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軟可繞手指,鋒利削鐵如泥,阿昌族的戶撒刀有多厲害?

2021-01-07 騰訊網

文/元氣少女QMQ

眾所周知,中國少數民族有三大名刀:甘肅保安族的腰刀、新疆維吾爾族的英吉沙小刀以及阿昌族的戶撒刀。我們今天討論的主角,就是三大名刀之一的阿昌族戶撒刀。

我國的阿昌族人民主要居住在雲南省隴川縣,與當地的景頗族、傣族等少數民族較近,因此交往也比較密切。十年前的人口普查顯示,阿昌族只有三萬多人,在十四億人口的大國裡,阿昌族的人數佔比確實不高,但是阿昌族人民高超的武器製造工藝卻是其他民族所推崇備至的。

阿昌族擅長造武器歷來已久,早在唐代,這裡便是南詔王的「武器製造營」。那個時候少數民族之間爭鬥十分激烈,鋒利的武器是取勝的關鍵,正是憑藉著阿昌族人民製造的刀劍,南詔王成功捍衛住了自己的王位和國家,雄踞一方長達兩三百年。

阿昌族所製造的武器中,又以刀最為出名,其中阿昌刀是阿昌族人民引以為傲的作品。

阿昌刀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間,時朱元璋膝下有一義子,名沐英,此人雖自小出身貧苦,但是由於才智過人、武功高強,深得朱元璋賞識,十二歲之後就跟著朱元璋四處徵戰,立下了汗馬功勞,是明朝的開國功臣。彼時,明朝初建,南蠻未定,麓川國主思倫發叛變,於是朱元璋命沐英領兵平定叛亂。

沐英領兵入駐大理,與思倫發多番交手,難分勝負。沐英初到雲南,對當地的地理環境不是很了解,在作戰時吃了不少虧,思倫發的軍隊又多為散兵遊勇,近戰搏擊的戰鬥力十分強,明朝的軍隊不是其對手。特別是他們使用的是當地特製的隨身小刀,輕巧鋒利,和明軍的長矛大刀比起來要靈活許多。

面對這樣的情況,沐英想著,一定要尋到比敵方更好的武器才能扭轉明軍在近身戰中的不利局面。

當時,有不少阿昌族人被編入沐英的軍隊,沐英發現他們腰上別著的小刀就與思倫發軍隊的小刀頗為相似,只不過沒有那麼細長、鋒利。原來,阿昌族人生活之地叢林茂密,山路難開,蛇蟲時常出沒,於是他們身上常備此刀,一來為了防身,二來方便日常開路所用。

沐英覺得阿昌族的刀似乎可為自己所用,於是就召來其中一個阿昌族士兵,問道:「你們阿昌族的刀和對面的刀比起來,誰更有勝算呢?」。 阿昌族士兵回答:「麓川之刀是為殺敵才造得如此鋒利,而我們的刀是為了自保才佩戴的,孰高孰低,將軍心中自有定奪。」

沒想到這個阿昌族人竟如此坦然,沐英又說道:「阿昌族的刀雖好,若是不能殺敵,怕是也很難留得久啊!」。沐英一語雙關,阿昌族士兵一下就聽出來了其中深意,他說道:「若阿昌族能助將軍一臂之力,造出殺敵之刀,那是我們族人的榮幸。」聽到這一回答,沐英終於滿意地笑了。

沐英召來阿昌族造刀的工匠,讓他參考漢族的大刀,造出一把既鋒利又便於攜帶作戰的刀。阿昌族的刀匠也不負眾望,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經過多番錘鍊,終於鍛造出了讓沐英滿意的刀,此刀「柔可纏指,剁鐵如泥」,思倫發軍隊的刀在此刀面前黯然失色,雙方在定邊決戰,明軍大獲全勝。明朝統一了雲南,麓川從此暢通無阻。

此後,沐英奉命在雲南修府鎮守,為了犒勞阿昌族人的功績,沐英厚賞了當地的阿昌族人,阿昌族人成為協助明朝守衛雲南安定的重要力量。同時,為了表示對阿昌族人的尊重,沐英將阿昌族人造出的這把刀命名為「阿昌刀」。後來因為隴川此地的阿昌族受戶撒、臘撒兩個土司的管轄,故後人又稱「阿昌刀」為「戶撒刀」。

今天的阿昌族人仍然以腰間佩戴的戶撒刀為榮,戶撒地區的每一個寨又根據自己的審美和生活習慣改造了戶撒刀,所以每個村寨又有自己不同的「阿昌刀」,如來福寨造的花鋼刀、黑長刀;芒東寨的腰刀;臘姐寨的鋸齒鐮刀;新寨的背刀等。其中,背刀又有齊頭和尖頭之分,當地的阿昌族和傣族常用尖頭背刀,而景頗族和傈僳族則更偏愛齊頭背刀。

