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研究納粹主義具有持久的重要意義

2021-02-23 寒江閣一道人

(美)約瑟夫·W·本德斯基《納粹德國史(第四版)》

(德國史經典著作,簡明深刻,回答所有關於納粹歷史的疑問)

內容簡介

納粹德國從1933-1945年,僅存在了12年,縱覽德國歷史及整個世界現代史,納粹時期在其中只佔了短暫的一瞬,但正是在這短暫的時間內,納粹發動了世界大戰、進行了種族大屠殺等反人類罪行,改變了歐洲乃至世界歷史的進程,因此有關納粹興起的根源,其本質特徵,演進的過程,一直是學界和社會研究和反思的大問題。

 

儘管人們已經掌握了關於這段歷史的一般性知識,但很少有人理解納粹為何能夠成功、又為何會最終走向失敗。為什麼納粹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攫取國家權力並在一個文化高度發達的社會實施殘暴政策?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這樣一個曾經在俾斯麥領導下的國家,會實施希特勒的不計後果的外交政策?到底什麼緣由,導致廣受世界尊敬的馮·洪堡的人文教育理想,如此輕易地被反智主義和仇恨宣傳所取代?為什麼納粹吸引了那麼多人?為什麼德國人未能阻止納粹的種族滅絕政策?納粹崛起是不可避免的嗎?是德國歷史遵循其自身發展方向的必然結果嗎?是德國獨特民族性格的彰顯,還是一系列特殊的歷史及社會環境因素的結合導致的?

 

作者帶著這些問題寫作本書,綜合了令人激動人心的敘事和犀利的分析,提供了對第三帝國興亡的權威敘述。在第四版中,作者納入了新的相關研究成果和對戰爭記憶、猶太受害者問題的新分析。切入了納粹德國內部社會生活的複雜性,也再次強調了種族意識形態在推動納粹的殘暴行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更深入剖析了納粹統治下人們的現實困境和道德選擇。無論是學生、普通讀者還是歷史學家,都會感到引人入勝。

作者簡介

約瑟夫·W. 本德斯基(Joseph W. Bendersky),美國維吉尼亞邦聯大學教授,德國史、反猶主義、大屠殺研究專家,還特別關注卡爾·施密特這位20世紀德國很具爭議的政治和法律思想家,著有《「猶太人威脅」:美國軍隊中的反猶政治》(The 「Jewish Theat」: Anti-Semitic Politics of the U.S. Army)、《卡爾·施密特:帝國理論家》(Carl Schmitt:Theorist for the Reich)等書。

目 錄

引言:研究納粹主義具有持久的重要意義      

 

第一部分 納粹主義的起源與發展:1919—1928    

第一章 陷於危機的魏瑪民主    

第二章 希特勒與納粹主義的崛起

第三章 納粹意識形態的歷史根源    

第四章 納粹黨「早期奮鬥歲月」中的政黨架構、宣傳模式、及其追隨者 

 

第二部分 權力的攫取與鞏固:1929—1934    

第五章 1930年代德國國民議會的癱瘓和納粹的突破性勝利

第六章 希特勒獲得權力的合法路徑 

第七章 合法偽裝掩蓋下的納粹革命 

 

第三部分 德國社會的納粹化進程:1934—1938    

第八章 全能國家抑或二元國家與複合多元國家    

第九章 政治生物學、文化及社會    

第十章 黨衛軍恐怖統治、反猶主義、及對納粹化進程的抵制    

 

第四部分 納粹帝國在歐洲的崛起與覆滅:1933—1945 

第十一章 作為政治家的元首:意識形態與外交政策    

第十二章 作為戰神的元首:勝利與徵服 

第十三章 從統治到敗退    

第十四章 大屠殺、抵抗及挫敗 

 

第五部分 為正義和歷史記憶而奮鬥 

第十五章 從紐倫堡到直面歷史(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    

第十六章 電影藝術呈現出纏繞的納粹遺產:政治宣傳與歷史真相    

 

大事年表      

對相關主題進一步閱讀和研究的推薦資料      

索引      


本文節選自本書引言部分,感謝中信出版集團授權發布!

