市的監管加強加大,關於租金、購房款 這些關於剛需錢包的新規,層出不窮。先是購房款,12月7日,成都出臺商品房預售款監管辦法,規定預售資金將全部並直接存入監管帳戶,企業不得以其他任何形式違規收取房款。
不僅如此,據澎湃新聞12月10日統計,江西、昆明、山東棗莊、浙江、河北秦皇島、寧夏銀川、四川瀘州、河北石家莊等,目前已有26城陸續提出加強預售資金監管,頻次之高,可謂是樓市釋放的一個非常積極信號。之所以這麼做,所有的問題都指向這些年來樓市發展的「毒瘤」:預售制度。
而所謂的預售制,就是房企將在建的房子預先賣給購房者,由買房人先支付房款的行為。雖然,開發商利用首付款融資開發,風險小、回報高,但卻讓購房者承擔100%的風險。特別是在利益面前,房企不再專注於好產品,而是學會了快速拿地、快速回款,然後不斷重複。誰的融資能力更強,誰就能賺得更多,如此惡性循環,所以我們會看到爛尾房、房屋質量差、維權事件層出不窮。
大家都知道,今年以來,公積金、公攤面積、預售等遭到專家學者的詬病,聲討要取消這個樓市制度。但說實話,「一刀切」並不意味著是好事,只能一點一點,螞蟻搬家似地除去弊端。以此次房款監管為例,對於預售制、高周轉而言,都是一個史無前例的改革,意味著我們將告別過去,迎接一個全新時代。
租金方面,11月中旬,重慶規定要求住房租賃企業應在主城中心城區範圍內的商業銀行開立唯一的租金監管帳戶。9月深圳公開徵求意見,住房租賃企業應在市轄區內商業銀行設立唯一的租金監管帳戶,並籤訂監管協議。同月,成都規定新租客向租賃企業支付租金超過三個月的,企業應將收取的租金、押金和利用「租金貸」獲得的資金,存入監管帳戶。
之所以把購房款、租金都納入監管,前者是防止爛尾,後者是防止租房平臺「爆雷」
總而言之,不管是全面整頓地產商,還是房款、租金納入監管,這2道「鐵腕」新規,說明了調控措施的越來越嚴厲,包括並不局限於限購、限貸、限售等常規政策,而是從資金面出發,全面「鎖定」住地產商和中介的套利空間,源頭上杜絕投機炒作,房企和中介必然難眠。對房地產來說,在極具針對性的樓市打壓下,頗有一種夢回9年前的味道。
9年前發生了什麼?
2011年初,國八條、房產稅試點陸續落地,其中限購城市從之前不足20個增加到40多個。到了7月,高層會議明確二三線城市也要限購,隨後,限購城市增加到近50個!土地市場方面也迎來新規,土地出讓金首次繳納比例不得低於全部出讓價款的50%,全部土地出讓款原則上 1年之內繳清,而此前出讓金首付比例一般為30%。
資金面也一樣,2011年前7月,央行共加息3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6次,一年期存款利率提高到3.5%,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達到21.5%的高點。正因為有這樣的全方位調控,這才出現2013-2014兩年房價的持續回落,一直到2015年,隨著各城放鬆限購,棚改貨幣化助推,樓市迎來了第二波上漲。
房說君有話說,總而言之,不管如何,今年的調控市場大概率不會與9年前相同,時代在變,不可能每個事情都需要「一刀攔截」,正如央媒新華社主辦的半月談黨刊明確警示,要從源頭杜絕爛尾樓的產生,取消商品房預售制度勢在必行。但不宜「一刀切」,短期內會造成中小房企難以維繫,衍生新風險誘發新問題。
可見,從資金面入手,鎖定住樓市利益方的套利空間,如此,當住房回歸居住屬性後,經歷前幾年房價大漲的剛需們,就可以喘口氣了。
本文所用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文章為「每日房說」原創,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深究。(撰文:風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