此外,阿昌族人還特地為藏族兄弟量身打造了屬於他們的「阿昌刀」,名叫藏刀。藏刀長短不一,工藝精緻,刀把還刻了精美的圖案,多用作送人的禮物。此刀也象徵了阿昌族人民和藏族人民的深厚友誼。

人人都想要一把戶撒刀,但是鍛造一把戶撒刀,卻絕非易事。無論大小,打造戶撒刀一半都要經過五個步驟。

首先是選料,以前的戶撒刀受限於材料影響,多用毛鐵製成,二戰以後,刀匠們多選用舊鋼材或者新鋼毛坯來做刀。這是造刀的第一步,造刀全看手藝,優秀的刀匠師傅即使是用不太理想的舊鋼材依然能夠造出鋒利的好刀。

接著就要鍛打,一般是師徒二人共同完成這項工序,師傅拿小錘,徒弟使大錘。刀匠根據刀的圖樣將材料捶打、過火,要連續多次重複同一環節才能打造出滿意的刀型。然後再經過開槽修飾,打造好刀的基本形狀。

緊接著就是淬火,這是為了保證刀刃的鋼性與韌性都能達到最好的狀態。這是最關鍵的一步,也是打造戶撒刀的核心技術。不熟悉淬火的時機,很難打造出鋒利的戶撒刀。淬火時間太長,刀葉容易卷刃;淬火時間過短,刀葉變脆,容易崩口。

最後一步就是刨光,對初步完成的刀具進行刨光處理,最後配上合適的刀鞘和刀把。待刀匠在刀把上刻下最後一筆印記,戶撒刀的製作才算是真正地完成了。

阿昌刀在今天被視作阿昌族文化的象徵,也是各大收藏家趨之若鶩的珍品。它所體現的不僅僅是刀具本身的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它承載了阿昌族人民千百年來的文化變遷。時間可能改變了阿昌族人民居住的那片土地,科技和高樓取代了慢工藝和土樓,但是阿昌族人身上那種專心做事、不驕不躁的氣質卻一直留存在他們的靈魂裡。

然而由於加強社會治安的需要,近年來我國對刀具的銷售和流通愈發嚴格,戶撒刀的市場日益萎縮,甚至有逐漸退出市場的趨勢,戶撒刀製作的技藝也瀕臨著失傳的危險。

事實上,戶撒刀不僅是屬於阿昌族的文化遺產,也是整個中華民族寶貴的物質財富,如何在發展的過程中保護和傳承戶撒刀,仍然是值得我們重視的話題。

參考資料:

1、《阿昌族戶撒刀》,李淳信

2、《阿昌族戶撒刀的傳承和保護》,王佳、成文章

3、《精氣凝結戶撒刀》,陸明

相關焦點

  • 戶撒刀王和他的兒子們:非遺傳承貴在創新
    然而鮮有人知道,這種長刀來自中國雲南的邊陲鄉鎮——戶撒。  8月下旬,中新社記者探訪位於中緬邊境的雲南德宏州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新寨村,見到了久負盛名的「戶撒刀王」項老賽和他的成名絕技。  「我們阿昌族,一輩子都離不開刀。
  • 中國最著名的幾把刀,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只能排第五
    三、大夏龍雀大夏龍雀相傳為夏國國王赫連勃勃所鑄,鋒利無比,在地位上能和湛盧相提並論。《水經注·河水三》載:「並造五兵,器銳鋒利,百鍊為龍雀大環,號大夏龍雀。銘其背曰:古之利器,吳楚湛盧,大夏龍雀」。八、錕鋙刀錕鋙刀是指用錕鋙石冶煉成鐵製作的刀,成刀之後鋒利無比,割玉如泥,傳言割玉須用錕鋙刀。《海內十洲記·鳳麟洲》:「昔周穆王時,西胡獻錕鋙割玉刀及夜光常滿杯,刀長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劍之所出,從流州來」。
  • 有沒有削鐵如泥的刀?
    在古代傳說裡,但凡是名刀,幹將莫邪、龍淵太阿、純鈞湛盧等等,無一不是削鐵如泥。這個詞對於我們這些從少年時代就讀金庸古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看《少林寺》、《臥虎藏龍》的人來說,有著難以言說的巨大魅力。世界上到底有沒有削鐵如泥的刀?
  • 世界上削鐵如泥的刀其實是無形存在的
    你知道嗎,世界上可以做到削鐵如泥的物體,就是柔軟無形的水。可別小看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水,我們利用現代科技,把水加壓到100MPa以上的時候,再通過0.05mm的噴嘴噴出,就能夠瞬間變成最鋒利的切割刀。最鋒利的切割刀水刀的威力,可以輕鬆破開巖石,能夠輕鬆把寒鐵削成兩半。
  • 越王勾踐劍削鐵如泥?專家:不要厚古薄今,你家菜刀比它厲害多了
    其實也是經得起實踐的,因為古代的一些器具比如青銅器這些都是天然的比較多,但在後期可能冶煉技術成熟後,人們就使用了人工製造的器具了,但是原料也是自然的,畢竟相比現在的技術來說還是非常落後的,而且古人在冶煉過程中都是靠人工的,所以說還是比較艱難的如果想製作一把武器。
  • 想要鋒利無比,又想削鐵如泥?關於刀的性能,這些你一定要知道!
    砍木刀要有較高的強度和耐衝擊性能,因為在砍木的時候大部分是傾斜砍入,會產生側向的力量,會出現「別」、「撬」這樣的動作,這就要求刀還有較好的韌性而抵禦來自因為角度傾斜而產生的側向力量。切肉的刀,一般是刀刃在被切的肉上面來回切削,偶爾會產生「刺入」的動作,很少會出現「砍」、「別」、「撬」,之類的動作,所以,這種刀,需要較高的耐磨度。
  • 古代到底有沒有削鐵如泥的寶刀?
    說的也是青銅時代的超級寶劍,那時候的古人相信只要有一兩把超級鋒利的寶劍。敵國就不敢來侵犯了。1965年江陵楚國墓中,出土越王勾踐自作用劍。一名隊員拿劍時一不留神就將手指割破。有人再試其鋒芒,稍一用力,便將16層報紙劃破。因此越王勾踐劍本身就符合歐冶子鑄造的國之利器的標準,也等於傳說中的吳鉤再現。這點上古人確實沒有忽悠。不過當代各地博物館保留下來的春秋戰國時代的青銅劍有大把。
  • 「削鐵如泥,吹毛即斷」的刀真的存在嗎?
    大家一定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削鐵如泥,吹毛即斷,古代的刀具非常鋒利,只是製造技術已經失傳,我們再也做不出這麼厲害的刀了。」古代名刀製造技術真有這麼牛,現代技術都無法複製嗎?古代名刀製造技術無法複製?「削鐵如泥,吹毛即斷」從古代開始就是我們形容刀劍鋒利程度的至高標準。如今我們可能無法百分百復刻一把大馬士革刀,但要製造出達到古代「至高標準」的刀具,現代技術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以削鐵如泥為例,工業工具機上用來加工其它金屬零件的各種刀具切削起鐵來簡直比砍瓜切菜還要輕鬆。打造一把鋒利的刀需要幾步?
  • 航母甲板的鋼材有多硬,用它做一把刀,是否會削鐵如泥?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削鐵如泥這個詞,它一般都會出現在一些小說裡,作為一種對刀的形容,但是現實生活中究竟有沒有這種刀呢,真的能夠做到削鐵如泥。其實吧,也有,但是它不是什麼很厲害的寶劍或者寶刀。就比如切割機,它就能做到,這也可以說它是削鐵如泥吧,小編接下來說的這個是爭議很大的。
  • 戶撒刀手工龍圖騰銀刀
    戶撒刀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刀條子,外鞘和配飾。他們中的大多數使用諸如白銅,銀,棕絲,黃銅和珍貴木材之類的材料。戶撒刀就像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它需要被珍惜和愛護,並且需要保養。傳統的「 阿昌手工」純銀包製鑲嵌雕刻刀柄和刀鞘均為純銀手工製作刀身:獨特的炮彈鋼殼製成,雕刻龍圖騰,少數民族圖案刀鞘刀柄:由純銀製成(純手工浮雕龍鳳圖案,並鑲嵌有傳統法郎以呈現高端大氣)純銀:85克製作工藝