引言:研究納粹主義具有持久的重要意義

從首次在選舉中獲得重大突破不到三年時間, 1933年1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就已經成為德國總理,納粹在德國攫取了政治權力。

在那個夜晚,希特勒站在柏林的帝國總理府窗前,向數千名遊行穿過街頭的納粹衝鋒隊員(Storm Troopers)揮手致意。到1940年6月,希特勒已經作為成功徵服法國的勝利者巡視巴黎,此前德意志國防軍(Wehrmacht)僅用幾周時間就打敗了法軍。

納粹一度宣稱,他們的第三帝國(ThirdReich)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文明,並將持續屹立千年。但希特勒及其所謂「國家社會主義」(National Socialism)在迅速崛起之後,很快隨之而來的就是同樣急劇的崩潰,第三帝國實際僅存續了12年時間。

到1945年,希特勒已經被迫撤退到他的地堡裡,外面環繞的是這個帝國的廢墟。就在那個地堡裡,他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帝國的毀滅》劇照)

縱覽全部現代歷史,納粹時期在其中只佔了極短暫的一瞬。然而,正是在這段短暫的期間,納粹建立了人類歷史上迄今所知最具壓迫性的獨裁政權之一,他們發動了世界大戰、統治了大部分歐洲大陸、還犯下了舉世震驚的反人類的滔天罪行。

事實上,第三帝國徹底改變了歐洲的政治結構和世界歷史進程。

出於這些原因,納粹主義運動在其產生近一個世紀後的今天,仍在西方世界集體意識中佔據獨特的位置。即使冷戰的結束已經消弭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在領土、政治、與意識形態上的分割狀態(這種分割正是因希特勒的戰爭所導致),這種情況依然沒有改變。歷史上很少有其它在如此短暫期間內發生的事件,在事件本身過去這麼多年以後,還在整個西方世界這樣折磨人類的良知、吸引如此廣泛的興趣。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儘管蘇聯這一高壓政權在歷史上非常重要、而且該政權延續長達七十年之久,但人們對蘇聯共產主義的研究興趣已經銳減。而且,對於德國人來說,儘管在過去的五十年裡,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已經證明該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民主、最進步的社會之一,但納粹獨裁政權仍超越了這個國家的政治文化,如黑暗幽靈――一段「無法把握的歷史」(Unmasterable Past)――不斷在人們心頭浮現。

近年來在中國及拉丁美洲學界也表現出了對這一主題的認真的興趣,這表明對第三帝國的研究已經呈獻出了一種全球維度。越來越多的政治學者和評論家開始援引納粹主義的歷史,以其作為理解和分析伊斯蘭極端主義運動的歷史框架。

從學術界、到大學課堂、再到大眾文化、圖書、電影等領域,納粹主義始終是一個既充滿強烈吸引力、又令人驚駭恐懼的主題。「納粹」這一詞語本身,幾乎已經成為「邪惡」的同義詞。對於千百萬人來說,任何與「第三帝國」有關的事物會立即引發驚惶的情緒反應,顯然這種反應並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有所減輕。哪怕僅僅是略微提及納粹主義,在很多人的腦海中都立刻會聯想到毀滅、暴行及大規模屠殺無辜民眾的恐怖景象。

每當歷史學家、哲學家、作家、甚至是普通人,想要找一個極端的例子去論證其在倫理或道德方面的觀點時,他們經常會從第三帝國的歷史中援引事例。在以不確實性和道德相對主義為重要特徵的當代西方世界中,納粹主義是存在廣泛道德共識的少數幾個主題之一。

然而,廣泛存在的興趣、嫌惡、及道德譴責本身,並不表明對歷史有真正的理解。幾十年來,我遇到過不計其數的學生及普通聽眾,他們往往是已經閱讀過關於第三帝國方方面面的若干資料,但經常讓我感到驚訝的是,他們極少能夠抓住納粹主義的本質,也很少有人真正理解納粹為何能夠成功、又為何會最終走向失敗。儘管他們已經掌握了關於這段歷史的一般性知識,但他們還是無法解釋,為什麼納粹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攫取國家權力、並在德國這樣一個文化高度發達的社會中實施他們的殘暴政策。而這些疑問、及其它一些關鍵問題,也正是歷史學家們在過去近一個世紀中爭論不休的焦點所在。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這樣一個曾經在奧託•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卓越治國才能引領下的國家,會實施阿道夫•希特勒如此不計後果的外交政策?

到底是什麼緣由,導致廣受全世界尊敬和效仿的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的人文教育理想,如此輕易地被反智主義及約瑟夫•戈培爾(Josef Goebbels)的仇恨宣傳所取代?

為什麼納粹主義吸引了那麼多的人?

還有,為什麼德國人(還有其他國家的人)未能阻止第三帝國導致數百萬人死亡的種族滅絕政策?納粹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麼?是德國歷史遵循其自身發展方向的必然結果麼?是德國獨特民族性格的彰顯?抑或是因一系列特殊的歷史及社會環境因素的結合?

要想回答這一系列問題、抓住納粹主義運動的本質,就需要對第三帝國的起源與歷史進行系統全面的考察,唯有如此,方能真正理解並得出正確的結論。

我寫作本書的最初目的,是為學生和普通讀者提供一個系統完整的讀本,既簡明扼要、又易於理解。本書基於這一領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及最新進展,對關鍵的歷史事件、及導致納粹德國崛起與覆滅的相關因素進行了解釋。儘管本書不是專門寫給德國史研究領域的專家們看的,它還是涵蓋了納粹歷史的許多重要方面――而這些方面往往被一些更專業的、僅針對納粹主義運動特定維度、或僅聚焦少數著名歷史人物的研究成果或傳記作品所忽略。

本書自初版至今,一直深受學生及普通讀者歡迎。

然而,從《納粹德國史》初版問世以來,本主題領域已經新增了若干重要研究成果,新的學術專著也不斷推出,這使得對本書進行持續修訂成為必要:

本書第二版重新編排和擴展了文本,新增了納粹大屠殺研究領域湧現的大量成果,並且加入了社會史研究領域所提供的新數據與新闡釋。社會歷史學家――經常是在定量研究模式的幫助下,對納粹在招募新成員、爭取支持者時,各社會群體對納粹不同的響應程度等方面提供了許多不同以往的新闡釋;

社會歷史學家同樣拓展了我們對德國婦女在納粹崛起及攫取權力過程中的作用等方面的認識,並使我們從更多方面進一步了解德國婦女與第三帝國的本質及政策的關係。

第三版繼續體現了社會史領域的最新發展趨勢,再次強調了種族主義意識形態在決定第三帝國政策及實踐時的關鍵作用。這一版本著重敘述了納粹統治下德國社會生活的複雜性:

它分析了德國普通公民的處境,他們一方面承受納粹相關政策及其背後力量的威脅,另一方面又受到順應形勢、與其他人合作的強烈誘惑,描述了他們是如何在這二者之間找到自己行為模式的;

這一版本還敘述了以下內容:德國的基督教徒力爭保持宗教在社會生活中的中心地位,並以其對抗納粹的異教信仰和「安樂死計劃」(euthanasia programs);與此同時,出於經濟利益及社會群體組織自私的原因,在公共服務領域、政府機構、及商界的個人和群體變成了迫害猶太人的幫兇;

儘管一部分德國年輕人確實是希特勒青年團(Hitler Youth)的狂熱成員,但還是有不少人跟其它任何社會中的青年一代一樣,充滿了叛逆精神;