  • 戶撒手工刀裝具材料
    戶撒刀的外觀可以說非常有少數民族特色,古樸大氣,美觀精緻,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少數民族手工藝品。那麼,戶撒刀漂亮的外觀是用什麼材料製成的,有事如何做出的沒?戶撒刀的刀裝大多都是銀質金屬色,光澤感非常好。一些高檔的戶撒精品刀,刀裝確實是純銀材料。少數民族快銀飾,戶撒的銀匠在當地是非常有名的,他們的制銀工藝備受附近傣族,景頗族等少數民族的喜愛,工匠們也會把他們的制銀手藝用在戶撒刀的製作上。精美的戶撒刀配上精湛的手工銀工藝,奢華尊貴,堪稱精美的工藝品。當然,純銀的造價非常高,因此工匠們用了白銅代替,白銅在當地又叫做緬銀,和銀非常相像,用來做刀裝也非常合適。
  • 拿鐵鐵器中華家刀真能削鐵如泥?全國十佳總廚華表獎獲得者論刀樓上...
    江湖盛傳,拿鐵鐵器中華家刀「削鐵如泥」。2019年5月28日,中國烹飪名師邱金星大廚駕臨論刀樓,意興盎然地親自驗證了一番。邱金星,中國烹飪大師,國際烹飪藝術大師,全國十佳總廚華表獎,多次榮獲國際烹飪大賽金獎、特金獎。
  • 30s磨出削鐵如泥好刀,歐洲老鐵都在搶!
    但現實很殘酷地打了我的臉,我第一晚做飯就花了 1 個多小時。不是我動作慢,而是這刀太不利索了,切個肉都要來回切好幾下才切斷,浪費了我大量時間。三個功能各異的砂輪, 30 秒左右就能得到一把削鐵如泥的好刀,用過的網友都表示:幾百塊的雙立人白買了。最重要的是,這個磨刀器延續了小米有品的高性價比,只要 39 就能買到。這麼便宜,所長必須買來試試啦。
  • 古代的寶劍真的可以削鐵如泥?專家:古人削的東西,菜刀都能做到
    在眾多的冷兵器中劍不算最出色的,但它是最經常被人們用到的,尤其是在作戰的時候,再加上劍本身就很鋒利的緣故,所以劍在古代中的人氣是最高的。所以古代的劍不在少數,例如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龍泉寶劍,還有幹將莫邪和三國時期的趙雲的青虹劍,這都是寶劍中的佼佼者。
  • 小如雞蛋的剃鬚刀,刀片越用越鋒利,告別油膩
    一個雞蛋大小能裝進口袋裡,滿足隨時剃鬚的需求,並且削鐵如泥,別看人家只有一個刀頭,那清潔力不是蓋的。用過的網友都說:幹掉飛X浦。01 雞蛋差不多大小,隨時幫你做好形象管理 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給你們看看膠囊剃鬚刀有多短小。
  • 古代真有削鐵如泥的刀劍?把這兩點做到極致,削鐵便不是幻想
    中國有句俗話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言下之意就是,要想做好一件事,首先要擁有趁手的工具。對於士兵來說,武器的好壞就決定著他的生死,擁有一把絕好的武器,就相當於為自己多爭來了一些存活的機會。古人多尚武,因此擁有一把好的刀劍,是很多習武人的夢想。歷史上也曾有不少名刀名劍的傳說,雖說它們外形不一,背景不同,但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削鐵如泥」。削鐵如泥這個詞,主要是用來描述刀劍鋒利程度的。一般來說,一把武器的好壞,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它是否鋒利耐用。普通的刀劍一碰即壞,不是斷裂就是崩刃,但尚好的寶劍寶刀,卻能經得住連續的劈砍,即便是對上鋼鐵,也能輕易切開。
  • 傳聞古代的神刀寶劍可以削鐵如泥,是真的嗎?
    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中,有個「楊志賣刀」的情節。卻說牛二搶到楊志面前,就手裡把那口寶刀扯將出來,問道:「漢子,你這刀要賣幾錢?」楊志道:「祖上留下寶刀,要賣三千貫。」牛二喝道:「甚麼鳥刀,要賣許多錢!我三十文買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你的鳥刀有甚好處,叫做寶刀!」
  • 世界上最鋒利的刀,可以斬斷世界上的任何物質,太厲害了!
    其實世界上有很多合成材料,比鑽石還要堅硬。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世界上最鋒利的刀,它完美地體現了至剛至柔的哲學理念,但是這種最鋒利的刀,竟然是用最柔軟的水做成的。這絕對不是一個冷笑話,而是真實的存在。在強大的壓力下,無論是鑽石,還是堅硬的鈦合金,石墨烯,經過水刀的切割以後,統統都會化作兩段。
  • 削鐵如泥,古代的寶劍真能做到嗎?跟想像中太不一樣了!
    在金庸和古龍的小說中和各種古裝武俠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某個神兵利器被所有武林中人所追逐,得此兵器便可得天下,自己便可成為武林至尊。這些兵器不光極致鋒利,可以削鐵如泥,甚至可以左右人的心性,讓人成仙或者墜入魔道。