這是一個社會,但其法律、政策、及社會行為預期,都越來越由納粹種族主義意識形態所決定,而這一意識形態是建立在生物學和達爾文主義的人生觀、社會觀與歷史觀基礎之上的;

納粹最基本的國內目標,就是通過消滅那些被認為在生理上、精神上、或者行為上不合格的德國人,來實現淨化雅利安種族及德國社會的目的;

而納粹針對整個歐洲文明的鬥爭目標,就是在歐洲大陸對所謂的劣等民族通過戰爭、奴役和大規模屠殺來進行種族清洗,他們認為這一種族淨化過程將為實現希特勒和納粹思想家所設想的、由雅利安種族所主宰的「千年帝國」(Thousand-Year Reich)統治掃清道路。


(《辛德勒的名單》劇照)

目前這新修訂的第四版又收錄了不斷新增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晚近研究成果,這些成果都是近年來由德國史研究領域的諸位傑出學者所貢獻。儘管在此前的版本中已經有所涉及,但一系列最新研究成果使得進一步明晰和強調納粹主義與保守主義在意識形態及政治立場上的區別尤有必要。

儘管這兩種力量在某些特定方面有一些共同特徵(如民族主義、反對自由主義、反對馬克思主義、反猶主義,等等),但他們本身的實質、及他們對德國及世界未來的設想全然不同。納粹主義並非是極右派的發展或延伸,而是一種糅合了此前形形色色、且彼此衝突的歷史力量和意識形態(特別是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獨一無二的綜合體。

究其實質與核心,納粹黨人不僅是狂熱的種族主義者,而且還是真正的社會革命者。作為橫掃一切的革命性社會重組運動的支持者,納粹不僅是民主制度和左翼人士的敵人,同樣也是保守主義者和反變革人士的敵人。只有認識到這種重要區別,才能真正理解這一新興政治運動本質之所在、也才能真正理解為何它能吸引到如此廣泛的追隨者和支持者。

關於對納粹德國戰爭罪行的審判、及關於當代德國對第三帝國的歷史記憶,第四版在此前版本的基礎上提供了新的富有啟發性的研究成果。這一版本還進一步擴展了覆蓋範圍,將以前經常被忽視的納粹統治時期受迫害群體,如同性戀者、「耶和華見證人」(Jehovah's Witnesses)宗教團體等史實納入其中。

還有,鑑於傳媒技術的進步,使得影像資料成為方便的教育手段,本書附錄提供了一個筆者極力推薦的紀錄片和故事片清單,這些影片有的直接源自納粹時代、有的是戰後以第三帝國作為歷史體裁的作品。如果使用得當、並伴隨相關閱讀資料配套觀看,這些影像資料可以將這一時代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使我們從多個維度增強對納粹歷史現象的理解。

這些影片是極寶貴的手段,因為它們可以幫助我們把握國家社會主義運動的本質及其駭人後果,同樣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自1930年代開始,貫穿第二次世界大戰整個期間對納粹主義各種各樣的反應、理解納粹德國歷史遺產對當代德國的影響、理解關於歷史記憶的各種論爭。

這一新版本在保留此前諸版本的優點(特別是敘述簡潔、資料可靠)的同時,也體現了結構上的完整性。但本書一個最具吸引力的特徵是其材料編排與寫作風格,它把講故事一般的歷史敘述、和對歷史事件的深入分析結合在一起,無論是學生、普通讀者還是歷史學家,都會認為本書既引人入勝,又對納粹主義的起源、本質及其後果作了易於理解的闡釋。事實上,第三帝國這一主題既有持久的歷史重要性、又在當代世界具有廣泛而強烈的吸引力。對於正在尋找一本關於納粹德國這一主題的簡潔、但囊括所有重要問題的著作的人來說,本書提供了一個最佳的選擇(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獲得本書購買連結)。

相關閱讀:納粹勢力的興起,偶然還是必然?|笑春風讀《第三帝國的到來》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圖畫通識叢書:海德格爾 | 薦書
    圖畫通識叢書:海德格爾 | 薦書 2020-10-14 13: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薦書| 圖畫通識叢書:列維-史特勞斯
    薦書 | 圖畫通識叢書:列維-史特勞斯 2020-12-11 15: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著作薦讀】女性主義研究參考閱讀書目
    》  (英)瑪麗·伊格爾頓       湖南文藝出版社《女性文學教程》   喬以鋼//林丹婭      河北教育出版社《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張京媛 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被建構的女性—中國現代文學社會性別研究》      劉傳霞    齊魯書社《語言與社會性別導論》  瑪麗·塔爾博特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 納粹主義優生學史上的奇恥大辱
    為了加深公眾的感性認識,納粹政府還為T4行動披上了科學與醫學研究的外衣。在披著白大褂的黨衛軍軍官押送下,安樂死計劃的受害者乘坐裝有鐵窗的大巴被送往滅絕中心。緊鄰毒氣室的房間裡臨時搭建起混凝土解剖臺,其四周環繞著用來收集液體的深槽,醫生們就在這裡解剖受害者的屍體,然後將他們的組織器官與大腦保存起來,作為日後的遺傳學研究標本。
  • [論文薦讀]乳品香精的研究進展
    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乳業研究院、上海乳業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揭良、蘇米亞、賈宏信綜述了嬰幼兒配方乳粉脂質母乳化的研究進展。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大乳製品進口國。乳品不僅各種營養素齊全、含多種生物活性成分,是符合人體健康需求的高營養食品,並且其口感和香氣受大眾喜愛,在食品行業中佔據重要地位。
  • 搞清楚納粹如何以及為何上臺,在今天與在過去一樣重要
    作為納粹研究的權威專家,他常常在周末為公眾免費講授自己關於第三帝國的畢生所學。雖然納粹德國的歷史已過去近一個世紀,埃文斯依然認為:「搞清楚納粹是如何以及為何上臺的,在今天與在過去一樣重要——或許隨著記憶的消退,變得更為重要。」
  • 2021年度十大好書 | 做書人薦書
    在此基礎上喬爾也做出了一家之言,並指明了未來一戰起源研究的發展方向,那就是衡量大戰起因的真正關鍵,很可能是1914年那代人的社會心態,這種心態最突出的表現是願意冒戰爭風險並且將戰爭作為抵禦有形威脅的唯一選擇。喬爾認為人並不總是由對自己利益的清醒認識所驅動的,他們甚至不總是清楚自己的動機。如何避免一代人的悲劇被下一代人所繼承,這正是「一戰」起源研究的現實意義所在。
  • 薦書挑戰 為你的創造力「充電」——董小英教授推薦書目
    "薦書挑戰"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MBA項目發起的,由被點名的學院教授完成書單推薦。被點名的教授推薦三本或三本以上書目,同時附個人推薦語。
  • 周六薦書 | 第三帝國史
    『意識形態』這一詞彙本身就包含有一種莊嚴的聲明,要將一切行動建立在一種特殊的基礎之上,因此也具有了明確的方向。」納粹運動的發展與壯大,除德國乃至世界的經濟政治形勢為其提供了基礎和養料外,納粹黨的宣傳攻勢也起了重要作用。該黨利用經濟大危機的時機,展開大規模的宣傳鼓動,抨擊魏瑪體制和其他政黨的失誤,張揚自己的主張和所謂「追求」,甚至不惜招搖撞騙,製造恐慌氣氛,最終獲得了執政機會。
  • 美術研究|畫家的偉大事業是處理某種具有紀念碑意義的題材!
    事實上,從20世紀中葉以來,還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像中國這樣持久地保持著建構歷史的內在衝動。這一點,決定了中國美術與西方美術大相異趣的現代性路徑:當西方美術以拒絕「歷史畫」而作為步入現代性的標誌時,中國美術卻篤定了這樣的觀念:對歷史的寫實性審美建構,不僅是中國美術現代性轉換的必由之路,也是其美學價值獨樹一幟的根本。從這層意義上講,歷史畫創作無疑構成了新中國美術現代性的基石。
  • 榮格心理學 | 薦書
    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內,非常清晰形象、簡明扼要地闡明了一個著作等身的人60年的研究成果——榮格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這部經典著作60年來暢銷不衰,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它是較為易懂的入門讀物,而對於專業人士,則可以通過此書進一步加深對分析心理學的理解。本書初版於1940年,由於讀者的巨大興趣,使得本書的內容不斷擴展,不斷融入榮格的最新研究成果,並使本書的條理和構成不斷趨於完善。
  • 【每周薦書第78期】莫裡斯·梅洛-龐蒂《可見的與不可見的》
    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正是知道世界存在的意義。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應該預先假定任何東西,因此也不應該預先假定一個自在存在的天真觀念,也不應該預先假定一個與之相關的表象存在的觀念,一個為意識存在的觀念,一個為人存在的觀念,這就是有關我們對世界的經驗,同時有關世界存在的問題中我們要重新思考的。我們要在一切本體論偏見之外重述懷疑論的各種爭論,正是為了知道什麼是世界存在、事物存在、想像的存在和意識存在。
  • 鶴壁這些駐村第一書記為您薦書
    薦書人:王文勇(淇縣廟口鎮葛箭村駐村第一書記)《家風》王彥豔 連俊超 主編該書通過一個個小故事,講述了家風對個人、對社會的重要影響。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是社會文明的縮影,家風正則後代正、源頭正、國家正。
  • [薦書]三本一看就停不下來的英文自傳
    收錄於話題 #薦書當然你也可以看譯著,我相信翻譯並不會改變一本好書的本性。個人覺得原著能更原汁原味地體現作者彼時的心情和境況。
  • 德國納粹時期的「黑色教育」
    在以「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的名義而把國家和社會一體化的進程中,學校成了培養納粹人的重要基地:在學校建立了納粹組織;三分之一的教師成了納粹黨的黨員;幾乎所有的老師都加入了納粹教師聯盟;中、小學生也要加入納粹青少年團體;猶太教師和不符合納粹政策的教育界人士被解僱;學生能不能順利畢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的政治傾向,是不是納粹政團體的一分子等等。
  • 「社長薦書」第三期·心理學專題
    「社長薦書」第三期·心理學專題 2020-12-11 16: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今日薦書《掌控習慣》詹姆斯克利爾習慣研究專家習慣學院創始人
    今日薦書《掌控習慣》我現在的樣子 是我過去的果我未來的樣子 則是我現在的果 如果我很難 不如意 一定要改變自己現在的認知精華內容美國著名習慣研究專家多年研究發現,找出「提示——渴求——反應——獎賞」的四大習慣養成步驟,讓自己先了解習慣,再採取正確的行動
  • 薦書| 城堡的世界:歷史、建築與文化
    薦書 | 城堡的世界:歷史、建築與文化 2020-12-02 13: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薦書|金桂泉:六十年攝影生涯勤耕耘
    在這些年代,無數個代表性的瞬間,銘記了共和國不同發展階段的歷史記憶:開國大典、抗美援朝、一五計劃、土地改革、農業合作社、三反五反、「文革」、中美建交……這些攝影師的經典影像和其經歷不僅承接著中國攝影發展的脈絡,也串起了國家記憶,無論對攝影史本身的研究還是對社會發展史研究,都具有極其珍貴的史料價值。
  • 經典薦讀 | 存在主義女性主義與《第二性》
    波伏娃從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和薩特的《存在與虛無》中獲得了思想前提,用存在主義哲學中的「他者」、「超越」、「內在性」等概念建構了存在主義女性主義的理論範疇。海德格爾認為自我與他人世界之間存在著一種否定性的辨證關係。自我之為自在,永遠處在一個客體存在即「他者」的存在方式和創造性的、超越性的、主體性的存在方式的緊張關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